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
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
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
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
《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
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
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2020年第”期(总第857期)丈教%’科女性意识觉醒下的“自由%选择----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女宾》为例朱春金(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0)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女权运动的鼻祖,其处女作《女宾》以弗朗索瓦兹、皮埃尔与格扎维埃尔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讲述了女主人公弗朗索瓦兹一段被异化的感情历程。
丁玲创作的《莎菲女士的1记》,以1记体形式,刻O了在五四思潮影响下,知识女性冲I的思想、矛盾的情绪、痛苦的挣扎。
莎菲和弗朗索瓦兹,都在个体意识觉醒的情况下,挣脱时代束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解脱(本文以上述两篇小说为例,通过文本分析,对主人公主体意识觉醒后作出的“自由”选择,进行解读,以期有助于女性主义的思考(关键词:莎菲女士女宾女性意识自由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女宾》中的女性主义1927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便“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震惊了”。
在她接下来的创作生涯中,无论是她笔下的梦珂、曾淑、节大姐,抑或是玛丽、美琳、丽嘉都带有“一种具有非常浓重的'世纪末’的,’近代女子’的姿态”,这些女性敢于蔑视传统的道德礼,(在这一作中,莎菲女士这一有的高度远远地超出了其他,茅先生曾在《女作家丁玲》中这样:“莎菲女士是上:代创的年女性的的,是’五四’以后的年女子在性上的的代表!-0德0是“世的出作家”,她中的在性美地在一,“女不是先天生的,而是天的”,是这了的女性(《女》是一为的,书中的女是一•了“”“”,作出的。
在中,为“他”,了当时女性可的生遭遇,要想必须做出选择,却无法承受带来的果。
这两跨越了国度,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境遇,但是其呼吁女性得的愿望达了统一。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女宾》中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1.莎菲----积极的主动选择莎菲女士的问世之所引了文坛的“震惊”,不仅是因为莎菲作为一个在思潮影响下觉了的对于生活的,更是因为她挣脱了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枷锁,敢于提高女性的姿态,以女性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受过一育的资产阶级女性,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莎菲的性格是向的(首先,她毫不掩饰己对于异性的官能欲。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1. 引言1.1 作者简介莎菲女士,本名苏珊娜·莫林斯(Susanna Morris),生于一个小镇的普通家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思想家。
她在文学界以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而闻名。
莎菲女士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敏感,她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很多挑战和困境,这样的经历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她的作品以描绘女性内心挣扎和矛盾为主题,反映了当代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压力。
莎菲女士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和思考。
她通过自己的笔触,让读者看到了女性在追求独立和自主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挣扎和成长,唤起了人们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关注和尊重。
莎菲女士是一位勇敢、坚韧的现代女性典范,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社会和女性发展趋势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2000字】1.2 作品概述《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探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莎菲女士的日记记录,展现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莎菲女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观念之间徘徊,不断追问自己的生活意义和自我认同。
作品中反映了女性在职场竞争中的艰辛、家庭角色的重压以及个人情感的挣扎。
莎菲女士在不断地探索和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犹豫。
她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磨砺和反思,最终实现了自我觉醒和价值的提升。
2. 正文2.1 现代女性的困境现代女性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往往源自社会传统观念和现实压力。
现代女性在职场中常常面临性别歧视和职场歧视,很多女性在实现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遭遇着阻碍。
性别工资差距、晋升机会不足、双重标准等问题成为了许多女性的困扰。
现代女性在家庭角色和事业发展之间徘徊不定,既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又要实现自我价值。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成为了现代女性的一大难题,许多女性因此感到焦虑和困惑。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莎菲女士的日记记录,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阅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小说中,莎菲女士通过她的日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周围社会环境的反感和不满。
她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但其中却包含着纷繁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莎菲女士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真实,让我感受到了她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通过阅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也意识到了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偏见和对人的道德标准的双重标准。
莎菲女士在故事中的遭遇和挣扎,让我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和立场。
