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8
1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卷一、 积累与运用 ( 27 分)1. 下列选项中, 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 分)A . 拣择./ 择.席 场.院/ 场.所信札./ 稳扎.稳打 翘.首以待 / 行业翘.楚 B . 濯.足/ 擢.升 譬.如/癖.好 讣.告/ 赴.汤蹈火 称心遂.愿/ 半身不遂.C. 遗.产/ 遗.赠 古刹./ 刹.那 倒嚼./ 咬文嚼.字 硕腹巨贾./ 余勇可贾.D . 秀颀./欣.然 婆娑./ 袈裟. 绯.红/ 妄自菲.薄 泱.泱大国 / 怏.怏不乐 1) ___________ ,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3)李白《行路难》中借用典故含蓄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月清辉夜,诗人往往借月传达离愁别恨,寂寞 思归.弩钝 狂妄 联锁店 别出新裁 出谋划策 .曙光 锤炼 俱乐部 煞费苦心 附庸风雅.秘诀 座标 副作用 既往不咎 不可明状.消赃 攘除 电饼铛 郑重其是 脍灸人口.古诗文默写。
(8分) A B C D3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之情。
“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苏轼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李商隐写出了辗转难眠的相思之苦。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 分)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用形旁“鱼”就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
初三语文模拟中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迸发(bèng)恣意(zì)B. 蹒跚(pán)徜徉(cháng)C. 锲而不舍(qiè)踌躇(chóu)D. 缄默(jiān)踌躇(chú)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旁骛恣意妄为殚精竭虑B. 斟酌恣意妄为箴言C. 旁骛恣意妄为真知卓见D. 斟酌恣意妄为卓有成效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老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B. 他是个恣意妄为的人,常常不顾他人感受。
C.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殚精竭虑,而应该冷静思考。
D. 他缄默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D. 为了防止这类事件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安全管理。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脱缰的野马,奔跑在草原上。
B. 他的话像春风一样温暖,令人心旷神怡。
C. 他像一只狐狸一样狡猾,总是能巧妙地避开问题。
D. 他像一只狮子一样勇猛,无所畏惧。
6.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殚精竭虑,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他旁征博引,用尽了所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C. 他锲而不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D. 他箴言满口,总是能说出许多道理。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来吗?”他问,“还是我去?”B. “你来吗,还是我去?”他问。
C. “你来吗,还是我去?”他问。
D. “你来吗?”他问,“还是我去。
”8. 下列句子中,主谓宾结构完整的一项是:A. 春天的花开得真美。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奔腾沉着颤抖B. 热闹摆脱炫耀C. 纤夫奔驰炽热D. 摆脱沉着颤抖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把这本书借给了他,他看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还给我。
B. 这个故事非常感人,使我深受启发。
C.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唱歌也好听。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也好。
答案:B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赫赫有名欣喜若狂举世闻名B. 赫赫有名欣喜若狂举世闻明C. 赫赫有名欣喜若狂举世闻名D. 赫赫有名欣喜若狂举世闻名答案:A4.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句是()A. 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B.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C. 这部电影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D. 这项发明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D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 我们学校的操场很大,可以容纳几千人。
B.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C.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非常聪明。
D.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西游记》。
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月光下的凤尾竹》这篇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7.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通过草船借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高超的军事才能。
8.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9.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通过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王二小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月光下的凤尾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月光下的凤尾竹》这篇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
课文以“我”为主视角,通过描写傣族人民跳舞、泼水、唱歌等活动,展现了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同时,课文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怆(chuàng)呕心沥血(lì)比翼双飞(yì)B. 振聋发聩(kuì)潜移默化(qián)赴汤蹈火(fù)C. 振臂高呼(zhèn)雕梁画栋(diāo)惊心动魄(pò)D. 潜龙勿用(qián)破釜沉舟(fǔ)翻箱倒柜(dǎo)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奋不顾身欣欣向荣碧波荡漾B. 振聋发聩潜移默化赴汤蹈火C. 雕梁画栋惊心动魄翻箱倒柜D. 振臂高呼欣欣向荣碧波荡漾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B. 这位作家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现实主义大师”。
C. 通过这次比赛,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艺,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D. 由于缺乏经验,他在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失误,导致任务延期完成。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古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B. “这是什么意思?”老师问,“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C. 我最欣赏的是他的乐观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积极面对。
D.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建议你也去看看。
5. 下列各句中,运用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 雨后的彩虹,像一座美丽的桥,架在天空中。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C. 那座山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壮观无比。
D. 这本书的内容枯燥乏味,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我曾问过自己,如果给我三天光明,我会做什么?我会去哪里?我会怎样度过这宝贵的时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让我陷入沉思。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一)(2019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D.①故.逐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①可以.一战②以.君之力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2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悠然自得(yōu)潺潺流水(chán)漫步山林(màn)B. 惊愕不已(è)风驰电掣(chē)雷厉风行(xíng)C. 震耳欲聋(zhèn)琳琅满目(láng)碧波荡漾(dàng)D. 惊心动魄(pò)恍若隔世(huǎng)妙手回春(ch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认真阅读了《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形象印象深刻。
