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病条辨》解表九法
- 格式:pdf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2
《温病条辨》制方之法楼主wodany 2010-06-20 11:33:02 《温病条辨·凡例》中说:“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稗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
”据统计,在《温病条辨》所载208首方中,明确标示出性味治法的多达166首,涉及苦辛、苦温、苦甘、苦寒、苦咸、辛凉、辛温、辛甘、辛淡、甘寒、甘温、甘咸、甘淡、酸甘、酸苦、酸温、酸辛、咸寒、淡渗辛凉等19法。
其中苦辛法66方,辛凉法18方、辛甘法13方、甘寒法12方、酸甘法11方、咸寒法8方、甘温法7方、辛温法6方、苦温法5方,酸苦法、苦甘法各4方,苦寒法、辛淡法各3方,其余性味配伍法均为1方[1]。
本文试就应用最为集中的苦辛法及辛凉法,作初步探讨。
1 苦辛法苦辛法是以苦味药和辛味药有机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
《温病条辨》中苦辛法的应用,可分为苦辛寒、苦辛温、苦辛通、苦辛淡、苦辛甘、苦辛咸、苦辛芳香及苦辛走络等8种具体治法[2]。
1.1 苦辛寒法苦辛寒法多以苦寒清泄邪热,辅以辛温温散水湿,故常用于湿热证或痰热证。
应用此法,常根据湿与热或痰与热的比例调整苦寒及辛温的用药比例。
一者,如苦寒多于辛温,则其方清泄邪热的作用较强,配合辛温温散水湿,多用于治疗热重于湿之证。
二者,如苦寒与辛温并重,则适于湿热并重之证,多用于湿热互结中焦及痰热互结致结胸之证。
再者,如辛温多于苦寒,《温病条辨》称此法为苦辛微寒法,用于湿重热轻之证。
1.2 苦辛温法辛苦温法以苦温药和辛温药结合,苦温可燥湿,辛温可温通宣散,多用于寒湿证。
其中辛温,除可宣气化湿外,还有非常灵活的发挥。
具体而言,如借辛温温阳散寒配以苦温燥湿则为温阳祛湿法,用于太阴寒湿证或寒湿困阻脾肾证;如借辛温宣气化湿配以苦温燥湿则为祛湿行气法,用于湿阻气机之证;《温病条辨》中之苦辛温平法实为祛湿行气法,因具药性平和的特点,故吴氏以此为名。
1.3 苦辛通法苦辛通法亦称苦降辛开法,即利用苦辛一阴一阳,一降一升,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性能,以开闭通降的一种治法。
对《温病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的看法关键词温病条辨温病禁药升麻柴胡药物属性中医学术发掘《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中禁用升麻、柴胡的条文计有五处,后世医家受《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条文思想的束缚,在临床上治温病多不敢大胆使用。
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的来源吴鞠通论治温病,主要是继承叶天士的经验,如其友征保所写的序中说:“吴子鞠通……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
”吴氏在《条辨》中所用方药有相当大的部分,采自叶氏《临证指南医案》。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的疟门案里引用了林北海重刊张司农《伤暑全书》的序文中“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
因而他在医案中畏用柴胡,吴氏承袭叶氏之论竟明文禁用。
自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谓升麻,性温,味辛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后世多视为“升提药”。
吴氏也持类似的观点,故在《条辨》中亦禁用升麻、柴胡。
并将升麻、柴胡同羌活、防风等辛温解表药同例看待,列为温病禁药。
2 关于升麻、柴胡性味的商榷吴氏在《条辨》上焦篇16条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禁升麻、柴胡……”吴氏认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升柴属辛温刚燥之品,……故禁用升、柴以防发汗助热伤阴。
如在此条按语中谓:“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于血,岂非自造斑疹乎?”故认为升、柴属辛温之品。
升麻的性味,《本经》谓:“味甘辛。
”张元素则谓:“性温,味辛微苦。
”王好古谓:“微苦,微寒。
”李时珍谓:“气味甘、苦、平、微寒。
”《别录》云:“甘苦、平、微寒。
”可见,惟张元素的观点稍有不同外,诸论均持类似的观点,认为升麻属辛凉的性味。
查阅几乎所有的《中药学》教材都将升麻列为辛凉解表药类,均记载为“辛甘、微苦、微寒”。
据《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现代药理研究,“升麻有解热、镇静作用”。
因此,实践证明升麻属凉性而不属温性。
中医经典考试温病条辨主要条文
《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主要条文有: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
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
菊饮主之。
3.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
之。
4.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
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5.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
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吴瑭(吴鞠通)所著,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著名专著。
三焦辨证是其主要内容,也是其重点内容。
该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时至今日,温病学已成为中医学子必修的科目,说到这里小编不仅感慨,学中医苦啊,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相比之下,最好记的就是朗朗上口的歌诀,比如方歌。
