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行业的三代“铁人”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
中国石油行业的三代“铁人”作者:曹有刚贾太宏来源:《石油知识》 2013年第1期从“铁人”王进喜,到“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再到“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三代铁人树立起了石油人世代传承的风标。
第一代“铁人” 王进喜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贝乌5队队长(1205钻井队前身),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5009 3米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
到1959年,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被选为建国lC周年国庆观礼代表。
1960年了月1日,王进喜被树立为“五面红旗”之一。
1966年底,王进喜率队创造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超过了美国王牌钻井队和苏联功勋钻井队。
1964年底,王进喜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参加大庆会战。
用了124小时,就完成了大庆油田第一口生产井。
4月29日,王进喜参加“五一”万人誓师大会,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
他被钻杆砸伤了腿送进医院,他却从医院跑到钻井现场,拄着双拐指挥打第二口井。
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
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他甩掉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经全队人员奋战,井喷被制服,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房东大娘感动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王进喜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拼搏一生,他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石油人。
第二代“铁人” 王启民1961年8月,25岁的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
怀着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热情来到大庆石油会战工地。
面对苏联专家撤离,西方国家加紧丫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王启民与伙伴们写下了“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的对联,来表达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信心。
三代铁人先进事迹
摘要:
一、前言
二、第一代铁人:王进喜
三、第二代铁人:王启民
四、第三代铁人:李新民
五、总结与启示
正文:
一、前言
在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三代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我国石油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精神。
他们分别是王进喜、王启民和李新民,他们为了国家的石油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为了石油战线的英雄。
二、第一代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石油工人,他勇敢地承担起为国家找油的重任。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队伍在松辽盆地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的石油事业揭开了新篇章。
三、第二代铁人:王启民
王启民,继王进喜之后,成为第二代铁人。
他在大庆油田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带领团队,研究大庆油田的特性,提出了“稳油控水”的开发策略,使大庆油田实现了长期稳产高产,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第三代铁人:李新民
李新民,作为第三代铁人,他在新时期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参与并领导了多个重大石油勘探项目,创新了石油勘探技术,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总结与启示
三代铁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他们都具备坚定的信念、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攀高峰的意志。
他们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的石油事业不懈努力。
中国石油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成果解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发展,中国石油事业蓬勃向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
这一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党组大力推进“文化强企”战略,着力培育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符合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发展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石油文化优势,提升了企业软实力。
在3月底召开的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成果精彩亮相。
进一步坚定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之魂。
持续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深入活动,百万石油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确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中国石油的企业精神,成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举办高层论坛,开展纪念铁人王进喜诞生8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等活动,在企业内外三年组织“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巡回宣讲350多场,实现了所属国内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掀起学习、宣传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新高潮。
培育形成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主导的基本理念体系。
确立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管理理念;梳理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等石油人共同崇尚的人生信念;树立了“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QHSE管理理念,“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等;“新中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企业文化手册对广大员工的影响不断加深。
逐步实现以“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规范。
在集团公司《思想政治保障体系》、《基层建设纲要》、《基层党支部工作条例》、《境外单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等文件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
按照企业文化“六统一”要求,实现了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标识和企业旗企业徽企业歌的规范一致。
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者:曾超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4年第01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庆油田实现4000万吨原油持续稳产,继续搞好油田建设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大庆油田视察的题词、批示和讲话中,反复强调传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在当前油田不断深化改革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新时期,如何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要澄清职工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在实行3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带来人们思想价值取向的变化,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价值取向变化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
有些职工由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价值取向明显失衡,产生了精神价值的逆反心理,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期的巨大作用,在思想产生一些模糊意认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定”论。
认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只适合特定环境;二是“过时”论。
认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计划经济的附属品,在当今深入推行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旧体制一样已经和不适宜,过时了;三是“无用”论。
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遵循经济规律和逐利思想,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无用了。
这些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对我们在新时期传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无疑会产生阻滞作用,我们必须加大职工思想教育力度,对职工的思想价值取向加以正确引导,澄清职工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利的价值取向已日趋强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加强职工思想道德灌输教育,使职工认识到,追逐经济利益不是人生全部追求,作为大庆油田国有型企业职工,既要追求物质利益,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文化文明文化建设87Enterprise Civilization2023年第11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新中国石油工人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火热生动的油田生产建设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创新和发展起来的。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国有企业员工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时代新征程,石油企业广大员工更要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注入更多新时代内涵,切实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石油事业新篇章。
深刻把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思想基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生成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而形成的先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孕育与形成,正是“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独具特色的精神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厚重的文化基因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理论支撑。
