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8年黑龙江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186.16 KB
- 文档页数:7
黑龙江高一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其中宗法制的核心是A.礼乐制度B.大宗与小宗体系C.嫡长子继承制D.“世卿世禄”制度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是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4.西汉的中枢决策机构是A.三公九卿B.枢密院C.中朝D.尚书令5.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
这是A.察举制B.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7.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这里的“我朝”是指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8.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1到图3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9.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A.中朝B.枢密院C.军机处D.内阁10.在古代世界有一个国家,公民享有民主需具备一定的个人道德修养,例如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个国家是A.古希腊的斯巴达B.古希腊的雅典C.古罗马共和国D.古罗马帝国11.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第一学段历史考试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国际部和校本部共同作答]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是指唐代发明的3.《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
”该材料记载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 D.坎儿井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哪一经营方式A.村社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7.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
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8.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孟子梁惠王》载:神农,斲(音灼)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
这表明A. 我国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工具简陋B. 当时中国社会处在新石器时代C. 农业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部门D. 中国农业是从神农时期出现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神农,斲(音灼)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
”并结合所学可知,耜、耒都是古代中国的翻土的农具,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故选A题;B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中不能体现农业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部门,排除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农业是从神农时期出现的,故排除D。
2.《睡虎地秦简金布律》载道(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法定货币$择行钱、布者,列伍长弗告,吏循之不谨,皆有罪。
”这说明秦A. 商业发展较为迅速B. 重视规范市场秩序C. 坚持实行轻罪重罚D. 严密控制民间买卖【答案】B【解析】从材料“夏市居列者及官府之更,择行使、布”“吏循之不谨,皆有罪”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市场通行货币做出规定,并以告诘、官吏追责的形式加以保障,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对货币的重视,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和对民间贸易的控制,故A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秦朝法律的特点,故C项排除。
3.从汉朝开始,我国古代牛耕经历了由二牛三人方式到二牛一人方式,又由二牛一人方式到一牛一人方式的演变过程,以后逐步推广。
这种演变反映出A. 牛在农业生产中地位重要B. 北方农业人口因战乱不断减少C. 农业生产方式开始革命性变化D. 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我国古代牛耕经历了由二牛三人方式到二牛一人方式,又由二牛一人方式到一牛一人方式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断发展,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从而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学科(理科)满分:100分完成时间:4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1.若给下列图片配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图1曲辕犁图2筒车图3耧车A. 灌溉技术的演进史B. 铁制农具的大发展C. 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D. 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2.“转此大法轮。
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诗中所咏工具A. 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 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 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 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3.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A. 男耕女织B. 种养结合C. 精耕细作D. 自给自足4.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5.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 井田制瓦解B. 分封制恢复C. 均田制受到破坏D. “市”突破空间限制6.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观点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7.《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表明战国时期A. 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B. 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C. “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D. 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8.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B. 土地买卖频繁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D. 小农经济破产9.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 铁犁牛耕发展的过程B. 古代播种方式的变革C.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D. 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片中的“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过程,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不能反映“石器”、“耜”的阶段特征;B选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是耕作方式,不是播种方式;D选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石器”、“耜”使用是在原始社会,曲辕犁使用是在唐朝,该表述与“石器”、“耜”和“曲辕犁”两个阶段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诗中体现出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生产技术落后B. 租税负担沉重C. 自然条件限制D. 生产规模狭小【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可知,当时农民的租税负担沉重,制约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技术落后的相关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自然条件限制的相关信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规模狭小对小农经济发展的制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C.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C【解析】原文的大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凹下之处,而不种在高出的亩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处,而不种在凹下的小沟里。
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抗日战争前,中国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A . 外国资本B . 官僚资本C . 民族资本D . 封建资本2. (2分) (2019高一下·大名月考)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A . 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 .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C .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 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加深3. (2分)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A . 节约生产成本B . 便于官府监管C . 带动民用企业D . 与洋商争利4. (2分) (2019高一下·北京期中)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他们犹如一颗小树在夹缝中仍然顽强生长,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和荣氏见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为例,近代民族企业的共同点有()①都采用机器生产②都是中外合资企业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④产品主要面向市场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④D . ③④5. (2分) (2019高二下·通化期中) 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
(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辆:1887年约为2054万两)A .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B .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C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 .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6. (2分) (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 下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A . 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B . 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C . 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 . 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7. (2分) (2017高三上·青岛月考) 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
