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三场惨烈的“围城战”,堪比睢阳之战
- 格式:doc
- 大小:14.85 KB
- 文档页数:4
真正的“人屠”:曹操的黑历史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曹操一生中滥杀无辜,多次屠城的经历,读来让人脊背发凉。
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记载,曹操及其部下大规模屠城高达十二次!本文特整理了曹操及其部下的屠城记录,给各位以作参考。
第一次:一屠徐州时间: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屠城人:曹操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后汉书·陶谦传》这次屠城发生在曹操第一次讨伐陶谦,因为陶谦纵容部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曹嵩,曹操将怒火撒向了徐州的百姓。
汉末人口本就不多,光曹操这一次屠城就杀了数十万人,真真正正的“鸡犬不留”,泗水河流都被尸体堵住了,五个县里再没有活人。
第二次:二屠徐州时间:兴平元年(公元193年)屠城人:曹操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后汉书·陶谦传》曹操第二次讨伐陶谦依然没有平息怒气,一路高举屠刀,杀人无数。
“曹操屠徐州”是曹操所有的屠城记载中最血腥、最残酷、最无人性的一次。
因一己之私迁怒于百姓,虽然是为了报杀父之仇,但徐州的百姓是无辜的啊。
曹操的这两次惨无人道的屠城给他自己也带来了恶劣的后果,先是陈宫劝张邈叛乱迎吕布入兖州,使曹操丢失了大本营;再者是曹操征荆州时,荆州百姓跟随刘备南逃。
第三次:屠雍丘时间:兴平二年(公元194年)屠城人:曹操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
太祖攻围数月,屠之——《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大战,曹操围攻雍后数月,攻破后屠之。
不过这里的“屠”是屠城还是攻破还有存疑,但杀戮是少不了的,张超一家反正没留活口。
时间: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屠城人:曹操九月,公东征布。
冬十月,屠彭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徐州的百姓又遭殃了,曹操在徐州境内作战总是习惯性屠城。
曹操讨伐吕布期间,把彭城屠了。
《三国演义》战役排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也展现了当时的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战役及其排名。
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描写之一。
这场战役是由曹操率领的大军与孙权和刘备联军之间的一场激烈交战。
最终,孙权和刘备联军成功地利用火攻战术,打败了曹操的大军,成为了三国时期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描写之一。
这场战役是由曹操率领的大军与袁绍率领的军队之间的一场激烈交战。
最终,曹操利用“借刀杀人”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的大军,成为了三国时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3. 荆州之战荆州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描写之一。
这场战役是由刘备率领的大军与孙权率领的军队之间的一场激烈交战。
最终,刘备利用“借东风”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孙权的大军,夺取了荆州,成为了三国时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4. 长坂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描写之一。
这场战役是由关羽率领的大军与曹操率领的军队之间的一场激烈交战。
最终,关羽利用“过五关斩六将”的策略,成功地突围而出,成为了三国时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5. 五丈原之战五丈原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描写之一。
这场战役是由马超率领的大军与曹操率领的军队之间的一场激烈交战。
最终,马超利用“断后”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成为了三国时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战役及其排名。
这些战役不仅展现了当时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历史风貌。
通过对这些经典战役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睦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
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
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对抗曹操的战役。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是曹操取得北方统治权的关键一战。
