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后综合症的病因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85.71 KB
- 文档页数:1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后代谢紊乱的一种常见疾病。
该病主要是由于低血糖和低血钙导致的。
在哺乳期,奶牛需要大量的能量和钙质来维持乳汁的产生,而若摄入的食物无法满足需求,则会出现代谢紊乱,进而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奶牛酮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
1.食欲不佳:奶牛酮病患者的食欲会减退,甚至不食。
2.乳量减少:由于能量和钙质不足,奶牛产奶量极可能减少甚至无奶。
3.体重下降:奶牛酮病患者体内能量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身体正常维护和产奶需要,导致体重下降。
4.神经紊乱:有时,患奶牛会表现出不寻常的兴奋和焦虑,肌肉僵硬等症状。
防治措施
1.饲料控制:对于奶牛而言,饲料是保证生产和体重的重要来源。
为防止奶牛酮病的发生,饲料应该有适当控制,并遵从专家给出的饲料师范。
2.逐步换粮:奶牛换粮的过程应该要逐渐进行,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同时,还要注意饲喂高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奶牛体内能量和营养的需求。
3.身体保健:奶牛在怀孕和哺乳期需要特别的保健,其中包括定期检查身体健康,并且在产后采取钙剂补充等预防措施。
4.运动关照:奶牛应该要有适度的运动,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和代谢,同时避免长时间过度运动。
总之,预防和治疗奶牛酮病的方法包括饲料控制,逐步换粮,身体保健以及运动关怀等,这将有助于减少奶牛出现酮症和其他代谢障碍问题。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产后奶牛,严重影响了乳牛的产奶能力和生长发育,给养殖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以下是关于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发生原因:
1. 能量供给不足:在高产期,产奶量大大增加,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给,如果饲料中的能量供给不足,就会导致奶牛体内能量不平衡,促使脂肪分解与合成发生紊乱,从而引发酮病。
2. 营养平衡不良:饲料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不足或者比例失衡,也会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
3. 环境应激:如气候突变,饲喂管理不当等,都会使奶牛处于环境应激状态,引发激素代谢紊乱,导致酮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1. 食欲减退:患牛的食欲明显下降,不愿意进食,以及食量减少。
2. 奶量减少:患牛的产奶量明显减少,乳房贫困,奶水稀薄。
3. 体重下降:奶牛的体重明显下降,精神不振,活动力减弱。
4. 尿液异常:患牛的尿液呈酮臭味,甚至有酮体沉积,呈色深黄。
5. 遗殖异常:患牛可能出现泌乳后期的不孕或者流产现象。
6. 血糖异常:患牛的血糖浓度下降,出现低血糖症状。
总结: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能量供给不足、营养平衡不良和环境应激等。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奶量减少、体重下降、尿液异常、遗殖异常以及血糖异常等。
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饲料管理、营养平衡、管理环境、补充饲料以及适当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的防治措施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极其复杂。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奶牛淘汰,造成极大的损失。
现就本病在我区的治疗和防治情况简单介绍如下,供参考。
1 治疗措施奶牛出现产后瘫痪的症状时应尽早治疗,治疗延迟会造成奶牛卧地不起,局部肌肉缺血性坏死,形成奶牛卧地不起综合症,造成治疗难度加大。
1.1 症状产后奶牛出现四肢肌肉震颤,感觉过敏,不愿走动,摇头、磨牙或空嚼,体温正常或稍升高,后肢强拘,步态不稳、僵硬这是产后瘫痪的早期症状。
这一时期治疗效果较好。
当病牛卧地不起,头偏于一侧,颈部弯曲,鼻镜干燥,四肢末端皮肤冰凉,体温降低(36℃~38.5℃),轻度脱水,心率加快,瘤胃蠕动减慢,常鼓气,粪便干硬,病牛时常呻吟。
这一时期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时间长。
1.2 钙剂疗法利用钙剂治疗奶牛产后瘫痪是最常用的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钙剂是葡萄糖酸钙和氯化钙。
500千克体重的奶牛治疗剂量25%葡萄糖1000~1500毫升,复方生理盐水1500~2000毫升,安纳咖10毫升,维生素B1 30毫升,10%葡萄糖酸钙1200~1500毫升或5%氯化钙 600~800毫升,静脉注射。
首次静脉注射钙剂可以采用稍大剂量,注射8~12小时后病情没有好转,可以按照原剂量再静脉注射一次,第二次治疗时可配合使用15%磷酸二氢钠20 0~500毫升,15%硫酸镁150~200毫升。
静脉注射钙制剂时要缓慢注射并且要监听心跳,尤其是注射到全剂量的1/3时。
通常情况下静注钙制剂后奶牛心跳次数减少,而后逐渐增加回升到原来的次数,稍有升高。
如果静注钙制剂后心跳明显加快,心脏搏动有力,开始出现心率不齐,应该停止注射或减慢注射速度,否则容易发生危险。
静脉注射钙制剂时配合使用香丹注射液可以减少心跳加快和心率不齐等副作用。
静脉注射钙制剂时不能让药液漏出血管之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甚至化脓破溃形成静脉周围炎。
