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35.38 KB
- 文档页数: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临床中不少慢性胃炎患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其病情变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迁延难愈。
近年来,笔者通过58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观察,对其证治规律作初步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以腹部胀痛不适,大便稀烂或粘液血便为主证。
全部经过纤维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粪便检查而确诊,并排除胃肠道癌变及胰腺、肝脏等其他脏器疾病引起的胃肠道病变。
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平均366岁;病程最长26年,最短半年,平均48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26例;糜烂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21例,萎缩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11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症状特点,分4型辩证证治121 肝郁气滞型(15例) 症见脘腹痞闷,窜痛无定处。
食后饱胀,嗳气反酸,肠鸣矢气,大便时泻时溏,或粘液,精神紧张时腹痛便急,便后稍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疏肝理气健脾,调和肠胃,方用六君子汤合痛泻药方加减:柴胡12 g,白芍20 g,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2 g,半夏10 g,防风12 g,佛手10 g,元胡12 g,甘草6 g。
122 胃肠湿热型(18例) 症见胃脘灼痛,痞闷,牵及脐腹,口苦口臭,恶心,不思饮食,大便黄烂而带粘液,或纯为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宜清热化湿,调和肠胃。
方用香连丸加味:白芍15 g,吴茱萸13 g,川黄连6 g,木香10 g(后下),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元胡12 g,竹茹10 g,薏苡仁15 g,藿香10 g,白头翁10 g,黄芩10 g,甘草6 g。
123 脾胃虚寒型(16例)证见胃脘及脐腹隐痛,喜温喜按,饮食减少,食入则胀,神疲乏力,大便溏烂或清稀,稍进油腻或生冷则便次增多。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健脾益气,温化寒湿,调和肠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半夏10 g,陈皮12 g,砂仁10 g,木香6 g(后下),五味子15 g,肉豆蔻15 g,吴茱萸3 g,鸡内金10 g,炒扁豆15 g,甘草6 g。
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对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中医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标签: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因不明确的直肠或结肠处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往往病情较长且发作痛苦剧烈,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其生活状态[1]。
本研究对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其中试验组84例,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23±6.31岁;参照组84例,男性56例,女性28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7.52±6.1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①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日4次,每次1g,口服奥沙拉嗪,每次1g,每日3次。
试验组患者给予中医综合治疗。
②中药内服:大肠湿热证用葛根芩连汤加柴胡、金银花、藿香、薏仁、当归、赤小豆、三七等以清热解毒、利湿止泻、化瘀止血。
瘀血阻络证用少腹逐瘀汤加山楂、三七、大黄、山药、白术、柴胡、枳壳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脾气虚弱证用补中益气汤加葛根、陈皮、白术、厚朴、白芍、阿胶等补气健脾、升清止泻、养血。
脾肾阳虚证用附子理中汤加白术、党参、肉桂、香附、菟丝子、升麻、麦冬等以健脾温阳补肾止泻。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与仅采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医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结果:72例研究组患者中痊愈32例,好转35例,总有效率达93.06%;50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8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为72.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83、9.95,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国药准字h41022171,上海双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起始按照4g/d剂量服用,3-4周后随着症状减轻将服用剂量减半,维持1-2年;随后加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国药准字h12020493,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0-300mg/d(开始大剂量静脉滴注)[1]。
在1-2周后,改用泼尼松(国药准字h33021207,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剂量为6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研究组根据病史、症状、舌象、脉象、胃镜检查所见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为主,具体分为肝郁气滞型、胃肠湿热型、脾胃虚寒型、寒热错杂型等四种类型,脾胃虚寒证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肝郁气滞证予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脾胃湿热证予连朴饮加减,寒热错杂证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均为每天应服1剂中药,分三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观察1~3个疗程[2]。
1.3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修改制订疗效判定标准[3]:①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纤维胃镜、结肠镜黏膜炎症病灶消失;②好转:胃脘胀满或疼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纤维胃镜、结肠镜炎症病灶有明显减退;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病理检测无转变或有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复发率较高,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副作用较大[1]。
本研究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肠镜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8.7±2.8)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6±0.8)年,其中腹泻患者8例,腹痛患者7例,脓血便患者3例;对照组18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9.2±3.1)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2.9±0.6)年,其中腹泻患者9例,腹痛患者5例,脓血便患者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口服诺氟沙星0.4g,每日3次,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1g,每日3次;强的松片5mg,每日3次。
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中医病机分析,将患者分为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
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效果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西药及其联合中药方剂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效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方法:选择在一段时间内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前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克拉霉素联合用药的常规西医治疗,后组在前者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进行中医治疗,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疗效的差异。
结果:经过1个月治疗后,按照标准评定疗效。
对照组患者中,临床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0%;治疗组患者中,临床治愈3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
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1例对照组患者四肢和躯干出现红疹,静脉注射马来酸氯苯后,患者的症状消失,对后续的治疗没有影响。
