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成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49 KB
- 文档页数:4
学校:百灵庙中学学科:高一物理编写人:史殿斌审稿人: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探究式导学类教学设计预习目标1.通过预习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2、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4、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预习内容(一)坐标及坐标变化量位移是描述变化的物理量一个人从A点出发沿直线到达C点后再返回到B点静止,如图,已知AC=80m,BC=30m,则他走完全程所通过的路程为_____,人的位移为_______,位移的方向为________.提出疑惑【学习目标】(1) 理解坐标变化量的物理意义,能用坐标变化量表示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2) 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认识瞬时速度。
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3)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的分析,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4) 理解速度和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速度是矢量【学习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习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学习过程】一、速度定义:物理学中用的比值称为物体的速度,通常用字母表示,如果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
速度是表示物理量,也就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也表示单位时间物体发生的。
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其位置变化也越快,其单位时间物体发生的位移越大。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厘米每秒(cm/s),1 m/s= km/h,1 m/s 1km/h (填大于、等于或少于)。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方向就是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阅读课本16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思考:1、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回答:2、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回答:3、你能根据上面你学习的知识得出平均速度的定义吗?1.平均速度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极限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提出问题: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移的?回答问题:用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时刻到t2时刻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
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m处)等都可以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可以用起点到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至第17页并回答“思考与讨论”所提的问题二、速度引入:物体的运动有慢、有快,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般而言人用视觉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不可靠)问题1: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甲10s跑完全程,运动员乙11s跑完全程,运动员甲与乙谁快?【运动员甲比乙快(相同的位移,甲所用的时间少)】问题2:汽车A在2h内的位移是108km,汽车B在2h内的位移是170km,汽车A与B谁运动的快?【汽车A比B慢(相同的时间,A通过的位移少)】得出常用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相同的位移,比较所用的时间。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用图表和数学方法表达和分析运动速度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的实验探究,速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滑轮组、小车等。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快慢。
2. 探究速度的概念:提问: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4. 速度的变化规律:讲解物体在不同情况下速度的变化,如加速度、减速度等。
5.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绘制速度-时间图,计算平均速度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用速度描述下列运动场景:a. 一名运动员100米短跑比赛。
b.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2. 完成实验报告: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
3. 复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交通运输、体育竞技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八、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计划安排1. 下一节课内容: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2. 教学目标:理解位移的概念,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2》(人教版必修)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本节的第一部分内容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意在对该部分知识温故与拓展,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已经有了速度的初步概念,但这种概念比较肤浅,也不准确。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极限的思想不需要主动启发学生去思考,在讲授中的潜移默化会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阅读“说一说”栏目的内容,让学生在趣味中体会“单位时间物体运动位移”的含义,能够更多的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意义。
教科书最后的STS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启示学生思考技术上的提高速度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基本流程】【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那几个物理概念?(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 1对应的点x1,表示 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 2对应的点x2,表示 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Dx =x2 -x1,就表示从t1到 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2.提出探究问题: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我们谈到运动的时候,经常还关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运动的快慢,今天引入性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2课时)一、教学目标(三维)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明确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的大小的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以及区别,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平均速度、速度的“初中”教学策略:通过数学上微元法的思想来推导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为后面的类似的问题埋下伏笔§1.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1、速度(v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物理量 (2)定义: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x Δ所用时间t Δ的比值(3)表达式:t x v Δ/Δ=(SI 中,单位为m/s )1m/s=3.6km/h (让学生推导过);cm/s 、km/h(4)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3、平均速度、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位移)内的平均的运动的快慢,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难点):前者位移与时间比值,矢量;后者路程除时间,标量4、速度和速率(1)速率是物体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速度是矢量 x/km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百米飞人大战中,加拿大明星本〃约翰逊创造了9.79秒的世界记录,获得了奥运金牌,但是他栽在了药检上。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②知道速度是矢量,了解速度方向的意义③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④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难点】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一.课题的引入问题1:从文学的角度,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如:风驰电挚、日行千里。
由学生再列举描述运动快慢的成语。
问题2:静止的画面又是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如图1.3-1,并由学生上黑板绘画。
那一种更科学。
如“日行千里”这里有时间与距离。
