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实施方案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56.16 KB
- 文档页数:3
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CH/T2007-2001);(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4)牡绥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隧道施工设计图及相关设计文件。
2、工程概况本标段涵盖两座长大隧道:红池隧道(5621米)和转心湖隧道(6676米),铁路等级: I 级,正线数目:双线,设计行车速度: 200Km/h以上。
隧道平面设计为:红池隧道进口698.13米位于直线上,出口1939米为直线、243.28米位于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上,其余地段位于半径4500米的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上,纵断面设计坡度进口段为10‰上坡,出口段为3.8‰上坡,进出口高差为8.305m;转心湖隧道进口666.11米位于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上,其余地段为直线,纵断面设计坡度进口段为3.8‰上坡,中间设置竖曲线,出口段为5.0‰下坡,进出口高差为6.61m。
平面控制采用设计院提供CPⅠ控制点,洞口加密点由我局测量公司精测大队采用GPS进行CPⅠ控制点加密,并提供二等水准加密控制点高程。
3、测量人员及仪器保障3.1 测量人员(1)为确保本标段控制测量工作准确、快速、顺利的进行,针对此项目技术含量高,对测量精度的特别要求,项目部预计投入技术人员3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
(2)建立和完善测量工作规章制度和复核流程,测量技术人员对测量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测量人员见下表:3.2 测量仪器项目部根据测量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精度高、技术性能稳定的仪器。
仪器在进场前已检定合格;在测量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出现异常情况,须经检定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测量仪器指定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定校核。
测量仪器配置表4、平面控制测量4.1 洞外控制测量红池隧道和转心湖隧道,开挖均是采用进口、出口和一个斜井三个开挖面同时进行的掘进方案,在隧道每个洞口处分别布设四个GPS控制加密点,该加密点兼做水准控制点。
长大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技术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网采用GPS系统测设,布置洞内按四等导线网控制隧道施工测量,对控制网在隧道施工贯通面引起的贯通误差的估算。
标签:GPS;控制网;贯通误差1、工程概况隧道为双洞四车道,左右线分离布设,左线长3130.66m,右线长3113.12m,属于长大隧道,左右线均有部分位半径为4200米的圆曲线伸入隧道2000米,其余的位于直线上。
隧道分进出口两个工作面相向开挖。
隧道位于山地貌区,山体地形陡峻,沿线山体植被茂密,通视条件极差,为保证两相向开挖面的正确贯通,決定对隧道单独建立平面控制网,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要求,洞外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隧道控制网进行复测,洞内控制网按四等导线网布设,在贯通面引起的横向贯通误差估算进行阐述。
2、控制网设计和贯通误差的估算2.1洞外控制网设计GPS网的设计,其布设原则是保证隧道按设计精度正确贯通,布设洞口控制网时,应考虑便于使用常规测量方法进行检测,加密和恢复,应当至少有两个控制点位通视,且隧道定向边距离应大于300。
隧道GPS网的测站应设在交通方便,高度角(15°)以上的顶空障碍物少,远离高压线或强电磁波辐射源,避开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物体。
洞外平面控制网测量和原控制网一样采用GPS高新技术进行,本次使用四台标称精度为±(5mm+1PPm×D)的美国Smart型双频“GPS”接收机,对洞外施工控制网进行测量和复测,观测时严格按照三等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要求执行,采用静态定位技术施测,同步作业图形采用边连结的方式,组合的图形条件较好,确保该网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如图(1)所示:图(1)隧道施工控制网“GPS”测设网型示意图复测成果如下:隧道洞外控制测量GPS测量坐标成果表)点号设计成果复测成果差值X Y X Y △X △YEGJDD7 2549075.5831 491288.2113 2549075.5800 491288.2160 -0.003 0.005EGJDD8 2548836.3681 492358.3737 2548836.3610 492358.3780 -0.007 0.004EGJDD5 2550918.0110 488178.4882 2550918.0160 488178.4860 0.005 -0.002EGJDD6 2551503.6311 488324.4440 2551503.6350 488324.4460 0.004 0.002GW047 2551032.7780 488488.4512 2551032.7760 488488.4540 -0.002 0.003ZD1 2549317.5620 491757.1120ZD2 2548700.2270 491501.7940ZD3 2551216.4790 487940.26102.2洞外贯通误差的估算GPS控制网贯通精度估算方法,是采用导线法估算隧道贯通精度计算公式,并按最不利的情况进行计算,因此,以下对左右线估算的横向贯通中误差为最大横向贯通中误差。
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新建叙永至毕节铁路(川滇段)站前工程施工XZZQSG-2标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案(DK194+~D2K230+910)中铁十七局集团叙毕铁路(川滇段)二标项目经理部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目录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案一、工程概况我标段施工起讫里程:DK194+~DK230+910,线路全长。
隧道共计8座,其中大于4公里的长大隧道3座,分别为长岭隧道,7775m;下寨隧道4104m;斑竹林隧道全长12758m,我标段施工里程为D2K222+232~D2K230+910,施工长度8678m。
1.长岭隧道起迄里程为DK199+190~DK206+965,全长7775m,最大埋深375m,除出口DK206+869~DK206+965段为车站范围,设计为双线外,其余均为单线隧道。
隧道为单面上坡,线路设计坡度为‰、‰、‰、‰和0‰。
隧道洞身DK204+~DK205+段位于半径为8000m的右偏曲线上,其余为直线。
为加快施工进度、满足防灾救援要求、施工通风等问题,于DK203+100线路前进方向右侧设置1座斜井,于线路大里程夹角45°,全长1400m,斜井作为运营期间防灾救援避难所兼紧急出口。
2.下寨隧道起迄里程为D2K208+923~D2K213+027,全长4104m,最大埋深380m,设计为单线隧道。
隧道为单面上坡,线路设计坡度为‰、‰。
隧道洞身D2K208+923~D2K210+段位于半径为800m的左偏曲线上,D2K213+~D2K213+027段位于半径为800m的右偏曲线上,其余为直线。
3.斑竹林隧道起迄里程为D2K222+232~D2K234+990,全长12758m,最大埋深570m,我标段施工里程为D2K222+232~D2K230+910,施工长度8678m,进口段D2K222+232~D2K222+370段为下坪车站范围,隧道采用车站段双线衬砌,其余均为单线隧道。
长大隧道洞内自由测站边角精密测量控制施工工法一、前言长大隧道洞内自由测站边角精密测量控制施工工法是一种应用于隧道洞内施工的测量控制方法。
通过使用自由测站技术和边角测量仪器,可以实现对隧道洞体的精密度量和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二、工法特点1. 精密度量: 该工法可实现对隧道洞体的精密测量,测量结果精度高,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2. 自由测站技术: 采用自由测站技术,不需要在洞内设置固定的测站点,能够灵活地调整测量位置,提高工作效率。
3. 边角测量仪器: 采用先进的边角测量仪器,能够准确测量洞体的边角,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平直度和直角度。
4. 可视化和自动化: 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测量仪器和软件,实现测量结果的可视化和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
三、适应范围长大隧道洞内自由测站边角精密测量控制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隧道洞体的施工,包括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地铁隧道等。
其中,对于边角要求严格的特殊隧道,如水利隧道和地质隧道,该工法尤为适用。
四、工艺原理1. 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详细分析和解释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包括控制点选择、测量方式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2. 采取的技术措施:介绍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如使用边角测量仪器、自由测站技术和数据处理软件等,以及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并对施工进行控制。
五、施工工艺详细描述施工工法的各个施工阶段,包括准备工作、设站测角、数据处理和施工控制等。
通过具体的描述,让读者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
