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9)
- 格式:docx
- 大小:22.21 KB
- 文档页数:2
“‘启蒙’本指打开愚昧”二误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24)
杨宝福
34 小人
清康熙年间,有艺人携一瓮,瓮藏小人,长约尺许。
投以钱,则启盖令小人出,唱曲而退。
至掖,掖令索瓮入署,细审小人出处。
初不敢言。
令固诘之,方自述其乡与族。
盖读书童子,一日自塾中归,路遇艺人,为其迷,复投以药,四肢遂暴缩。
彼遂携之,以为戏具。
令怒,杖杀艺人。
(据《聊斋志异》改写) 【文言知识】
启。
“启”在文言中多作“开”、“打开”、“发”等解释。
上文“启盖令小人出”,意为打开盖子让小人出来。
“启户”即开门;本书取名“启蒙读本”,其中“启蒙”本指打开愚昧,通俗的说法是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46)
“启蒙”之“启”者,由“打开”引申为“开发”、“教育”的意思;
“蒙”者,稚也。
这是《易经》上的说法。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普及本,1979):
蒙昧昏昧,知识未开。
如:蒙昧时代;蒙昧无知。
《晋书•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4633)小孩幼稚,蒙昧无知,需要教育者心启其智,故曰“启蒙”。
孩子无关乎“愚昧”,只能说“蒙昧”,再说“愚昧”又非瓮“盖”,岂能打开?
《文言文启蒙读本》是杨振中自己所写的书,但是,对书名《文言文启蒙读本》中的“启”和“蒙”,都理解错误,真是大笑话。
《渑池道中》[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4)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3、渑池道中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莫,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选自《唐国史补》) [思考与练习](一)“属天寒”中的“属”,解释为:①遇上;②连续;③属于;④不巧。
(二)“日向暮”巾的“向”,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①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促织》)(三 ) 写出上段文字中一个借代的词语,并说明借代什么?(四)写出上段文字中一个通假字。
(五)写出“须臾”的四个古汉语同义词。
(《高助》436)参考答案242题:(一)①(二)③(二)铃铎借代车辆(四)直同“值”(五)俄顷;旋:有间:俄而(《高助》445)一题名之误题名《渑池道中》,在《唐国史补》里不存在。
二(一)不构成练习(一)不构成练习,理由见丙文。
三(一)是病句(一) 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四(二)是病句(二) 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五“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误,理由见庚文。
六“借代的词语”、“借代什么”之辨析“借代的词语”?辨析见《“借代的词语”、“借代什么”之辨析----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5)》.七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等差错,理由不赘述。
1文字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塞士俱欢颜”?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3页)[阐发与应用]2、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语)(《高助》第1版2003年第15次印刷)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确实是千古名句。
笔者对其中的“寒士”一词的记忆尤为清晰。
事情是这样的:“寒士”指谁、那些人?曾折磨了我。
查1962年版《唐诗一百首》第47页:[解释]⑩俱---都。
全句说:普遍庇护天下的穷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
把“寒士”理解为“穷人”。
怪。
我知道封建社会的“士”不指目不识丁的百姓。
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未作句、注释。
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179页:[一七]按此诗“寒士”,虽指贫寒的书生,但可以而且勇当理解为“寒人”。
有“寒士”这个词,没有“塞士”这个词,“塞士”是杨振中生造的。
“寒士”就是指贫寒的书生,扯到“天下的穷人”,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的翻版。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寒士”。
《高助》冒出“塞士”是生造的,它无法冲破我记忆之网。
但是,害了孩子。
上海中高考作文里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
阅读题写错别字,也扣分。
初高中生参加中高考,照《高助》文字写成“寒士”,是肯定要扣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高考阅卷是暗箱操作,只能查试卷的题头分加得对不对,不能查中高考试卷失分的情况。
10综合444 《孟子对齐宣王》[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8)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5、孟子对齐宣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思考与练习](一)给上段文字加上标点。
(二)写出否定句宾语前置的那个句子。
(三)上文中有四个“非”,按次序分别作何解?(四)写出孟子对话中关键的一句话。
(五)“然而”应理解为:①虽然;②然而;③这样而……;④既然而……;⑤要是。
(《高助》429)参考答案235题:(一)略(二)不王之未之有也(三)怨恨;怨恨;不对的;不对的(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五)③(《高助》444)一、题名之误题名《孟子对齐宣王》在《孟子》中不存在。
二“之”系“者”之误参考答案“不王之未之有也”中的“之”系“者”之误。
三 (五)不构成练习题(五),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四 (五)是病句(五)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五“孟子对话中”?“孟子对话中”?怪。
辨析请看《“孟子对话中”---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6)》。
六“这样而……”?“‘然而’应理解为‘这样而……’”?辨析请看《“这样而……”?--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7)》。