B.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我们的旅行计划被迫取消。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色,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D.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下列词语中,与“繁花似锦”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美不胜收B. 碧波荡漾C. 震耳欲聋D. 琳琅满目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真美,就像一个穿着彩衣的仙子。
B. 这本书很厚,厚得像一座山。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5. 下列词语中,属于“ABAC”式结构的一项是()A. 自由自在B. 千辛万苦C. 一心一意D. 十全十美6. 下列词语中,属于“偏正短语”的一项是()A. 轻松愉快B. 风和日丽C. 人才济济D. 风吹雨打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朵花真美,就像一个穿着彩衣的仙子。
B. 这本书很厚,厚得像一座山。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朵花真美,就像一个穿着彩衣的仙子。
B. 这本书很厚,厚得像一座山。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朵花真美,就像一个穿着彩衣的仙子。
B. 这本书很厚,厚得像一座山。
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簇.新(cù)坎坷.(kě)追溯.(shuò)任劳任怨.(yuàn)B.游弋.(yì)囫.囵(hú)阔绰.(chuò)随声附和.(hé)C.惬.意(qiè)婆娑.(suō)嗔.怒(chēn)诲.人不倦(huǐ)D.模.拟(mó)洗涤.(dí)戳.穿(chuō)大发雷霆.(tíng)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愕然滞碍抑扬顿挫浑为一谈B.筹画怅惘巧妙绝伦物竟天择C.热忱隽刻销声匿迹根深谛固D.娇媚旁骛沥尽心血杂乱无章3.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分)(1)感动书香,薄薄的书页间是千年文化的浓缩和________(沉淀积累积淀),浓浓的墨香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古朴。
(2)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不断增长的大长隧道建设,呼唤着一场________(百废待兴如火1如荼风云突变)的技术革命。
4. 经典诗文默写。
[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6 分)(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3)________________,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1.根据拼音提示,在横线上准确地写出汉字。
(3分)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XXX,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2.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⑤题必做,第⑥⑦两题选做一题)(12分)①XXX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XXX《行路难》)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XXX《无题》)③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XXX《江城子·密州出猎》)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恨苦。
(XXX《相见欢》)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⑥我们往往用XXX《望岳》中的“XXX如何,XXX了”来表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⑦《醉花阴》是XXX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诗句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下面的语段有两个病句,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①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③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④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第2句,修改意见:小而言之,读书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素质,还能增长知识。
第3句,修改意见: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4.下面是某人对头发和牙齿生发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请仿照示例,从“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双手”五个人体器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感悟。
(3分)嘴巴:舌尖上的美味,需要用心品味,才能真正感受到食物的美好。
5.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3分)我来到咸享酒店,看到了被打折了腿的XXX的悲惨遭遇;我来到富春江畔,领略了XXX笔下充满生机的自然美景;我来到苏州园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6.名著阅读。
(4分)仿照下面两个例句,按要求再写一个。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确凿(záo)憎恶(zēng)洗濯(zhuó)气氛(fēn)B. 拘泥(nì)感慨(kǎi)拘束(shù)酝酿(niàng)C. 沉溺(nì)挑剔(tī)摇曳(yè)涣散(hūn)D. 呕吐(ǒu)愚钝(dùn)惬意(qiè)氛围(fē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震摄陡峭狭隘气概B. 脸颊陡峭烦燥摩平C. 眷顾咄咄逼人情不自禁折服D. 蓬勃惊惶惦记踌躇不前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他酷爱围棋,一下课就拉同学们对弈,结果同学们怨声载道。
C. 春天的植物园,百花齐放,色彩斑斓,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D.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他处变不惊,迅速指挥村民撤离,确保了大家的安全。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的认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B.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群爱好摄影的青年,追求梦想的故事。
C.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各级部门制定了严格的防控措施。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B.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D. 《海燕》是散文诗,作者是苏联诗人普希金。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2. 《故乡》一文中,“我”与中年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3. 《艾青诗选》中,诗人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
()4.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因偷了丁举人的书而被打折了腿。
()5. 《背影》一文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翻越了月台。
中考语文模拟考卷及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酝酿(niàng)B. 惬意(qiè)C. 憎恶(zēng)D. 棱角(lé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摩肩接踵B. 娇揉造作C. 和颜悦色D. 破斧沉舟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他做事一丝不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B. 这部电影感人至深,让人回味无穷。
C. 他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旅途中的趣事。
D. 面对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不要知难而退。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B. 春天的校园里,万物复苏,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C.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蔓延,我们要做好个人防护。
D.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热心帮助同学。
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是罗贯中所著的小说。
B. 《骆驼祥子》是鲁迅所著的小说。
C.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著的讽刺小说。
D. 《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的神话小说。
7. 下列关于《出师表》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篇表状。
