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名优绿茶工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名优绿茶及其加工工艺作者:徐旻涓邹晓庆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我国绿茶历史悠久,名优绿茶种类繁多,工艺考究独特,通过了解绿茶发展历史,探究绿茶的制作工艺,并对代表性的名优绿茶加以研究,可以增进对中国名优绿茶的了解,以更好地提高名优绿茶品质。
关键词名优绿茶;历史;制作工艺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位居全国六大初制茶之首。
它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产区广泛,产量高。
河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陕西省(陕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省及福建省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1]。
1 名优绿茶历史绿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类茶。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了犒劳周武王的军队,就曾有“献茶”。
通过信史《华阳国志》,可以认定:在西周时代,川北、陕南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因此,可认为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3 000 a以前的巴人[2,3]。
在1 000多a前的唐朝,我国已采用蒸青的方法加工绿茶,被称为“蒸青团茶”。
其制法是先将茶树上采来的鲜叶放入锅内进行蒸煮,然后将其捣碎制成饼状,在穿孔烘干,以便收藏引用[4]。
其中比较出名的蒸青团茶有龙凤团茶、顾渚紫笋等。
到了宋朝元朝的时候,将蒸青团茶改进为蒸青散茶。
明朝的时候,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的制法,这样可以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气,是绿茶的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
明朝许次纡的《茶疏》中写道“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
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
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
甚且枯焦,尚堪烹点”。
闻龙的《茶笺》中更详细的讲述了绿茶炒制方法:“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
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
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培训绿茶是一种重要的茶叶品种,具有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味,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保证绿茶的品质和口感,优质绿茶的加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篇关于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培训的介绍。
名优绿茶的加工技术主要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
首先是采摘环节。
采摘时间是决定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选择嫩叶嫩芽,鲜嫩度高的茶叶进行采摘。
采摘后的茶叶要尽快进行杀青,以保留茶叶的天然香气和味道。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杀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处理,迅速阻止茶叶内部酶的活性,保持茶叶的绿色。
传统的杀青方法是通过炒制,利用高温将茶叶中的酶失活。
现代化的加工厂则采用蒸炒结合的方式,通过蒸汽和高温炒制茶叶,使茶叶保持绿色,同时增加茶叶的香气。
揉捻是绿茶加工的关键环节之一。
揉捻的目的是通过揉压茶叶,使茶叶内部的汁液充分挥发,加强茶叶的香气。
绿茶的揉捻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手工揉捻和机械揉捻。
手工揉捻主要依靠人工的揉压力度和节奏,而机械揉捻则通过机器的挤压和揉捻动作来实现。
最后是干燥环节。
干燥是绿茶加工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干燥的目的是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掉,提高茶叶的保存性和品质。
传统的干燥方法是通过阳光曝晒,要求天气晴朗且干燥。
现代化的加工厂则采用机械干燥的方式,通过热风或烘箱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掉。
综上所述,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培训涉及到绿茶的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
这些环节相互配合,需要技术高超的茶农来进行操作,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名优绿茶。
只有掌握了这些加工技术,才能将绿茶的香气和口感完美呈现,让消费者享受到最优质的茶叶。
所以,加强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的培训非常重要。
