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s版4 天路_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88.46 KB
- 文档页数:6
四年级《天路》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天路》歌曲的背景,知道它描绘的是西藏高原的美丽景色和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2)学会演唱《天路》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藏高原美丽风光和藏族人民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演唱《天路》这首歌曲。
(2)了解歌曲的背景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2)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天路》歌曲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西藏高原的向往和好奇心。
(2)播放《天路》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学歌曲:(1)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
(2)分句教唱,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难点。
(3)让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欣赏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天路》歌曲,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天路》歌曲的视频或音频。
2. 学生对歌曲背景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欣赏和讨论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音频:《天路》歌曲。
2. 视频:西藏高原的美丽风光和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3. 图片:西藏高原的景色和藏族人民的习俗。
4. 教学课件:歌曲《天路》的简谱和歌词。
六、教学实践1.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演唱《天路》,教师巡回指导。
(2)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班级表演:(1)学生代表演唱《天路》,展示学习成果。
(2)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七、歌曲创作与改编1. 教师引导学生对《天路》歌曲进行创意改编,如改变节奏、音高、歌词等。
2. 学生展示改编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天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感受天路的壮美和修建的艰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铁路建设者的敬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天路的壮美和修建的艰辛。
2. 培养学生对铁路建设者的敬意,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环境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藏高原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学生讨论:课文中描述的天路的壮美和修建的艰辛体现在哪些地方?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天路的壮美和修建的艰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铁路建设者的敬意。
6. 总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天路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朗读评估: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气、节奏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问答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回答问题或写作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天路教案教案:天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天路》。
本文描绘了青藏高原上壮丽的景色以及青藏铁路的壮丽画卷,展现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和青藏铁路的建设意义,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分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的赞美之情。
难点: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地图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藏高原的美丽景色和青藏铁路的壮观画面,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究(10分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解答生字词,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的含义。
4.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如“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板书设计(5分钟)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课文主题,方便学生记忆。
六、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和青藏铁路的建设意义。
答案: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建设难度极大,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如“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等。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青藏高原的美丽景色和青藏铁路的壮观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天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天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生活,努力学习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路》的幻灯片或课件。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藏高原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天路》。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理解课文(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2)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抽读或书写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述课文《天路》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天路》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天路》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本教案设计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天路》是一篇古代诗歌,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该诗以婉约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1.了解《天路》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色及其象征意义;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天路》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感知: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整体结构。
3.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互动: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5.创作:鼓励学生创作与春天相关的诗歌或散文,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播放与春天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春天的联想和兴趣,并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2.感知(10分钟)指导学生朗读《天路》,并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可以通过解读生僻字、解释诗句的意思、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3.分析(15分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色,包括花草树木、动物、天空、水流等,以及这些景物所带来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4.互动(20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和理想,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5.创作(20分钟)鼓励学生创作与春天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如描述春天的景色、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创意来表达。
四、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等,重点评价其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
四年级语文下册《天路》教案(精选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天路》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天路》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路》教案1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设计理念:1、能力提升:积极贯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2、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整合资料,融会贯通地开展互文学习。
3、大语文学习观: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入丰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整合、交流,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成果。
教材解析:《天路》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屈塬创作的《天路》歌词,后文是关于青藏铁路的简介内容,介绍了“天路”的名称来历、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修建青藏铁路的实际困难、修建过程中的突破性壮举和修建青藏铁路的重大意义。
前文作为一首诗歌,易于诵读展示,表达情感。
后文起补充说明作用,只有建立在理解事情前因后果和背景资料的情况下才能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两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是指导学生分不同方面了解事物、借助资料理解文本的好教材。
生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能够在阅读时整体感知文本层次,对于诗歌学习兴趣很浓厚,诵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能结合文字资料和生活实际入情入境地解读文本,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于歌曲演唱兴趣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诗歌,结合文本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文中的背景资料了解关于青藏铁路的相关信息,在互文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结合“路”的主题,抓重点词句,探究青藏铁路修建的困难和重大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天路”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天路的建设和景色,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天路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描绘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获取更多关于天路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想象。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描述的景色和情感的理解与描绘。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天路的美丽与建设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获取更多关于天路的信息。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工具。
