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第一单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基础课时15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本质特征,建立判断强、弱电解质的思维模型,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可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例如酸、碱、盐等。
(3)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例如苯、乙醇、葡萄糖等。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盐酸和醋酸电离程度的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用pH试纸分别测1 mol·L-1的盐酸、醋酸的pH 盐酸:pH较小醋酸:pH较大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c(H+):盐酸>醋酸气球均增大,但与盐酸反应的气球鼓起的快盐酸与镁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与镁的反应速率总结论:实验表明当两种酸的浓度相同时,盐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大于醋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也就是说,盐酸的电离程度要高于醋酸(2)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如弱酸、弱碱、极少数的盐。
微点拨: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性无关,与其溶液导电能力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2)BaSO4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导电性很差,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3)NH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4)H2CO3溶液中存在H2CO3、HCO-3和CO2-3(√)(5)HClO为弱酸,故NaClO为弱电解质(×)(6)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而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实验探究盐酸和醋酸的电离程度。
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如:弱酸、弱碱、极少数的盐。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注意】(1)CO2、SO2、NH3等物质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溶于水后生成H2CO3、H2SO3、NH3·H2O等电解质导电,不是其本身电离出离子,故应为非电解质。
(2)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无关。
难溶的盐如AgCl、CaCO3等,溶于水的部分能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
易溶的如CH3COOH、NH3·H2O等在溶液中电离程度较小,是弱电解质。
(3)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液导电能力强弱没有必然联系,溶液导电能力是由单位体积内自由移动电荷数目的多少决定的,只是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类型、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于弱电解质溶液。
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即电离程度。
(4)在强弱电解质的判断中还要特别注意其概念的研究范畴——化合物,溶液、单质即使导电也不是电解质。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状态(1)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一定)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达到最大程度时,电离过程并没有停止,此时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就达到了电离平衡。
(2)建立过程(3)电离平衡的特征2.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连接;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连接,如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分别为CH3COOH CH3COO-+H+、NH3·H2O NH+4+OH-。
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1课时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目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物质结构的关系。
3.了解常见的强、弱电解质。
4.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溶液的导电性。
一、强弱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可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不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都是化合物,所以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Na、Cl2、NH3、SO2、NO2溶于水后,其溶液都能导电。
它们不是(填“是”或“不是”)电解质,在其水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别是(水除外)NaOH、HCl和HClO、NH3·H2O、H2SO3、HNO3。
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离子型氧化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实验探究(Ⅰ):同浓度醋酸和盐酸的电离程度实验步骤:在两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浓度均为1 mol·L-1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同浓度盐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醋酸。
实验探究(Ⅱ):同浓度的NaOH溶液与氨水的电离程度实验步骤:取pH为12的氢氧化钠和氨水各1 mL于锥形瓶中,分别用酚酞作为指示剂,用HCl作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实验现象:两溶液消耗HCl标准溶液的体积:氨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结论:NaOH和NH3·H2O的电离程度不同,pH相同的NaOH的浓度小于NH3·H2O 的浓度,说明NaOH完全电离,而NH3·H2O只是部分电离。
归纳总结:(1)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是否全部电离,可把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学习目标】1、能准确熟练区分两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2、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及其特点。
【要点梳理】(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只要具备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其中一个条件的化合物即称为电解质。
(3)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时,才是电解质,如NH 3、CO 2等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但NH 3、CO 2却是非电解质,因为是NH 3、CO 2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的NH 3·H 2O 、H 2CO 3电离出的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溶液导电的。
(4)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固态NaCl),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5)某些离子型氧化物,如Na 2O 、CaO 、Na 2O 2等,它们虽然溶于水后电离出来的自由离子不是自身的,但在熔融状态时自身却可完全电离,故属于电解质。
(6)电解质溶液里的导电能力由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决定。
(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与其溶解性无关。
某些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盐,由于其溶解度很小,如果测其溶液的导电能力,往往是很弱的。
但是其溶于水的部分,却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仍然属于强电解质,例如:CaCO 3、BaSO 4等。
相反,少数盐尽管能溶于水,但只有部分电离,仍属于弱电解质。
(2)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有无外电场无关。