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培训对于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来说,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
以下将详细介绍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培训的重要性。
首先是采摘环节。
采摘时间是决定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早春时节的嫩叶嫩芽的品质最好,所以要在正确的时间进行采摘。
绿茶加工研究报告摘要本文对绿茶加工的研究进行了详细探讨,包括了绿茶的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制品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绿茶加工工艺的改良和优化,提出了一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绿茶加工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1. 引言绿茶是一种非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健康饮食的重视,绿茶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因此,研究绿茶加工工艺以提高产量、保持品质对于茶叶加工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绿茶加工进行深入研究,为绿茶加工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绿茶加工工艺绿茶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步骤。
采摘时应选择嫩叶,质地饱满、无病虫害的叶片为原料。
杀青过程中,应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避免茶叶过度烘烤。
揉捻可通过机械方法进行,使茶叶弯曲,有利于茶汁的挥发和形成芽尖。
最后,通过烘干将茶叶的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宜范围,以达到制品质量标准。
3. 绿茶的制品特点绿茶具有多种制品形式,如碎茶、散茶、片茶等。
不同的制品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碎茶适用于袋泡茶和速溶茶等市场,具有方便冲泡、口感鲜爽的特点。
散茶适用于用具泡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片茶则适用于礼品茶等高端市场,外观美观、品质上佳,是茶叶市场的一种重要产品。
4. 绿茶加工的技术创新为了提高绿茶加工的效率和品质,我们进行了技术创新的探索。
首先,我们引入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的绿茶加工流水线生产。
其次,针对茶叶杀青环节的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新型的杀青设备,可以实现杀青过程的精确控制,保证茶叶的品质。
此外,我们还对绿茶揉捻和烘干环节进行了改良,以提高茶叶的卷曲度和干燥效果。
5. 绿茶的市场需求和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和茶文化的传承,绿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绿茶已成为茶叶市场的主要品种之一。
未来,绿茶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功能性绿茶和有机绿茶等新产品的推出。
我国茶叶加工技术装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对茶业而言,其根本在于茶叶加工技术装备。
自1990年开始,我国的名优绿茶加工机械装备生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
现阶段,茶业加工机装备生产厂家的规模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创新度。
目前,机加茶的质量还是普遍要比手工茶低。
茶叶的加工机械装备发展必须围绕市场通过对茶叶加工工艺的探索,来增强茶叶的品质,将增强机械装备机械水准作为重点,强化创新工作,加强对既有产品的更新迭代,推广全新的工艺、技术及材料,必须做到环保节能,切实增强茶叶加工机械装备可适用与规模性的生产实力。
关键词:茶叶;茶叶加工;加工技术装备;装备1.基本概念茶叶加工就是把茶树叶片转变成干燥的一种茶叶酿造法。
茶叶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的加工手法。
在最常见的方式之中,茶叶加工对叶片进行氧化的模式及大小不一样,最终不再氧化,酿成茶同时使其干燥,茶叶干燥后的固有口感的主要由所栽培的茶树灌木种类、所采的茶叶质量及其所经历的加工模式与加工水平。
茶叶通过加工后和其他的茶叶或是调味剂相混合,能使最终的茶叶口感发生变化。
中国是全球的茶叶发祥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深远。
与之相同,自唐朝以来,我国的制茶工艺也逐渐持续的改良,在茶叶需求的不断增长下,机器加工法成为当代制茶的主要模式,茶机技术也随之持续发展,直至当今水准。
2.茶叶加工技术发展概况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我国大宗茶叶加工技术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不同茶类的加工方式不断改进,茶叶品质越来越稳定,方便了出口,并且未来适应不同茶种的做形设备以及专用的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烘干机,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保证了名茶的品质。
以绿茶加工为例,鲜叶摊晾过程得到了优化,相比较手工制茶的不稳定性,绿茶在摊晾阶段就开始注意温度、湿度以及时间。
