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6.83 KB
- 文档页数:2
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设置论证报告一.设置专业群的依据:对机电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发展对机电技术类的人才有极大需求。
目前海安县区域经济发展中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第二产业的主导行业,区域内机械加工制造、机电设备安装等装备制造业企业年产值达600亿,占规模工业产值的40%多。
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控制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解决装备制造业中机械加工、精密制造、机械控制、安装维修等各种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二.设置专业群的必要性:在机械加工业中,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机电一体化设备逐步替代普通机械设备,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机电一体化,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机电类技术人员要求既懂机械技术又要懂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
就机械加工而言,传统机加工技术人员对数控技术了解少,自动控制类技术人员又很难与机械制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
综上所述,需要将机电技术类、加工制造类(机械制造、数控技术)专业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互补的专业群,以适应区域内装备制造类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在海安地区范围内,还有多所中专或者技校开办机电类专业,但是无论是从师资还是学校实力都不能满足上述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
三.我校设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基本条件和发展前景1.学校基本情况我校现有机电专业部、经贸专业部、计建部、高职部、远程开放部。
形成了以机电、计算机、电子、建筑、财会、服装、旅游等专业为主的专业体系,涵盖了工、农、经、管等学科门类,具有鲜明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08确定为江苏省课程改革试验点,201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几年来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取得了显著成绩。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1.1 专业群建设定位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带动和辐射机电类专业群各专业的发展。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带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并辐射到“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以及“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力求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专业群。
1.2 建设目标我校机电类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利用专业群的集合优势,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成能够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专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突出地方经济特色,为我省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
1.3 建设内容突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特点,根据某地区交通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的建设方案,机电类专业的发展要基本适应与满足某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建设侧重于工业控制技术、物流装备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着手调研“交通工程机械”类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力图在这一领域办出自己的特色,带动区域内机电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根据机电类专业群定位、培养目标,将专业及培养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力求突出先进性、科学性,能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通用设备为主要载体,并结合交通工程机械的具体装备,突出交通行业的特点。
根据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并紧密结合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设置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
利用重点建设专业带动并辐射专业群的其它专业。
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专业示范作用。
本专业群建设下一步的建设重点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以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专业为支撑,拓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领域。
通过公共模块与专业模块的整合,突出整体效益。
可以有效的利用机电基础实验实训平台,以及相关的专业实训模块。
有效整合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专业群的整体优势。
在重点建设机械制造基础、电气基础、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电气系统维护与管理4个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辅以其他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建立1个机电技术工作室,力争打造国内机电专业领域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适用性。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 SCIENCE第12卷第5期2021年3月Vol. 12Mar. 2021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史玉立,余萍,单艳芬(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江苏常州213025)摘要: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产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对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展开研究。
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下的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例,针对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和 实践了深度产教融合下,建设校内以及校外高水平实训基地的方法,进而探索出更合适学生培养、更有效率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在产教融合基础上对专业群实训基地进行统一建设更有利于高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 常州区域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中图分类号:G712;TH-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646(2021)05 -0022 -04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Base of Mechatronics Specialty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Shi Yuli , Yu Ping , Shan Yanfen(Changzhou Liu Guojun Branch of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 Changzhou 213025, China)Abstract :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 the unified constmction of the training base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 and to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mechatronics. The paper takes Changzhou Liu Guojun Branch of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methods of building high-level training bas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under the deep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construction , which is more suitable student training and more efficien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training baseconstmction of specialty group ・ It is suggested to unitedly constmct the specialty group training base which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training, improve student's basic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capacity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tronics in Changzhou Area.Key words :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 Mechatronics ; Professional group ;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0引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制造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中国制 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等战略部署的逐步收稿日期=2020-07 -29基金项目:本文系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为 例”(ZCZ8)的研究成果。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机电技术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
2、项目组建设机构
组长:张江城
成员:黄中玉、熊南峰、王旺生、游敏、徐刚、于宁波、黄莉、汤维华、陈江华、雷波、邹云翔、张淑会、佘昌全、张翼
3、服务的产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服务面广,涉及到机械加工、电力生产与运输、汽车驾驶、机电产品的维修与维护、销售、计算机应用等等多个方面。
4、专业群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本专业是为机电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办学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市场;二是现在有较坚实的办学基础。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机电专业群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而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机电专业群开始探索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
模块化课程是将传统完整的课程拆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教学单元,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组合和排列。
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更好地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成为了机电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机电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结束】1.2 问题阐述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课程内容通常是固定的,学生必须按照设定的课程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定制课程。
传统的课程体系也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导致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如何通过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在当前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片面和僵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附表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一览表(在最后)一、项目组负责人:张海筹(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高级工程师)戴开发(华菱涟钢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专业建设的意义(一)行业背景分析1、国家调整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国民经济与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在总体规模上居世界第四位。
