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期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04.81 KB
- 文档页数:1
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期的临床护理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结核病之一,若不治疗,病死率100%。
结核病人尤其急性期痛苦大、病死率高,与恢复期相比在治疗、护理方面都比较复杂。
现将我们对结脑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今年收治急性期结脑145例,其中男98例,女47例;年龄8个月~62岁,平均33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及脑膜刺激征。
均多次腰穿测脑压及对脑脊液行常规检查确诊。
其中合并肺内活动性结核46例。
145例在院死亡12例,其余133例好转出院。
2临床观察2.1意识状态患者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定性力等方面的变化与结脑的轻重密切相关,应准确观察、在护理中可利用问答、病人的呼吸以及压眶反射、瞳孔角膜、吞咽、咳嗽等反应来判断病人的意识轻重程度。
2.2瞳孔的变化瞳孔变化是结脑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
因此护理上必须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情况,双侧瞳孔大小不一致则提示动眼神经受压或损伤,有小脑裂孔疝存在;如双侧瞳孔忽大忽小,形态多变,表明有中脑损伤;如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说明病情十分危重。
2.3颅内压增高密切观察患者的头痛是否剧烈、呕吐物的性质、抽搐的次数、抽搐的部位及间隔时间,以确定颅内压的变化。
2.4生命体征生命体征T、P、R、BP等的变化,也能反映结脑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提示有颅内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2.5肢体活动大多数结脑病人都需卧床休养,在观察病情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偏瘫、截瘫并注意瘫痪的程度以及设否有进行性加重,瘫痪若发生在结脑早期,表示病变已深入脑实质,如发生在晚期则表示有后遗症、脊髓型病变;若发生在发展阶段,提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尤以大脑动脉最常见;若病变在优势半球,可产生失语;若病变在脑干可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对侧偏瘫伴同侧颅神经瘫痪)。
观察时要上下肢两侧对比,若压眶上神经出现一手动一手不动的情况,应观察不动侧有无病理及张力、反射、感觉等改变,对瘫痪患者要防止肢体废用性萎缩、褥疮、静脉循环障碍和血栓形成。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体位护理: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
昏迷的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2.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充足,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昏迷者行鼻饲或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3.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的变化,如发现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不升时,要随时记录并给予处理。
体温超过38.5℃,予以物理降温。
注意观察有无头痛、恶心等颅内高压症状。
4.用药护理:高热的患者,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及静脉补液,30min后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
按医嘱给予抗结核和抗感染治疗,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
注意指导和协助完成生活护理,确保患者清洁、舒适,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6.专科护理:评估患者的专科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专科护理。
7.安全护理:出现抽搐时将包裹纱布的压舌板置于磨牙间,防止舌咬伤;不能强力按压肢体,防止患者肢体受伤。
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床挡,防坠床。
8.心理护理:应及时给予解释、宽慰,做好心理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促进病情缓解。
【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病区环境、探视及陪护制度和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等,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指导患者的休息与活动,使其心情愉悦,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2.嘱患者加强营养,进食高能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3.提供药物治疗相关知识,说明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讲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强调坚持规律、全程、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4.指导或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确保其舒适,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5.出院指导:1)饮食护理: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劳逸适度,减少发病。
3)积极治疗原发结核,彻底清除结核病灶,防止继发感染。
4)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耳鸣、听力下降;口唇及四肢发麻感;肝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黄疸、厌食等。
儿科护理学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炎症,常为血行播散所致的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内发生,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结脑。
婴幼儿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
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并发脑积水-脑疝死亡。
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结脑小儿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原发型(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结脑的病原菌为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
结脑为全身粟粒型结核的一部分,由于小儿血-脑屏障功能差,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入侵的结核菌易经血行播散,由肺或骨结核等播散而来。
结核菌使软脑膜呈弥漫性特异性改变,在大脑、小脑、脑底部及沿血管形成多发结核结节;蛛网膜下腔积聚大量炎性渗出物,尤以脑底部最为明显,易引起脑神经损害和脑脊液循环受阻。
脑血管亦呈炎性改变,严重者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出现瘫痪。
病理1.脑膜病变软脑膜弥漫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并形成许多结核结节。
2.脑神经损害最常见为面神经瘫痪、其次为动眼神经、舌下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瘫痪。
3.脑部血管病变主要为急性动脉炎,脑组织软化。
4.脑实质病变。
5.脑积水及室管膜炎脑底脑膜炎型为最常见的一型。
炎性病变主要位于脑底-常并发脑积水。
6.脊髓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表现一般症候群低热、盗汗、乏力CNS症候群“两颅、两脑、一脊髓”两颅:颅内压增高颅神经受累(面)两脑:脑膜刺激征脑实质受累一脊髓:脊髓受累(二)临床表现多缓慢起病,婴儿可以骤起高热、惊厥发病,典型临床表现分3期:1.早期(前驱期)约1~2周,主要症状为小儿性格改变,婴儿则表现为蹙眉皱额,或凝视、嗜睡,或发育迟滞等。