除此之外的杀青技术,作为绿茶制造工艺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也到有效提升,无论是锅炒还是蒸汽杀青,都有效钝化了酶的活性,还保持了茶的香气,目前还研制出一种利用微波杀青的新技术;在揉捻过程中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模仿人工揉捻的优势之处,揉捻机不断的发展适应了茶叶的揉捻成形。
绿茶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创新及成套装备1. 前言绿茶作为一种受欢迎的饮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喜爱。
而绿茶的加工过程不仅是保证绿茶质量的关键,也是绿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绿茶加工行业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成为绿茶加工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2. 智能化技术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在绿茶的加工过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数据分析,提高加工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绿茶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的自动化控制,从而更好地保留绿茶的香气和营养成分。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对绿茶质量的精准控制和优化。
3. 智能化技术的关键创新为了实现绿茶加工智能化的目标,关键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传感器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
各种传感器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可以实现对绿茶加工过程中温湿度、气压、PH值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提升也是智能化的关键。
通过在绿茶生产线上应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加工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调节。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也为绿茶加工智能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通过对大量的加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绿茶品质的优化和提升。
4. 成套装备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化技术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相应的成套装备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
智能化绿茶生产线的应用成为绿茶加工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从智能化的绿茶杀青机、揉捻机到自动化的烘干机,都是绿茶加工智能化的体现。
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绿茶加工方面的成套装备也将不断迭代更新,为绿茶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5. 个人观点我认为,绿茶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创新及成套装备是绿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绿茶加工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需要不断加大对智能化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智能化技术在绿茶加工中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绿茶作为中国传统的名优茶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加工工艺独特。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是一种非常传统且独具特色的工艺,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该技术的详细步骤。
选择鲜嫩的茶芽作为原料,茶芽的选择十分关键,要选取开展均匀,大小相近的茶芽,避免使用过老过硬的茶叶。
接下来,将茶芽放入土坛中,土坛是一种特制的陶罐,以确保茶叶能够均匀受热。
然后,将土坛放置在火盆上方的火炉上,用火炉加热。
在加热的过程中,茶叶逐渐变得软化,此时,用手轻轻揉捻茶叶,使其形成扁平的形状。
这一步骤需要手法娴熟,要注意轻柔揉捻,避免过度揉捻,以免破坏茶叶的形状和风味。
随后,将扁平的茶叶放在干净的竹帘上晾干,晾干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通常需要晾干约3至4个小时,以保证茶叶干燥透彻。
将晾干的茶叶放入干净的纸袋中,储存起来。
扁形茶叶因为形状扁平,所以保存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受潮。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需要经过摘取、蒸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准确地掌握火候,要求技术与经验相结合。
通过手工加工,扁形名优绿茶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茶叶的形状平整,色泽翠绿,清香四溢。
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术也保留了茶叶本身的营养成分,使其更具有滋补功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术。