总的来说,阅读《莎菲女士的日记》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人性、社会和道德的问题,也让我对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反省。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讲述现代女性苦痛与灵光的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莎菲的日记记录,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她们内心的成长与启迪。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探讨现代女性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世界。
从作品的背景来看,我们能够感受到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多重困境。
莎菲是一位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女性,她在职场上面临着男性同事的歧视和压迫,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育儿责任。
她的日记记录了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以及对生活的迷茫和无奈。
这种苦痛是现代女性普遍面临的,而《莎菲女士的日记》通过塑造莎菲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现实,引发人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作品也展现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成长与启迪。
尽管莎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她依然努力寻求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在日记中,她不断反思自己的处境和情感,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我认知。
她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和智慧,逐渐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莎菲女士的日记》通过莎菲的个人成长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女性在苦痛中所获得的灵光和力量,以及她们逐渐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内心追求。
作品中也反映了现代女性思想境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莎菲的日记记录了她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她对自我和他人的反思,以及她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质疑和探索。
她的思想世界丰富而复杂,她对人生和情感的感悟也是深刻而真挚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通过莎菲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展示了现代女性思想境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她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领悟。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这篇文章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
莎菲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女青年。
她因为失落在个人追求的涡流中,对生活感到悲观,以致使她的思想显得懦弱、空虚。
然而,她尽管在肺病中挣扎,仿佛自暴自弃,却又是一个心地善良、嫉恨卑俗、狂卷倨傲而富有理性的知识女性。
莎菲渴望纯洁的爱情,要求“享有我生的一切。
”可是,她又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里不会任她去求得她所要的来满足她的欲望。
”她就在这理想与现时的极端矛盾中做着痛苦的挣扎、叛逆的绝叫。
她不爱没有男子气的、动不动就爱哭泣的苇弟,对待苇弟狂热的、真率的爱,我想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都会感动,并且因为感动而接受他。
毕竟在当时女性所追求的就是一个能够疼爱自己的丈夫。
但莎菲不是,她有的只是同情和祝福,因为她所追求的是纯洁脱俗的爱。
“苇弟,你在爱我!但他抓住过我吗?自然,我是不能负一点责,一个女人是应当这样。
其实,我算够忠厚了;我不相信会有第二个女人这样不捉弄他的,并且我还在确确实实地可怜他”“我看见安安闲闲坐在我房里的凌吉士,不禁又可怜到苇弟。
我祝祷世人不要像我一样,忽略了蔑视了那可贵的真诚,而把自己陷入到那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我更愿有那么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觉得空虚啊!”莎菲是善良的,但又是那么倔强那么执着,她不肯因为同情,因为苇弟真诚的爱,而接受苇弟,那样就玷污了她所追求的神圣、纯洁的爱。
也正因为她的执着,才造成了她对凌吉士复杂矛盾的态度。
对于凌吉士,她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带给了自己对爱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再一次让自己绝望。
“我有如此一个美的梦想,这梦想是凌吉士给我的。
然而同时又为他而破灭。
我因了他才能满饮着青春的醇酒,在爱情的微笑中度过了清晨;但因了他,我认识了人生这玩艺,而灰心而又想到死。
”最后她还是没有妥协,她觉得凌吉士根本不懂爱情。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性别意识的遗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丁玲的大部分创作都涉及中国女性领域,她的创作反映了女性的生存际遇、心路历程以及她们对人生的看法。
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小说。
主人公莎菲超前的女性自主意识与当时封建落后的社会格格不入,这种进步思想在封建势力的阻遏下带有传统性别意识残余成份,但莎菲的传统性别意识经过女性自主意识的改造而焕然一新。
莎菲同时具备女性自主意识和传统性别意识的矛盾心态,体现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个落后封建时代的尴尬与苦闷。
个性解放了,但社会仍未解放,丰满的理想、超前的意识在混沌愚昧的社会中无处安放,莎菲出走后无路可走,走投无路,最终酿成莎菲放弃社会并自我放逐的病态性格。
中国女性在父权意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自立,对传统性别意识耳濡目染,随着知识素养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她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萌芽,她们既从家里往外看,又从社会往家里看,因此,中国女性的觉醒是不彻底的觉醒,女性自主意识是一种反抗意识,但这种反抗具有被动性、自发性,因而这种进步思想在落后封建大环境之下注定带有传统性别意识,但她们的传统性别意识经过女性自主意识的改造而焕然一新。
1.《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莎菲是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女性,为享有我生的一切,她顽强地与封建旧家庭抗争,去追寻新的生活,寻求女性的话语权,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莎菲的诞生,无疑让文艺界喷射出生命力的火花和人文主义的光芒,她体现了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追求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把握自身命运,是超于时代的人物形象,具有恒久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女性自主意识,应理解为女性作为具备思辨能力的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审美认识、感受和评价,并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提到:什么是女子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觉醒自由与爱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觉醒自由与爱亲爱的日记,今天我怀着无尽的兴奋和期待开始记录我的故事。