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8高三下·安徽开学考)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也由奴隶开垦出来。
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 . 生产方式的重大革新B .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 . 奴隶制度正日渐成熟D . 政府增加财政的需要2. (2分)《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材料反映了A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 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 . 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3. (2分)如图,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图中扶犁的应是A . 秦始皇B . 汉武帝C . 隋炀帝D . 唐太宗4. (2分) (2017高一下·莆田期中)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出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下列选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B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C .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D .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5. (2分)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A . 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 . 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C . 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 . 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6. (2分)《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材料反映出西汉A . 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 .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 . 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 . 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7. (2分) (2018高一下·四川期末)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提倡精耕细作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2.如图所示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 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 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从古代原始农业使用骨器到到汉代二牛一人的牛耕法再到隋唐时曲辕犁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即铁犁牛耕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因此选C。
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4.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A.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因为其自身的发展动力更大,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好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
2018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题卡及答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连续性 D.脆弱性3.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A. 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 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 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4.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 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B. 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D. 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5.《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6.《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7.《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
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A.东汉B. 东晋C. 中唐D. 南宋4.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A.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B.在饭店吃到西红柿炒蛋C.买到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D.在夜市买到棉布做的衣服5.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A. 新石器时代B. 商周时期C. 秦汉时期D. 魏晋南北朝时期6.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雇佣关系7.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这反映汉初实行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禁止奢侈8.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9.西欧开辟新航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A.西欧航海家们都相信地圆学说 B.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道C.指南针已在欧洲得到普遍使用 D.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0.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A.地中海沿岸 B.亚洲太平洋地区C.大西洋沿岸 D.北美地区1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1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在A.18世纪中期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中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13. 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A. 葡萄牙B. 西班牙C. 荷兰D. 英国14.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15. 1852 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试卷一、单选题1.宋元时期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
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
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可见宋元时期()A.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2.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A.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B. 小农生产更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C. 地主与君主的矛盾十分尖锐D. 土地集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居民区)围起来,除了特定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
这一制度彻底被打破是在()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 耕作工具先进B. 注重精耕细作C. 水利灌溉发达D. 耕地面积增加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A. 大运河B. 都江堰C. 郑国渠D. 灵渠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C.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诗经》云:“千耦其耘。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A. 土地私有制确立B. 铁犁牛耕的运用C. 赋税制的改革D. 重农抑商政策8.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指的是哪项水利工程起的作用( )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灵渠 D .都江堰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A .机户出资,计日授值 B .集体经营,简单协作 C .集体经营,分工合作 D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土地兼并的加剧 C .分封制度的瓦解 D . 自然经济的产生 4.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A .接受赏赐B .抢占民田C .土地兼并D .开垦荒地5.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A .杜绝了土地兼并B .增加了政府收入C .提高了农民地位D .保证了生产时间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是( )A .租佃经营B .田庄经营C .集体经营D .个体经营7.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纺织技术发达,丝绸之路畅通 B .绒锦等纺织品的流行 C .明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达 D .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8.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
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
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
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C.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D.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征。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因此B选项正确。
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体现的某一个方面的表述,表述不全面。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答案】C【解析】宋朝的规定说明佃客还带有家奴的成分,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朝的法律规定说明富豪和佃客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平等主体,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故答案为C项。
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法律严苛,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
