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方法_(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 格式:ppt
- 大小:845.50 KB
- 文档页数:27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初中化学中的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初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
本文将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初中化学中的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实验原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成部分分开,并进一步提纯其中的目标物质。
常见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包括过滤、溶解、结晶、蒸馏等。
二、实验步骤1. 过滤分离过滤是根据混合物中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通过滤纸的筛选作用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的方法。
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个漏斗和一张滤纸,并将滤纸折叠成合适大小的三角形;(2)将漏斗悬挂在架子上,将准备好的滤纸放入漏斗内;(3)将混合物倒入漏斗,通过滤纸的筛选作用,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 溶解提纯溶解是指通过将混合物溶解到合适的溶剂中,使其中的目标物质溶解,而其他杂质不能溶解。
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个容器,并将混合物放入其中;(2)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将其倒入容器中;(3)搅拌容器,使混合物充分溶解,目标物质溶解到溶剂中,而杂质不能溶解;(4)将溶液通过滤纸或其他分离方法进行过滤,将溶液中的杂质分离出来。
3. 结晶提纯结晶是指通过溶解物质后,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使溶质逐渐结晶出来,从而分离目标物质的方法。
操作步骤如下:(1)通过溶解步骤,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溶解到溶剂中;(2)控制溶液的浓度和温度,使得其中的溶质逐渐结晶出来;(3)通过过滤等分离方法,将结晶出来的溶质分离出来。
4. 蒸馏提纯蒸馏是指将混合液通过升华或沸腾等方式,使其不同成分的沸点或升华点不同,从而实现对混合液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操作步骤如下:(1)将混合液放入蒸馏烧瓶中;(2)加热烧瓶,使其中的液体成分沸腾或升华;(3)通过冷凝系统,将沸腾或升华的液体成分冷却和凝结,分离出目标物质。
三、注意事项1. 在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实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2. 在溶解和结晶、蒸馏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各个条件,如溶液浓度、温度等;3. 在过滤实验时,要注意滤纸的选择和使用,保证滤液的顺利过滤;4. 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化学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1.碗口瓶内装有混合溶液A(主要成分为盐和砂);2.针筒;3.滤纸;4.蒸馏水;三、实验步骤步骤一:固体与固体的分离将碗口瓶内的混合溶液A倒入滤纸上,用针筒滴加蒸馏水让其渗透到下方容器中。
观察后可以发现,在滤纸上残留白色的颗粒状颜料,这个颜料即为盐。
通过此步骤可以将盐与砂进行分离。
步骤二: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结晶法将过滤好的溶液取出,放置在温暖通风处,等待溶液慢慢蒸发。
随着溶剂蒸发,溶液中的固体会逐渐结晶,在容器底部形成结晶物。
将结晶物捞出,放在滤纸上晾干即可得到纯净的盐。
步骤三:液体与液体的分离——沉淀法取一定量溶液B(主要成分为盐水和沙水),加入少量铁粉悬浊液。
观察可以发现铁粉会迅速沉降,形成黑色沉淀。
通过此步骤可以将沙和盐水进行分离。
步骤四:液体与固体的分离——过滤法将混合溶液B倒入滤纸上,用滴管加入蒸馏水让其渗透至下方容器中。
经过滤后,残留在滤纸上的是黑色铁粉,而流过滤纸下方容器中的是盐水。
通过此步骤可以将铁粉和盐水进行分离。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需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服;2.注意溶剂使用的量并避免过度使用;3.所有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正确分类处理。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化学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分离、提纯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复习时应掌握:1.物质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变、不减、易分。
不增是指不引进新的物质;不变是指被提纯的物质性质不能改变;不减是指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是指易使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
2.提纯的方法可归纳为:“杂吸收、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试剂分。
”(1)杂吸收:常用于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可根据被提纯气体中所含杂质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体或液体作为吸收剂。