我要告诉你,这将不仅仅是一个日记,而是我发现自我、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征程。
作为一个女性,我渴望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追求着奥秘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一直以来,社会将女性当作婚姻的工具,将我们塑造成家庭责任的履行者。
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成为理性的思考者和自由的追求者呢?我决心打破这一刻板印象,赋予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行动力。
无论是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规范还是男性的掌控,我都不会被动地接受。
我渴望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努力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和有思想的女性。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她们的聪明和独立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
比如,我的良师朋友艾玛,她是一个才情出众的文学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她告诉我,女性觉醒的关键在于教育和自我认知。
我们需要不断地向内挖掘,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争取。
我开始投身于文学创作,通过笔端的思考和抒发,突破束缚的枷锁。
文字,让我能够思考、表达和倾诉内心的声音,它们不再将我局限于一个被动的角色。
我写下了对爱情的憧憬,对社会的鞭挞,对自由的渴望。
我的作品被出版社接收,并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与赞誉,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
而在这个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也深深陷入了爱的漩涡中。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我意外地邂逅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
他是个知识渊博、富有文艺气质的人,他打破了我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我们卷入了一段动人的爱情,充满了自由和共同发展的可能。
但爱情如同这个世界的经纬线,即使最初如梦似幻,中间也会经历曲折和欢喜。
与他的相处让我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痛苦。
爱情的自由并非取之不敢求,而是需要平等和尊重的基础。
我无意沉溺于消极的情绪,因此,我必须找到勇气去继续追求自由和幸福。
在这段感情的挫折中,我渐渐明白,女性觉醒不仅仅是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更是要学会独立和坚强。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莎菲女士的日记》是英国作家乔治·基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性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个人成长中所经历的苦痛和灵光。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她以自白的方式记录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琐事,揭示了女性在当时英国社会中所处的困境和挣扎。
在本文中,我将从莎菲女士的故事中,探讨现代女性的角色认同、家庭责任和自我成长,以及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希望。
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认同。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
莎菲女士在日记中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这种角色的矛盾和挣扎。
她害怕成为母亲,害怕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害怕成为一个被束缚的家庭主妇。
这种挣扎反映了当时许多现代女性所经历的角色认同危机,她们不仅要在家庭中承担责任,还要在社会中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莎菲女士的日记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女性角色认同的思考,她们应该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发展和家庭责任。
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表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责任和自我成长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小说中,莎菲女士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和梦想。
她在日记中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无助,她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兴趣。
这种挣扎也反映了当时许多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她们不得不在家庭和职业之间做出选择。
她们需要承担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同时也想要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了人们对现代女性在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问题的关注,她们如何在家庭责任和自我成长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莎菲女士的日记也展示了现代女性在困境中所迸发的灵光和希望。
在小说中,莎菲女士通过她的日记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试图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本由现代女性撰写的日记,记录了她的苦痛与灵光,展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挑战和突破。
莎菲女士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她聪明、独立、自由主义。
在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发现自己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她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不断努力争取公正和平等的机会。
她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她还对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这种不公正对女性的影响。
莎菲女士的日记还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她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责任。