B. 《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决心。
C. 《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了请求刘备赐予他兵权而写的。
D. 《出师表》主要讲述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治策略。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8. 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居安思危,__________。
10. 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11. 世有伯乐,__________。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附带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16分)"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作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推广人,小历同学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推介山东。
【走进山东】①山东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根深源远,齐鲁文化、海岱文化交相辉映;这里圣贤(bèi)出,文有孔孟,武有孙子,医有扁鹊,词有"二安"……可谓人才济济..;这里正气浩然,这种正气,镌.刻于岱宗的摩崖石刻上,珍藏在"....,群星璀璨三孔"的古建形制中,记载于孝堂山石祠的斑驳石壁间….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人口、经济、文化大省。
②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
各地因地制宜....开发文旅资源,A级景区数量全国第一,吸引各地游客陆续纷至沓来....的文旅品牌。
③我省将充....。
"好客山东.好品山东"逐渐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④通过持续擦亮"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让齐鲁大地(huàn)发出勃勃生机。
1.加点字的读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辈B.cuǐC.juānD.换2.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才济济B.因地制宜C.纷至沓来D.家喻户晓3.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①B.②C.③D.④【乐享山东】4.小历正在大明湖南门游玩,遇到一位游客问路。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贮藏(zhù)一模一样(mú)B. 押解(jiě)茅塞顿开(sè)C. 畸形(qí)相辅相成(fǔ)D. 歼灭(jiān)风调雨顺(tiáo)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班的同学更加团结友爱了。
B. 他的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上也名列前茅。
C. 春天的衡山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 能否杜绝“白色污染”,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环保意识。
3、下列诗词中,表达送别之情的项是()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骇人听闻迁徙默锲相濡以沫B. 悠然自得嘱咐迥异重峦叠嶂C. 历尽艰辛汲取蓬勃按步就班D. 脍炙人口狡黠绮丽轻飞曼舞5、请根据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事迹,刻画了屈原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因此,可以认为《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是()A. 正确的,因为《史记》刻画了屈原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B. 正确的,因为《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事迹,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错误的,因为《史记》虽然刻画了屈原的形象,却也记录了商王的事迹。
D. 错误的,因为《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不是鲁迅。
二、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口技(节选)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yǎn)B. 轻歌曼舞(màn)C. 雕梁画栋(diāo)D. 眼疾手快(j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也应该随之增强。
B.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张衡、李时中、毕昇等。
C. 他的作文写得非常精彩,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令人百读不厌。
D.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光大。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沧海桑田(沧海:大海;桑田:田野)B. 破釜沉舟(破釜:打破锅;沉舟:沉没船)C. 胸有成竹(胸:心里;成竹:画竹前已胸中有竹)D. 雕梁画栋(雕:雕刻;梁:房屋的大梁)4. 下列诗句的作者和出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杜甫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滕王阁序》王勃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清明》杜牧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泊牛渚怀古》孟浩然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堪称一绝。
B. 她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这次考试难度较大,大家要全力以赴。
D. 他为人谦逊,从不自吹自擂。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富有感染力,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 这篇文章立意新颖,语言生动,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C. 她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信赖。
D. 这个计划太不切实际,我们还是另辟蹊径吧。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感人,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C. 她的画技越来越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徇私舞弊恣意妄为一愁莫展B. 言简意赅一诺千金一视同仁C. 穿流不息川流不息穿云裂石D. 再接再励再接再厉再接再励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 他总是喜欢独辟蹊径,不按常规出牌。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老当益壮,精力充沛。
C. 他做事总是不拘小节,常常因小失大。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仍然谦虚谨慎,不敢妄自尊大。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C.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新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D.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忙碌着。
B. 她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澈。
C. 他的心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阴沉而沉重。
D. 以上都是。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D. 以上都是。
6. 下列关于古代诗人的表述,正确的是:A. 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作以豪放著称。
B. 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作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
C.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平易近人著称。
D. 以上都是。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叫了。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还乐于助人。
C. 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D. 以上都是。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难道不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吗?C. 你难道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做法吗?D. 以上都是。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沧桑(cāng cāng)拙劣(zhuō liè)融会贯通(róng huì guàn tōng)B. 沉湎(chén miǎn)谦逊(qiān xùn)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C. 漠视(mò shì)憔悴(qiáo cuì)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 lì)D. 瞒哄(mán hǒng)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畸形发展(jī xíng fā zhǎ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活动。