七空中楼阁、“235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空中楼阁、“235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不赘述。
《魏徵其人》[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4)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9、魏徵其人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
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思考与练习](一)分析“回”与“臂”的词性活用现象。
(二)解释:犯颜霁威(三)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中的“幸”与下列哪句中“幸”用法相同:①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②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狱中杂记》)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四)翻译:畏卿嗔,故中辍耳。
(《高助》441)参考答案248题:(一)动词作使动词用;名词作动词用(二)冒犯对方的威严;收敛威势(三)④(四)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
(《高助》446)一题名之误题名《魏徵其人》,在《资治通鉴》里不存在。
二衍“魏”据《传世藏书•资治通鉴》,“魏徵状貌不逾中人”第一字“魏”是衍文。
三脱“甚”据《传世藏书•资治通鉴》,“或逢上怒”后面脱“甚”。
四脱“谒告上冢,还”“尝言于上曰”之间,脱“谒告上冢,还”。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有关文字如下: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五脱“固久”“徵奏事不已”脱“固久”。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有关文字如下:徵奏事固久不已六“249题”是空中楼阁“249题”是空中楼阁,理由见辛文。
七“249题”不存在“249题”不存在,理由见壬文。
八参考答案,全误参考答案,全误,理由见葵文。
参考答案“名词作动词用”的后面,漏句号。
王坦乎?姚坦乎?-----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6)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71、王坦直言惊益王王,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高助》132《高增》125《高新》104 )宋史载,赵元杰是宋太宗第五子。
在赵元杰身边不愿抬头看“假山”的名叫“坦”的人,姓什么?从短文的题目和引文括号中的“王”字看,杨氏认为他姓“王”。
其实,他姓“姚”。
《纲鉴易知录》,吴乘权著。
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八卷本《纲鉴易知录》,杨氏的引文无误(除标题和括号以及括号里的“王”字)。
在上述引文后面,有这样一段话:左右教王称疾,帝忧甚,召乳母问状。
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不得自便耳。
”帝怒。
这段话,似乎还不足以断定说“但见血山,安得假山”这句话的人,是“姚坦”而不是“王坦”。
查百衲本《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有这样记载: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
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
历隰州推官、将作监丞、知浔州。
太平兴国三年召还,为著作佐郎、通判唐州。
……坦性木强固滞。
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
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租,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
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笔者删去了二百多字,用了省略号。
省略号前面的“姚坦”就是省略号后面的“坦”。
删去了二百多字,可能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下面再引两段话加以佐证。
己酉,以两川盗贼,徙封益元杰为吴王,领淮南、镇江节度使。
初,考功郎中姚坦为益王府翊善,好直谏。
王尝作假山,所费甚广。
10综合432 《学问之道》8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3)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8、学问之道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
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
消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
岂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选自《魏源集》)[思考与练习](一)给上段文字加上标点。
(二)找出上文中一个通假字。
(三)“决”解释为:①决定;②坚决;③急速;④迟缓。
(四)找出其中所有的反义词。
(五)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高助》432)参考答案238题:(一)略 (二)信同“伸”(三)③(四)寒一暑;屈——信;快一忤;消一长;祸—福;得一一失;难—易(五)学问之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高助》445)一题名,误题名《学问之道》在《魏源集》中不存在。
二(三)不构成练习(一)1,失孤零零的陈述句,不构成练习。
理由见丙文。
(一)2,同样不构成练习。
三(三)是有语病的陈述句(一)1、2,都是有语病的陈述句,理由不赘述。
理由见丁文。
四“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奇。
详见《“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4)》五参考答案、空中楼阁、“238题”不存在有参考答案、空中楼阁、“238题”不存在等差错,理由不赘述。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本》100“蒙”详析(1)(2)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本》(上海辞书出版社)错误百出,坑蒙子子孙孙。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本》100“蒙”详析(1)
“‘伺候’,即照料别人”?