小编读书时候就在想,要是能把难记的经典编成歌诀,那真是为中医学子做了大贡献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本给《温病条辨》附了歌诀的奇书,这本书里有原文、有释义、有歌诀,还有病案和病案分析,学习《温病》需要的东西,这里都有,是一本非常合适于温病入门者的参考书,下面把摘录了一些书籍内容以飨读者。
一首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开篇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温病始于手太阴,原与伤寒不同门。
伤寒邪自毛窍入,入则首中太阳经。
太阳主表司营卫,调和营卫病自宁。
温病邪由口鼻入,自上而下通肺经。
肺主皮毛与天气,温为阳邪火克金。
《内经》六元正纪论,详论温病细而精。
冬伤于寒春温见,此各伏气为病深。
冬不藏精亦温病,解衣抱火并非轻。
“不藏精”字须活看,专主房劳恐误人。
……若夫时令之温病,吴瑭条辨细思寻,论别三焦各分正,药用甘寒主救阴,独出心裁施法力,最切时证用之灵,文深义奥谁探讨,全赖分注辨之明,终难咀嚼与记论,虽欲入室恨无门。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歌诀】太阴为病脉若何,不缓不紧而动数,两寸独大火克金,尺上肤热火克水。
头痛微恶风与寒,身热自汗口又渴,不渴而咳午后热,名曰温病须分别。
【原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总结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温病条辨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主要用于辨别疾病的病机和治法。
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温病条辨强调病因与病位的相互关系。
在中医学中,将疾病的发生归结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思、忧、悲、恐、震)的侵袭。
根据病情的特点和病位的不同,可以适时调整治疗措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病条辨通过明确病因与病位的关系,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属性,确定治疗方案。
其次,温病条辨重视辨别病邪的属性。
病邪是指致病的外界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温病条辨通过观察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的属性,进而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方法。
例如,如果发病前有明显的受寒史,出现寒性症状如寒战、喜暖等,则认为病邪属于寒邪,治疗时应以温阳解表为主,并采取相应的祛寒法。
反之,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等,则认为病邪为热邪,治疗时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温病条辨能够根据病情的表现,准确识别病邪的属性,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温病条辨注重辨别疾病的病机。
病机是指病变的机制和过程,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损伤、病理变化等。
温病条辨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验诊结果,分析病机的发展过程和机制,从而找出治疗疾病的关键点。
例如,对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温病条辨认为病机主要表现为风寒外袭,正气受损,治疗时应以温阳解表、健脾益气为主,从而恢复正气,驱除病邪。
最后,温病条辨强调通过治疗实证来验证辨证施治的准确性。
在中医学中,验证辨病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只有治愈了疾病,才能证明辨病的正确,也就是所谓的“察后验其效,如有效即可知圣人也”。
温病条辨同样强调通过治疗的效果来验证辨证施治的准确性。
只有治愈了疾病,才能够证明所选取的治疗方案是正确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提供了经验基础。
总而言之,温病条辨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强调病因与病位的关系、病邪的属性、疾病的病机以及治疗实证。
它通过准确判断疾病的属性、病机和病位,为中医医生提供了指导治疗的理论依据。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医门凿眼之《温病条辨》说约【一罗列九温纲举目张】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六气运行而有春夏秋冬。
人处气交之中,六气未免太过不及,或因气血阴阳之偏差而受六淫为病。
前贤治温,散见诸篇,吾氏分列九温,而温病之学说大备。
以初春阳气始,厥阴行令,风夹温者为风温;春末夏初,阳气驰张,温盛为热曰温热;正夏之时,暑病之偏热者曰暑温;长夏初秋,湿中生热曰湿温;感秋金燥烈之气曰秋燥;冬时严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曰冬温。
此六者乃六节之温,按时推病。
至于疠气流行,多兼秽浊病都如是,若疫流行,名曰温疫;诸温夹毒,秽浊太甚,名曰温毒;若人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而病者,名曰温疟。
首揭诸温大纲,二百三十八条,条条辨析,蔚成大观。
吴氏宗河间三焦病位,囊括六脏六府,自上而下,分论诸温,眉目清楚,论述精详。
【二寒温水火阴阳辨】《难经》提出伤寒有五。
古人于伤寒温病议论多岐,吴氏别出手眼,提出伤寒温病是水火之别,真知灼见,烛照后学,云;“寒病源于水,热病之源于火”、“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寒者病清病寒”、“温热阳邪伤人之阴,伤寒阴邪伤人之阳,此水火阴阳两大法门之辨”。
阴阳各造其端,受邪有阴阳,为病亦有阴阳,温病伤寒岂可混哉!【三温病起于手太阴】叶天士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明训,吴氏宗其说,也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手太阴者肺藏,属金,火可克金,温邪自口鼻而受,直犯清道,阳气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遏太阴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身热、尺肤热等症。
