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第2课时)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案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都会有提升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活动参与: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4)丝绸文化——优质生活的感受: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学校:主讲人:时间:课题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以及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应”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学习重点知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以及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学习难点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传统的江南水乡主要就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到江南水乡想先映入脑海的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文人墨客笔下的烟雨江南,大家能不能朗诵一首描写江南的诗呢?江南在文化领域是没有固定的地域界定的,它是我国古代文人精神的桃花源。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能隐居江南也是一种幸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读图·析图】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找出:古都——南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
(2)看看那些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
2、展示一组照片,你能说出这些城市的名字吗?南京苏州杭州扬州3、说说上海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有什么重要意义?4、哪些铁路干线经过长江三角洲?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知识点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找出该区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
(2)给同学们介绍苏州四大园林和杭州西湖相关旅游景点。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找出该区著名的水乡古镇,给同学们介绍展示江南六大水乡。
江苏同里江苏周庄浙江西塘浙江乌镇(3)说说该区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请同学们自由讨论,举例说明。
(二)自主构建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展示交流,自主构建】(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___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
本节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单元,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可能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基本知识。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地理特点和发展问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同时,欣赏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学目标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
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漫步这里,即可以欣赏到秀美的水乡景色,又可以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闻:中新网绍兴2013年7月18日电:浙江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杭州西湖
苏州园林周庄古镇
出示一组图片,这些都是长江三角洲的代表建筑,大家说得出他们的名字吗?
读下图
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
万以上?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
读下图
)从图中找出该区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水乡古镇。
)说说该区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
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来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