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已经逐渐淡出市场。
总结而言,虽然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在市场逐渐消失,但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依然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对于一些追求传统工艺和口感的消费者来说,手工扁形名优绿茶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手工扁形名优绿茶是一种传统工艺,主要是通过手工制作过程,将新鲜的绿茶叶加工成带有扁形的优质名优绿茶。
这种茶叶的品质十分优良,口感清香爽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下面,我们将介绍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
1. 鲜叶选择首先,要选用优质的鲜叶。
选择鲜嫩、厚实、新鲜的绿茶叶,叶子要完整,没有发黄、枯萎和破损等情况。
一般采摘时间在清晨7点至9点之间为宜,这样鲜叶的鲜嫩程度达到最佳。
2. 滚揉杀青将挑好的鲜叶放置在杀青锅中,经过高温短时间的杀青处理,去除绿叶中多余的水分。
然后就要进行滚揉处理,这是制作扁形名优绿茶的关键步骤,必须掌握好时间、温度和力度。
滚揉的目的是使茶汁充分释放出来,同时通过磨擦,将叶子中的细胞壁不断破裂,形成扁平的形态。
滚揉时间一般为30~40分钟,温度在80~90℃之间,否则会影响滚揉效果。
力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用力,否则会造成叶子的损坏和汁液的过多流失。
3. 静止散热滚揉后的叶子摊开,需要进行静止散热,这也是制作扁形名优绿茶的关键步骤。
放置在通风干燥处,让叶子自然散热,调节湿度,让茶叶含水量在7~8%之间,形成茶叶的基本内质,使茶叶形态自由伸展,带有自然的卷曲和扁平的形态。
4. 揉捻压制静止散热后,需要进行揉捻压制处理。
揉捻的目的是进一步破坏细胞壁,促进茶汁的释放,同时将叶子压扁成条形。
揉捻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温度在40~50℃之间,适当加入一定的压力,帮助叶子压扁。
5. 干燥整形揉捻压制后,需要进行干燥整形处理。
将茶叶摊开放置在晾盘上,进行低温干燥。
一般温度控制在60~70℃之间,将叶子干燥到10~12%含水量。
最后,对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挑拣整形,使成品茶叶整齐美观。
以上就是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的具体步骤。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艺处理,可以制作出优质、口感香醇的名优绿茶。
但是需要注意,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时间、温度和力度等工艺参数,才能确保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
名优绿茶加工的共性技术要点名优绿茶加工的共性技术特点:我国是茶叶的祖国,名优绿茶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其加工共性技术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名茶鲜叶采摘要求细嫩和严格﹡名茶鲜叶一定要进行摊放;﹡名茶杀青应适当偏重;﹡名茶揉捻要适当偏轻;﹡名茶做形含水率掌握很重要;﹡名茶干燥方式选择应适当,干燥要均匀充分。
㈠名茶鲜叶采摘要求严格和细嫩•名优茶鲜叶要求适当早采、分批采,采大留小,不混采,不混放。
•鲜叶要求嫩、鲜、匀、净,不采雨、露水叶,不采紫芽叶,不采冻焦叶,不采病虫叶,不采鱼叶、鳞片,不带蒂头和夹杂物。
•要提手采,轻采轻放,不捏不压,防止日晒、堆积,及时运输进厂和摊放。
•采摘和运输工具:竹篮、竹筐,忌用布袋和塑料袋。
留鱼叶采摘法•扁形茶的鲜叶要求可供其他名优茶参考。
特级: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初展,芽长于叶,全长2.5cm左右,最长不超过3cm。
1~2级:一芽二叶(初展叶),芽叶平齐,全长2.5~3.5cm左右。
3~4级:一芽二、三叶(初展叶),叶长于芽。
•名茶的特点是鲜叶细嫩。
然而由于单芽型名茶目前在部分地区畅销,加之一些名茶评比的引导,故有些地方有愈采愈嫩的倾向,即仅采单芽。
这种名茶,外形美观,但滋味淡薄,采摘费工,不利于机械化,不能大量提倡。
㈡名茶鲜叶一定要进行摊放•通过摊放适度减少鲜叶水分,叶质变软,利于杀青和节约能源;使茶多酚轻度氧化,青草气散发,香气物质形成和增加;•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会促进名优绿茶的外形、色泽、内质风味的形成;•为此,摊放是名优绿茶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序,否则将会使名茶成品色泽灰暗,香气低沉,甚至青涩味严重,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鲜叶摊放与内含成分的关系mg/100g鲜叶摊放要求摊放工具与设备•不可直接摊在水泥等地面上,较实用的名茶摊青设备除软匾、勃蓝或篾簟外有以下几种较实用。
金属结构的框架式贮青设备木制框架式摊青设备贮青槽萎凋槽㈢名茶杀青应适当偏重•杀青目的在于高温破坏酶的活性,防止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保持杀青叶色泽绿翠,并蒸发青气,使部分香气成分获得转化,形成绿茶风格。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公示信息表(单位提名)提名奖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名称名优茶规模化生产技术和成套智能装备研制及产业化提名等级一等奖提名书相关内容详见附件。