《素问.平人气象论》“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伤寒论》分营卫阴阳,以外感初起,必由卫而营,由阳而阴,足太阳由外以统内,主营卫阴阳;手太阴为华盖,三才之天,由上以统下,亦由外以包内,亦主营卫阴阳',此以手太阴主营卫阴阳,而外感必自皮毛而伤及营卫阴阳而言及温病始犯手太阴之理;又云“温病所受,始于身半以上,多自鼻孔而入,盖身半以上主天气,肺开窍于鼻,亦主天气也”,此言邪之害人,各从其类,阳邪受于阳位,故“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温病条辨的学习体会篇一:温病心得体会学习温病的心得体会08中西医 201X013036 谢海旋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
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
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
《温病条辨》读书心得体会《温病条辨》读书心得体会1《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
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
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
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
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
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
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温热病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
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
《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
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
温病条辨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中医温病是指在冬春季节易发生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感冒、流感、肺炎等。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的辨证要点是对风寒湿热的辨证。
本文将通过解读中医典故来深入了解温病条辨中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
一、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定义《黄帝内经》中有关八纲和六淫的理论,是我们理解风寒湿热的基础。
其中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八个方面,而六淫则是指风、寒、湿、热、暑、燥六种外邪。
1. 风邪:《素问·疏五过论篇》中有“痛经为虚邪淫于少腹也。
”这段文字表明风邪是指寒邪从外传入人体,且易引起疼痛。
2. 寒邪:《素问·调经论》中有“寒病者饮食谨察,终日在上下,如风自入,至胃病为寒。
”这段文字表明寒邪是指人体受寒引起的病变,尤其是胃寒。
3. 湿邪:《素问·刺法论》中有“夫寒多补温,湿多补凉。
”这段文字表明湿邪是指由于湿气积聚导致的疾病,可通过温热或凉降等方式调理。
4. 热邪:《灵枢·岁露篇》中有“痹者,风寒湿热之变也。
”这段文字表明热邪是指由外邪的热气引起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口干等症状。
二、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1. 风邪辨证要点:风邪多表现为症状较轻的头痛、鼻塞、咳嗽、喉咙痛等。
在舌苔方面,风邪多呈现薄白苔。
2. 寒邪辨证要点:寒邪多表现为寒冷的感觉、寒战、四肢发凉等。
在舌苔方面,寒邪的辨证特点是白苔。
3. 湿邪辨证要点:湿邪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沉黏、关节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湿邪的舌苔常常是厚重的。
4. 热邪辨证要点:热邪表现为高热、口渴、咽喉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热邪的舌苔多为黄色。
三、温病中医典故的启示《黄帝内经》中提到:“湿从寒生”、“寒从湿生”,说明寒湿是相互关联的。
同时,湿邪往往伴随着寒邪,两者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温病中医典故的解读启示我们在对风寒湿热进行辨证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观察病人的各种症状,包括体感寒冷或发热、身体沉重或轻飘等特征。
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3873・《温病条辨》学验传承精要**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景源传承工作室项目作者单位:l.长春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吉林 长春130117) ;2.北京知医堂门诊中和国医馆(北京100031 );3.中华中医药学会光明中医杂志社(北京100036) ;4.北京中医药大学 名老中医刘景源传承工作室(北京100100)△通讯作者:E-mail :jianyu66@ 163. com※指导老师——中原版《温病条辨》导读精编岳冬辉'杨建宇"A 李杨2" 刘言言'刘景源*摘要:《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含瘟疫)的临床基础典籍,学习《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运气论病、经方发挥、理法方药等,必 须要牢记条文,传承精华,联系临床,以经解经,把握核心,守正创新,才能在瘟疫面前,沉着应对,药到病除。