划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标准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划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标准是在 水溶液里是否完全电离。
(3)导电能力强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强电解质不一定导电能力强。
(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不同于金属的导电。
要点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的建立。
弱电解质溶于水,部分电离出的离子在溶液中相互碰撞又会相互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和可逆的化学反应一样,这个可逆的电离过程有两种相反的趋向,可以叫做电离和结合。
《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1课时强电解和弱电解质【学习目标】1.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2.了解酸碱电离理论,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你知道吗】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属于电解质的物质: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属于非电解质的物质:绝大多数有机物(除羧酸)、非金属氧化物例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①醋酸;②氢氧化钠;③碳酸氢钠;④酒精;⑤铜;⑥二氧化硫;⑦生石灰;⑧硫酸钡;⑨氯化氢;⑩NaCl溶液;水3.电解质能导电的原因:存在的离子。
4.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在中或状态下产生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例:NaCl = Na++Cl-H2SO4 = 2H++SO42-Ca(OH)2 = Ca2++2OH-例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NO3,NaOH ,MgCl2,KClO3。
【注意事项】要符合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符合事实(原子团不可拆、离子电荷不可错)5.酸、碱、盐的电离定义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阳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的化合物。
例3.写出NaHSO4的电离方程式,NaHSO4属于酸式盐。
例4.写出明矾[KAl(SO4)2·12H2O]的电离方程式,明矾属于复盐。
例5:有下列物质:①铜;②硫酸钡固体;③氢氧化钠固体;④氨水;⑤熔融硝酸钾;⑥乙醇;⑦液态HCl;⑧金刚石;⑨二氧化硫;⑩冰醋酸。
专题3第一单元常见的弱电解质一. 水的电离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2.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2O⇌H3O++OH-,简写为H2O⇌H++OH-。
3.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电离=c(H+)·c(OH-)c(H2O)。
二. 水的离子积常数1.概念:一定温度下,因为K电离为常数,所以c(H+)·c(OH-)=为一新常数,叫作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记为K w。
2.表达式K w=。
3.影响因素K w只受温度的影响,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温度升高,K w;25℃时,K w=。
三.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H2O⇌H++OH-ΔH>0的影响,并填写下表:[注意](1)25℃时,K w=1.0×10-14,不仅适用于纯水(或其他中性溶液),也适用于酸、碱、盐的稀溶液。
(2)在不同溶液中,c(H+)、c(OH-)可能不同,但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一定相等。
K w=c(H+)·c(OH-)中,c(H+)、c(OH-)均指整个溶液中所有H+和OH-的总物质的量浓度。
(3)在酸性溶液中Kw=c(H+)酸·c(OH-)水;在碱性溶液中Kw=c(H+)水·c(OH-)碱随堂检测1. 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 w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H,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D.将水加热,K w增大,c(H+)不变2. 某温度下,纯水的c(H+)=2×10-7mol·L-1,则此时c(OH-)为mol·L-1;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0.5mol·L-1,则溶液c(OH-)为mol·L-1,由水电离产生c(H+)为mol·L-1,此时温度(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5℃。
第1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常见的强、弱电解质。
3.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溶液的导电性。
4.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化合物按照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有以下几种物质:①液态HCl ②熔融NaCl ③稀硫酸④蔗糖⑤乙醇⑥氯水⑦Al2O3⑧NH3⑨氨水⑩Cu⑪CaCO3⑫SO2⑬Al(OH)3⑭NaOH ⑮CH3COOH(1)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⑦⑪⑬⑭⑮,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④⑤⑧⑫。
(2)能导电的是②③⑥⑨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实验探究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定两种酸溶液的pH。
填写下表:(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和物质类别(1)CO2、SO2、NH3等物质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溶于水后生成H2CO3、H2SO3、NH3·H2O等电解质导电,不是其本身电离出离子,故应为非电解质。
(2)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无关。
难溶的盐如AgCl、CaCO3等,溶于水的部分能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
易溶的如CH3COOH在溶液中电离程度较小,是弱电解质。
(3)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
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电解质的水溶液都导电,非电解质的水溶液都不导电(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纯净的强电解质在液态时,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 )(4)BaSO4不溶于水,故BaSO4是非电解质( )(5)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有溶质分子( )(6)氯化铵属于强电解质,碳酸氢钠属于弱电解质( )答案(1)×(2)√(3)√(4)×(5)√(6)×考点电解质及其分类题点电解质的相关综合例2(2018·无锡一中质量检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部分金属氧化物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都是弱电质B.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跟单位体积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多少有关C.硫酸钡难溶于水,所以硫酸钡属弱电解质D.纯净的强电解质在液态时,有的能导电有的不能导电答案 C解析硫酸钡难溶于水,但溶于水的部分全部电离,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C项错误;纯净的强电解质在液态时,有的能导电,例如熔融的氯化钠,有的不能导电,例如液态氯化氢,D 项正确。
高中生物选修4专题三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设计杭州求是高级中学王明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旨在改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旨在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巨大的空间,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
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力求实现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现标准、教科书、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