如果有漏出应及时挤出药液同时注入25%硫酸钠10~15毫升,使之形成不溶性的硫酸钙,以缓解局部的刺激。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牛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产后瘫痪是由于分娩过程
中产生的压力对神经和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引起复合损伤和组织水肿所致。
同时,营养不
良和体力消耗过大也是导致产后瘫痪的原因之一。
临床症状:
产后瘫痪的主要症状是后肢无力和行走困难,牛群中出现跌倒现象。
通常情况下,症
状发生于产后一周内,表现为易疲劳、喘气、手脚暴涨、肌肉萎缩等。
在病情继续恶化时,牛可能会发生全身无力和瘫痪,呼吸急促和饮食减少。
治疗:
针对产后瘫痪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搭配营养支持和负重训练。
当牛群中出现
产后瘫痪时,需要立即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支持。
同时,可以选择使用秋水仙素、链
霉素和胆碱等药物来提高神经传导的速度和强度,促进肌肉收缩。
另外,应通过负重训练
来加强肌肉的力量和改善运动机能。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奶牛产后瘫痪,需要抓住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保
证产前和产后的营养状态充足,特别是在分娩前几周应适当增加饲料的供给量。
其次,要
加强分娩过程的监测和干预,合理调整产力水平。
同时,应减少运输和环境变化等应力因
素的影响,增加奶牛的精神和体质的稳定性。
总之,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注意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预防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供给,加强对分娩的监测和干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
行药物治疗,搭配营养支持和负重训练。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奶牛产后瘫痪,保证牛群的健康生长。
产后瘫痪是奶牛在分娩后突然发生以肌肉松弛、瘫痪、昏迷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谢病。
该病在生产中较为常见,膘情好、产奶量高的高产牛多发。
该病病因复杂,多与年龄、胎次、产奶量及品种等有关。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常导致奶牛局部肌肉缺血性坏死,并发展为母牛躺卧综合征,给奶牛生产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因此分析了解该病病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对症治疗很有必要。
1发病原因1.1饲养管理不善,饲草饲料单一,比例不当,营养不足日粮中缺乏钙、磷等微量元素或钙、磷比例不当,长期缺乏运动及光照,饲料中维生素D不足或合成障碍,造成奶牛血钙量过低,引发产后瘫痪。
1.2血钙调节功能紊乱奶牛在分娩过程中,子宫、腹肌强烈的收缩会消耗大量的血钙,同时影响消化功能,导致奶牛对钙的吸收减少,造成血钙浓度急骤下降,出现低血钙、低血糖,甲状旁腺功能紊乱,甲状旁激素分泌下降,破骨细胞功能降低,不能充分动员骨中钙入血,使血钙不能得到充分补充,血浆钙浓度下降,造成产后瘫痪。
1.3产道损伤,产后出血过多分娩时产道及骨盆腔的肌肉、韧带、神经损伤,特别是难产时手术助产造成的产道神经肌肉损伤,骨盆腔部荐坐韧带的损伤及强行分娩造成的体贮备的大量消耗等,容易造成产后截瘫。
助产方法不当,造成子宫破裂,引起大出血,使血钙、血磷大量丢失,亦造成母牛产后卧地不起。
1.4大脑皮质缺氧,中枢神经机能障碍奶牛在分娩过程中,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生产后处于抑制状态。
产后腹压突然下降,腹腔内各器官被动性充血。
产后乳房的增大使得血液更多的流向乳房。
这些都导致血流量的重新分配,造成脑贫血、脑缺氧,中枢神经机能障碍,使运动等各项功能丧失,导致产后瘫痪。
2临床症状产后1-5d发病,急性病例可出现在产后1-3h。
发病初期病牛兴奋不安,反应迟钝,后逐渐转为精神沉郁,口流清涎,肌肉震颤,运步不稳,最后四肢无力,卧地不起。
有的病牛卧倒后四肢屈于胸腹之下,头颈弯向胸侧。
有的倒卧后头颈四肢伸直,不久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石传林石广成(济南市章丘区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章丘250200)摘要:奶牛产后瘫痪是生产中较为常见的营养代谢病,膘情好、产奶量高的高产牛多发。
奶牛产后瘫痪症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经验-奶牛养殖产后瘫痪是产后母牛由于急性低血钙引起的瘫痪,多发于5~8岁的高产母牛。
临床以瘫痪、迅速伴发昏迷、知觉障碍为特征。
1发病原因怀孕的奶牛饲养管理不善,饲草饲料单一,营养不足,缺乏钙、磷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或长期缺乏运动及光照造成畜体血钙量过低,营养不良、生化无源,久而久之,气血双亏,血循环滞缓,血不养筋而呈现肌酸肢麻,导致卧地不起而瘫痪。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奶牛产后瘫痪症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经验。
1、补充矿物质元素和葡萄糖补充钙、磷、镁。
奶牛产后瘫痪症多数人认为是缺乏钙质所致,所以常常是大量补钙,一味补钙,超常规量的几倍补钙,却效果甚微,甚至许多患牛无一点疗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这种患牛大多不仅仅是缺钙所致,往往都是因为镁和磷也严重缺乏,导致血镁、血磷浓度降低,以及钙、镁、磷比例失调所致,所以,对于这种患牛应补充钙磷镁制剂,给患牛静脉注射钙磷镁注射液500~1000 ml_,一般连续注射3日。