B. 经过老师的耐心辅导,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C. 虽然他学习很努力,但这次考试仍然没有及格。
D.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虽然输了,但我们没有气馁。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我对他的决定感到非常失望。
B. 这场雨下得非常大,路上的行人纷纷躲避。
C. 她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D.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团队的努力。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今天早上去了图书馆,下午去见了朋友,晚上回家休息。
B.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新型疫苗,这对于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C.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
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春暖花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披上了绿装。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大自然仿佛也在向我们展示着她的美丽。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我拉开窗帘,看到窗外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它们嫩绿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融化(róng)翻译(fān)拖延(tuō yán)B. 落款(luò kuǎn)倒映(dǎo yìng)翻译(fān yì)C. 融化(róng huà)翻译(fān yì)拖延(tuō yán)D. 落款(luò kuǎn)倒映(dǎo yìng)翻译(fān yì)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喧哗恬静雕琢B. 潮涌谦虚颤抖C. 恬静雕琢潮涌D. 喧哗谦虚颤抖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D. 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上课,他回答说:“我生病了。
”4. 下列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座山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屹立在那里。
B.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C. 这本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D. 花儿开了,蜜蜂嗡嗡地采蜜。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一片树叶的旅行在一个秋天的午后,一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它轻轻地飘过小河,落在了一片草地上。
树叶心想:“我要去旅行,看看这个世界。
”树叶来到了一个果园,它看到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还有紫色的葡萄。
树叶高兴地想:“这个世界真美啊!”树叶继续旅行,来到了一个花园。
它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
树叶感受到了花朵的美丽和芬芳。
树叶又来到了一片树林,它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它们像绿色的巨人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树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树叶最后来到了一个海边,它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了海浪的声音。
树叶感叹:“这个世界真伟大啊!”树叶的旅行结束了,它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中考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正文开始】第一部分:阅读理解篇章一“文学家走过了文学战争的战场,他们思想上无疾而终。
他们置身于考场之外,无视规则、万物之命理。
经过严格的筛选,他们获得了认可,并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
”1. 根据上文,文学家们在考场之外的表现是什么?A) 遵守规则B) 忽视规则C) 高度尊重规则D) 乐于突破规则答案:B2. 文中提到的“他们”的代指是指谁?A) 文学家们B) 考试制作组C) 考生们D) 教师们答案:A……(继续根据题目需要进行阅读理解)篇章二“古代皇帝攻读诗书,究其根本目的不外乎考试。
这是因为考试是一种评价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的方式,考试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1. 为什么古代皇帝攻读诗书?A) 提升个人能力B) 追求审美情趣C) 为了通过考试D) 传承文化遗产答案:C2. 考试能够体现什么?A) 个人品质和能力B) 教育方式的科学性C) 社会地位和财富D) 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答案:A……(继续根据题目需要进行阅读理解)第二部分:完形填空篇章三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道路,成长的过程中常有一些困难和挫折等待着我们。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___1___,而不是退缩和怨言。
同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___2___为实现而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___3___地迈向成功的道路。
1. A) 坚持B) 力量C) 决心D) 希望答案:C2. A) 乐意B) 决心C) 付诸行动D) 思考答案:C3. A) 坚定B) 安静C) 设法D) 深入答案:A……(继续根据题目需要进行完形填空)第三部分:应用性写作【假设】你校即将举办一次主题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演讲比赛,请你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演讲稿。
1. 你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看法(至少两点);2. 你认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3. 你的建议和期望。
【演讲稿内容】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想谈一下我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看法。
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选项中,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拣择./择.席场.院/场.所信札./稳扎.稳打翘.首以待/行业翘.楚B.濯.足/擢.升譬.如/癖.好讣.告/赴.汤蹈火称心遂.愿/半身不遂.C.遗.产/遗.赠古刹./刹.那倒嚼./咬文嚼.字硕腹巨贾./余勇可贾.D.秀颀./欣.然婆娑./袈裟.绯.红/妄自菲.薄泱.泱大国/怏.怏不乐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弩钝狂妄联锁店别出新裁出谋划策B.曙光锤炼俱乐部煞费苦心附庸风雅C.秘诀座标副作用既往不咎不可明状D.消赃攘除电饼铛郑重其是脍灸人口3.古诗文默写。
(8分)(1) 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3)李白《行路难》中借用典故含蓄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明月清辉夜,诗人往往借月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苏轼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李商隐写出了辗转难眠的相思之苦。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用形旁“鱼”就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
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5.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西游记》和《水浒传》中都有一个光头浓须、手握禅杖的和尚,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他成为和尚的原因。
(2)“不打不相识”是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字眼,与其相关的情节在小说中也频频出现,最终演变成了小说中精彩的故事,流传甚广。
请你从下面任选一组人物,简要复述人物“不打不相识”的相关情节。
2①李逵和张顺(②孙悟空和白龙马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7分)材料一郑州地铁首条线路于2013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使郑州成为中国第18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至今,开通运营线路共有3条,共设车站61座;其在建线路共有7条,里程约166.65千米;远期规划共21条线路,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
材料二郑州市地铁客运量统计表3年2014年78.9 28.4材料三郑州地铁在已有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举措:地铁各站点设置爱心伞,行车时车厢温度控制在26℃±1℃,高峰时段缩短行车间隔,平安夜延长运营时间,大客流时启动限流措施等。