3.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21年,是刘备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战争,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
4. 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19年,是刘备夺取汉中地区的一场关键战役。
5. 荆州之战:荆州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孙权和刘备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至209年,是孙权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战争,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过三个大规模著名的战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过三个大规模著名的战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
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赤壁之战战争过程挥鞭南征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09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三国时期的关键战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经历了各种战斗和战役。
在这其中,有几次关键战役对于整个时期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三国时期的三个关键战役,分别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合肥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一场战斗,也是关键战役之一。
这次战斗发生在公元208年,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与孙刘联军进行对抗。
关键的一战发生在赤壁附近的长江上,孙刘联军乘风路引火攻曹,并且利用东风,使得曹军的火船被风吹回大军之中,造成重大伤亡。
这次胜利对于孙刘联军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接下来是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
这场战斗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次较量,也是三国时期的一次重要对决。
曹操在这次战斗中运用识人之才,派遣荀彧等人游说袁绍部下颜良和文丑,成功地分化了袁绍的军队。
最终,曹军兵少将多,但凭借着强大的统帅才能和军事战略,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在北方确立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第三个关键战役是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至公元209年。
这次战斗是孙权与曹操之间的一场对决,双方互有胜负。
合肥战役中困扰曹军的是孙权的军事将领周瑜和吴国的水师。
这次战斗,双方在合肥地区进行了多次冲突,但最终未能分出胜负。
合肥之战虽然并没有在军事上达到明确的胜利,但对于三国时期的格局和双方势力的平衡具有重大影响。
同时,这场对垒也凸显了周瑜的军事才能和孙权统治下的东吴实力。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合肥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个关键战役,对于整个时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战役的胜利确定了各方势力的地位,塑造了三国时期的格局,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三国演义经典战役概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自东汉末年至三国
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混乱时代的英雄豪杰及其恩
怨情仇。
作为这部巨著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各种战役的描写更是引
人入胜。
下面将对《三国演义》中几个经典战役进行概览。
第一场是官渡之战。
此战发生于曹操和袁绍之间,是曹操终结四方
之乱,稳固中原的关键战役。
曹操以少胜多,智取袁绍,袁氏势力因
此遭受重创。
整个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进取精神和军事才能为主要描写,也为曹操日后一统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场是赤壁之战。
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
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
周瑜火烧连营,成功破敌,使曹操无奈退兵。
此战巧妙运用地利和火攻,展现了联军的智谋和勇气。
最终曹操败退,此后南北分崩离析,也奠定了孙刘和曹操两个集团争霸的基础。