六、劳动组织介绍该工法的劳动组织安排,包括测量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配备和分工,以及沟通协调的工作流程。
确保工法的顺利实施和施工的高效进行。
七、机具设备详细介绍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边角测量仪器、自由测站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
对这些机具设备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以便读者了解和选择适合的设备。
八、质量控制介绍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控制点的选取、测量误差的控制和数据的有效性验证等。
论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法刘彦海(中铁八局昆建公司测绘分公司)摘要:为保证长大隧道顺利贯通,必须对长大隧道施工测量进行研究。
对隧道施工测量中洞口控制网布设、洞内基本控制网的布设、平差及检核方法等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的几点建议,以确保了长大隧道的顺利贯通。
关键词:长大隧道;洞口控制测量;洞内基本导线测量及检核;建议。
前言保证长大隧道的准确贯通,隧道控制测量是关键。
隧道控制测量分为高程控制测量和平面控制测量。
它们的误差会对隧道贯通产生竖向误差、横向误差和纵向误差。
由于高程控制误差对竖向误差影响的规律相对简单,纵向误差并不直接影响隧道的贯通。
因此,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对隧道贯通起着决定性作用。
隧道控制测量可分为洞外控制测量、洞口控制测量、洞内控制测量;长大隧道的距离远远超出规范规定的长度,因此,隧道的控制测量属于超规范作业,必须对此进行研究。
洞外控制测量一般采用GPS测量方法,本人通过八年多的工作经验和不断的钻研、学习,对长大隧道的洞内基本控制测量中的若干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设计导线点和水准点的施工复测无误后,依据复测设计移交的控制点再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加密,在隧道进出口施工段增设精密导线点或GPS控制点及水准点,并满足施工控制测量精度的要求。
施工控制网的加密分两方面内容:(1)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施工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按B级网的精度要求进行测量;(2)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采用水准仪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
一、洞外控制点选点及控制点数量要求在进行隧道控制网网型设计前,详细收集大坡岭隧道所在地的地形图、已有的控制测量等资料,并实地踏勘隧道进出口的地形概貌。
对于直线隧道,洞口点应选在隧道进出口处附近的中线上,另外再布设至少两个定向点,除要求洞口点与定向点通视外,定向点间不要求通视,但定向点至洞口点间的距离应在400m上,而且各个定向点应选在大致相等的高度(程)上,以消除或减小垂线偏差对联系进洞观测方向的影响。
浅谈长大隧道平面控制测量摘要:为保证长大隧道能按规定的精度顺利贯通及初支衬砌水沟电缆槽的位置正确,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平面控制测量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选取正确测量方法、设计合理的测量方案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何有效的控制好长大隧道的贯通误差,做好长隧道平面控制测量,从技术上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摆在测量人员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兴泉铁路第一长隧西家山隧道的实际测量情况,浅谈长大隧道平面控制测量。
关键词:长大隧道、系统控制、多余观测一工程概况西家山隧道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境内,进口位于清流县,出口位于明溪县胡坊镇,为单洞单线隧道,全长9890m,起讫里程为DK200+865~DK210+755,线路纵坡为单面坡,纵坡坡度依次为0‰、8‰、3‰、0‰,除隧道出口端1024.6米位于R=2500米的右偏曲线上外,其余均位于直线上。
西家山隧道设置斜井二座,其中一号斜井位于DK204+200线路前进方向左侧,斜井中线与线路中线小里程方向平面夹角为72°,长1015m;二号斜井位于DK208+000线路前进方向左侧,斜井中线与线路中线大里程方向平面夹角为58°,长1400m。
二控制点的布设2.1洞外平面控制点布网与埋设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至少布设3个或以上平面控制点,点间需相互通视,点间距离不宜小于300m,形成三角形或四边形控制网。
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向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不宜小于300m,若地形无法满足,应保证最少有一条边满足GPS观测要求,另一条边利用全站仪导线加密方式完成洞外三角网的闭合测量。