如:O2中混有的水蒸气则可将气体可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NH3中混有的水蒸气可通过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等。
(2)杂转纯:利用化学反应,加入适当的试剂或采用某种条件(如加热),使物质中的杂质转化为提纯物。
如: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可将混合物加热,使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FeSO4溶液中混有的CuSO4,可加入适量铁粉将CuSO4氧化成FeSO4。
(3)杂变沉:加入适当试剂使其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过滤而除去。
如:除去K2SO4溶液中少量的MgSO4杂质:向混合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过滤出Mg(OH)2沉淀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硫酸即可得纯净K2SO4溶液。
(4)化为气:加入适当试剂使其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如:除去Na2SO4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加入适量稀硫酸,将CO2-3转变为CO2。
(5)试剂分:对于固体试剂可选择适当的物质将杂质溶解,然后过滤除去。
如:Cu粉中混有的Fe粉可用过量的稀硫酸溶液除去,然后洗涤即可。
CaCO3中混有少量NaCl,可用少量水溶解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可。
3.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1)常用物理方法①过滤适用范围: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分离。
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一)分离与提纯的区别:分离后混合物的组分都有不改变,而提纯只要求得到被提纯物。
(二)提纯的原则1、所用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所提纯或分离的主要成分反应;2、不能引入新杂质;不会减少被提纯的物质;3、杂质与试剂反应的生成物要易于分离(除旧不迎新,简明又易分)(1)过滤法:适用于固体、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且固体不溶于水,溶液可透过滤纸流下,固体留在滤纸上。
例1:从加热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回收二氧化锰例2:除去粗盐中的泥沙例3:将碳酸钠和碳酸钙分离等。
(2)降温结晶法:适用于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的物质分离提纯。
例: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等。
(3)蒸发结晶法:适用于固体物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分离提纯。
例1:从食盐溶液中回收氯化钠晶体,例2:除去食盐中少量的硝酸钾等。
(4)蒸馏法:适用于沸点不同的几种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例1:除去水中混有的少量的酒精例2:从石油中练出汽油例3: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5)差异法:例1:除去铜粉中的铁粉用磁铁吸取例2:从砂石中分离出碘,加热混合物使碘升华。
2、化学方法(1)加热分解法:适用于热稳定性差异较大的混合物分离提纯。
如○1除去CaO中CaCO3,相关化学方程式;○2除去Na2CO3中NaHCO3,相关化学方程式;○3除去CaCO3中的Ca(HCO3)2。
相关化学方程式。
(2)加酸法:适用于混合物中各成分与酸反应不同的分离提纯。
如:○1除去NaCl中的Na2CO3,向混合物中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相关化学方程式;○2除去铜粉中的铁粉,向混合物中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等。
相关化学方程式;(3)加碱法:适用于混合物中各成分与碱反应不同的分离提纯。
如:○1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向混合物中加Ca(OH)2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
相关化学方程式;○2除去NaCl中NH4Cl,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NaOH,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等。
【教学设计】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作者: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二)“水与常见溶液”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4.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之(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5.知道是由是混合物,了解石油的炼制可以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