5. 学生作业本或练习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跟读,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进行组词练习。
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全班的讨论和分享。
5. 想象与描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景色和情感。
例如:“你们能想象到天路的美丽景色吗?请用语言描述出来。
”6. 实践活动: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方式,如绘画、写作等,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天路》◆教材分析《天路》是一首歌颂青藏铁路的独唱歌曲。
这首歌,以其展现神奇的雪域风光、优美的藏族民歌的曲调,以及辽远、悠扬而深情的演唱为广大听众喜爱,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
原歌词共有五小节,本课课文删去了原歌词的第四小节,前两节描写藏族同胞盼望铁路修到家乡,反映藏族同胞对青藏铁路的朝思暮想。
后两节是抒情部分,直抒藏族同胞对铁路的由衷赞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这条铁路的意义。
全文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告诉学生路不仅是沟通不同地域的通道,更可以把两地的人民的心拉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盼望”、“安康”、“欢聚一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情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天路的含义,体会铁路工人排除万难修建铁路的辛苦以及铁路修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读中感受藏族同胞的快乐。
【教学难点】在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天路”的双重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路?(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石子路、泥巴路……)说了这么多你们知道的路。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它犹如一条巨龙,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草原戈壁,跨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
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轮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字音:域与或的区别碍与得2、你学会了哪些新词?或者还不会的词语?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中注意表达如:我学会某某一节中的某某词(牧场神鹰雪域翻山越岭欢聚一堂青稞酒酥油茶人间天堂传遍四方等)课件出示这些词语,接力轮读词语3、自由读课文思考:每节大概的意思做简洁的批注。
4 天路教学目标:1、认字16个,会写8个生字,并理解“神鹰、祥云、巨龙、神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歌词后的文字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难,了解“天路”的含义。
体会青藏铁路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结合简介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难,了解“天路”的含义。
体会青藏铁路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都知道什么样的路?(师板书“天路”)二、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天路指哪条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称这条路为‘天路’?”)三、初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多了简介。
)师:对,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内容。
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解决生字词:师:刚才你们读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些词语还读得不准确,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
(课件出示词语)五、精读课文:师:同学们字音读得真准确,下面我们将词语放回课文中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读完之后思考:为什么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你们从课文中都读明白了什么?1、生畅所欲言,并结合课后简介和学生找的关于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的艰苦,海拔之高,给青藏铁路的修筑带来了许多困难。
重点体会一个“难”字。
2、过渡:但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的修路队伍敢于挑战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把这几乎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将铁路嗅到了青藏高原。
所以在人们心目中,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神奇的路。
)师板书,生看大屏幕,齐读这句话:“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理解词语“神奇”(神圣奇特)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天路的神圣奇特?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勾画出最能表现天路神奇的句子,并做好旁批。
(为什么这些句子能表现出天路的神奇)3、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讲解诗歌的各个小节中的句子。
4 天路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在互联网上都找不到本文的原文,教学设计网上也只能找到一篇,第一次是收录在被北师大版教材。
课文与其它文章不同,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屈塬作词、印青作曲、歌唱家韩红演唱的《天路》歌词,第二部分为“青藏铁路简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铁路。
《天路》介绍了青藏铁路称为天路的原因。
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本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
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旨在让学生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目标:1、认字12个,会写8个生字,并理解“神鹰、祥云、巨龙、神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歌词后的文字理解“天路”修筑之艰难,理解“天路”的真正含义。
感悟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简介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难,了解“天路”的含义。
感悟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路?生: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石子路、泥巴路……师:孩子们真是见多识广,说了这么多你们知道的路。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它犹如一条巨龙,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草原戈壁,跨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
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师指课题,生齐读。
)二、质疑: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天路指哪条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称这条路为天路?”“通过天路真能上天吗?”“天路是怎样修建的?”“天路在哪儿?”……三、解决生字词:师:刚才孩子们读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些词语孩子们还读得不准确,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
四、初读课文:师:下面请孩子们翻开书,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师:对,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内容。
《天路》教学设计[五篇]第一篇:《天路》教学设计《天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路》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歌词后的文字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难,理解天路的含义。
3、通过学习,体会青藏铁路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天路的含义。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和多媒体资料。
课时设计:第二课时设计意图:通过听、读、悟、唱四个方面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使孩子们将自己动手搜集到的资料融入到文本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深刻感悟建成青藏铁路后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
让动听的歌、感人的故事和孩子们快乐的歌唱把这首诗歌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孩子们观看多媒体资料2、观看后谈感受二、带着喜悦的心情齐读全诗三、悟课文:1、师问:你知道当时工人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修建铁路的吗?(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并感悟到当时环境的恶劣,修建的艰难。
)2、指明读2、3小节谈感想1)生勾画出如果铁路修到我家乡,给家乡带来的变化2)教师导读,生感悟青藏铁路建成后会带来的变化3)从重点词盼望中感悟人们对铁路的渴望3、师汇报搜集的资料,并用一个老兵的故事感染孩子们的心灵4、男女生对比读第2和第4自然段,体会人们实现愿望的心情5、师加感叹词啊,生齐读第5小节。
让学生体会铁路修到我家乡,人们的激动与开心。
四、观看多媒体并齐唱《天路》五、拓展:由陆路、水路、航路、商路联想到知识的道路,祝福孩子们在通往知识的天路上快乐成长!板书设计:盼望天路看欢聚一堂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人间天堂《天路》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
课文:4 天路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天路》是一首现代诗,学生阅读时能感受到强烈的韵律,也能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青藏地区辽阔、壮美的特点。
但文本所述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些距离,所以在教学中以图片等工具来帮助学生增加直观感受,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天路”,为什么会叫“天路”等问题。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天路”给藏区人民带来的便利与喜悦,进而感受祖国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和谐氛围。
教学目标:
1. 在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掌握会认读“清、晨、牧、吉”等16个生字;会书写
“巨、龙、神”等8个生字,学习示字旁和大字头。
2. 以读代讲感受作者是怎样把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的。
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
感受青藏高原的美丽与“天路”带给当地人民的快乐。
3. 通过看图、读文等方法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祖国对西藏发展的重视及对西藏人民的关怀,以及藏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新词及示字旁和大字头。
2. 词句训练,朗读训练。
3.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词句的理解。
2. 了解“天路”的含义,体会青藏铁路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一)生活中有很多的路,同学们可以说说你们见过哪些路吗?