她不仅需要在职场中证明自己,还需要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孩子和家务的责任。
她感到无奈地记录了自己的辛劳和疲惫,同时也思考如何实现性别平等,让男女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除了记录她的苦痛和挑战,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描述了她的灵光。
她意识到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并表达了对女性权益的热情和决心。
她在日记中分享了她通过参与女性组织和行动来推动改变的经历和故事。
她坚信通过团结和行动,女性可以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实现她们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本深情的书,通过女性的视角和经历,展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挑战和突破。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坚韧,同时也呼吁社会对女性权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中,女性需要互相支持和团结,共同为实现平等和公正而奋斗。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关于莎菲女士的日记,让我感慨良多。
这本
日记记录了她一生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坚强、
聪慧和善良。
莎菲女士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她从一个懵懂少女
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女性。
她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
的梦想和追求,以及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
她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她用
文字记录了自己对家人、朋友和爱人的深情,以及对社会、国家和
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她的日记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
求个人的幸福,更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宽容。
她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对生活中种种不幸的反思和感悟,她用自己
的行动和言辞传递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
她的日记让我明白了,
善良和宽容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总的来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她的文字,我
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人生和情感的道理。
我会将她的日记中的智
慧和感悟牢牢地铭记在心,让它们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激励。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现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特别是其中的女性意识表现得十分突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
女性意识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被明确表达。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莎菲女士拥有十分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她并不像当时传统的女性一样把一切都寄托于家庭和婚姻,而是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她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勇气和决心,正是女性意识的核心所在。
《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现了女性之间的互助与团结。
在小说中,莎菲女士与她的朋友们建立了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这种关系并不是建立在传统家庭角色分工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这种互助与团结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女性可以相互依靠、相互支持,而不是互相竞争或者攀比。
《莎菲女士的日记》还反映了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婚姻的看法。
在小说中,莎菲女士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观念,而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与自己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伴侣。
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并不是建立在物质或者地位的基础上,而是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这种对于爱情的独特理解,也是女性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
《莎菲女士的日记》通过女性意识的表现,呈现了一个独立自主、追求自我实现、重视女性互助与团结、注重爱情与婚姻的女性形象。
这种女性形象不仅挑战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传统观念,也为现代女性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力和人性探索的作品。
这部日记体短篇小说,描绘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
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细腻委婉、深刻生动的心理描写,呈现了丁玲的主要艺术成就,更在女性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某些侧面。
丁玲在刻画莎菲女士时,将她塑造成一个敢怒敢言,敢爱敢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具有丰富情感的女性。
她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像是一个降临人世的精灵,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和表达着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
浅析莎菲的理想主义袁永松摘要:“莎菲”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众多女性中最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丁玲笔下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真实细腻地反映了旧时代社会里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追求理想爱情的心理历程。
莎菲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女性。
笔者认为丁玲笔下的“莎菲”是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是一个典型的、执着的理想主义者。
本文将从作品出发,就社会现实、友情追求和爱情的追求三个方面阐述莎菲的理想主义。