6.认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物质的科学实验方法,教材对于这一部分的编排是按照由易到难,不断渗透的思路,教材主要涉及的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和工业实例有:第二单元《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第四单元《空气的成分》分离液态空气法:蒸馏;第六单元《化石燃料的利用》石油:分馏;第八单元《海水制镁》化学方法提纯MgCl2;《海水晒盐》蒸发结晶;《海水晒盐》粗盐中泥沙和可溶性离子的除杂,等……教材把对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编排穿插在上、下册的不同内容中,并不断的通过实际工业流程,让学生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样安排遵循了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整合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形成思维导图;通过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量计算三个角度对混合物的分离提纯进行有序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已经先后接触了很多物质分离的方法和例子,但是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并不清楚,这前后所学的方法和工业流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类目标:1.复习回顾上、下册课本中所学过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
形成思维导图2.针对性的复习学业考试的基本题型,形成答题能力。
过程方法类目标:通过小组汇报,培养学生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养成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化学物质的分离与纯化化学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是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
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开来,并获得纯净的单一物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物质分离与纯化的方法。
一、蒸馏法蒸馏法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分离与纯化方法,特别适用于液体之间或液体和固体之间的分离。
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的沸点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开来。
在蒸馏过程中,混合物被加热至其中一种组分的沸点,这种组分会发生汽化并形成蒸汽。
蒸汽经过冷凝后转变为液体,并被收集下来。
通过连续的汽化和冷凝步骤,可以将原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开来。
二、结晶法结晶法是一种适用于固体物质纯化的方法。
它利用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以结晶的形式分离出来。
在结晶法中,混合物首先被溶解在一个恰当的溶剂中,然后通过适当的温度控制溶解度,在溶液中沉淀出所需的纯净晶体。
晶体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得到纯净的单一物质。
三、萃取法萃取法是一种利用溶剂选择性提取组分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提取有机物,特别是对水和有机溶剂不互溶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在萃取法中,混合物首先被与之不互溶的溶剂进行摇匀。
由于不同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可以通过适当的提取剂选择,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
提取后的溶剂可以通过蒸发去除,得到纯净物质。
四、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利用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分析和纯化领域。
在色谱法中,混合物被注入到色谱柱中,根据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分离。
固定相可为固体或液体,流动相可为液体或气体。
通过控制柱温、流动相速度和固定相选择等条件,可以实现对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分离和纯化。
综上所述,化学物质的分离与纯化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蒸馏法、结晶法、萃取法和色谱法是常用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通过合理选择和操作这些方法,可以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开来,并获得纯净的单一物质。
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化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分离: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性质差异,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它们从混合物中—一分开,得到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提纯(除杂):利用物质和杂质的性质不同,选择适当实验方法除去该物质中的少量杂质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提纯时只保留混合物的提纯成分,除去的杂质不保留。
提纯的原则:①“不增”:除杂时不能引人新杂质,加人的过量除杂剂也应最后除去。
②“不变”:选择的除杂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不能使被提纯物质的性质改变。
③“易分”:要选择简单易分离、现象明显、所得物质纯度高的除杂方法。
1.常用的物理方法⑴过滤:用于固体不溶物与液体的分离。
⑵蒸发:用加热使溶剂不断挥发,从而使溶液浓缩或使溶质析出。
