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2.2.4 结合水
- 格式:ppt
- 大小:482.00 KB
- 文档页数:6
水文地质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地下水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避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1、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2、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孔隙度:松散岩土中,某一体积岩土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2、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3、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4、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5、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6、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7、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8、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9、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1、包气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地下水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包气带,其中存在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
2、饱水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地下水面以下的部分称为饱水带,其中的岩石空隙中充满了重力水。
3、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4、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5、潜水:埋藏于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6、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7、承压高度:揭穿隔水顶板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8、测压水位:揭穿隔水顶板的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水文地质学课件-(含附件)水文地质学课件一、引言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到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化学成分以及与岩石、土壤等地质体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质学对于理解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本课件旨在介绍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2.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而隔水层则是指不能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和性质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和储存具有重要影响。
3.地下水流动: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重力、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其流动速度较慢,通常以米/天或米/年为单位。
4.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循环是指地下水从地表水体、降水等水源进入地下,经过流动、储存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返回地表水体的循环过程。
地下水循环对于维持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地下水勘探:地下水勘探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试验等方法,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性质和储量等信息。
地下水勘探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模拟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地下水的流动、传输和化学反应等过程。
地下水模拟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指通过监测井、水位计、水质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
地下水监测可以帮助了解地下水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四、水文地质学的应用1.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水文地质学可以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确定水源的位置和储量、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化水资源配置等。
2.环境保护和治理:水文地质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废物处置场的选择和管理等。
水文与地质专业知识点总结水文学是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分布、地下水运动,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学科。
而地质学则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结构、形态、地质变化和地球历史的学科。
两者都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在地球资源和环境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水文学和地质学的专业知识点,对这两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水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水文学的概念水文学是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分布、地下水运动,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学科。
水文学主要包括水文观测、水文数据处理和水文模拟等内容。
2.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过程。
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和蒸散发等过程。
水文循环是水资源形成、分布和转移的基础。
3.水文观测水文观测是指对水文要素如降水、蒸发、流量等进行实测和记录的过程。
水文观测是研究水文循环的基础。
4.地下水运动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运动是水文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5.水文模拟水文模拟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对水文循环、地下水运动等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水文模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灾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
二、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地质学的概念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结构、形态、地质变化和地球历史的学科。
地质学主要包括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内容。
2.地球结构地球结构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层次结构。
地球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地球结构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是指地球表层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变化过程。
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火山喷发、地震活动和地貌演变等过程。
4.地层和地质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层的地质岩层序列,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的时间序列。
地层与地质年代是地质学研究地球历史和演化的重要依据。
5.资源地质学资源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资源形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学科。
主要包括矿床成因、石油地质、矿产勘探和资源评价等内容。
1.3.2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岩石空隙中的水可以分为两大类,岩土骨架中的水以及岩土空隙中的水。
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按其物理性状的不同,有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气态水、固态水。
岩石骨架中尚有矿物中的水。
水文地质学着重研究的是岩石空隙中的水。
1. 结合水松散岩石中的颗粒表面及坚硬岩石空隙壁面均带有电荷。
水分子是偶极体,由于静电吸引,固相表面具有吸附水分子的能力。
因此,离固相表面很近的水分子,受到强大的吸力,排列十分紧密。
随着距离增大,吸引力减弱,水分子排列较稀疏。
受到固相表面的吸引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便是结合水(图1-12)。
它束缚于颗粒表面及裂隙壁上,不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
根据固相表面对水分子吸引作用的强弱,把结合水分为强结合水(或吸着水)和弱结合水(或薄膜水)。
a b图1-12 结合水与重力水a—椭圆形小颗粒代表水分子,结合水部分的水分子带正电荷一端朝向颗粒。
b—箭头代表水分子所受合力方向最接近固相表面的水称为强结合水。
根据不同研究者的说法,其厚度相当于几个、几十个或上百个水分子直径,其吸引力可相当于101325×104Pa,,密度平均为2g/cm3左右,不能流动,但可以转化为气态水而移动。
结合水的外层,称作弱结合水。
其厚度说法不一,相当于几十、几百或上千个水分子直径。
固相表面对它吸引力减弱,水分子排列不如强结合水规则和紧密,溶解盐类的能力较低。
弱结合水的外层水膜能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结合水与普通液态水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抗剪强度,即必须施一定的力方能使其发生变形。
结合水的抗剪强度由内层向外层减弱。