关键词:《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学;瘟疫学doi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0. 24.014 文章编号:1003-8914(2020)-24-3873-03《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的一部代表著作,系统阐述了温病学的重要理论,对各种常见温病提出了具体 的诊治和理法方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引领价值和临床指导实用价值。
该书不仅是诊治温病的重要参考书, 而且近来被作为中医的重要典籍,成为学习、研究和掌 握中医的必读之书⑴。
1 概要《温病条辨》作者为吴鞠通,名璃,字佩術,号鞠 通,生于1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士。
吴氏少习儒学,19岁时,父患病年余,终至不治,此颇觉愧 恨难名,以为父病而不知医,无颜立于天地间。
于是“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广购医书,发愤学医。
越四载,在其23岁时,犹子巧官病温终不治至发黄而死, 因其初学,未敢亲试而愧恨。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温病条辨全文凡例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叁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三、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弭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去蓝本。
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
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於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瑭故厉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叁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
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四、是书分为七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
卷一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羯辖拐呦抵,矶薪蛊参虏糁薪拐呦抵,砣陆蛊参虏粝陆拐呦抵,硭脑铀稻饶妗?『蟮髦危毁卵д咝哪苛巳唬赜谐芍瘢恢铝僦せ煜兄紊戏钢小?沃蟹赶轮住,砦褰饽巡蛔鄄蟮髦斡氩缶纭,砹舛眩蛔坌《纭?恢?凳酪矫快洞酥?箪缎八担媸稚比耍廖抟谰莨室病?五、经谓先夏至为温病,后夏至为病暑。
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
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六、是书之出,实出於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於温病者,不可胜记,无论先达后贤,有能择其币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自序原病篇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四·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卷六·解儿难•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温病方剂歌诀温病方剂歌诀一、解表法1.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疏风解表,宣肺泄热主治:风热犯肺,咳嗽吐痰,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辛凉香散,宣泄风热杏仁、桔梗——疏肺止咳连翘——苦寒质轻,清热透邪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肺热壅盛,咳频,痰黄——加,浙贝母、瓜壳、鱼腥草——清肺化痰痰壅气逆,咳甚气喘——加,全瓜蒌、前胡、矮地茶——化痰平喘秋燥伤肺,身热,咳嗽少痰——加,梨皮、川贝、天花粉——润燥止咳表邪未解,邪入气分,身壮热,咽干,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蛾体肿痛——加射干、大青叶、金银花——利咽解毒附方:加味桑菊饮——何廉臣方,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方+ 炙麻黄、瓜蒌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2.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薄荷、荆芥、淡豆豉——解表散邪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加减:壮热无汗——加,石膏、蝉蜕——宣泄风热夹湿浊,胸闷脘满,苔黄腻——加佩兰、通草、神曲——宣利湿浊,理气和中素有蛾体肿痛,感受风热则发作——加射干、大青叶、千张纸流行性腮腺炎初起,伴寒热无汗——加板蓝根、夏枯草——解毒消肿麻疹初起,头发不齐——加芫荽、柳叶、白前——透发疹毒风疹初起——加蝉蜕、大青叶——疏风解毒水痘轻型,发热,咳嗽,少数含水液豆状疱疹,口渴,舌红,苔黄滑,脉浮滑数——减,淡豆豉、芦根;加,佩兰、茯苓、大青叶、紫草——祛湿解毒疮痈初起,有发热微寒,头痛无汗之表证——加,蒲公英、野菊花、桑叶——解毒透邪3.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桔梗焦栀子淡豆豉薄荷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发热微寒,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总结《温病条辨》学术思想《温病条辨》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该书通过对温病的辨析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学术思想。
以下是对《温病条辨》学术思想的总结,字数远超过1000字。
《温病条辨》是吴鞠通基于明代朱震亨所著《温病篇》及其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的医学著作。