问题4:在田径运动比赛中,是如何描述奔跑运动员的速度?一般用时间,但一定有跑步的长度。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x v ∆∆=速度的单位:m/s km/h cm/s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问题1: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00m 赛跑中用时10s ,求得速度为10m/s ,该速度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中任一秒均跑10m 吗?它是反映了该运动的什么速度?它只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奔跑过程中每秒平均跑10m ,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例1:某运动员绕400m 周长的跑道跑一圈,用时50s ,则该运动员在该5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求得,平均速度为零,因位移为零。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2•定义式:运动快慢•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OA 段:v1= m/s, OB 段:v 2 = m/s• OC 段:v3 __ m/s.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平均速度•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_ s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v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t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们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方法: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真空中的光速c 3.0X 108自行车行驶约5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20X 105人步行约1.3地球绕太阳运动 3.0X 104蜗牛爬行约3X 10-3子弹发射9X 102大陆板块漂移约10X 10-9民航客机飞机 2.5X 102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m • s-1)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厶x除以挡光的时间厶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厶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 , 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测出每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t.x x 遮光片越窄、△ t越小时,——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A 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一t t是瞬时速度.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四、速度和速率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如图,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 , 已知A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 v解:---- "・・A BP -----2v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2. 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3.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4.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高一物理课堂教案 2016年 9 月 18 日教学活动[新课导入]【PP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和位移,知道位移表示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那么不同的运动,有时候位置变化情况不太一样。
打个比方:有一个运动员培养基地培养了很多的运动员。
这个基地旁边呢,有一个苹果园。
有一天这个看苹果的老头找到学校里,要求见校领导,说你们学生偷我苹果,你们学校得赔。
领导一听挺生气的,说这周围居民也挺多的,你凭什么说我们学生偷你苹果?老头更生气了,一拍桌子就站起来了,说:我放狗都追不上!不是你们运动基地培养的还是谁呀,你想想。
哎,你琢磨琢磨,前面跑着偷苹果的,后面有只追偷苹果的狗,双方的位置变化都挺剧烈的,你理解吧。
但是后者没有追上前者,它们位置变化的什么不一样呢?变化的快慢程度不一样。
这就说明很多运动中啊,是需要考虑运动变化的快慢程度的,以及如何比较它。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三节《运动变化快慢程度的描述——速度》,是个重点。
板书:§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教学]一、速度为了好比较物体的快慢程度,再举一个例子,叫你做一个选择。
比如说,有一匹千里马,还有一匹万里牛【PPT】,你希望骑着哪一匹去青海旅游啊?绝大部分喊万里牛,从小养成习惯,挑东西挑个大的,这万里比千里强多了。
很好,有同学反应过来了,你光说位置变化的大小,你没说时间哦。
所以这里牵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比较它俩运动的快慢程度问题。
咱比如说,这是千里马,这是万里牛,我们对它来进行比较一下。
你从初中学过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很多种方法是不是?比如说: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我们到高中要比的是位置移动,也就是说第一种比法是时间相同比位移。
我们让它们花同样的时间看谁走的远,好理解吧?相同的时间,比如说,千里马给它10秒,万里牛也给它10秒,我们看它们各自的位置移动啊,结果经过测量,我们发现千里马跑了100米,发挥还可以是吧?而万里牛呢,挪了1米。
哎,相同的时间比较位置移动,是不是一下就比较出来谁快谁慢?这个如果你要骑它去上学的话麻烦挺大,你倒准时出发了,等你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放学铃响了。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速度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介绍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 速度单位:介绍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两种速度单位,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方法。
5.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速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教具,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以及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作业1.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给定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
2.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将给定的速度从米/秒换算成千米/小时。
八、课后反思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九、拓展任务1.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速度。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编辑专员,您需要我提供剩下五个章节的教案吗?六、教学活动与实践1. 活动一:速度的测量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测量工具(如计时器、测量尺)来计算速度的方法。
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校园内的一个固定距离,使用计时器测量不同学生跑完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并计算出各自的速度。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安全,以及测量工具的准确性。
2. 活动二:速度换算游戏目的: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对速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记忆。
过程:设计一个速度换算的卡片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每组轮流抽取卡片并快速进行单位换算。
注意事项:游戏设计要难易适中,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性。
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绘速度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绘速度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绘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1〕知道瞬时速度是准确描绘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
情感目的培养学生认真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拟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拟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
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承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在学生看书自学的根底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打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稳固。
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详细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
分析^p 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
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详细的实例来说明。
教学设计例如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一、速度:【方案一】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拟运发动跑得快慢?〔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拟哪辆车更快?3、提问:假如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拟它们谁运动的更快?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概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第三章第一节课程。