关键词:莎菲;理想主义;社会现实;友情追求;爱情追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追求理想爱情的心路历程。
小说主人公莎菲苦命的呼喊和绝叫,如同《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时的关门声响彻欧洲一样,在中国上空回荡,曾给彷徨迷茫的青年们强烈冲击,激起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对残害莎菲的社会现实的憎恶。
一方面,她自尊自强、满怀信心、热情外向、质朴纯真,反抗社会, 追求真正爱情。
另一方面,她又自卑忧郁、消极失望、捐傲冷漠、孤僻绝望,妥协退让, 满足本能欲望。
她的双重矛盾的复杂性格,以及对美好现实,对友情,尤其是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她那因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而来的苦闷就显得莎菲——执着的理想主义者格外强烈。
一、莎菲理想主义之社会现实。
莎菲的理想主义首先表现在她对美好社会现实的追求上。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虽然没有明着说出莎菲生活的环境,但我们都可以从作品中的描写,以及丁玲当时的写作经历中感受到,莎菲的生活背景是经过五四革命潮流冲击但黑暗势力仍然十分顽固的二十年代中期。
矛盾曾说“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色代表者。
”[1]她是时代的弄潮儿,新生的呼喊者,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
1.社会现实的苦闷在小说的开头,首先另读者感到强烈冲击的就是莎菲的反叛性格,她对周围事物的厌烦情绪。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XXX摘要: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创作涉及中国女性生活的领域,如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抗争意识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忧虑。
本文从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莎菲的抗争两方面分析这篇丁玲的早期作品。
关键词:莎菲、凌吉士、女权主义、婚姻、抗争《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
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
我认为在这样的急剧转变并不是出自莎菲内心,其中还隐含着丁玲对当时乃至现代女性在社会处境的忧虑。
显然莎菲对凌吉士是一见钟情的:“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
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
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
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
”之后莎菲开始主动接近凌吉士,故意搬到和凌吉士家很近的地方。
在和凌吉士交往渐深时,莎菲又发现了起肮脏的灵魂:“他除了不满于他父亲未曾给他过多的钱以外,便什么都可使他在一夜不会做梦的睡觉;如有,便只是嫌北京好看的女人太少,有时也会厌腻起游戏园,戏场,电影院,公园来……唉,我能说什么呢?”于是莎菲决定拒绝他。
可是莎菲无法背叛自己的感情,就在这样的纠缠中莎菲在最后把凌吉士赶出门外,独自漂流。
我们都明白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得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摘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女性意识觉醒,作者通过对莎菲的形象塑造对女性自身命运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
突破禁区表达女性“性”解放的诉求,颠覆了传统的两性观。
除此之外更升华到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观。
【关键字】丁玲莎菲灵与肉统一女性解放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父权思想的浸透,使中国女性遭受了无情蹂躏与痛苦折磨。
这种两性的不平等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它是“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于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1]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而女性被压制在从属于男性的边缘状态。
至到“五四”时期,在思想解放的大浪潮下,女性主义创作应运而生,展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号召女性挣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解放。
张爱玲、丁玲、冰心、苏青、庐隐、萧红、凌淑华、冯沅君等一大批女作家,以自身经历出发,状写女性的现实遭遇,发出前所未有的女性之声。
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谈及中国女作家女性主义创作,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2]的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用独特的文本叙事方式展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惊艳现当代文坛。
它以独白日记体的表述方式大胆泼辣的笔调描绘了女性心理历程,书写女性心理的欲望和苦闷,真实的刻画了女性心理的挣扎与艰难。
一、通过表达女性“性”解放的诉求颠覆传统两性关系独白日记体的文体把女主人公“莎菲”的心理活动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加保留的展现了“莎菲”的内心情欲。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20世纪最著名的处女作品,它充分描绘了一位拥有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的故事情节。
莎菲女士是文学作品中第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强大女性,她以其自若、自信和出色的思想而闻名,激发了许多人对女性自主意识的热爱和追求。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莎菲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而是寻求自由的生活和发展的可能性,她相信自己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例如,她离开家乡,独自游历世界,从不向任何人寻求帮助。
由于她自信又勇敢,她能够成功地在异国他乡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外,莎菲女士自主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不仅全然不受社会的影响,而且还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自己的抱负,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莎菲女士可以被看作是一位有洞察力的女性,对自己的观点极为有信心,从不受外界的影响。
她坚守自己的观点,因此即使遇到困难,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
她非常在意自己的个性和信仰,拒绝被某种形式的平庸所迷惑,不仅勇于挑战困难,而且还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决断力,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最后,莎菲女士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人性极具体现性。
她对亲情怀有深厚的感情,也很尊重父母的愿望。
她珍惜友情,不断努力坚持自己的信仰。