该书主要讲述了温热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在学术思想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理论基础坚实《温病条辨》的理论基础来自朱震亨的《温病篇》,而朱震亨又汲取了古代医家如张仲景、王叔和的学说。
吴鞠通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以自己的临床经验为依据,对温病的病因、病理、病机等方面加以发展和完善。
二、温热病的分类与辨析《温病条辨》对温病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辨析,首先将温病分为表和里两类,然后在里病中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在进行具体辨证时,吴鞠通采取了分类思维,将温病辨析为热证、寒证、燥证、风证等多个病证,为后世的病因病机研究提供了范式。
三、治疗原则的创新《温病条辨》对温病的治疗提出了自己的原则,主张以解表透邪为治疗的基本思路,同时兼顾邪与正的关系。
在治疗方法上,吴鞠通主张注重方剂的威力,力求寻找能够适应不同病情的方剂,通过改变剂量、组方方式等手段,实现个体化治疗。
此外,他还提出“刚中病截锐者,内服以贴瘀茎,外用以象头换骨,锐的则大剂减之,辅之以短缩磨灸”,强调内外结合的治疗手段。
这些治疗原则及方法在当时医学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世医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病机的把握与治疗《温病条辨》在病机的把握与治疗上有着独到之处。
吴鞠通强调病情的变化,尤其是病邪的轻重以及渗透的速度与强度。
他指出既要重视表邪的驱散,又要注意温热病在里的发展与消长。
他还提出了看似矛盾但却富有启示性的观点,如“治疗温病时不仅须救纽颠之危,又当顾锁关之守”,这种观点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十分实用。
五、对病情观察的重视《温病条辨》中着重强调了对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吴鞠通反对坐诊立案的方式,主张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询问,力求发现病因与病理变化的微妙之处。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温病条辨》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文献,全书共分为十篇,详细介绍了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临床实用性。
下面是我对《温病条辨》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温病条辨》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
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辨别病情,重在辨证”这一重要观点,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面色等病症,进而得出病症的辨证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他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这种辩证论治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治疗疾病不能只看表象,更要从根本上寻找病症的内在原因,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温病条辨》让我了解到了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一类由外感病邪所致的传染病,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疾病。
张仲景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温病的各种病症表现以及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法。
例如,他在书中提出了“关格法”,即将病邪从关节逼出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表现为关节疼痛的温病。
此外,他还提出了“大法”、“小法”、“中法”等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温病。
通过学习《温病条辨》,我对于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基础。
再次,《温病条辨》让我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综合治疗思想。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攻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思想,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重扶正调理患者的身体。
他认为,只有使患者的正气恢复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因此,他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注重了药物的选择,还注重了调理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这种中医药的综合治疗思想让我认识到了治疗疾病不能只注重短期效果,更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使患者能够恢复健康。
最后,《温病条辨》让我体会到了中医学的传统与创新。
张仲景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医学经验,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
例如,他提出了“解表留邪”,即通过发汗驱除体内的邪气,用于治疗温病。
这种疗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效果明显,成为了后来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