洞外控制点的埋石,采用现浇混凝土墩,中间埋设刻有不锈钢十字标识的方式进行,条件允许尽量埋设强制对中观测墩,洞外控制点点位均应便于安置仪器,周围视野开阔,对天通视情况良好,高度角15°以上无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远离高于安置天线高度的树木、建筑物等阻挡卫星信号的障碍物;为了避免电磁场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在点位附近避免有大面积水域,以避免多路径效应的影响;点位布设于交通方便,基础稳定,易于保存,有利于导线联测的地方。
xx隧道控制测量方案一、工程概况xx隧道位于xx省xx县境内,隧道进口位于xx村隧道出口位于xx 村。
隧道为双线隧道。
隧道进口里程为DK284+318,出口里程为DK287+432,隧道全长3114m。
隧道进口段有R=4000m的曲线140米,其余位于直线上。
隧道进口至DK285+445段坡度为3‰的上坡,DK285+445至出口为3.5‰的上坡。
隧道进口至DK284+558.26线间距由4.497~4.4m渐变,DK285+484.87至出口线间距为4.4m。
其中进出口洞口段为湿陷性老黄土和新黄土共25米,V级围岩(老黄土)75米,Ⅳ水平成层197米,其余为Ⅱ、Ⅲ级围岩。
Ⅱ、Ⅲ级围岩为砂岩。
二、设计方案根据本隧道测量工作需要,测区内GPS控制网(包括加密点)利用设计院提供的GPS点数据,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三、洞外控制测量1、导线点布设以I3827﹑I3828为导线点起始边,以I3829﹑I3830为导线终边,设临时导线点加密1﹑加密2,作为对对久山隧道进口的控制网点;以I3833﹑I3834作为导线点的起始边,以I3835﹑I3836为导线点终边设临时导线点加密3﹑加密4﹑加密5,作为对对久山隧道出口的控制网点.2、测设方法使用徕卡全站仪(1201)设符合导线测量,根据五等导线点的精度,共要求为:采用测回法观测,观测4个测回,严密平差,角度取秒以下2位,尺寸小数点后4位,测角中误差小于2.5秒,方位角闭合差小于±5√n,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要达到1/40000。
洞外控制网与线路中心走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导线点布设与线路中线示意图3、高程测量(1)三角高程:采用徕卡1201(1秒)将高程带到隧道的进口,再进行出口联测,同时和相邻水准控制点联测,观测方法:采用四个测回。
三角高程的闭合差小于20√L(L为往返测段,符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2)水准联测使用仪器为苏光DSZ2国家32倍水准仪和5米铝合金普通塔尺。
隧道工程监测方案实例1. 引言隧道工程是指在地下或水下开挖通道,并在其内铺设适当的设施以供交通或其他用途。
隧道工程施工具有很高的风险和复杂性,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以某隧道工程为例,详细介绍其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 监测对象和目的该隧道工程位于山区,全长约5公里,设计为双线双洞隧道。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对隧道的变形、渗水、地震等情况进行持续的监测。
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修复。
3. 监测方案的制定(1)监测项目确定根据隧道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以下监测项目:地表沉降、隧道内部变形、地下水位、渗水量、地震活动等。
这些监测项目覆盖了隧道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监测隧道工程的安全状况。
(2)监测技术选择针对各监测项目,选择了相应的监测技术。
例如,对地表沉降采用了全站仪监测,对隧道内部变形采用了激光测距仪监测,对地下水位采用了压力水位计监测,对渗水量采用了流量计监测,对地震活动采用了地震仪监测。
这些监测技术能够满足监测项目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监测方案细化对于每个监测项目,细化了监测方案。
包括监测点的设置、监测频次、数据传输和处理方式、异常情况处理等。
确定了监测点的位置、数量和布设方式,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有效;制定了监测频次和数据传输方式,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明确了异常情况的处理流程,规范了异常情况的处置和修复。
4. 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点的设置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确定了监测点的设置。
地表沉降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口周围和隧道上部的地表;隧道内部变形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内的不同位置;地下水位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周围的井内;渗水量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内的不同位置;地震活动监测点设置在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方。