当她遇到爱情的时候,她并没有任由自己的情感驱使,而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做出了客观的判断,最终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总之,《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示了一位拥有自主意识和积极性的现代女性。
莎菲女士不仅受到当代作家的赞扬,而且也激励了许多女性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和价值观。
作为当今时代的榜样,她的象征意义仍然被人们推崇和学习,给许多人以经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
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
这部作品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谈到这里的女权主义思想,要首先从爱情谈起。
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莎菲女士对于爱情是积极主动的:她对苇弟的拒绝和对凌吉士的追求都是大胆而主动的。
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
”这“理想的生活”其实就是莎菲的理想主义的爱情。
丁玲就是在这种潜在的、表层的女性外境遇下,以独特的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展现出莎菲渴望灵与肉结合的理想爱情但又最终落空的心路历程。
莎菲强烈渴望这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得到理解和关心,体现了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自身社会平等地位的捍卫。
当然,莎菲女士在爱情追求上的大胆和主动也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以为莎菲女士在爱情上是绝对占据统治地位的,无论是她对苇弟的拒绝,还是她对凌吉士的先追求、后拒绝,似乎把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上。
莎菲女士的这些行为似乎已经表明,女性已经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事实上,小说中莎菲女士在爱情追逐中的行为只是一种表面的自由和独立,在这个表面的自由和独立之下,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深刻的不自由。
而这个小说的女性意识的表达,也正是通过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这样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展示了出来。
这部小说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
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
在我看来,莎菲女士的这个急剧转变的态度并非出自她的内心,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急剧转变中,我们可以窥见丁玲的女性主义的呐喊。
莎菲对凌吉士显然是一见钟情。
当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莎菲的感觉就是: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
那么接下来,
莎菲的感觉就是: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
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
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
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莎菲,这个高傲的女子,真的是喜欢上凌吉士了。
接下来,她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思念中,后来,探知凌吉士的住处后,还主动地搬迁了住处,为的是便于接近凌吉士,当然,她是打着接近毓芳的名义进行的。
但是,很奇怪,她是如此的喜欢凌吉士,当凌吉士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了拒绝的姿态。
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她必须拒绝凌吉士的爱情。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自从三月十三号,莎菲女士在日记中突然说凌吉士思想肮脏之后,她就开始在挣扎。
一方面,她显然爱着凌吉士,渴望亲近凌吉士,但是,另一方面,她由不断地向自己强调凌吉士的思想肮脏。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莎菲女士在日记中不断强调的凌吉士灵魂的肮脏,其实是她不断给自我强化的一种认知:她知道凌吉士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却要自己欺骗自己,告诉自己凌吉士的灵魂是肮脏的,她不应该接受凌吉士的爱情。
然后,就毅然决然地要离开这里了。
事实上,我以为,丁玲的女权主义思想,就是在这莎菲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中体现出来了。
莎菲如此的喜欢凌吉士,但却必须拒绝凌吉士的表白。
这种矛盾的产生原因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的语境中,女子是没有社会独立地位的。
五四革命的发生,使得很多革命女子冲出了家门,谋得了社会独立地位和一定的社会自由,但是,倘使是爱上人,走入婚姻的话,立刻就会丧失她好不容易争来的独立自由的社会地位。
像蕴姊和苇弟的哥哥的爱情就是如此。
他们的婚姻是有爱情的。
但是,即便是因为爱情进入的婚姻,因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也导致蕴姊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以及她对生活失望,郁郁而终。
正因为婚姻导致了女子独立自由地位的丧失,莎菲就不免对婚姻、爱情有了自觉不自觉的排斥心理。
这样的话,在她身上就形成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作为一个独自在外的年青女子,渴望爱情,温馨。
但是,当爱情真的来临的时候,她又开始排斥爱情。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前面所说的莎菲为什么在没有发现凌吉士所谓的肮脏的思想的时候还拒绝了凌吉士的大胆的表白,以及她为什么后来突然发现了凌吉士那么多的缺点。
事实上,这部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丁玲此时对婚姻爱情与独立自由的关系的观念表达:丁玲并不是反对爱情婚姻,甚至,她笔下的主人公都还很渴望这些东西,但是,当这些东西对女子好不容易才获得的自由独立社会地位实行解构的时候,那么,丁玲的价值观就是,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些东西。
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当时那样的中国语境中,婚姻必然地充当了把女子重新禁锢的工具,那么,丁玲笔下的女主人公在此时便频频抛弃爱情、婚姻。
丁玲的选择也就是莎菲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了莎菲对于爱情的恐惧和排斥。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女士对爱的追求是大胆而执著的,但是在爱情来临的时刻又开始退缩。
小说正是通过对莎菲女士在对爱的追求和拒绝中矛盾心态的表达,呈现出一个追求个性独立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个压抑时代的尴尬与痛苦。
①茅盾:《女作家丁玲》,《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1年版。
②白露.三八节有感和丁玲的女权主义在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孙
瑞珍.丁玲研究在国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西尔维斯特著,余潇枫等译.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