当施加的外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外层结合水可发生流动。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2.地下水:3.矿水:4.自然界的水循环:5.水文循环:6.地质循环:7.大循环:8.小循环:9.绝对湿度:10.相对湿度:11.饱和差:12.露点:13.蒸发:14.降水:14.径流:15.水系: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的科学。
它研究、、、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和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或。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循环和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循环和循环。
5.水循环是在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和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
8.在水文学中常用、、、和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四、简答题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6.水循环的作用?五、论述题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一、名词解释1.岩石空隙:2.孔隙:3.孔隙度:4.裂隙:5.裂隙率:6.岩溶率:7.溶穴:8.结合水:9.重力水:10.毛细水:11.支持毛细水:12.悬挂毛细水:13.容水度:14.重量含水量:15.体积含水量:16.饱和含水量:17.饱和差:18.饱和度:19.孔角毛细水:20.给水度:21.持水度:22.残留含水量:23.岩石的透水性:24.有效应力:二、填空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水文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一、水文地质学的定义水文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下水的性质、分布、运动、质量以及地下水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涉及地下水文、地质学、水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学科。
二、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1. 地下水:研究地下水的起源、形成条件、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动态变化等。
- 地下水类型:如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
- 地下水运动:研究地下水的流动方向、速度、流量等。
2. 含水层与隔水层:研究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储水性能等。
- 含水层特性:包括含水层的岩性、厚度、连续性等。
- 隔水层特性:研究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和隔水性能。
3. 地下水循环: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过程。
- 补给:降水、河流、湖泊等对地下水的补给。
- 径流: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流动路径和速度。
- 排泄:地下水以泉、井、河流等形式排出地表。
4. 地下水与环境:研究地下水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地下水与土壤、植被、气候等的关系。
- 地下水与生态:研究地下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地下水与污染:研究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转化。
1.2 地下水的功能一、水资源供给1. 生活用水: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其水质和水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 饮用水标准:研究地下水的质量标准,确保饮用水安全。
- 供水系统:探讨地下水开采、输送和分配的技术和设施。
2. 工业用水:地下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冷却、洗涤、工艺用水等。
- 用水要求:不同工业对水质的不同要求。
- 废水处理:研究工业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处理技术。
3. 农业灌溉:地下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灌溉需求:研究作物对地下水的需求量。
- 土壤盐碱化:探讨地下水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二、生态环境调节1. 维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平衡: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
- 水量平衡:探讨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之间的平衡。
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本章学习内容:1.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2.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3.理解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4.简介我国的水资源、地下水概况及中国地下水分区及煤矿水害分区。
本章重难点: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与意义;水文循环的内外因条件2.1 地球中水的分布水的来源?星外说(太空)、星内说(空气密度增大:气态水-液体水)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水是一种具有超乎寻常特征的分子(地球演化积极因子),可以在冰、液体、蒸汽和超临界流体之间变化,使之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地球上的水从大气到地球表面至地核各个层圈都赋存有水。
即:浅部层圈水,如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深部层圈水,如地幔的水和地核水。
1)浅部层圈水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体中的水矿物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分子或结合水(石膏)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我们从表1-1中,可以建立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状况与数量概念。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
未包括生物圈及岩石圈矿物结合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约14亿Km3)。
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
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2)浅部层圈水的淡水淡水Exp:含盐量小于0.5g/L的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
其中海水等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各淡水体的比例:约68.8%为冰川与积雪(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极地区),0.3%为河湖,30%为地下水,其他淡水占0.9%。
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现状:人少水多、人多水少。
3)深部层圈水(了解)地球深层圈水分布于岩石圈以下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
水文地质学基础CONTENTS •水文地质学概述•地下水基本知识•岩土体水理性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水文地质学概述01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分布、运动、形成、性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历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文地质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地下水,包括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分布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补给、排泄等。
任务评价地下水资源,预测地下水动态,防治地下水害,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B CD地质学水文地质学与地质学密切相关,地质学为水文地质学提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水文地质学有关,如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在研究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时,需要考虑地下水的因素,因此与水文地质学有一定的交叉。
水文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但水文学更注重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地质学则更侧重于地下水的研究。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A地下水基本知识02地下水的定义及分类定义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土层中的水分,包括土壤水和岩石水。
分类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等。
补给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越流补给等。
地下水的运动与排泄运动地下水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受水力梯度控制,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
排泄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向河流泄流、蒸发排泄和人工排泄等。
岩土体水理性质03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流体通过岩土体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岩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孔隙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渗透性。
测定方法包括实验室测定和现场测定两大类,如常水头渗透试验和变水头渗透试验等。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I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II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