结论:中医药用于常规西药辅助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的疗效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溃疡化学药物中药疗效观察慢性胃炎胃溃疡是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和呕吐以及黑便和呕血等临床表现。
这种疾病的症状轻重不一。
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如果早期治疗可以治愈;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案不当,其病情会进一步恶化。
所以必须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使病人得到及时康复。
为此,笔者以近年来本院经治的10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近年来本院经治的10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范围介于22岁~68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为51岁;病程范围在1.5~48 h之间,平均(14.5±2.5)h。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77.27%,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治疗前无差异性,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效果更为明显。
观察组无任何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结论: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更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辩证分型;疗效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轻重不一,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有悠久的历史,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是由于脾胃素虚,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蕴结大肠,气滞血瘀,故腹痛、腹泻、便带粘液和脓血[1];久病不愈,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故大便溏薄,或见五更泄泻:临床上可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现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与西医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2.8±3.5岁。
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平均病程3.5±0.5年。
其中轻度19例,中度18例,重度7例。
病变位置:直肠18例,直肠乙状结肠16例,全结肠1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3.2±2.5岁。
病程最短2.5个月,最长11年,平均病程3.0±1.2年。
其中轻度20例,中度17例,重度7例。
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观察王冰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自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其中有2例病患出现脱水症状,总有效率为55.9%;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老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结肠;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ummariz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5.3%. In the control group,10 cases had adverse reactions,including 2 cases with dehydration symptom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5.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TCM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ulcerative colitis has significant effect,which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t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clinical symptoms,without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andhas high safety.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TCM;Colon;Ulcerative colitis;Clinical efficacy结肠位于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当结肠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其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的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乙状结肠黏膜以及黏膜下病变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常有糜烂和溃疡,会促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并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不适感,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及时的治疗,中医是一种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方法进行保守性的治疗手段,该方法对辨证治疗溃疡性肠结炎有着相当显著的疗效,本文就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作出了相关的探讨与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男有41例,年龄为17-60岁,平均年龄为38.5岁,病程为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年7个月,女有27例,年龄为18-61岁,平均年龄为39.5岁,病程为3个月-2年8个月,平均病程为1年5个月,在中医辨证中属于大肠湿热的患者有例17例,脾肾阳虚的患者有27例,肝脾不调的患者有9例,脾胃虚弱的患者有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3-2009 年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48 例,女34 例,18 到42 岁之间,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中医治疗组42 例和对照组40 例,对两组分别采用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症状进行对比。
结果:中医治疗组42 例有明显效果的27 例,好转11 例,无效的4 例,有效率为90% . 对照组40 例有明显效果的4 例,好转16 例,无效10 例,有效率为75%。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对患者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340-01在当前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由于中医治疗方法比较复杂,而且见效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大多数患者都是采用西医治疗,但是,西医治疗的效果却并不是很显著,而中医治疗虽然需要耗费时间,但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帮助患者出去病根,并对身体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随着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医临床研究也有了更多的突破,本次实验研究,采用两组对照的方法,突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的疗效差异,现将总结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2 例,男48 例,女34 例,年龄在18-42 岁,病程为0.5-8 年,随机分为两组,A 组为中医治疗组,有患者42 例,B组为对照组,有患者40例。
所有病例为缓慢持续型和缓慢复发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①临床表现:有持续反复发作型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而且成反复发作趋势。
②肠镜所见: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等现象,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并呈弥漫性分布,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容易出血,或者是附着有脓血性分泌物;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者是消失,同时伴有糜烂或溃疡形成。
慢性溃疡性肠炎属于慢性肠炎性疾病,其病症主要是患者结肠黏膜出现炎性或者溃疡,一般发生在直肠或者远端直肠处,严重者可延伸至整个结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并伴有分泌黏液,随后次数逐渐增多,并伴有便血现象[1]。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下面就依据中医辨证为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旨在减少患者痛苦。
资料与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27~56岁,平均(41.5±0.7)岁。
选取硬币法将患者分成两组,中医辨证组39例,其中女16例,男23例;年龄27~55岁,平均(41.0±1.1)岁。