第三场是长坂坡之战。
此战发生在赤壁之后,诸葛亮在长坂坡封住
曹操追兵,成功护送刘备到达重要根据地。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夜
袭曹军,用火攻获胜,也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勇气,为刘备赢
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以上几个战役都体现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故事情
节的曲折性。
每场战役都充满着智慧、勇气和悲壮的色彩,也展现了
那个乱世英雄的风采。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通过
这些经典战役,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三国三大战役的典故三国三大战役典故: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主要故事:“火烧乌巢”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与曹操展开持久战,利用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拖垮曹操。
袁绍不听,许攸背袁投曹,并告诉曹操袁绍军的粮草囤积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曹操便带精骑五千人前去攻打乌巢,一举烧掉那里的粮草,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国三大战役典故: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准备,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九月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亲率大军东下,反而促使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主要故事:“火烧赤壁”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
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
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魏军败逃。
三国三大战役典故:彝陵之战夷陵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三国演义中发生过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期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健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 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睦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
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这些战役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国时期的几个著名战役,以展示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军事策略。
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
该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魏军与刘备、孙权联军展开对抗。
刘备与孙权联合组成的联军在赤壁一带设下了陷阱,最终成功击败了曹操的魏军。
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巩固了他们的地盘,也扭转了当时曹魏的战略态势。
同时,这场战役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另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这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对决,也是曹魏确立统一北方霸权的关键一战。
曹操率领的魏军最终在官渡击败了袁绍的联军,成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在北方建立起了稳定的统治,确立了魏国的雄霸地位。
同时,曹操的战略才能和优秀的军事指挥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 刘备南征脱战刘备南征脱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发动的一场重要战役。
当时,刘备希望能够夺取江南地区,于是发动了这次南征战役。
刘备率领的蜀军与孙权的东吴发生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议。
刘备南征战役的结果是刘备成功夺取了一部分江南地区,并巩固了蜀汉国力。
同时,该战役也体现了刘备灵活的外交手腕和与人合作的战略眼光,为后来的蜀汉政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4. 五丈原之战五丈原之战发生在公元234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