根据临床人们使用钙的习惯,在此提出对瘫痪奶牛补充钙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不要单纯用钙剂,应用钙磷镁复方制剂;其二是静脉注射速度不要过快,应严格控制速度,因为瘫痪病牛本身心脏功能负担较重,心率较快,静注钙剂速度过快会加快心率,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其三是钙剂应加温注射,因为这种瘫痪病牛大都体温偏低,温注有利于钙剂药效的发挥,并有益于体温恢复。
补钾。
奶牛瘫痪症往往与缺钾也有一家的关系,机体缺钾易导致四肢软弱无力,所以对患牛应及时补充钾剂,如静脉注射氯化钾注射液4~5 9,每日1次,连用3~4次,可加入以上用葡萄糖内缓慢静注,严禁快速注射。
补充葡萄糖。
瘫痪患牛体能损耗大,能量不足,无肢无力,所以给患牛补充葡萄糖有益于体力恢复,方法是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 - 1500 ml_,1次静脉注射,每日1~2次,连用数日.直至恢复。
2、注射维生素及其他药物注射维生素C和维生素B1。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疾病,它可以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产奶质量。
本文将介绍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病因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比较多,以下是一些常见原因:1. 营养不良:由于在胎儿成长、分娩和乳汁产量增加期间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如果奶牛在这一时期营养不足,就容易出现产后瘫痪。
2. 饲料不良:饲料中缺乏关键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钙、磷和维生素,会导致奶牛的身体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产后瘫痪。
3. 排胎难产:如果奶牛在分娩时出现难产,长时间的压迫和挤压可能会导致神经组织和肌肉受损,从而导致产后瘫痪。
4. 恶劣的生产环境: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等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奶牛体内失去过多水分,从而引起酸中毒和电解质不平衡现象,最终导致产后瘫痪。
临床症状奶牛产后瘫痪通常在产后数天到数周内发生。
以下是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症状:1. 不能站起来:奶牛产后瘫痪会导致奶牛失去站起来的能力,甚至完全不能站起来。
奶牛可能会躺在一侧,表现出极度虚弱和无力。
2. 偏爱一侧:当奶牛躺在一侧时,它可能会偏爱这侧,从而使得这侧的肌肉更加萎缩,导致它更加无法站起来。
3. 摇晃不稳:奶牛产后瘫痪后,一旦站起来便会摇摇晃晃,很容易再次摔倒,甚至可能摔伤。
4. 乳房憩室:由于无法站立,奶牛可能会久躺在一侧,导致乳房憩室的发生。
治疗对于奶牛产后瘫痪的治疗,应该尽快进行,下面是一些治疗方法:1. 补充电解质:当奶牛遭受产后瘫痪时,最好补充适量的电解质,以解决体内平衡问题,从而恢复正常。
2. 给予足够的水和食物:给奶牛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以确保奶牛能够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
3. 给予合适的药物:可以给奶牛注射一些镁、钙和胰岛素等物质,以帮助奶牛恢复正常的肌肉功能。
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可帮助降低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率:1. 给奶牛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饮水:在奶牛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为奶牛提供足够的营养和饮水,以保持其健康和强壮。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摘要】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常见于高产奶牛。
该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产后应激、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
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乳量减少等。
为了防治奶牛酮病,饲养管理者应注意提供充足的营养、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期检查奶牛的体重和产奶量等。
对于患有奶牛酮病的奶牛,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调整饲料配方,帮助奶牛恢复健康。
只有加强对奶牛酮病的重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
【关键词】奶牛酮病、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重视。
1. 引言1.1 奶牛酮病简介奶牛酮病,又称为乙酰乳酸血症或酮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身上。
这种疾病通常在产后两到三周内发生,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高产奶牛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导致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酰乳酸和酮体在血液中积聚。