结核中毒症状、头痛。
少言、懒动、易倦、喜哭、易怒;2.中期(脑膜刺激期)约1~2周,因颅内压增高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惊厥等。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方法要点。
方法:结合2004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21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科学护理有助于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结论:加强基础护理,密切关注病症,有针对性的采取临床护理方法,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1-02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病中较为少见但是较严重的并发症,由结核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而引起。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1年内,结核性脑膜炎从病发到死亡的病程约为3—6周,现多见于1—3岁的小儿。
在卡介苗接种普及后,结合有效抗结合药物的应用,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但如诊治不及时,易引发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出血及颅神经障碍等并发症,以及脑积水肢体瘫痪智力低下失明失语癫痫及尿崩症等严重的后遗症。
因此,及早诊断并选取恰当治疗方案,配合科学护理是治愈结核性脑膜炎并预防结脑后遗症的关键。
以下结合2004年至2010年间,我院收治的21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2004年至2010年间,共收治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患儿21例,其中,年龄最大的6岁,最小的8个月。
男12例,女9例,病程1—42天;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抽搐、呕吐、意识障碍以及颅神经麻痹等临床表现。
治愈19例,出现后遗症1例,家属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
2护理体会2.1常规护理。
在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常规护理中,首先应当注意以下内容:保持病房安静,减少周围环境刺激,室内光线柔和,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中;每日清洁病房,并紫外线照射1小时;注意清洁患儿眼睛、口腔以及全身皮肤;避免患儿接触呼吸道感染及患有其他传染性疾病者;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经常变换患儿体位,帮患儿翻身、拍背,昏迷者要按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其骨突处置以软垫以避免受压;维持患儿营养,多食蔬菜,并鼓励患儿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者应给予高能量饮食,可通过鼻饲补充,保持大便通畅。
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1.严密监测: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进展迅速的疾病,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床位休息:患者需要给予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
床位休息可以帮助减轻脑膜炎的症状和减缓疾病的进展。
3.确保充足的液体摄入:患者应饮足够的水或其他非咸味的流质饮料,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这有助于稀释体内细菌和排出代谢产物。
4.提供合适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促进他们恢复健康。
护理人员应提供富含维生素和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高蛋白质的食物。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传染病,患者应遵守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纸巾或口罩遮住口鼻等,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6.定期给药:患者需要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抗结核药物,以控制感染和减轻症状。
护理人员应监督患者服药,并提醒他们按时服用药物。
7.防止并发症:结核性脑膜炎的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脑疝和脑损伤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的迹象。
8.提供情感支持: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可能会面临身体和心理的挑战。
护理人员应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
9.家庭教育:家庭成员应接受有关结核性脑膜炎的教育,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家庭清洁卫生等。
这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和维护患者的健康。
总之,结核性脑膜炎需要综合治疗和护理,以减轻症状、控制感染和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在提供床位休息、饮食、药物管理和情感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预防和控制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护理【摘要】目的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5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 5例患儿治疗、护理效果满意。
结论如果确诊为结脑,应尽早抗结核治疗,并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在护理工作中,要重视患儿的用药护理及出现惊厥和抽搐时的护理,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有助于控制疾病和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
【关键词】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72-01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性肺结核或其他脏器结核病变,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变,是后遗症较多的病变,严重可导致患儿死亡。
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
早期发现、早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鍵。
结脑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前驱期、脑膜刺激延期和昏迷期。
多起病缓慢,可以突然高热、惊厥。
我院收治的7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其中有5例入院时已经发生昏迷,在积极治疗结核病的同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7例结脑患儿,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2岁;所有病例经临床症状与体征、既往病史、脑脊液生化检查与各项常规检查及头颅ct检查后确诊。
2 护理体会2.1 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可突发惊厥,频繁惊厥可导致脑疝。
患儿惊厥和抽搐可加重脑缺氧,护理措施:①给患儿适当的约束,防止坠床。
②防止舌咬伤,将牙垫置于昏迷患儿的上下臼齿之间。
③降低颅内压,患儿上半身应抬高20-30°,有利于静脉回流,可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
给予吸氧以改善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减轻脑水肿,将脑损伤降至最低。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