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长三角主要城市都把现代制造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装备工业10大行业中,农机制造业产值列第三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有利于农机产业快速发展。
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化促进法》,中央把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政策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6年来,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加大,由当初7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6年翻了近8番,实施范围由66个县拓宽到所有的农牧业县,在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受惠区域的越来越广,受补贴产品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拉动农机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必将促进农机产业进一步快速增长。
据专家预计,未来国内农机市场将强劲增长。
从工业总产值看,2004年~2008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分别为900亿元、1084亿元、1316.7亿元、1517.5亿元和1910亿元,年均增长20.7%,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2009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按此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比2008年增长31%;2020年将达到3300亿元,比2008增长73%。
从农业机械化水平看,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左右,按照国家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2020年超过70%的要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比2008年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农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机电专业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专业之一,在制造业、交通运输、能源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促进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实践创新和职业发展,建设一个以机电专业为核心的群体组织,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建设一个活跃、积极、互助、共进的机电专业群,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交流、实践和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2.任务:(1)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对机电专业的认识和兴趣;(2)组织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搭建就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1.主席团:由群主和副群主组成,主要负责群体整体管理和决策。
2.部门设置:(1)学术部:负责组织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学术交流活动;(2)实践部:负责组织实践创新活动、实习和科研项目;(3)拓展部:负责拓展群体资源和组织与其他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4)就业部:负责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支持。
四、活动内容与形式1.学术交流活动:(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介绍机电专业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2)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3)参观科研机构和企业,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应用实践。
2.实践创新活动:(1)组织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开展技能培训班,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3)组织工程实习和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3.就业创业支持:(1)举办就业招聘会、创业讲座等活动,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2)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推荐;(3)组织职业规划培训,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五、组织管理与资源保障1.组织管理:(1)成立机电专业群组织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2)建立定期例会和工作汇报制度,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它在机电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专业群建设尤为突出。
本方案旨在通过专业群建设,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水平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机电产业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方案内容1. 专业群建设(1)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控制技术等专业。
(2)加强专业群内部交流,建立共同的知识体系,促进跨学科交叉,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3)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合作进行技术交流与研究,提高专业群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 人才培养(1)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等。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3)建立行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先进设备。
3. 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具有较高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术氛围。
(2)加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4. 社会服务与产业发展(1)积极开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和市场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撑服务。
(2)与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实施方案(1)制定详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2)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高效实施。
(3)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关注度,不断扩大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影响力。
预期成果经过专业群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将取得以下成果:(1)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内提升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大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机电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总结报告一、项目建设概况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办于1990年,自2000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改为高职教育,是伴随着辽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而建立的紧缺型高职专业之一,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突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拥有雄厚的实训条件,有电工电子、机电控制等七个实训室,一个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国家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型小模式实训基地”。
2013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校中五个重点建设的专业,按照教育厅对我院示范校《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批复的内容和要求,自2014年4月开始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建设。
(一)项目管理与保障措施为了确保机电一体化骨干专业项目能够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要求顺利实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骨干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机电行业专家和机电工程系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全面负责项目的落实、协调和检查,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实行二级管理,任务到位,责任明确。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任务书要求,分季度、年度逐步推进,年终进行总结,并把骨干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实行一把手负责人,与系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绩效考核挂钩,集全系之力抓专业建设,确保了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总体情况通过示范校建设,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全部完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的155项建设任务。
完成率达100%。
(三)建设总体成效机电一体化专业经过三年的建设,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群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标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年终就业率在88.6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二、项目建设过程与成效通过三年的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成了具有先进职教理念、专业定位准确、教学资源一流、教学团队卓越、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依靠地方产业,围绕省里和沈抚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国土特色高职院校下机电类专业建设的研究作者:崔庆权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11期崔庆权(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摘要:特色高职院校和特色专业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特色院校下非特色专业的建设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该文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研究院校,重点分析了国土特色下机电类专业建设和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机电类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与技能培养和技能竞赛为突破点的建设思路。
该文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可以为特色院校下非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土特色机电类专业专业建设技能培养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012-02专业建设是二级学院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专业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格局与质量。
切实搞好专业建设工作,快提高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特别是在以国土资源为特色的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特色院校下,机电类专业建设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其专业的发展受限于设备、教学资源和规模等限制,如何在学校非主流专业中获得发展,本文将给出相关的建设思路和意见。
1 机电专业群行业背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等个制造业领域。