◆本篇课程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
◆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并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理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能够运用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了解常见事物(火车、光、人造卫星、飞船、子弹等)的速度,并运用到生活当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有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的速度或变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有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习者特点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在以前两节学习的参考系、坐标系和指点运动位移和时间为基础来引导学习深入学习、◆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正负数等知识已经有了基本认识。
◆学生能很自然地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运动物体运动快慢这一现象。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情意目标】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学方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教学过程】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一.速度1.定义:位移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表示.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式:xvt∆=∆.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1.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向量。
二、能力目標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採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用數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複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複雜。
【教學重點】理解座標和座標變化量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物體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火箭轉瞬即逝,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地爬.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二、新課教學一、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1、研究直線運動時,坐標軸上的點x表示物體的位置,兩點間的線段Δx表示位置的變化。
2、物體的位移可以用座標的變化量來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負表示位移的方向。
思考:課件投影圖,讓學生觀察,用數軸表示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能否用數軸表示時間的變化量?分析:顯然物體開始是向x軸正方向運動,位移△x=x2-x1為正值;若向x軸負方向運動時,位移△x為負值.二、速度1.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1)相同時間內比較位移的大小;(2)相同位移時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2.速度(4)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5)速度是向量.速度的大小等於單位時間內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6)勻速直線運動中,任意相等時間內的位移都相等,運動的快慢程度相同,即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變.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1.平均速度(1)定義:在某段時間的位移△x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t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2)公式:v=△x/△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者是某段位移內)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時,必須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時間間隔內的平均速度.2.瞬時速度(1)定義: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2)物理意義:精確地描述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快慢.(3)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的運動方向相同.(4)物體在從t到t+△t時間間隔內,若△t非常小,以至於△t 0,則可以認為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刻的瞬時速度.四、速度和速率1.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2.日常生活和物理學中說到“速度”,有時是指速率.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嗎?提示:平均速度是物體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需時間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需時間的比值.由於物體在通過一段位移時,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於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於平均速度的大小.特例: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大小才等於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與平均速率相等.[典例分析]例1: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等於3.0×108m/s,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一個人看到閃電後5s聽到雷聲,則打雷的地方離他大約多遠?分析:設打雷的地方到人的距離為x,根據x=vt,可分別計算閃電和雷聲傳到人所在處所用的時間分別為t1和t2,根據條件t2-t1=5s,則可得解。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会描述运动的速度快慢。
2. 学会使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来描述速度快慢。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运动速度的词汇和句型。
2. 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包括人类和动物的运动场景。
2. 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运动场景的图片或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最喜欢的运动,询问他们运动时的感受。
步骤二:教学新知1. 教师出示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如"快(kuài)"、"慢(màn)"、"迅速(xùn sù)"、"缓慢(huǎn màn)"等,帮助学生认读和理解。
2. 教师出示图片或展示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使用新学到的词汇来描述,如"这个人快跑了"、"那只猫慢步行"等。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张图片或展示一个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型描述所看到的运动速度。
2. 学生展示: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描述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四:拓展任务1. 自由活动:要求学生在班级周围环境中寻找运动的场景,观察并描述场景中运动的速度。
2. 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他们参与过的或者喜欢的运动的速度。
五、教学延伸1. 运用趣味游戏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运动速度描述的能力,例如模拟比赛环节,让学生根据场景描述比赛中不同参与者的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与运动技能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技能水平来提高运动速度。
第1章第3节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二、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
我们用公式tx v ∆∆=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
因为tx v ∆∆=,只能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提出问题: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移的?
回答问题:用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时刻到t2时刻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
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m处)等都可以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可以用起点到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至第17页并回答“思考与讨论”所提的问题
二、速度
引入:物体的运动有慢、有快,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般而言人用视觉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不可靠)
问题1: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甲10s跑完全程,运动员乙11s跑完全程,运动员甲与乙谁快?【运动员甲比乙快(相同的位移,甲所用的时间少)】
问题2:汽车A在2h内的位移是108km,汽车B在2h内的位移是170km,汽车A与B谁运动的快?