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军对抗曹魏,孙权派遣了大将陆逊领导东吴的远征军参战。
最终,在五丈原地区,刘备和孙权联军遭到了曹魏的重大打击,战役以曹魏军队的胜利告终。
五丈原之战的结果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体现了曹魏军事实力的强大。
三国演义的著名战役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的经典历史小说,里面有许多著名的战役,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战役故事。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是三国时期最为激烈的一场大战。
曹操趁袁绍内部矛盾,采用连环计,假投降等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赤壁之战: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曹操率大军攻打荆州,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一带设伏,利用东风火烧曹军船只,造成曹操军大败。
长坂坡之战:张飞在长坂坡护送刘备夫妇逃脱的故事。
张飞单枪匹马守住长坂坡,以巧计骗过敌军,为刘备脱险保驾护航。
汉中之战:关羽守卫汉中,与马超,张鲁交战。
在失去荆州之后,关羽被孤立,最终被敌军合围击败。
夷陵之战:诸葛亮南征孟获,兵分两路进攻夷陵,展现出其智谋和善用兵法的一面。
这些战役中的故事情节被三国演义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战火纷飞的时代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战火纷飞的时代——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彩的战争场面和描写而闻名于世。
这部作品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逼真的战争描写,展示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血腥、激昂与残酷。
以下将从几个具体的战争场景展开论述。
1. 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对抗曹操在这次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联军以落水石计将曹操的船队引入火海,引发了一场惊人的火海惨祸。
小说中描写了船队在火焰中被吞噬的惨状,以及刘备、孙权联军合力对抗曹操的英勇场景。
作者通过对火势的生动描写、对士兵个体的写实刻画,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使整个战争场面更加生动。
2.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对决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小说中重点描写的战争之一。
作者通过对战场环境的描述,如河流、山势等地理元素,突出了双方军队的阵势与作战策略。
同时,着重描绘了双方将领之间的智谋较量,比如曹操运用奇谋诱使袁绍军队内部矛盾激化,最终获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种对智谋与战略的描写,使得整个战争场面充满智慧的火花,并突显出军事指挥的重要性。
3. 吕布与曹操的战斗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被称为“飞将军”,他的战斗力让人叹为观止。
小说中,吕布多次与曹操的军队交战,其中最著名的是濮阳之战。
作者通过对吕布战斗方式的详细描绘,如他的神勇、马术以及无敌的战力,强调了吕布作为一名单兵战斗能力极强的武将。
这种战争描写不仅展现了吕布的英勇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4. 虎牢关之战:关羽大战吕布在虎牢关之战中,关羽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小说中通过对双方英勇战斗、刀光剑影的描写,突显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和剑术之高超。
战斗过程中,作者巧妙地插入了对人物情感与忠诚的刻画,如关羽与刘备之间的兄弟情义,进一步提升了整个战争场面的感人程度。
通过以上几个战争场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对于战争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战争场面栩栩如生。
三国时期的七次著名守城之战展开全文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群雄争霸,最后的三家鼎立持续了几十年,期间爆发了无数次战役,战役的类型也是数不胜数,如奇袭战、水战、攻城战、防御战等。
我们今天来聊聊三国时期以城池为依托的七次著名的防御战,看看您心中的典型战例是否上榜呢?三国时期的攻城战一、霍峻-葭萌之役霍峻,汉末刘备麾下名将。
赤壁之战后,霍峻率领麾下部曲正式投靠刘备,后随刘备入蜀,驻守关键隘口葭萌,以确保刘备讨伐刘璋时的后方安全。
公元212年,刘备军队南下讨伐刘璋,张鲁得知情况,派部将杨帛引诱霍峻反水,被霍峻拒绝。
后来刘璋部将扶禁、向存等领万余人北上围攻葭萌,当时葭萌城中仅有数百人,但霍峻凭借易守难攻之势,以及屈指可数的战备力量,坚持长达一年。