二、前期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该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辨析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并能通过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来判断;通过前面阶段所学校的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平衡进行变迁,运用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知识来解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为后面的水的电离平衡概念和一系列问题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章节所介绍的几种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均为化学平衡的特殊情况。
由于学生在前面对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已近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可以再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近掌握的原理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当然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能力上有一点差异,所以可以借助这节内容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判断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影响因素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联想、比较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联想、比较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溶液的导电性,体会化学对生活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电离平衡,体会化学平衡原理和应用。
高二化学专题三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专题三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二、考点清单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区别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4.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5.电解平衡常数所表示的意义6.水的离子积常数所表示的意义7.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三、全面突破I.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2.实验探究实验:等体积(10mL)、等浓度(1mol/L)的盐酸与醋酸溶液跟等量镁条的反应。
另取这两种酸并测这两种酸的pH。
现象:盐酸产生气体速率快,而醋酸产生气体速率慢盐酸pH小,醋酸的pH比盐酸大实验现象分析:①镁无论是与盐酸还是与醋酸反应,其实质都是与溶液中的H+反应,镁与盐酸反应比镁与醋酸反应剧烈,说明盐酸中H+浓度大。
②pH (盐酸)<pH(醋酸),证明盐酸中H+浓度比醋酸中的大。
实验结论:相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其溶液中c(H+盐酸)>c(H+醋酸)。
说明HCl和CH3COOH的电离程度不同。
HCl分子在水中完全电离,醋酸分子在水中部分电离。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或溶于水时离子键被破坏,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溶于水时才能导电.因此,可通过使一种化合物处于熔融状态时能否导电的实验来判定该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NaCl=Na++ Cl-H2SO4 = 2H++SO42-NaOH = Na+ + OH-CH3COOH+H O H3O++CH3COO-CH3COOH H++CH3COO-NH3·H2O NH4+ + OH-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用“=”,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用“”H3PO是三元酸:H3PO4H2PO4-+H+,H2PO4-HPO42-+H+,HPO42-PO43-+ H+多元弱酸的电离应分步完成电离方程式,多元弱碱则一步完成电离方程式。
第2课时 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的意义,建立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书写、计算和“强酸制弱酸”的思维模型。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水的电离存在电离平衡,了解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会分析水的电离平衡移动。
一、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1.电离平衡常数(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幂之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为一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 表示。
(2)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①一元弱酸(碱)电离常数表达式 CH 3COOH :K a =c (CH 3COO -)·c (H +)c (CH 3COOH );NH 3·H 2O :K b =c (NH +4)·c (OH -)c (NH 3·H 2O )。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常数表达式,在水溶液中分两步电离。
如H 2S 电离常数表达式分别为K a1=c (H +)·c (HS -)c (H 2S )、K a2=c (H +)·c (S 2-)c (HS -)。
(3)意义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
一定温度下,K 值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酸(或碱)性越强。
(4)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内因(决定因素)—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电离度(1)概念: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达到平衡状态时,已电离的溶质的分子数占原有溶质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和未电离的)的百分率,称为电离度,通常用α表示。
(2)数学表达式α=已电离的弱电解质浓度弱电解质的初始浓度×100%或α=已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弱电解质的初始分子数×100%(3)意义:表示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同一弱电解质电离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课后达标检测[基础巩固]1.按照混合物、纯净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盐酸、氯气、BaSO4、CO2、SO2B.硫酸、氨水、醋酸、乙醇、NO2C.漂白粉、胆矾、NH4Cl、CH3COOH、CO2D.干冰、氯水、HCl、HClO、CO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常见概念的辨析能力,各选项对应的前两种物质中,盐酸、氨水、漂白粉、氯水均是混合物,其余为纯净物。
后三种物质中,BaSO4、NH4Cl、HCl是强电解质,醋酸、HClO是弱电解质,其余均为非电解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有CH3COOH、CH3COO-和H+即可证明CH3COOH达到电离平衡状态B.溶液中CH3COO-和H+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可证明CH3COOH达到电离平衡状态C.当NH3·H2O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NH3·H2O、NH+4和OH-的浓度相等D.H2CO3是分步电离的,电离程度依次减小解析:选D。
溶液中除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外,还存在电解质分子,能证明该电解质是弱电解质,但不能说明达到电离平衡状态,A错误;根据CH 3COOH CH3COO-+H+知即使CH3COOH未达平衡状态,CH3COO-和H+的浓度始终相等(忽略水的电离),B错误;NH3·H2O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各粒子的浓度不变,而不是相等,且NH3·H2O电离程度是很小的,绝大多数以NH3·H2O的形式存在,C错误;H2CO3是二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电离程度依次减小,D正确。
3.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100 mL下列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A.自来水B.0.5 mol/L盐酸C.0.5 mol/L醋酸溶液D.0.5 mol/L KCl溶液解析:选B。
溶液混合后导电能力变化的大小,关键看混合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是否发生了变化,由于自来水几乎不导电,加入0.05 mol NaOH,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醋酸属于弱电解质,离子浓度远小于0.5 mol/L,加入NaOH后生成盐CH3COONa,离子浓度变化很大;盐酸与NaOH反应生成NaCl,溶液中所含溶质离子的浓度基本不变,而向0.5 mol/L KCl溶液中加入NaOH虽不反应,但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