高速公路、山路、石板路、水路、马路……(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今天我们来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板书课题:4 天路
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什么是“天路”?
人们为什么把这条路叫作“天路”?
天路是怎样修建的?
“天路”对人们来说有什么作用?
(三)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了
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解天路,感受青藏高原的美。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一)自学生字、新词。
1.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
2. 自读圈画的生字、新词。
3. 小组内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自学生字。
(二)检测生字、新词。
1. 开火车读。
清晨牧场吉祥山岗铁路修建巨龙
送来安康祖国从此美酒幸福
2. 根据学生情况指读,相机做初步的理解。
步骤一:展示词语“清晨”等及它们的近义词,通过近义词学习了解词语意思。
(展示课件第四屏)步骤二:展示词语“牧场”及图片。
(展示课件第五屏)
步骤三:展示词语“修建”等,从“修”字组词中理解词义。
(展示课件第六屏)
步骤四:展示词语“此前”“从此”“此后”,从对比中了解“此”字的意思。
(三)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展示课件第七至十四屏)
根据生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神、吉、奇、青
(在学习“神”字的时候注意示字旁的书写)
指导学生在书写上有困难的字:
比如“巨、龙、此……”
三、初读课文
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我们在理解课文时还可以继续理解。
(一)自读课文。
请大家先自己轻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
(二)个别读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老师真想让大家来个别展示一下,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吧。
(指名读)
(三)齐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想一想,“天路”指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分段读文,认读生词。
二、学习第一、二节
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诗的一、二小节也写到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一)描述课文画面
师:读了这两个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青青的牧场、神鹰、霞光、祥云、蓝天、高高的山岗、雪域高原)教师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课文内容。
藏族人民站在青青的牧场、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家乡。
(二)图片展示
师: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青藏高原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展示课件第十五屏)(三)读中感悟
师:孩子们:青藏高原美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一、二小节)
(四)课文释疑(展示课件第十六至十八屏)
1.师:第二小节中的巨龙指什么呢?
(青藏铁路)
师:藏族人民盼望着、想象着,有一天铁路像巨龙一样越过天一样高的雪域高原为他们送来吉祥,送来健康。
2.诗中哪些词语写到人们时时刻刻都在盼望铁路修到家乡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清晨”和“黄昏”的含义:“清晨”和“黄昏”不是指一天,而是说朝思暮想,日日夜夜的盼望。
3.藏族人民为什么如此盼望修一条铁路呢?
教师结合课件说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修建青藏铁路的艰难。
三、学习第三、四节
(一)分角色朗读
1.抽生读。
2.分小组读。
(二)概述课文内容
图文结合,多种感官刺激,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问题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天路”的含义及对藏区人民的重要性。
师:这两小节主要说了什么?
描写了青藏铁路建成后藏区人民的生活。
(三)图片展示
出示青藏铁路线路图,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四)课文详解与释疑
1.师:结合前面所学,说说青藏铁路为什么被
称为“天路”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补充:青藏铁路绵延1956千米,它突破了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区”,它离蓝天靠得最近……
2.这条路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幸福和喜悦……(它使拉萨与其他地区的沟通变得快速,让青藏高原的归途从此风雨无阻)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一)学完课文,你想赞美谁呢?(展示课件第十九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积累词语,迁移运用
如:盼望、安康、翻山越岭、人间天堂、欢聚一堂……
板书设计:
4 天路
霞光吉祥翻山越岭
神奇漫长欢聚一堂
课题释疑,锻炼学生总结及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