2.常用的化学方法⑴溶解过滤法:Cu(Fe)、Cu(CuO)---加稀盐酸溶解后过滤⑵生成气体法:NaCl溶液(Na2CO3)---加适量稀盐酸⑶生成沉淀法:NaCl溶液(CaCl2)---加适量碳酸钠溶液后过滤⑷酸碱中和法:NaCl溶液(NaOH)---加适量稀盐酸相关物质的除杂1、H2[HCl]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HCl+NaOH=NaCl+ H2O2、CO2[HCl]通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HCl+NaHCO3= NaCl+H2O+ CO2↑3、CO[CO2] 通入适量的石灰水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4、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Cu+CO25、气体的干燥H2、 CO2、 CO[H2O] 可用浓硫酸、无水氯化钙、氢氧化钠固体、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无水硫酸铜等除去如: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6、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C + O2点燃CO27、Cu(Fe)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8、Cu(CuO):加入适量的稀硫酸CuO + H2SO4 ====CuSO4 + H2O9、FeSO4(CuSO4): 加入适量的铁粉Fe + CuSO4 ===FeSO4 + Cu10、NaCl(Na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11、NaCl(Na2SO4):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12、NaCl(NaOH):加入适量的盐酸HCl + NaOH ==== NaCl +H2O13、NaOH(Na2CO3):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14、NaCl(CuSO4):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a(OH)2 + CuSO4 ==== Cu(OH)2↓+ BaSO4↓15、NaNO3(NaCl):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NaNO316、NaCl(KNO3):蒸发溶剂17、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上的实验操作。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重点难点初步学会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一、分离与提纯的原则1、概念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一一分开,获得纯净组分的过程。
提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而得到所需物质的过程,其中杂质不可恢复为原来的物质。
2、操作原则“四原则”是:“三必须”是:【我们在初中化学里也学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请同学们回忆以下,你了解哪些分离、提纯的方法?】二、分离与提纯的方法1、过滤:分离混合物,例:Ca(OH)2溶液中悬浮CaCO3。
操作要点:【实验探究1】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酸,碳酸钡难溶于水,但可溶于盐酸。
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有粗食盐提纯氯化钠。
【实验方案】2、结晶:分离混合物,例:NaCl和KNO3混合物【实验探究2】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混合物50g,其中KCl的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实验方案】【实验探究3】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溴水,再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滴加1ml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现象】3、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萃取。
操作要点:(1)选择的萃取剂,应对被提取物有较大的溶解能力,而对杂质不溶或微溶;跟原溶液的溶剂要互不相溶。
(2)操作时先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液。
萃取溶液和萃取剂总量不要超过漏斗容积的1/2。
(3)振荡时,用右手掌压紧盖子,左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活塞。
把漏斗倒转过来振荡。
并不时旋开活塞,放出易挥发物质的蒸气。
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一、提纯将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用物理的或者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的方法叫提纯。
提纯的方法有:1. 过滤法:易溶和难溶于水的组分形成的混合物适合用过滤法。
如caco3中混有na2co3。
2.结晶法:都易溶于水的组分形成的混合物若各组分物质随温度变化溶解度有较大差异时,适合用结晶法。
如kno3中混有nacl。
3.沉淀法:加入某种试剂后可将某一组分(或杂质)结合成沉淀。
如naoh溶液中混入na2co3,可加入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4.气化法:加入某种试剂后可将某一组分(或杂质)转化成气体。
如除去nacl中混有少量的na2co3,应该加入适量的盐酸。
5.加热法:加热使杂质分解,同时又不生成新的杂质。
如cao中混有少量的caco3,可以将混合物加热使caco3分解转化为cao。
6.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将杂质转化为保留组分。
如除去feso4溶液中混入的少量的cuso4,可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
7.转化法:使杂质与合适的试剂反应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
如除去co2中混入的少量的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使co转化为co2。