这些物质的积聚会导致奶牛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比如食欲不振、体温升高、乳品质下降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奶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脱水和体重下降。
奶牛酮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生命健康非常重要。
预防奶牛酮病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比、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饮水等。
及时发现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也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对奶牛酮病的认识和重视,可以有效降低奶牛的发病率,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2. 正文2.1 发生原因奶牛酮病是奶牛常见的一种新陈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在产后和哺乳期的能量需求相对较高,如果饲料配比不合理或者喂养方式不当,容易导致奶牛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从而引发酮病发生。
2. 过度瘦身:有些奶农为了追求奶牛高产,会在产后过度控制奶牛的饲料量,导致奶牛体内能量储备不足,容易诱发酮病。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是指奶牛在产后因为身体虚弱或其他原因,导致下半身瘫痪的病症。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病因1.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恢复身体,如果奶牛的营养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代谢紊乱,从而引发产后瘫痪。
2. 生产劳累奶牛在分娩过程中需要承受很大的劳累,如果分娩过程中受到了损伤或者过度劳累,也容易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
3. 场所环境如果奶牛的生活环境不合理,例如常年潮湿、通风不良等,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增加了产后瘫痪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症状1. 下半身无力奶牛在产后瘫痪后,下半身会出现无力的症状,无法站立或行走。
2. 食欲减退产后瘫痪的奶牛常常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导致营养不良。
3. 体温升高瘫痪的奶牛由于无法行走,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
4. 精神状态差产后瘫痪的奶牛常常表现出精神状态差、消沉等情况,甚至出现情绪波动。
三、治疗1. 提供适当的营养对于患有产后瘫痪的奶牛,首先需要保证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可以饲喂高品质的青贮料、浓缩饲料等,以满足其身体的营养需求。
2. 给予良好的护理对于瘫痪的奶牛,需要给予良好的护理,如保持场所清洁干燥,定期为奶牛梳理毛发,定期清洗奶牛身体等,保证奶牛的健康。
3. 经常转移体位为了避免因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而加重瘫痪的情况,需要定时将奶牛转移体位,帮助其保持适当的血液循环。
4.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奶牛出现了产后瘫痪的症状,需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拖延。
四、预防措施1. 合理饲喂在奶牛分娩后,需要合理增加其饲喂,满足其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防止因为营养不良而引发产后瘫痪。
2. 生产管理在奶牛分娩时,需要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产后护理,避免因为劳累或者环境因素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
3. 定期体检定期为奶牛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情况,并进行预防和治疗。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奶牛在产后由于机体需要大量的能量用于乳汁合成与产后康复,需要大量优质饲料供给,而在饲料摄入不足或饲料中不平衡的营养素供给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奶牛酮病。
本文将介绍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1. 饲料供给不足:在哺乳期奶牛需要大量的优质饲料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如果饲料供给不足,会导致奶牛体内产能力下降,轻则出现瘦弱等症状,重则会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2. 饲料中营养素不平衡:在饲料中,营养素的平衡对奶牛的健康非常重要,若是饲料中缺乏某种重要的营养素,会导致奶牛代谢紊乱,容易发生奶牛酮病;3. 环境压力:产后奶牛因生理上的变化,容易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也是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之一。
二、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1. 食欲不振:奶牛酮病的奶牛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不愿进食或者减少食量。