[文言知识]
伺。
……它又读ci,指“伺候”,即照料别人,如“伺姑如母”,……
(《蒙》第400页)“伺候”,动词,即照料,与“别人”无涉。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本》100“蒙”详析(2)
缘,“沿着……走”?
[文言知识]
缘。
……另外,“缘”可以解释为“沿着……走”,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忘路之远近”。
(《蒙》第355页)杨氏“缘”的理解,有二误:一、多省略号“……”。
二、多“走”字。
人民教与出版社《古代散文选》(上册)把《桃花源记》“缘溪行”注释为“沿着”。
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79页)“缘”字条第②义项写道:沿着,顺着。
陶潜《桃花源记》:“︶溪行,忘路之远近。
”
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
“缘”,介词,“沿”。
“缘溪行”中的“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缘溪行”意为“沿着小溪阿走”。
《蹇材望其人》[思考与练习](一)漏小题号----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高助)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9)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7、蹇材望其人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
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
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
”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
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
’”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
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
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
遂得本州同知。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思考与练习](一)选择“仍见祀”的“见”与下列哪句中的“见”用法相同: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于是见公输盘。
(《公输》) ④……故今具道所以,冀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中的“所以”与下列哪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③……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原君》)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人皆怜之”中的“怜”意为:①敬爱;②同情;③可怜;④可惜。
(三)“蹇已莫知所之”中的“之”:①指代蹇;②指代地方;③作动词“到”、“往”解;④语气助词,无义。
(四)蹇材望是这样—个人:①两面派的卖国贼;②大宋忠臣;③既有忠臣的—面,又有叛变的一面;④求虚荣的人。
(《高助》第431页)参考答案237题:(一)④①(二)①(三)③(四)①(《高助》第445页)第237短文《蹇材望其人》的[思考与练习]共四题,是并列的四题。
“(一)”其中的第一题。
在动词“选择”下面有两个自然段。
第445页第237题的“参考答案”是:(一)④①参考答案(一)④①,而题目里没有④①小题号。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了什么成分?----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0、识弓与治国[唐]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思考与练习](三)将“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的成分补出。
(《高助》425)参考答案230题:(三)[太宗]每召见[京官],皆赐[之]坐与[之]语(《高助》444)一还省第二分句主语“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是复句,第一分句“每召见”省主语“太宗”,主语“太宗”承前省略。
二是省“京官”吗?杨振中认为“每召见”后面省略宾语“京官”。
此说有误。
(一)“京官”应是“五品以上的京官”。
《贞观政要》写得清清楚楚,是“京官五品以上”。
京城里的官儿多得很,京城里的七品芝麻官,太宗是不会“召见”的。
(二)“京官”应是“之”。
怎么补出“省略的成分”,是有规矩的,杨振中不明白。
这个规矩是,按照古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果《贞观政要》作者写出今天所谓的宾语的话,只可能写“之”。
杨振中自己也认为“赐”后省“之”,“与”后也省“之”。
三个宾语都是“之”,指代对象又相同。
一会儿省“京官”,一会儿省“之”,前言不搭后语,晕。
另外,“见”、“赐”、“与”和“以”后面是不是省宾语,请看张之强先生这样说:最好不要轻易的断言某句省略了宾语,出现了宾语就是有宾语,没有出现就是没有宾语。
最后指出,主语有省略与隐含两种情况,隐含主语不叫“主语省略”。
10综合444 “孟子对话中”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9)
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
235、孟子对齐宣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思考与练习]
(四)写出孟子对话中关键的一句话。
(《高助》429)
参考答案
235题:(一)略(二)不王之未之有也(三)怨恨;怨恨;不对的;不对的(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五)③
(《高助》444)
什么叫“对话”?