从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趋势看,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加快,我省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总体环境大大改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所缓解、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科教兴滇战略深入实施,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这些都为我省发展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很好的有利条件。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电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大学纷纷开设了机电专业群课程。
当前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着单一、僵化的问题,而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就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群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二、模块化课程的概念模块化课程是将原本传统的整合教学体系分解成模块,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自由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块化课程建设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将课程设置成独立的、互相联系的模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三、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机电专业群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建设,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传统的整合教学体系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模块化的课程建设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 提高教学效果:模块化课程建设可以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灵活地组合运用,教学质量和效果会有所提高,有利于推进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四、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原则1. 教学内容要符合行业需求,实用性强。
教学内容要求贴近实际应用,针对行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2. 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紧密。
各个教学模块之间要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3. 模块之间的灵活组合。
教学模块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实现个性化学习。
4. 教学模块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项目负责人:刘晓魁(教授)项目组成员:王少华(副教授)、黄建科(讲师)、龙瑜(教授)、谢庆华(教授)、陈越(副教授)、刘国庆(高级政工师)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猛,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
目前,与机电技术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保持了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据海关统计五年来平均增长了33%以上。
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后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口力度。
到2010年,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再增加4个百分点,占外贸总额的60%,其中高新科技产品要占机电产品的55%,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到整个世界机电产品的10%。
在整个行业的迅猛发展下对机电人才的需求旺盛。
湖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湖南未来五年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着力扶持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六大优势产业集群。
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10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年均增长21%;销售收入3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长株潭产业群分析:2006年长株潭三市的三产结构比例为9.2 :45.8 :45,二、三产业比较发达。
长沙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株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制品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湘潭形成了以黑色冶金、机电及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工业、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2006年三市经济规模工业增加值达746.5亿元,占全省的37.3%。
三市集中了全省大部分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6 年三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902亿元,同比增长26.1%,占全省47.6%。
机电专业群建设⽅案详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机电技术应⽤专业群建设⽅案⽬录⼀、需求论证⼆、建设⽬标三、建设思路四、建设内容五、保障措施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专业群建设⽅案⼀、需求论证(⼀)产业背景改⾰开放以来,我国⼯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艺、新设备不断产⽣,机电技术应⽤领域得到⼤⼒拓展,在各类加⼯制造⾏业中应⽤极其⼴泛。
机电⾏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量的机电技术应⽤⾼素质技能型⼈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委近⽇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洲核⼼区,是近代中国民族⼯业发祥地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
改⾰开放以来,苏南全⾯⼩康社会建设⾛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范区,到2030年全⾯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平的⽬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态⽂明、政治⽂明建设,促进⼈的全⾯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体化先⾏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明宜居区。
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范。
“⼗三五”期间丹阳着⼒调整产业结构,全⼒打造以⾼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继续发展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
截⽌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新技术企业100家、⾼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专业建设好,不断提⾼学⽣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社会需求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2015年丹阳市⼈才需求总量⽐2014年增长了11.71%;⼈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动化、数控、电⼦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化⼯、建筑、会计、汽车、,以上⼗⼤类专业的⼈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83.01%,其中机械制造及⾃动化⼈才最为短缺。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背景和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等。
为了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做出努力。
二、目标和任务1.目标:建设高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培养一批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任务:(1)建立专业群内的机构、团队和平台,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合作研究为主要目标。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措施1.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平台,为专业群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支持。
2.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组织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共享资源。
3.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建立师资库,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提供支持。
4.设计和实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创新项目和实践实训。
5.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解决实际问题,落实研究成果。
6.建立专业群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及时了解专业群的建设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推进和保障1.组织专家论证,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时间表。
2.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保障。
3.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专业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设立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5.加强与相关政策的对接,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五、预期效果1.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学科实力和水平。
2.培养一批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自动化生产的核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项目旨在培养具备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项目目标1.培养具备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实验、实习、实训等机会;3.强化专业核心科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项目内容1.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设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以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
2.课程设置设计科目设置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核心课程。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领导与管理、工程实践等综合能力。
3.实践教学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机会。
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岗位开设、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4.项目实施加强本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工作。
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项目推进方案1.资金投入提供专业群建设的必要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
2.课程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材,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践教学建立实训基地,并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4.团队合作加强校内多学科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共同培养学生。
五、项目效益1.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满足市场需求;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与企业合作,增加就业机会;4.提高专业的声誉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