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3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1. 引言1.1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当前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象日益严重。
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误导大众的认知和判断。
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广泛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的认知。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一条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审查制度,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新闻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面对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其危害性,加强监管执法,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共同努力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社会信息传播的健康环境。
1.2 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观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分辨真假信息,一旦误信了虚假新闻,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虚假新闻会破坏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一些恶意制造的虚假信息,往往会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暴力冲突,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虚假新闻会损害个人和机构的声誉。
一旦被虚假新闻攻击,无辜的个人和机构可能面临名誉受损、信誉受损等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虚假新闻会扰乱信息秩序,导致疑似真实信息被淹没。
一旦虚假信息泛滥,真实信息很难传播,公众容易被混淆,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社会的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
虚假新闻的传播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和消除。
1.3 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建议一、加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虚假新闻监管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新媒体平台和个人进行严格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培训,教育公众如何正确辨别真假信息,提高信息获取和评判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浅析网络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和对策虚假新闻现象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前便已存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体进行激烈角逐时却因其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成为虚假新闻规模传播的“放大器”,变成虚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
一、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网络虚假新闻缘何自产生到今天一直“打不死”,笔者认为不仅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还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1.受经济利益驱使,网络新闻从业者片面追求时效性、点击率。
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2.31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87亿户。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
出版各类报纸465亿份。
网络媒体为了能在众多媒体的角逐中增加新闻点击率、抢占独家新闻地位,提高知名度,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一部分网络新闻从业者不惜采用凭空捏造新闻、拼凑新闻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实现“眼球经济”效应。
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还通过参与新闻炒作、新闻策划等形式,进行虚假新闻的发布。
2.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媒介素养较低。
网络媒体的新闻发布在大多数人看来无非是进行内容的粘贴、复制,操作简单便捷,且并无太多技术含量。
因此,许多网站的媒体从业人员并非专业的新闻记者,此前也未经受过任何新闻采编方面的专业培训。
这样就极易造成,当网络上出现虚假新闻时,这些非专业的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会为了抢占时效性而不加任何辨别、不经核实地盲目发稿或进行大量转发,不断弱化了自己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3.一味迎合受众心理,追求轰动效应。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每天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网络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点击阅读,早已不得不考虑把受众放在中心地位,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受众,每天面对各种海量信息显然难以做到全部接收。
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
而他们选择的标准通常是轻松、娱乐、新奇、怪异、荒诞、离奇。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
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
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
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论“假新闻”的成因和对策“假新闻”的出现并非偶然,其成因主要有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对经济利益的片面理解和追求、对受众口味的过分迎合与迁就、对网络采访这一方式的不当利用和轻信,此外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杜绝和预防“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必须确保消息来源的透明化,要创新传播管理体制,还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标签:假新闻;特点;原因;应对措施新闻,历来是以真实为生命的。
党和人民对新闻事业寄予厚望,希望其能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阵地。
然而,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今天,新闻也未能幸免,“假新闻”漫天飞舞,成为新闻阵营内打假对象之一。
1 什么是“假新闻”“假新闻”是一种新闻要素完全不真实的新闻。
“假新闻”的出现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完全臆想出来的新闻事件或者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主观策划和参与的某一新闻事件。
新闻媒介或者新闻从业人员臆造和编写出来的新闻,新闻事实根本不存在,即新闻构成要素的五个w和一个h没有一个是符合事实的。
由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参与新闻事件而形成的新闻,这种“假新闻”都具有看似是发生过的事情,可是事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事情根本就不应该那样存在。
2 “假新闻”呈现的特点(1)文化娱乐报道、体育报道和经济报道是“假新闻”的多发区。
(2)社会纪实、口述实录和情景再现等造假现象相对严重。
(3)媒体从业人员公开造假现象增加,某些媒体从业人员同工商企业相勾结的在家事件屡见不鲜。
(4)虚假新闻的造假日趋社会化,某些自由撰稿人、新闻线人在利益驱动下,提供不实稿件线索是假新闻的一个新来源。
3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假新闻”是记者完全主观捏造的新闻事实或者是记者参与新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
“假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造假的主要表现之一。
“假新闻”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3.1 部分媒体人员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我国新闻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展非常迅速,有了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中国的新闻业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