蜀地雄关葭萌不仅如此,霍峻趁刘璋军队久攻不下、疲劳作战之际,率领精锐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刘璋军队大败,主将向存也临阵授首。
霍峻仅凭借数百战力成功击破刘璋万余人,恐怕谈到守城,三国迷们第一反应就是霍峻了。
战役量化:数百人 vs 万余人;作战时长:1年;难度指数:⭐️⭐️⭐️⭐️⭐️二、曹仁-襄樊之役曹仁,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曹操早期最重要的宗族将领之一,曹操非常信赖的“救火队员”。
曹魏疆域内何处战局陷入危难之时,就能看到曹仁的身影。
公元219年7月,关羽发动著名的襄樊之役,曹仁驻守樊城与关羽对峙。
8月份,汉水暴涨,关羽趁势率水军攻击于禁援军,大获全胜,随后转而持续强攻樊城直至10月底,曹仁仅率领数千人马死守樊城,等待曹操援军到来。
襄樊前线的关羽随着徐晃等援军陆续到来,再加上孙权偷袭荆州,关羽也不得不放弃围城,襄樊之围遂解。
曹仁在危难关头顶住关羽施加的巨大军事压力,没有放弃即将被攻陷的樊城,而他关键时刻的最后坚持,也终于等来的局势的逆转。
战役量化:数千人 vs 三万余人(预估关羽兵力);作战时长:3-4个月;难度指数:⭐️⭐️⭐️三、朱然-江陵之役朱然,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他与孙权年纪相仿,曾与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二人友情很深,因此朱然深受孙权信任。
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过三个大规模著名的战役,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
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赤壁之战战争过程挥鞭南征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09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
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
历史故事-睢阳之战睢阳之战后,张巡接到朝廷诏书,被封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睢阳之战吧!睢阳之战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
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4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
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1000来人,先行占领雍丘。
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
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
第二天,叛军又围上来,在城周围架设了百余门大炮,架梯登城。
张巡命令士兵把野蒿浇上油,顺城墙往下投,又一次打退叛军。
张巡领兵或者趁叛军休息时出城猛冲,或者夜晚缒墙而下,偷袭敌营。
就这样,他率领雍丘将士坚守了60多天,戴甲而食。
裹伤复战。
打退叛军300多次进攻,杀伤叛军大半,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令狐潮又领兵来攻雍丘。
此时长安已经失守,玄宗逃往四川,雍丘军心动摇。
城里6名很有声望的大将一起找张巡劝降,张巡佯作答应。
第二天,张巡召集大家开会,堂上设天子画像,引这6将干前,责以大义,当场斩首。
军心大振,誓言守城。
叛军不断攻城,日子一久,城里的箭用尽。
这天深夜,张巡命令士兵扎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绳子从城头吊下。
叛军发现后,马上不断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发现是些草人。
待守军拉回草人,净得几十万支箭。
第二天晚上,张巡选了500壮士,仍用绳子吊下城。
叛军以为又是草人骗箭,笑而不理。
于是这500人趁敌不备,直袭令狐潮大营,令狐潮来不及组织抵抗,几万叛军四下逃窜,一退十几里。
令狐潮恼羞成怒,继续增兵,围住雍丘。
又有一日,张巡手下大将雷万春在城头巡视,叛军看到,一起放箭,雷万春一不留神,脸上中了6箭。
但为安定军心,岿然不动。
令狐潮以为张巡又是拿个什么木头人来骗他,叫来探子一打听,大惊,在城下对张巡说道:“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回答:“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命令将士出城猛冲,令狐潮忙逃,守军俘获叛将14名,杀死100多人,大获胜利。
历史上发生在苏州最惨烈的三次大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典故出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意思是指天上天堂是最美的,人间的苏杭是最美的,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繁荣与富庶。
殊不知,历史上苏州也曾发生过三次惨烈的围城战。
第一次:春秋时期,越国军队围困吴国都城本来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但是勾践一方面卑恭屈膝,“尝粪问疾”,发誓“永不反吴”;另方面献上美女西施,麻痹吴王。
吴国不是没有清醒之人,伍子胥多次提醒,但倒在温柔乡中的夫差听不进忠言,反而杀了整天烦来烦去的伍子胥。
十年后,勾践果然趁吴国大军远在齐国时,进攻吴国,几次战役后包围了苏州城,当时不叫苏州,叫吴都,也叫姑苏。