主要完成人赵章风,排名1,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李晓丽,排名2,副教授,浙江大学;林智,排名3,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潘柏松,排名4,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戴惠亮,排名5,工程师,浙江上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王岳梁,排名6,工程师,宁波市姚江源机械有限公司;计时鸣,排名7,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彭继宇,排名8,助理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乔欣,排名9,讲师,浙江工业大学;钟江,排名10,讲师,浙江工业大学;张宪,排名11,教授级高工,浙江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1.浙江工业大学2.浙江大学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4.浙江上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5.宁波市姚江源机械有限公司提名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提名意见该成果针对名优茶规模化生产中加工信息实时获取难、加工工艺与生产装备不匹配、产品均质性差等瓶颈问题,通过协同攻关与系统研究,突破了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流量等关键参数在线精准检测、名优茶生产过程数字化与关键生产单元装备智能控制、名优茶规模化生产线协同控制等系列关键技术及装备,发明了堆积状茶鲜叶含水率在线检测、大惯量热系统精准温湿度控制、名优茶初制与精制加工生产线的单元设备协同与全局优化控制等新方法;自主开发了名优茶生产过程关键参数快速检测技术和装置、名优茶生产过程数字化控制技术和关键生产单元数字化装备、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协同控制系统和智能化加工生产线等多种成套装备和系统;创制了3大类10种新技术及成套系统装备,形成了名优茶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
相关技术与产品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授权16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篇。
成果开创了我国名优茶规模化生产新模式,在国内主要产茶区获得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和加工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和技术水平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绿茶加工技术报告1. 引言绿茶是一种广泛受欢迎的茶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备受赞赏。
绿茶的品质和口感取决于其加工过程。
本报告将介绍绿茶的加工技术,从采摘到制作的每个步骤逐一详解,帮助读者了解绿茶的制作过程。
2. 采摘绿茶的制作过程始于采摘阶段。
一般来说,采摘的时间和方法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质。
最好的绿茶是在春季采摘的,此时茶叶的味道鲜嫩,含有丰富的养分。
采摘时,挑选茶树的新梢,避免采摘过老的叶子。
3. 杀青采摘后,茶叶需要进行杀青处理。
杀青的目的是停止茶叶中的酶活性,防止其继续氧化。
杀青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是蒸青和烘青。
蒸青适用于日本绿茶的制作,而中国绿茶常采用烘青的方法。
蒸青和烘青都能保持茶叶的鲜绿色和天然香气。
4. 揉捻在杀青后,茶叶需要进行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破坏茶叶细胞,帮助茶叶释放出更多的化学物质,提高茶叶的香味和口感。
传统上,揉捻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但现代的生产线上也有机械揉捻的方法。
揉捻的时间和力度需要根据茶叶的种类和制作要求进行调整。
5. 烘干揉捻后,茶叶需要进行烘干。
烘干的目的是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使其保存更长时间,并且有助于茶叶的稳定性。
烘干的方法可以是自然风干或者人工烘干。
自然风干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人工烘干则能更快速地完成任务。
6. 质检和包装最后,茶叶需要经过质检和包装。
质检的目的是确保茶叶的品质符合标准,没有杂质和污染物。
包装则是将茶叶包装成不透光的容器中,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香气。
包装时需要注意避光、防潮和防潜香。
7. 结论绿茶的加工技术对于最终茶叶的口感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采摘、杀青、揉捻、烘干以及质检和包装等一系列步骤的精心操作,能够制作出口感鲜嫩、香气浓郁的高品质绿茶。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绿茶的加工过程有所启发,并对绿茶的品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本文所提到的绿茶加工技术纯属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指导进行。
我国的茶园状况千差万别,通过选择性手采和特色化加工技术的有机结合,生产出了多样性的特色名优茶产品,形成了我国名优绿茶独有的加工技术体系。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茶园的机械化采摘水平仍较低,机采鲜叶的嫩度、完整度、匀净度都达不到多数名优绿茶加工的要求,需要通过集成技术创新,将机采鲜叶与传统加工技术进行有机衔接,形成名优绿茶分级分类加工技术体系才能实现。
通过分级分类加工技术,有机对接传统工艺,来改进和实现我国部分名优绿茶的机采机制。
一、基于机采鲜叶的名优绿茶主要分级分类加工模式名优绿茶机采叶分级分类加工主要有鲜叶分级、在制品分级和成品分级等技术方法。