3.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答案】D【解析】兴修水利、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意在强调明清是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时期是古代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是谈不上较为完备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是重视水利工程但水利工程事业还不能说成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直实施而非空前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上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A. 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4.瓷器在英文单词中是CHINA。
古代中国瓷器制造领先世界,被誉为“瓷器大国”。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5.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6. 下列宋代四大商业名镇,后来以“瓷都”著名于世的是A.佛山镇B.汉口镇C.景德镇D.朱仙镇7.“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它出现于我国的A.商朝B.唐朝C.宋朝D.明朝8.《诗经》云:“千耦其耘。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A. 土地私有制确立B. 铁犁牛耕的运用C. 赋税制的改革D. 井田制度的瓦解9.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B.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C.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D. 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10.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名校精编卷 第1页(共8页) 名校精编卷 第2页(共8页)2018年黑龙江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指的是哪项水利工程起的作用( )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灵渠 D .都江堰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A .机户出资,计日授值 B .集体经营,简单协作 C .集体经营,分工合作 D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土地兼并的加剧 C .分封制度的瓦解 D . 自然经济的产生4.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 A .接受赏赐B .抢占民田C .土地兼并D .开垦荒地5.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 A .杜绝了土地兼并 B .增加了政府收入 C .提高了农民地位 D .保证了生产时间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是( ) A .租佃经营 B .田庄经营C .集体经营D .个体经营7.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纺织技术发达,丝绸之路畅通 B .绒锦等纺织品的流行 C .明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达 D .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8.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 A .藩属国贡品 B .官营作坊 C .民营作坊 D .家庭作坊9.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据此可知汉代( ) A .实行重商政策 B .商品经济繁荣 C .鼓励纺织刺绣 D .农民生活困苦10.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这表明宋代()A.士大夫追逐名利B.社会道德沦丧C.弃农经商成潮流D.社会观念变化11.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据此可知明朝()A.推行海禁政策B.鼓励对外贸易C.造船技术落后D.禁止对外交往12.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
读书人加入商人队伍,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经商不再被视为不体面的事,反而成为致富的好途径。
儒商的出现实际上说明了()A.重农抑商政策已废除B.商人的地位明显提高C.八股取士扼杀读书人D.专制统治强化的结果1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B.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D.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1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1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6.15世西欧出现“寻金热”的主要经济根源是()A.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上升B.封建主者侈腐化消费大量财富C.金银大量外流造成货币枯竭D.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金银短缺17.“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
”事实上,以下四人中已经到达亚洲的是()A.迪亚士B.达·伽马C.亚美利哥·韦斯普奇D.麦哲伦18.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归来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A.横渡大西洋并抵达美洲B.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C.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D.开辟了亚洲到非洲的海上航路19.最早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A.西班牙B.意大利C.英国D.荷兰20.在构成美利坚民族的最初“原料”中,有一群人被称为“不情愿的移民”。
“这群人”主要属于()A.白色人种B.黑色人种C.黄色人种D.棕色人种名校精编卷第3页(共8页)名校精编卷第4页(共8页)2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A.蒸汽轮船的出现B.蒸汽机车的出现C.采矿和冶金技术的飞速提升D.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22.20世纪初,欧美各国大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不断增加,由此而产生的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B.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C.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轻视D.欧洲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2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五四运动后D.辛亥革命后2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其主要特点有()A.以军事企业为主B.采用机器生产C.自给自足D.没有雇佣劳动力2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是()A.提倡在中国发展实业B.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抵制帝国主义掠夺中国利权26.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
”下列企业中体现“求富”思想的是()A.轮船招商局B.福州船政局C.江南制造总局D.天津机器制造局27.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
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8.抗战胜利后,在国民政府统治下,民族工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B.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C.官僚资本的压迫D.繁重的苛捐杂税29.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30.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于()A.天津B.台湾C.广州D.哈尔滨第II卷(非选择题)二、判断题31.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代表当时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32.商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33.西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4.北宋汴京承装西周以来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3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36.到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三、非选择题名校精编卷第5页(共8页)名校精编卷第6页(共8页)37.连线(1)汉A晋商(2)唐B纸币(3)宋C曲辕犁(4)明D青瓷3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荷兰人而论,根据公司从国会收到的特许状的务款,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公司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
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
公司在和土著统治者打交道以及成功地驱逐畏缩的葡萄牙人时,充分利用了这些权力……——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
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
正是此时,洛克菲勒的律师多德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指导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1886年,标准石油公司又创建了天然气托拉斯。
标准石油公司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身为垄断者的洛克菲勒得罪了很多人:商业对手、华尔街、法院、国会。
垄断企业对经济的控制令社会不安,在老罗斯福总统《反托拉斯法》的大棒之下,美孚被肢解,气急败坏的洛克菲勒痛骂老罗斯福为卑鄙小人,而且发誓不再资助共和党的候选人。
——摘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浦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垄断组织的不同之处。
名校精编卷第7页(共8页)名校精编卷第8页(共8页)历史答案1.D【解析】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修筑起到防洪灌溉作用,D正确;A是北京到杭州;B 是秦国地区;C位于广西地区。
2.D【解析】古代小农经济最大特点是男耕女织,精耕细作,D正确;A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特点;B是奴隶社会耕作特点;C是合作社经营特点。
3.A【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属于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由于铁犁牛耕使用,促进私田开垦,打破了土地的界限,A正确;B属于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特点;C属于政治制度方面;D是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
4.C【解析】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成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主要途径,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B【解析】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这一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正确;该措施不可能杜绝土地兼并,A错误;农民地位依然不可能提高,C错误;均田制属于土地制度,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