史书说围了三年,非常惨烈,最后城破,夫差挥剑自刎。
第二次:元末朱元璋军队包围张士诚是时群雄割据,张士诚占领苏州,那时名叫平江,成立了张楚国,一度据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大部,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方。
但张士诚只重视经济,发展文化,不重视军事,没有长远的战略。
而朱元璋可是雄心勃勃,精心建设强大的军队。
终于朱先打败陈友谅,接着取苏北、淮北,又占安徽、浙江、福建,最后包围了苏州。
史书讲,围城从二月到九月,激烈战斗七个月后,城破,张士诚在齐云楼上放火上吊自杀(未遂,被救,拒降,后在南京自杀)。
第三次:太平天国时清军包围太平军当时苏州是太平天国的苏福省会,开始由忠王李秀成驻守,曾经打遍江南无敌手,曾国藩差点自杀。
无奈天国高层内讧,天京(现南京)危急,李秀成不得不去天京解围,留下慕王守苏州。
清廷派李鸿章带有洋枪洋炮的淮军攻打苏州,其实淮军才二万人,而苏州太平军有十多万人,战斗激烈,相持许久。
后由于叛徒(一姓郜的纳王和其他七王、将)出卖,暗杀了慕王,献了苏州城。
李鸿章得城后不仅没有给叛徒奖励,反而杀了八叛将,又在定慧寺内屠杀了已经被骗投降的二万精壮太平军士兵,苏州顿时血流成河。
三国时期三场惨烈的“围城战”,堪比睢阳之战
在三国历史中不乏精彩的战例,其中绝大多数是大兵团对决的野战和遭遇战,战斗持续时间不长。
但也有一些“围城战”,不仅耗时长久,而且异常惨烈。
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三国历史中最为惨烈的3场围城战:1、邺城之战(204年2月-8月)官渡之战曹操虽然获胜,但袁绍仍然占据着华北广大地区。
不久袁绍病逝,他的三个儿子各自为政,给曹操提供了各个击破的大好机会。
204年春,曹操趁袁尚和袁谭彼此交战时攻打华北重镇邺城。
204年2月,曹操率军到达邺城,用起土山,挖地道的方法打了3个月,但收效甚微。
5月,曹操放弃了土山地道的办法,将邺城四面包围,并在四周开挖沟渠。
曹操军挖的沟渠很浅,根本没啥作用,邺城守将审配看后,放声大笑,并没有派人阻止。
到了夜晚,曹操让士兵突击作业,一夜之间,在邺城四周挖开了一道深二丈(4.2米),宽二丈(4.2米)的深壕,并把附近的漳水引入壕沟中,彻底断绝了邺城和外界的联系,邺城军民饿死大半。
即便形势如此危机,审配依然坚守邺城,等待袁尚救援。
7月,袁尚带领一万余人前来救援,但却被曹操击败而逃,城内守军军心涣散,但审配依然坚守不降。
8月,审配的侄子审荣打开了城门,邺城在坚守7个月后被曹操攻陷,审配慷慨就义。
曹操攻占邺城,为其彻底扫平袁绍残余势力奠定了
基础。
2、襄平之战(238年6月-8月)汉末三国时期,辽
东地区被公孙氏家族割据将近50年,实力强大,到公孙渊
掌权时又与东吴有着暧昧关系,是曹魏的心腹大患。
238年,公孙渊自称燕王,改元“绍汉”,公然反叛曹魏。
同年6月,
司马懿率领四万军队远征辽东,公孙渊依托辽水为屏障,广挖壕沟抵御司马懿。
司马懿很快挫败了公孙渊的计谋,公孙渊退兵至襄平,坚守不出。
此时正值多雨,大雨连着下了一个多月,致使辽水暴涨泛滥,襄平城内变为泽国。
司马懿没有在这个时候攻城,反而将襄平四面包围,起土山高丘,不断以弓矢和巨石攻击城内。
襄平城被水淹没,又被四面围定,粮食很快耗尽,人吃人的现象大规模出现。
8月,走投无路的公孙渊从城内突围,被司马懿俘获,襄平城陷落。
司马懿将公孙渊灭族,又将城内饥肠辘辘的15岁以上的男子7000多人尽数斩杀,做成京观塔。
辽东各地相继平定后,司马懿将大量人民内迁到中原地区,致使辽东地区人烟稀少,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3、东武阳之战(195年12月-196年12月)这场战斗的主人公叫臧洪,在三国历史几乎没有名气,但是他却坚守东武阳长达一年,将爱妾作为粮食让士兵分食,其惨烈堪比唐朝的睢阳之战。
早先讨董联军在酸枣会盟时,袁绍是盟主,但袁绍并不在场。
真正主持酸枣会盟,进行慷慨激昂演讲的正是这位臧洪。
后来,臧洪被袁绍任命为东郡太守,驻扎在东武阳城。
195年,曹操围攻张超,臧洪是张
超的好友,得知消息后,请求袁绍让他去救援张超,但袁绍并未允许。
195年12月,张超战败,被曹操灭族,臧洪对袁绍非常不满,于是和袁绍断绝关系。
东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袁绍得知后立即率军围攻东武阳,臧洪坚守城池长达一年,袁绍未能攻下。
城内粮食不足,守城将士掘地三尺,吃尽了城内的老鼠,后来臧洪杀掉爱妾,让将士分食,城内军民痛哭流涕,军民饿死将近万人,却没有一个投降的。
196年12月,袁绍终于攻克了东武阳,臧洪怒骂不止,被袁绍杀害。
东武阳之战,可以说是汉末三国时期最为惨烈的围城战,袁绍虽然取胜,但却预兆其最终的败亡。
1.小侄儿突然跑到我面前,拿了包薯片递给我:姑姑!这个给你吃吧。
本宫大脑飞速转动,有诈! 仔细打量,外包装完好无漏气,还在保质期内,加上他真挚的眼神,没问题啊,那就撕开吃吧。
几分钟后,他突然倒地上大叫,一边驴打滚:奶奶!姑姑把我最后一包零食给偷吃了! 我妈从厨房跑出来:死丫头,吃小孩东西干嘛,还不出去给他多买点。
我!@#!@#2.跟儿子在院里乘凉,抬头仰望,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旁边几缕白云悠悠飘过。
"老爸,你看月亮和白云象什么?" "就是月亮和白云呗,还能象什么?" "切!一点想象力都没有!像涮羊肉的汤锅!!!对了,你答应我的涮羊肉,到底什么时候去吃啊?" 我。
3.今天去逛街看到一对小情侣,女的长的还挺好看,我仰天长叹:"好白菜都被猪拱了"。
不小心被那男的听见了,想过
来打我,他女朋友拉着他说:"不要和这种连猪都不如的人计较。
" 我。
4.中午睡觉前,老公:媳妇你安心睡吧!我来给你赶蚊子! 我感动的睡着了。
刚进入梦乡就听到一声大笑,睁眼一看是我老公。
老公:我赶了几下蚊子,突然觉得自己特像卖猪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