其中鲜叶分级和成品色选分级技术在机采叶分级分类加工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
1.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模式机采鲜叶通过不同分级处理后可以分类加工成不同的产品。
表1是“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成果转化工程”项目中不同基地机采鲜叶采用抖抛式鲜叶分级机处理后,不同出口鲜叶分级分类加工产品模式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出口一的鲜叶基本弃用外,其他出口鲜叶均可以加工成相应的成品茶,其中出口二和出口三的鲜叶可以加工成不同档次和外形的名优绿茶。
对这些不同基地机采鲜叶的特点和分级分类加工的产品类型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3种典型的机采叶分级分类加工模式。
(1)提档加工模式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名优绿茶大都有各自的鲜叶要求。
机采鲜叶加工名优绿茶时,经常会遇到因鲜叶均匀性差等原因而无法加工某类名优绿茶,或者只能加工级别较差的茶叶的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分级提高鲜叶品质,以适应名优绿茶的加工要求或提高产品档次。
(2)分级加工模式机采鲜叶的均匀性较差,虽然可以勉强加工机采叶名优绿茶初加工技术陈根生1,尹军峰1*,许勇泉1,袁海波1,邓余良1,姜燕华2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2.宁海县农林局,315600名优绿茶机械化采制技术专题摘要:针对茶叶行业中存在机采鲜叶加工难的问题,分别从鲜叶分级分类加工和在制品分级分类加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次提出提档加工、分级加工和组合加工3种机采鲜叶加工模式;并结合名优绿茶的特性和茶叶机械的特点,以机采鲜叶为原料,创制出4种不同外形的典型名优绿茶配套生产工艺及参数。
加强名优绿茶生产技术研发促进湖南茶叶稳步发展李赛君1,郑宏发1,常硕其1,黄怀生1,袁英芳1,黄仲先2(11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2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125)摘 要:分析了湖南茶叶产业的现状,提出湖南茶叶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茶,有控制地发展黑茶,保留优质红茶。
应以适宜湖南茶叶自然品质特点的优质绿茶生产技术体系为研发重点,通过增产名优绿茶,促进全省茶叶稳定发展。
从资源、技术和商贸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南发展名优绿茶的优势。
提出了继续优化茶类结构,加快建设绿茶强省的目标和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发展山区绿茶;二是推广优质绿茶良种;三是围绕增产春茶,改进茶园管理技术;四是规范绿茶加工技术和质量标准;五是积极研究名优绿茶后加工技术,六是推进茶厂技术改造。
关键词:茶叶;绿茶;黑茶;红茶;湖南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 (2008)01-0108-03 湖南主要生产红茶、绿茶和黑茶三大茶类,近年红茶萎缩,黑茶初露俏销端倪,绿茶已经成为主导茶类。
研究和推广优质绿茶生产技术,对湖南茶叶产业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试从技术角度,考察湖南茶叶的现状和优势,分析增产优质绿茶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1 湖南茶叶产业的现状分析茶叶是湖南的重要经济作物,几经波折后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6年末全省有茶园8万hm 2,收稿日期:2007-11-09作者简介:李赛君(1972-),女,湖南汨罗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和市场营销。
产茶7.63万t ,产值11.96亿元。
与2000年比较,分别增长9%、33%和190%。
纵向比较,发展速度快,来势相当好。
湖南茶叶的高速发展有着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茶叶市场红茶产区调整,绿茶消费比重增加,为中国绿茶拓展了市场,扩大了获利的空间;国内经济条件明显改善,茶叶消费水平从量与质两个方面不断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全国茶叶得到了普遍发展,但和先进省份比,湖南茶叶量、质、效三个方面的增长幅度都不是很快,所以横向比较,形势并不令人乐观。
四川名优绿茶机制技术
段新友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
【年(卷),期】2001(023)005
【摘要】@@ 四川采用机械制作名优茶始于1992年,由于机械制茶有提高工效、稳定质量、降低成本等优点,所以发展较快.现在全省拥有名优茶机械4100余台(套),机制名优茶产量已占名优茶总产量的45%左右,在峨眉山市、夹江市、名山县等茶区已达到80%以上.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段新友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厅,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几类常见名优绿茶的机制技术 [J], 方世辉
2.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机制技术 [J], 罗祥辉
3.云南大叶种名优绿茶机制工艺技术研究 [J], 邵宛芳;杨柳霞
4.浙江名优绿茶机制技术 [J], 郭敏明
5.机制名优绿茶工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J], 殷建平;刘震林;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