(2)监测设备的安装针对各监测项目,安装了相应的监测设备。
包括全站仪、激光测距仪、压力水位计、流量计、地震仪等。
新建铁路沪昆客专贵州段CKGZTJ-5标段隧道控制测量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新建铁路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5标段起讫里程为DK593+466.41~DK623+941,全长30.474km,沿线自东向西经过贵州省麻江县、福泉市两个县市。
主要工程量:路基4068m,(含涵洞8座),桥梁20座,5762m,其中特大桥4座,大桥11座,中桥5座;主跨64米连续梁2联,隧道12.5座,20618m,其中长度大于4km隧道一座(7708m),长度2~3km隧道2.5座(含高瓦斯隧道1座),长度1~2km隧道2座,长度小于1km隧道7座;预制箱梁212孔(梁场1座);预制轨枕201km 共31.155万块轨枕(预制场1处)。
二、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4)《工程测量规范》(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三、主要人员及仪器设备1、人员配置、质量管理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沪昆客运专线CKGZTJ-5标段测量队实施。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框图2、项目部仪器设备Leica全站仪4台套,标称精度:5mm+1ppm;天宝DINI03数字水准仪3台套,所有仪器均已检定,检定证书见附件。
四、控制测量方案1、洞外控制测量洞外控制测量采用CPII GPS测量方法,测量由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沪昆客运专线CKGZTJ-5标段精测队进行加密测量,在隧道进出口、横洞口分别布设三个GPS控制加密点和两个二等水准点。
1.1、洞外控制点布设1)、控制点布设在视野开阔、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不易破坏的地方。
2)、视线高离开旁遮障碍物1m以上,通过水田、沙滩时,增加视线高度。
3)、每个隧道进出口、横洞洞口布设平面控制点3个,二等水准点2个。
4)、用于向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不短于300m。
谈长大隧道控制测量方法【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工程测量方法来对隧道控制测量其方案进行了相关论述,得出一套有效方法来提高测量精度,用以同类工程的参考。
用其理论和实践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控制测量;隧道;施工测量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一般长大隧道会穿越两个地质较活跃的断裂带,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地下水涌出量多,施工的难度大。
因此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测量计划及控制测量方案,才能确保特长大隧道的准确贯通。
编制依据为:《新建铁路测量规范》(tb 10101-99)、《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等;测量作业的主要的任务:1、对隧道施工进行首级控制测量;2、对施工平面和高程控制网进行加密测量。
参考资料为该工程技术要求标准、线路平面总图、隧道洞口布置计划图、设计水准基点表、平面控制桩表等。
1.洞外控制网对首级洞外控制网进出口联测和加密时采用gps。
首先复测设计水准点和导线点,无误后,对施工控制网进行加密;在其施工的隧道进出口增设gps控制点和精密导线点、水准点,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施工控制网的加密分两方面:1、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2、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施工平面控制网采用 gps 按 b 级网的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1.1 洞外控制点数量及控制点选点要求设计长大隧道控制网的网型之前,首先要进行隧道地形图资料的收集,和原始地貌勘察。
当隧道为直线时,应在隧道进出口周围的中线上进行洞口点的选择,此外设置两个或以上定向点,为提高联系进洞测试方位的准确性,消除或降低来自垂线偏差的影响,洞口点和定向点必须通视,定向点之间不通视,定向点与洞口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400m ,并且所有定向点的高(程)度选择应大概相等。
当隧道为曲线时,还应在网中包含曲线的主点、切线上两点等主要控制点。
为安置 gps 接收机和接收卫星信号,控制点应选择在视野开阔、大于15度的高度截止角处无障碍物,并且无强电磁源,无大面积反射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