马克思主义“跨越设想”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3.68 KB
- 文档页数:3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跨越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将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将视线和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东方社会,通过对东方社会和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研究,试图解决社会形态更迭过程中私有制的历史地位,即私有制在历史上是如何从公有制演化而来的问题,从而证明和捍卫其恪守的私有制的暂时性和最终必然重新被公有制所取代的唯物史观。
2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的内涵2.1 如何理解“跨越论”跨越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例如古代日耳曼人跨越了奴隶社会阶段。
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如此等等。
但是,社会形态演替进程中的这类跨越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所有这类跨越,都是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社会形态演替进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其次,这类跨越的产生,总是以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社会形态演进的不平衡性为条件的。
再次,社会形态演替进程中的跨越,只能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民族或国家。
最后,在以上三个条件相统一的基础上,跨越产生的最关键的条件是先进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成果向落后地区、民族和国家的转移。
2.2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沿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探讨了落后国家的社会跨越问题。
当时德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
马克思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1]这实质上是问:德国的革命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1)理论的能动作用。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2)革命对象的反动程度决定革命的水平。
(3)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革命。
(4)德国无产阶级本身表现了人的全面丧失,这个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在未来的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
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本来意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
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了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美、法、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41页)。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用来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特别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被他们原有的设想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70年代以后,他们将视线逐渐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出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中包涵的深层意蕴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它启示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要以审慎的态度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可以利用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要警惕急于求成、盲目赶超。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通过分析俄国具体情况与条件,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提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独特道路,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围绕这一思想,理论界有许多争议。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与“跨越论”的关系是其中分歧较大的热点问题。
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无可厚非,但在争议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思想带给我们的若干启示。
无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否验证了“跨越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中包涵的深层意蕴都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就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类创造巨大的成就,又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于成就,人类应该共享;对于灾难,人类应该避免。
第二,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情况下,落后的国家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第三,落后国家在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而吸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成果之后,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由恩格斯宣布失去了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的“跨越”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马克思提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跨越”思想的应验和创造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跨越”思想在我国成功实现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进一步体现、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跨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马克思的“跨越”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且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情况作出判断,无产阶级革命很快就会在欧洲各国发生,资本主义的灭亡为期不远了。
然而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使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情况,开始觉察到革命时机还尚未成熟。
但与西欧革命形势衰退的情形相反,东方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危机却在形成。
这使马克思把视线和注意力集中地转向了东方,为此,他提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
二、马克思的“跨越”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一)马克思“跨越”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中国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应验。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1]225“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计划。
”[2]225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指出:‘要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3]109,“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论跨越发展观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突破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他的跨越思想,即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進入社会主义的设想。
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手段和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的跨越思想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形成了新的跨越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晚年在深入研究大量有关人类学资料和观察世界革命运动走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跨越思想。
20世纪,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相继发生,证明了马克思的预言和设想,但其理论和实践都只停留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而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一些挫折,没有实现真正的跨越发展。
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总结出了科学的跨越发展理论,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进一步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一、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其理论和实践主要就是围绕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主张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展开的。
所以,早年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时期所遭受的可怕波折以后,晚年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在深入研究《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马克思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国情,主要表现在其得天独厚的农村公社的土地所有制方面。
这一发现促使马克思开始重新思考有别与西方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途径,即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是不是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东西方革命的互补,利用处于同一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直接由原始的农村公社发展为现代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
浅谈马克思跨越设想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启迪马克思跨越设想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固家如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吸收发达国家“一切肯定的成就”,那么就能走一条尽量减少痛苦、加快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晚年在考察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在新的条件下,列宁领导俄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设想得到了实现。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也是如此,它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是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整体上来揭示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其根据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
不仅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而且任何民族的具体发展道路都是由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当作一切民族发展的具体道路来理解。
“规律是道路的本质依据,道路则是规律的具体实现方式。
社会规律的实现是通过和各民族的具体条件结合而体现的。
由于各个民族的具体条件不同,因而经历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也就不尽相同。
所以,马克思指出,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
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从社会历史范围看,社会形态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
但是任何民族不管是何种社会形态的跨越都是有条件的。
最主要的条件是不同发展水平的民族之间的并存、交往、冲突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再思考作者:崔晓宁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1期(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结合东方落后俄国的国内环境,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的“跨越”理论重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通过对“跨越卡夫丁峡谷”概念的含义的分析,得出马克思晚年的资本主义“跨越”理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论并不矛盾,前后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卡夫丁峡谷;跨越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4-02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跨越”设想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对英、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得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并取得胜利的结论。
然而,在巴黎公社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按照他们希望的那样发展,相反当时的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将注意力转移到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
在收到了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来信后,马克思对当时俄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为了能够对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习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的资料”。
基于此,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进行分析,指出俄国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由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过渡阶段。
马克思在分析较早的原始公社的时候指出了俄国“农业公社”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农业公社隔断了原始公社那种牢固的血缘亲属关系,在大范围保持同其他公社的接触。
其次,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已经是农民的私有财产。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综述作者:朱燕李包庚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思想。
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讨论,许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正是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一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实现的条件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跨越思想;现实社会主义自马克思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回信草稿中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之后,时至今日,其“跨越”思想一直在马克思主義研究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我国理论界的学者们在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许多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通过对近几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和出版书籍阅读和分析,将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实现条件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以及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观点,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跨越的对象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跨越”思想到底跨越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关键。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一)从制度层面来看:1、制度间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即跨越的对象是指整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时期,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制度内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向资本主义更高阶段的跨越。
也就是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如何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 内容提要] 近几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简称跨越论” ) ,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长盛不衰的热点。
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歪曲的、教条式的理解,才能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发挥其指导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晚年马克思”研究热的兴起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教训的不断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以下简称“跨越论” ) ,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
从研究现状来看。
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大大增强,取得的共识也在不断增多。
然而,由于文本形式的特殊性、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们迄今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不少分歧。
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出现,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跨越论”的全面把握,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理解增加了困难。
影响人们对“跨越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的判断。
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有关文本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对于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正确发挥“跨越论”的实践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论”直接关涉的文献不多,但其思想内涵却十分丰富。
其中一些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认识,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解决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东方社会残存的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最新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神秘化、独特化的做法。
马克思认为,从历史上看,农村公社并非为俄国独有,回顾一下遥远的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西欧到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古代类型的公社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