【汽车A比B慢(相同的时间,A通过的位移少)】
得出常用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位移,比较所用的时间。
(2)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位移。
提出问题:对于时间不同,位移也不同的情况呢,我们如何比较物体快慢?
如:运动员甲与汽车A谁快?
【可以分别把运动员甲和汽车A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来进行比较】
【或者分别把运动员甲和汽车A通过单位长度的位移所用的时间来进行比较】
我们通常习惯算出物体单位时间通过的位移。
运动员甲1s内的位移是()m,等于10m
运动员甲1s内的位移是()m,等于15m
像这样,我们可以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伽俐略将这个比值定义为速度。
1、定义: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叫速度。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制(IS)中,m/s、km/h 、cm/s
4、矢量性:速度不但有大小(表示运动快慢)而且有方向(表示运动的方向),是矢量。
提问:有人说按照定义式,V与成正比,越大V越大,对不对?
V与成反比,越小,V越大,对不对?为什么?
结论:是一个比值定义式,反映的是速度与时间和位移的共同关系,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成正比或者反比关系。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我们初中学习过匀速直线运动,知道这种情况物体的快慢是不变的,也就是速度是不变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物体的运动的快慢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快慢是在变化的。
那我们按照得到的速度能准确描述运动员整个过程的快慢吗?
那么我们通过得出的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整个过程的平均快慢程度,
类比我们用来描述一个班级的整体大致成绩情况,我们可以用班级平均成绩来粗略描述。
所以对于快慢变化的运动,我们用得出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1)物理意义: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它是对变
速直线运动的粗略描述。
(2)平均速度应指明“哪段位移内”或者是“哪段时间内”。
某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是这段位移x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
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这段时间内的位移s与这段时间t的比值。
注:公式中三个量是同一段时间中的。
(3)平均速度也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例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别用容易出错的解法和正确的解法】
以得出如下结论: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
百米跑的运动员的平均快慢程度我们已经可以用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但是要是我们想要再描述更准确一点怎么办?
以博尔特的百米世界纪录的实时数据为研究对象.
通过高速摄影设备和精确的计时工具,我们记录下了博尔特在百米跑中几个主要阶段的相关数据如下:
反应阶段
起跑阶段
加快奔跑阶段
最快奔跑阶段
冲刺阶段
位移(m)
0-0m
0-30m
30m-50m
50m-80m
80m-100m
所用时间(s)
0.165
3.78
1.72
2.315
1.60
平均速度(m/s)
7.94
11.63
12.96
12.50
通过学生自主对博尔特的这5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的研究,发现这样子分段描述比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来描述要更加准确一点。
思考:能否再准确一点呢?
我们可以再多分几段。
用得到的每段平均速度来描述运动快慢就要更准确一点。
如果我们的设备精确度足够高,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整个100m的位移分成足够多的阶段,分的段越多,每一段的位移就越短,对应的时间也越短,我们得到的结果就越准确。
当我们分的每一段的位移趋近于一点(位置)时,即每一段对应的时间也就趋近于一瞬间(时刻),那么这样得出来的速度就能够准确地描述运动员在每一个时刻或者瞬间的快慢了,这样的速度我们叫做瞬时速度。
(用这种方式渗透对学生极限思想的培养)
2.瞬时速度
(1)瞬时速度v: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对变速运动做精确描述。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趋于0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间趋于时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是矢量。
方向是物体所在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相应部分的知识点,让学生总结。
结论: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
汽车速度计表示的就是汽车各时刻的瞬时速率,它随汽车的运动快慢而改变(见课本第18页图1.3-2)
讨论与交流:
甲、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时间围绕操场跑了一圈,都回到了出发点,他们的平均速度相同吗?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分析:两位同学位移都为零,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他们的平均速度都是零。
那就不公平了,即使一位同学站在原地不动,他的平均速度也是零啊,可我们运动会上不是这样比较快慢的。
所以,在这里平均速度无法显示他们运动快慢的不同,要用到另一物理量——平均速率。
平均速率等于物体运动通过的路程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他们两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且都不为零,但所用时间不同。
显然用时短的运动得快,也就是平均速率大,这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速度。
所以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而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