(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郑州地铁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2)下图是郑州轨道的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和寓意。
(4分)二、现代文阅读(2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李靖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
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
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
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
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
”“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
他会烧。
”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
(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
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
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
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
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5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
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
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
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
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
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
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
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
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
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
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
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
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
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
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
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
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
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
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
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
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
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
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
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
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6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
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
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
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
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
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
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
(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7.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作用?(3分)8.品味语言。
(4分)(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7(2)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9.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4分)10.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4分)1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第⑦段划线句的理解。
(4分)(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①对于经典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我想经典应该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8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
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
当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作家的情感意识、体验以至他们对现实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恒存在。
②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
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作品,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
比如看《水浒传》,我们会感到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刚性雄风,豪情惊世,不愧与我们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相称。
据我所知,在世界小说史上,还罕有这样倾向鲜明、规模宏大的描写民众抗暴斗争的百万雄文。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
吴承恩写了神魔之争,但又绝不严格按照正与邪、善与恶划分阵营。
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时把爱心投向魔,又不时把憎恶抛掷给神,并未偏于任何一方。
《西游记》不是一部金刚怒目式的小说,讽刺和幽默贯串全书,我想,只有心胸开朗、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流露岀这种不可抑制的幽默感。
应当说,吴氏是一位温馨的富于人情味的人文主义者。
……另外,我国古典诗词,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苏辛;散文从庄周到韩柳;戏曲从十大悲剧到十大喜剧,其中不乏经典名篇,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文化矿藏,其历史深度和文化反思力度,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底蕴,值得我们不断品味。
③在反复阅读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重读经典与深读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
还.因为需要从文化9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④经典作品除具有培养审美力、愉悦心灵的功能以外,还有借鉴、参照、垂范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
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我们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其内涵必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何为公正、何为进步与正义的功能,并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
⑤不可否认,经典对一些读者也许只是被知晓的程度,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
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
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
而是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而这需要的,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⑥今天,我们呼唤深读、反复品读经典,乃是一种文化上的渴望。
在商业大潮和浮躁氛围下,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心灵的脱俗。
文学艺术是最贴近人类灵魂的。
在坚持不懈的阅读中我们会逐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宁宗一有删改)12、作者认为“经典值得反复品读”的原因是什么?(3分)1013、下面名言可以放在文中第几段?请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