2. 体重下降:患有奶牛酮病的奶牛由于能量代谢紊乱,会导致体重迅速下降,体质变得消瘦。
3. 沉睡不醒:奶牛酮病的奶牛会出现异常的沉睡状态,呼吸深长,但并不醒着,表现出精神差的症状。
4. 产后蓄尿:奶牛酮病的奶牛在产后可能会出现蓄尿的情况,尿液呈现出蓝色或紫色,这是因为在奶牛酮病的情况下,奶牛体内产生的酮体被排泄出体外形成尿液的成分就会发生变化,造成尿液颜色发生变化。
三、奶牛酮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的饲料供给:在奶牛产后,要合理供给优质饲料,确保奶牛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可以通过增加玉米、糖分等能量丰富的饲料来供给奶牛。
2. 维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奶牛产后,给予奶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的紧张压力对于预防奶牛酮病非常重要。
3. 定期体检:对产后奶牛进行定期的体检,如果发现有病症及时给予治疗,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4.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合理补充奶牛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奶牛的健康。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产后营养不良、饮水不足、生理调节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
该疾病严重影响了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发病因素1.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支持身体恢复和奶量的增长,如不能摄食足够的饲料,会导致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缺乏,从而引发产后瘫痪。
2. 水分不足:奶牛产后需要大量饮水,而水分不足会导致身体内部的代谢失衡,从而影响奶牛的生理健康和产量。
3. 生理调节异常:奶牛在生理调节方面容易受到环境、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如产后子宫内膜不完全清理,会导致体内荷尔蒙分泌失衡,从而引起产后瘫痪。
临床症状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奶牛一侧蹄部及下肢无力,不能站立行走,甚至不能下蹲或稍作动作便会跌倒。
同时,其食欲降低、睡眠时间延长、奶量减少等生产表现也会受到影响。
鉴别诊断1. 水肿型产后瘫痪:奶牛双侧蹄部和四肢出现水肿,腹部膨胀,体重大幅上升。
2. 萎缩型产后瘫痪:奶牛下肢强度和膝关节角度都有不同程度减小,双后肢因度数不同而呈现交叉状。
3. 急性脑部疾病引起的产后瘫痪:奶牛会出现头痛、眩晕、神志不清等症状。
防治方法1. 加强营养管理:保证奶牛产后摄食充足的饲料,提高日粮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如蛋白质、钙、磷等,以支持其体内代谢及生产恢复。
2. 加强水分管理:奶牛产后需要充足的清水以支持其生物代谢和水分需要,因此,应该保证其饮水的可及性,并进行周期性的饮水观察。
3. 加强环境管理:保证奶牛的舒适性和卫生性,注意通风、排泄物清理和病原体的隔离与治疗。
综上所述,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和症状都比较复杂,防治的方法也比较多样化,但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水分和环境三方面,是防治产后瘫痪的根本措施。
奶牛躺卧不起综合征的诊治奶牛躺卧不起综合征是奶牛的常见产后疾病之一,多发生于晚秋至初春,以头胎牛和老年牛多见,高产牛多于低产牛。
临床特征是产后长期卧地不起。
本病与传统生产瘫痪的区别在于单用钙制剂治疗无效。
病因一、奶牛分娩后血钙含量低依然是重要致病原因。
血磷、血钾、血镁任何一种元素过低都会引起奶牛躺卧不起,常常因产后乳热症治愈后复发、治疗不及时、钙剂量不足等,致使躺卧期延长。
二、在损伤性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过大、产道开张不完全、粗暴助产、过分牵引胎儿等引起肌肉、神经、骨骼损伤。
臀中肌、股关节周围组织、闭锁肌等在分娩过程中最易损伤;神经损伤见于坐骨神经和闭锁神经,母牛倒地时间过长易造成四肢浅层神经如前肢桡神经、后肢腓神经损伤。
肌肉损伤和神经损伤相互关联,因肌肉损伤易造成缺血性坏死导致神经受损伤;盆骨、坐骨损伤,或髋骨脱位,于犊牛产出后发生麻痹。
三、由于干奶期饲喂的高蛋白质、高能量饲料过多,奶牛过肥造成肝脂肪变性。
饲料中维生素E-硒缺乏。
四、变质饲料在牛瘤胃内异常发酵,产生有毒物质,造成肌体中毒。
乳房炎、子宫炎、心肌炎、创伤性心包炎或腹膜炎等所致的全身中毒。
症状一、奶牛躺卧不起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很不一致,主要是倒地不起,持续躺卧是该病的典型症状。
病牛食欲正常或减退,体温正常或稍高,心率为每分钟80~110次,有的心跳过速或心律不齐。
多数病牛频频挣扎试图站立,但后肢不能负重,只能爬行;有的病牛两后肢平伸呈犬坐姿势。
二、严重病牛呈侧卧姿势,头向后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极度敏感,食欲废绝,或头歪向一侧,精神萎靡,体温偏低。
奶牛由于长期卧地不起,经常引起并发症,如乳房炎、褥疮等,最后导致病牛死亡或被淘汰。
病程该病的病程长短不一,主要根据病变位置、病情性质与护理条件决定,如诊断治疗正确,50%的病牛3天内站立,如7天内不能站立多为愈后不良。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时间不难进行诊断,但搞清确切的病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应检查肝、肾和心肌的功能,尤其应检查运动器官的损伤程度,看是否有神经麻痹、肌肉破裂、骨节脱位、肌腱断裂、骨折、产后血钙过低性轻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