8.吸收法:通常用于气态物质的提纯。
使混合气体通入某试剂的溶液,将杂质吸收而得到纯净的气体。
如除去co中混入的少量的c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过量碱液的洗气瓶,使co2气体被吸收而得到纯净的co。
9.溶解法:加入某种试剂使某一组分溶解,然后经过滤分离。
如碳粉中混有氧化铜,可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盐酸使氧化铜溶解,然后过滤得到碳粉。
10.蒸发法: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挥发而得到溶质,如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可通过加热蒸发。
以上提纯方法中常常需要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尤其是溶解、过滤。
蒸发等方法是很多提纯方法中必不可少的。
二、分离1.分离: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组分一一分开的方法。
提纯和分离的手段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似的,但分离比提纯的步骤要多,因为各组分均要保留,经过化学反应是混合物中的组分转化而分离后还要复原为原来的组分物质。
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法物质的分离⽅法【原理】所谓物质的分离就是利⽤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采⽤适当的⽅法和相应的实验操作,把混合物中物质分离开来的过程.【解释】从物质的状态考虑,初中阶段⼀般存在三种类型的物质分离情况.(1) ⽓体与⽓体的分离。
该类型情况常采⽤吸收法。
常⽤的吸收⽓体的试剂如下:(2)需要指出的是,在⼲燥⽓体时,若⽓体是SO2、CO2、HCl等酸性⽓体,则不可⽤⽣⽯灰、NaOH固体、碱⽯灰等碱性⼲燥剂;若⽓体是NH3等碱性⽓体,则不可⽤浓硫酸等酸性⼲燥剂;若⽓体是H2、O2等中性⽓体,则既可⽤酸性⼲燥剂,也可⽤碱性⼲燥剂。
吸收⽓体的试剂,若是固体,常⽤⼲燥管、直玻璃管、U型管等仪器盛装;若是液体,常⽤试剂瓶、试管等仪器盛装。
(2)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该类情况常采⽤过滤法。
(3)固体与固体的分离。
该类情况常要先根据两种固体的性质,采取⼀定措施后,再采⽤过滤法。
【提⽰】除上述三种常见情况外,初中阶段还有⼀些物质的分离可以采取特殊的⽅法,如利⽤物质的沸点不同、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等性质进⾏分离。
【应⽤】1.分离⽔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分析:将混合物过滤,得到了滤液⽔和固体,再将固体洗涤、⼲燥、得到⼆氧化锰固体。
2.分离锰酸钾固体和⼆氧化锰固体。
分析:利⽤两种固体的溶解性不同,可以先将混合物溶解、过滤、洗涤、⼲燥得到⼆氧化锰固体,再将滤液蒸发浓缩得到锰酸钾固体。
3.分离硝酸钾固体和氯化钾因体。
分析:利⽤两种固体的溶解度受到温度的影响情况明显不同这⼀性质,可以先将混合物溶于⽔热⽔,配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并过滤、烘⼲得到硝酸钾固体,最后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
4.分离液氮和液氧的混合物。
分析:利⽤液氮的沸点⽐液氧的沸点低这⼀性质,通过控制温度(⼤于液氮沸点⼩于液氧沸点),让液氮先从混合物中蒸发出来,留下来的就是液氧。
5.分离铁粉和铝粉的混合物。
分析:利⽤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这⼀性质,⽤吸铁⽯把铁粉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一、基本原理1.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经过处理和转化分开后,要求恢复原来的状态。
2.物质的提纯只要求弃去杂质,不要求将杂质复原。
在除去杂质过程中必须遵循:不增——所选试剂不能带入新的杂质不减——所选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易分——试剂与杂质反应的产物与被提纯的物质容易分离二、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物理方法1.过滤过滤适用于液体和其中不溶性固体的分离。
如从双氧水制氧后的废物中提取MnO2。
说明:过滤操作三原则——一贴、二低、三靠。
2.结晶结晶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包括浓缩结晶和冷却结晶。
如果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则用浓缩结晶,如从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如果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且溶液饱和,则用冷却结晶,如从KNO3饱和溶液中分离KNO3。
说明:蒸发操作中要二防——①防止晶体飞溅,故不得蒸干;②防止蒸发引起化学变化(水解、氧化、分解),如AlCl3溶液蒸发过程中要不断充入HCl,蒸发NaHCO3溶液时要在低温、低压下进行。
3/蒸馏蒸馏适用于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之间的分离。
如分离酒精和水,分离H2SO4和醋酸。
说明:操作四注意——①加热之前先加碎瓷片;②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是“低口进入,高口流出”;④不可蒸干。
4/观察法观察被鉴别物质的颜色、状态如CuCl2、FeCl3、NaCl溶液;O2和Cl25.嗅闻法判断气体或有挥发性的物质的不同气味,如NH3与O2三、化学方法1.加热法常用于易分解的物质,如碳酸氢盐、硝酸盐、氨盐;难溶碱、结晶水合物失水2.显色法利用某些离子在特定试剂中显示特殊颜色检验,如石蕊、酚酞、pH试纸检验H+或OH —;Fe3+遇SCN—呈红色,遇苯酚呈紫色3.水融法被鉴别物质加水后有特殊现象,如硫酸铜及水变蓝;CaC2加水产生气体4.点燃法主要用于被鉴别物质的助燃性或可燃性,及可燃物的燃烧现象、产物。
如某些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氢气在氯气中火焰呈苍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