《词典》“对话”条:“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
这里是“齐宣王与孟子对话”,不是“孟子对话”。
孟子自己一个人怎么对话?。
杨振中《蒙》把“沧沧凉凉”(《两小儿辩日》)夹注为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偏正“凉爽的感觉”,误。
人教社注释为“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上教社注释为“清凉,略带寒意。
沧沧,阴凉的意思”,都准确。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6)杨振中《蒙》把“沧沧凉凉”(《两小儿辩日》)夹注为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偏正“凉爽的感觉”,误。
人教社注释为“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上教社注释为“清凉,略带寒意。
沧沧,阴凉的意思”,都准确。
,沧沧凉凉(凉爽的感觉)....339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凉爽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第414页)看了杨振中为“沧沧凉凉”作的夹住,令我阵阵恶心。
杨氏的这一夹注与深深地扎在我的心中的部编初中语文课本和现行上海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为“沧沧凉凉”(《两小儿辩日》)所作的注,完全不同。
请看1987年,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为“沧沧凉凉”所做的注释:⑧[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人教社1987年第2版,第230页)请看上海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为“沧沧凉凉”所做的注释:⑧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
沧沧,阴凉的意思。
(上教社2008年4版,第37页)人教社的注释“寒冷”是形容词,上教社的注释“阴凉”也是形容词,而杨氏的注释“凉爽的感觉”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名词。
把形容词“沧沧”、“凉凉”注释为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凉爽的感觉”,必错无疑。
也许,杨氏抄人教社的注释“形容清凉的感觉”,把动词“形容”抄掉了。
《高增》纠正《高助》标点符号差错43例---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上海财经大学附中xx[笔者按]2014年4月23日上午,在这一庄严的时刻,在某一庄严的场合,东方出版中心辩称:“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差错率没有超过万分之一,是合格的图书。
”《高助》作八万字计,那么,差错超过8个,就是不合格图书。
今仅以杨振中自己认为、改正的43例标点符号差错计,差错率已经超过万分之2•6。
1、又,《xx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助》5)□又,《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增》5)说明:漏前半个引号(“)。
2、《xxxx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助》17)□《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要挪到后引号里。
3、《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助》17)□《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助》17)□“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增》17)说明:书引后面漏圆括号。
5、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助》17)□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增》17)说明:“万人敌”漏后引号。
6、又,《xxxx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助》24)□又,《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增》4)说明: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高助》2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高增》24)说明:“安”是疑问代词,“安能辨我是雄雌”是疑问句,句末应当用问号。
祢留中的严监生“乱晃”两个指头,奇!---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4)杨宝福杨振中(《高助》406页《高增》389页《高新》320页)写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也是这类角色。
他临死前在昏暗的灯光下,怎么也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伸出两个指头乱晃。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不愧为大手笔,让临死时严监生的两头指头一动不动地僵硬地定格在空中,那么执着,活现了吝啬鬼的内心世界。
两个指头“乱晃”,“一屋子的人”会看花眼的,看不清楚严监生要交代几件事。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告诉我们,弥留中的严监生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不要说频率高、幅度大的“乱晃”,连“晃”也“晃”不动了。
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的细节描写很吸引人,笔者不但反复诵读,还在课堂里模仿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一动不动,僵硬地定格在空中,最后无力地垂下来,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乱晃”一说,奇!《儒林外史》第五、六回有关文字如下: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
那手只是指著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贼”“盗”,“古今词义恰好相反”吗?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8)
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
[阐发与应用]
1、贼与盗。
“贼”今指小偷,而上文说“贼十余人皆披散”,是指“强盗”。
……。
“盗”与“贼”古今词义恰好相反。
(《高助》9《高增》8《高新》7)
杨振中断言,“‘贼’、‘盗’古今词义恰好相反”。
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引例。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
(《庄子•杂篇》)----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
“盗跖”,赫赫有名,传说为春秋时奴隶起义的领袖。
“盗跖”的“盗”意为“劫杀的强盗”,不是小偷。
古代以偷窃为盗,劫杀或劫掠为盗,但偶而后者也称作“盗”。
《史记》所谓“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盗”,就兼有偷窃和劫掠的意思。
同样,古代强盗称“贼”,但偶而也称作“贼”,即如上引例。
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贼”、“盗”古今词义恰好相反。
10综合432 《陆贾说汉高祖》[思考与练习]16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5)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9 陆贾说汉高祖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理解“乃公”意为:①你老子;②我祖父;③你祖父;④你祖宗。
“居马上得之“中的”之“,指代:①祖业;②项羽;③天下;④帝位。
(二)“逆取”与“顺守”具体指什么?(三)“行仁义,法先圣”中的“法”,与下列各句中哪—个“法”的用法及意义相同:①……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②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察今》)③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答司马谏议书》)④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高助》433)参考答案239题:(一)①③(二)逆取指用武力获得,顺守指用仁义治天下 (三)②(《高助》445)一、题名之误题名《陆贾说汉高祖》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不存在。
