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浮力八下物理苏科版
- 格式:ppt
- 大小:7.92 MB
- 文档页数:13
教学设计第4节浮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二.引入新课: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
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新课讲授1.研究什么是浮力【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据P176图12-1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F浮=G-F(称量法)2.讨论物体沉浮的条件如右图:F浮<G(下沉) F浮=G(悬浮) F浮>G(上浮) F浮=G(漂浮)3.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2】:如右图1甲、乙【分析】:如右图2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F浮=F向上-F向下;方向:竖直向上。
【演示3】:如右图3:(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4.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如气球四.小结;五、练习P178 1、2、3、4、5。
六、作业:本节《同步练习》实验研究浸没在液体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浮力)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浮力执教教学目标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1.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2.利用浮力的实质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重点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难点会运用此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问题。
教具演示溢水杯、弹簧秤、小桶、烧杯、细线、石块。
图1-甲图1-乙图2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浮力的产生: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3. 浮力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浮力,以及浮力的计算方法。
4.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2. 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公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排开液体体积有关。
3. 浮力的产生: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让学生明白浮力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所产生的。
4. 浮力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浮力,以及浮力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5.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4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浮力的产生: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对物体产生向上的压力,即浮力。
浮力的计算:浮力 = 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密度× 重力加速度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个物体在水中浮力为5N,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0.5×10^3m^3,求水的密度。
10.4 浮力学点1 浮力现象1:放飞的气球会飞向高空。
现象2: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
分析与论证:在空中上升的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托力;浸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水向上的托力。
问题1: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__相反__。
问题2:只要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没有紧密接触),无论它正处于什么状态或过程,它都受到液体或气体的__浮__力。
如果某物体浸在液体中,其下表面与容器底紧密贴合,就不会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只受液体向下的压力,则该物体不会受到液体对它的__浮__力作用。
学点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序号实验目的控制变量图示现象分析1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同一物体浸在同种液体中,即液体的密度相同乙、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根据F浮=G-F,在乙、丙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2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同一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即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乙、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根据F浮=G-F,物体在水和浓盐水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3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同一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即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乙、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根据F浮=G-F,在乙、丙中所受浮力相同,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续表)实验序号实验目的控制变量图示现象分析4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密度相同乙、丁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甲和乙、丙和丁的示数差相同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分析与论证: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当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
问题1:由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故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__变量__。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10.4浮力教案苏科版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单位。
2. 浮力的产生: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 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4.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浮力计算练习题、浮力应用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浮力演示器,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概念讲解:介绍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浮力计算器进行浮力计算练习。
3. 浮力产生原因讲解: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压力差之间的关系。
4.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5. 浮力应用案例分析:提供一些浮力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浮力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浮力计算和应用的作业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计算方法:F浮 = G排 G物产生原因: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1)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5N,求该物体的重力。
教案: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第十章《四、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
3.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4. 浮力的计算:F浮 = G排,其中F浮为浮力,G排为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5. 浮力的应用:轮船、密度计、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
2.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水、物体(如石头、木块等)。
2. 学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称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轮船的浮力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含义。
3. 浮力的产生原因:通过浮力演示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浮力的产生原因。
4.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5. 浮力的应用:讲解轮船、密度计等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浮力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验证浮力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
2. 浮力的产生原因。
3. 阿基米德原理。
4. 浮力的计算公式。
5. 浮力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N,放入水中后,测得浮力为3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重力为2N。
2. 题目:一艘轮船的重力为1000N,排开水的重力为800N,求轮船受到的浮力。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0.4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的第10章第4节,主要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讨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3. 阿基米德原理:解释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3. 使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分析,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实验台。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浮力的产生原因。
3. 浮力的计算方法: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5. 阿基米德原理:解释阿基米德原理,并进行实验验证。
6. 随堂练习:给出浮力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7.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8. 作业设计:布置浮力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作业设计1. 计算题目:(1)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放入水中后,浮力为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2)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5N,放入盐水中后,浮力为12N,求物体在盐水中的重力。
答案:(1)物体在水中的重力为10N 8N = 2N。
(2)物体在盐水中的重力为15N 12N = 3N。
2. 实验报告题目:(1)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 10.4 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 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浮力的计算: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4.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浮力在船舶、救生圈等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原因。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3. 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液体、物体(如石头、木块等)、称重器。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浮力概念讲解:介绍浮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浮力现象。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解释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4. 浮力计算方法讲解: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5.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浮力在船舶、救生圈等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4 浮力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浮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船舶能浮在水面上。
答案:船舶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的重力等于船舶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
2. 一块石头放入水中会下沉,如果将石头磨成同样重量的石粉,石粉会怎样浮在水面上?答案:将石头磨成石粉后,石粉的体积会变大,排开水的体积也会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石粉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因此石粉会浮在水面上。
浮力课题四、浮力(1)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重点难点浮力的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准备玻璃缸、水、乒乓球、木块、弹簧测力计(两个)、塑料袋、阿基米德原理演示仪、铁块、铝块。
教学流程[新课引入] 现象:将木块放入水中,木块——浮在水面。
思考:木块受到重力作用为什么不下沉而浮在水面?说明:水对木块有向上的托力(像桌面一样)[新课学习] 一、浮力结合上述认识,分别观察教材P75图9-28并讨论、研究、思考,根据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浸在液体内部或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托力启发认识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气体的托力托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上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浮力(F浮)2、方向:竖直向上想一想: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受到浮力作用?二、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演示:铁块在水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生活经验说明→实验证明提示:测量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由学生提出方案,再用实验论证其中物体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可由手托一托来说明。
理解:浸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作用。
三、浮力的大小1、称重法 F浮=G-F’ F’=G-F浮其中,G--物体在空气中重;F’—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由学生具体说明称重法的方法(语言表达)——浮力等于物重与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练一练:学生上台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做一做:练习测量装水的塑料袋所受到的浮力2、阿基米德原理猜想启示,得:F浮=G排用阿基米德原理演示仪来验证,如何测G排——溢水杯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则:F浮=G排=m排g=ρ液gV排分析1:公式中ρ液gV排的含义及单位选择——主单位;分析2:观察沙筒由浸入到浸没(未及底)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浮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
2、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4、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重点: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讨论:观察课本,思考以下问题气球为什么会腾空而起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乒乓球为什么能在水里浮上来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上二、合作探究浮力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如图,此处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测量浮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将石块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此时的示数F2 。
浮力的大小:F浮=GF2阿基米德原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结论1、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结论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无关。
结论3、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浮力的影响因素: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液液体的密度ρ液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G排液即F浮=ρ液V排液g2.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颈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活塞,当活塞开始滑动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目的:利用二力平衡,F拉=F大气压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带刻度部分的长度l,用注射器的容积V (已知)除以长度l,可以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S。
目的:利用圆柱体积公式,V=Sl4.利用压强公式,计算大气压强。
目的:利用p=F/S,计算大气压强 p大气=FL/V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p=F/S 三、巩固练习同学们做练习题四、课堂小结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