西医药剂组40例,其中女16例,男24例;年龄27~57岁,平均(41.5±1.3)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病症,排除患者沟通障碍,以及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本研究符合疾病伦理学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西医药剂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碇+甲硝唑+地塞米松治疗,根据准确说明书以及医嘱进行服药,不可自行加减药物用量。
②中医辨证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不同中药方剂治疗。
如患者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患者,其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虚弱现象,给予益气汤,方药组成:白术炭6g,薏苡仁12g,党参10g,陈皮炭6g,血余炭10g,赤石脂10g,茯苓10g,白芍10g,黄芪12g,柴胡6g,黄连6g,厚朴6g[2]。
患者脾失健运,湿热于肠中,肝脾气滞,身重,苔腻,脉濡数,需采取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给予温中汤方剂,方药组成:党参9g,白术9g,炮姜3g,炙甘草6g,茯苓9g,防风9g,焦神曲9g,焦山楂9g,陈皮6g,白芍12g,秦皮12g[3]。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医院 152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与仅采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医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结果:72例研究组患者中痊愈32例,好转35例,总有效率达93.06%;50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8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为72.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83、9.95,P<0.05)。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能够全面兼顾身体的不适,注重在多层次、多靶点上的整体调节作用,充分发挥中医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
【关键词】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and ulcerative colitis.Methods:from April 2018 to April 2019,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and ulcerative coliti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ly,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nly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hormones and immunosuppressants.Results:in 72 cases of study group,32 cases were cured and 35 cases were improve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06%;in 50 cases of control group,8 cases were cured and 28 cases were improve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2.00%.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the recovery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x2 = 10.83,9.95,P < 0.05).Conclusion:TCM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and ulcerative colitis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can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discomfort of the body,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regulatory role on multi-level and multi-target,give full play to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C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Key words:TCM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ulcerative colitis本研究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与仅采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医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分析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8例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包括内服柳氮磺吡啶片、甲硝唑片,并用强的松龙、庆大霉素等进行保留灌肠;观察组则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穴位注射及中药灌肠,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综合疗法;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结肠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以血性腹泻为主要症状,还包括腹痛、便血、体重减轻、呕吐等,具有病情顽固、症状反复、易复发的特点,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
本研究以9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39例,年龄在21~76岁,平均年龄37.8岁;根据患者不同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8例,观察组5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天4次,每次1.0g,持续6周;口服甲硝唑片,每次0.2g,每天3次;每晚睡前用强的松龙100mg、庆大霉素16万U加150ml 生理盐水进行保留灌肠,2周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如下:中药内服:湿热蕴结型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辨证加减;肝郁脾虚型则以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为主辨证加减;脾肾阳虚型则以真人养脏汤为主随证加减等。
针灸治疗:患者取卧位,施穴部位常规消毒,取穴手足阳明、太阴及任脉经穴,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章门为主穴,并根据患者体质、证型虚实、便血量情况等酌加足三里、中院、关元、曲池、阴陵泉等穴;双侧对称针灸,每次10个以上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以上,每日1次,2周1个疗程;休息2d后再进行下个疗程,2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
中药辩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4.1 资料与方法4.1.1 临床资料在研究中药辩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时,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0月到2018年12月的12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120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人数各为60名。
对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9例,男性患者有41例,患者的年龄集中在20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1.3岁,患病的时间是1到30年,平均患病的年龄是8年。
研究组患者中,女性患病人数是21人,男性患病人数是39人,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到7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大小为42.3岁,患者患病的时间是在1到30年,平均患病时间是9.4岁。
在患者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4.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让对照组每天服用常规西药,具体用药如下:每天服用4次柳氨磺砒啶,每次的服用量是1克。
另外,还需要为对照组患者配置药水水来为其灌肠,药水主要由思密达6克、地塞米松5毫克、庆大霉素16克以及生理盐水60毫升,每天需要灌肠两次,每次的灌肠时间大概为40分钟。
对研究组患者:利用重要辩证来治疗研究组患者展开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溃疡结肠炎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具体如下所示:(1)湿热型:该类型患者一般表现的特点是:腹部按压疼痛、高热、舌红苔黄、肠鸣腹泻指征。
针对此类患者在配药时,其配方选择为:白头翁15克、白术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佩兰10克、枯梗10克、百冠10克、白术15克、枯梗9克,将这些药材配置成200毫升的药水进行煎熬,最后让患者直接服用,每天规定服用1剂。
(2)肝郁气滞型:这类型的患者主要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腹部胀痛,痛则欲泄,泄下呈脓血稀糊便。
对于这一类患者配药时应该如下选择:柴胡15克、白芍15克、桃仁15克、大黄15克、陈皮15克、槟榔6克、红花6克、炒积壳6克、焦三仙6克、防风6克,将这些中药进行煎熬并配置成200毫升的中药水,让患者服用,每天服用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