二“贾”系“生”之误“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的“贾”系“生”之误。
三(一)漏小题号(一)漏小题号“1”和“2”,理由见乙文。
四(一)“1”和“2”,都不构成练习题(一)“1”和“2”,都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五(一)“1”和“2”,都是病句(一)“1”和“2”,都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六关于“逆取”与“顺守”杨振中说“逆取指用武力获得,顺守指用仁义治天下”。
此说,误。
请看《“逆取”与“顺守”指什么?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6)》。
5文字3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笔者于2014年提交给长宁区人民给法院的起诉状【附件二】第一条如下:1.xxxx天下xx二岁而孤,……,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与《四库全书》对照比较,发现《高助》引文错误多多。
[笔者按]《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1月出第4版,即《高新》第4版,其第1则短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文字与《高助》、《高增》一模一样,继续害子害孙。
请问:杨振中和国家级的东方出版中心为什么要这样做?第1则短文,文字差错何其多12文字3第1则短文,文字差错何其多1、xxxx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高增》《高新》第3页)开头三个字“范仲淹”,原为“公”,系杨氏擅改。
理由见《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公”,岂能改为“范仲淹”?》)。
这里,辨析引书文字错误惊人之多。
请看《四库全书》和《传世藏书》有关文字(省略号为笔者所加)。
公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起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欧公撰神道碑)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同舌生或馈珍皆拒不受(遗事)公以进士解褐为广德军司理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论编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汪藻撰祠堂记)晏公留守南京公遭母忧晏公请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成学生夜课……公少有大节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碑)(《四库全书》448册79页)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天仙配》[思考与练习]9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5)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9、天仙配汉董永,千乘人。
少偏孤,与父居。
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
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
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
”遂与之俱。
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
”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主曰:“夫人何能?”永曰:“能织。
”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
”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
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
”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选自《搜神记》)[思考与练习](一)解释词组:肆力田亩;遣之;服勤致力。
(二)“遂与之俱”中的“之”指代:①董永;②妇人;③主人。
[入1] (三)翻译: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
(四)解释词语:缘(《高助》442)参考答案249题;(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打发他走;出力干苦活(二)②(三) —定要这样的话,只要让你妻子给我织100疋缣。
(四)因为(《高助》446)一、题名之误题名《天仙配》在《搜神记》中不存在。
《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14页有关章节如下:28 汉董永,千乘人。
少偏孤,与父居。
二(二)不构成练习题(二)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三(二)是病句(二)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四空中楼阁、“240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空中楼阁、“240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不赘述。
参考答案“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和“打发他走”后面的分号,误,当用句号;“出力干苦活”后漏句号。
练习“缘”后面漏句号,参考答案“因为”后面漏句号。
1。
“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9)
杨宝福
[文言知识]
第二人称。
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
而文言中的第二人称有“尔”、“汝”、“若”、“卿”、“子”等。
(第258页)读了杨振中“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这句话,如果《文言文启
蒙读本》是我读的第一本杨振中的著作,且不看书前勒口上的作者介绍,发现有如此多的差错,那么,我真会怀疑这书的作者是一个不合格的初中生。
杨振中写出这样的话,在情理之中,没有什么奇怪。
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不是“只有‘你’”,先请看解放初语文课本分为《汉语》与《文学》两家的《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通用的人称代词是:
我你您他她
我们你们他们她们
(第98页)其中的“你”、“您”、“你们”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
再请看黄伯荣寥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
第二人称指听话的一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
第三人称……
(第329页)其中的“你”、“您”、“你们”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
下面,看看“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中“只有”,怎么理解?
请看《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北京第1版):
只
[副词]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第605页)只有
表示唯一的条件。
有些句子里的“只有”应该分析为副词“只”加动词“有”。
(第608页)
杨振中“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中的“只”是副词,表示唯一的条件。
杨振中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没有别的词儿。
综上所述,杨氏所说的“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谬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词,应该如数家珍、娴熟于心。
杨振中连第二人代词除“你”之外,还有“您”和“你们”都不知道,奇。
看来,是要“启蒙”,以免“蒙”(坑蒙)孩子。
然而,《词典》“启蒙”的词义为“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所以,对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高助》前勒口语)的杨振中来说,不适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