第一,马克思主义遵循着思辨的方法来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秉承马克思主义尊重事实、追求理想的发展理念,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壮志雄心,点亮了石油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理想火炬。
第二,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秉承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先进思想,激活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内生动力,培育了石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三代铁人先进事迹
摘要:
1.铁人王进喜:为国分忧,拼搏大庆油田
2.铁人张定宇:英勇无畏,抗击疫情
3.铁人孔繁森:一心为民,奉献西藏
正文:
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铁人”。
本文将为您讲述三位不同时代的铁人——王进喜、张定宇和孔繁森的先进事迹。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铁人王进喜。
他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工人,大庆油田的发现者之一。
在20 世纪60 年代,我国正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在大庆油田拼搏奋斗,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经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拼搏精神的象征。
其次,我们要介绍的是铁人张定宇。
他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医务工作者,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担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
他身先士卒,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张定宇连续奋战数十天,日均工作时间超过20 小时。
他不仅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还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我们要讲述的是铁人孔繁森。
他是一位一心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曾在西藏工作多年,为西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孔繁森担任过西藏自
治区的领导职务,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推广科技,加强民族团结,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总之,这三位铁人——王进喜、张定宇和孔繁森,分别在石油、医疗和政治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3期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
“十斤娃”的苦难童年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
40岁得子的王金堂,按照当地的习俗,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秤,结果是正好10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
王金堂按照家谱往下排,给孩子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
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
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再大一点,父亲的眼疾越来越厉害,单靠乞讨已不能维持生计。
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王进喜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牛。
但就算是这样,王进喜和父亲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王进喜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困窘中度过。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
他不甘压迫,奋起反抗,但也常因此而受到惩罚。
帶他的师傅很帮他,还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
正是这种苦难的经历,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铁人”称号传遍全国从1950年春天成为我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开始,王进喜就一直呆在老君庙钻探大队。
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
在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中,他养成了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思想。
1956年,王进喜迎来了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起点。
那年4月29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1205队前身)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当时的国家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
三代铁人先进事迹(原创实用版)目录1.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2.铁人张海迪:身残志坚,顽强拼搏3.铁人孔繁森:一心为民,廉洁奉公正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他们以“铁人”的精神,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讲述三代铁人的先进事迹,分别是铁人王进喜、铁人张海迪和铁人孔繁森。
1.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王进喜,甘肃酒泉人,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为我国石油事业奋斗,在条件艰苦的大庆油田,带领石油工人顽强拼搏,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王进喜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严谨认真,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
他的“铁人精神”成为我国石油工人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我国石油事业努力拼搏。
2.铁人张海迪:身残志坚,顽强拼搏张海迪,山东烟台人,是我国著名的残疾人事业活动家、作家、翻译家。
她自幼身患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勇敢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
她自学成才,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困境。
张海迪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铁人张海迪”。
3.铁人孔繁森:一心为民,廉洁奉公孔繁森,山东聊城人,是我国优秀的党的干部,一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拼搏。
他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始终坚持党的原则,一心为民,廉洁奉公,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孔繁森在任期间,积极推进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孔繁森以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树立了典范,被誉为“铁人孔繁森”。
综上所述,三代铁人王进喜、张海迪和孔繁森分别以艰苦奋斗、身残志坚和一心为民的精神,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铁人诞辰100周年事迹一、背景介绍铁人,原名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在大庆油田开发过程中,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带领石油工人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铁人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他的生平事迹,缅怀他的伟大精神,以此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铁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铁人的主要事迹1. 勇挑重担,为石油事业发展不懈奋斗铁人自195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石油战线上默默奉献。
他先后参加了大庆油田的开发、生产、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在油田开发初期,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和巨大的困难,铁人以身作则,带领工人们奋勇拼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不仅在工作中勇挑重担,而且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对石油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不懈奋斗的热情。
2. 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精神铁人的一生是劳动的一生,他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精神”的原则,无论是在艰苦的钻井工作中还是在带领工人攻克技术难关时,他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在一次钻井工作中,铁人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跳进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这一举动不仅感动了现场的工人,也成为了石油工人心中的楷模。
铁人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 关心群众,为职工谋福利铁人不仅在工作中勇挑重担、艰苦奋斗,在生活中也始终关心群众、为职工谋福利。
他深知职工的困难和疾苦,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他积极争取各种资源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他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
铁人的关心和帮助让广大职工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三、铁人对当代石油工人的影响1. 树立了忠诚担当的典范铁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成为了当代石油工人学习的典范。
在工作中,我们要像铁人一样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之心,勇于担当责任、敢于攻坚克难;在生活中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思想上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底线。
1、大庆精神产生于60年代石油会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王进喜是玉门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
3、 2004年10月8日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之际奠基。
4、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王铁人为何只活了47岁。
5、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基本内涵的大庆精神形成于石油会战时期,。
6、松基三井出油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基本标志。
为纪念在国庆十周年前夕松基三井首次出油,将油田内的肇州大同镇改为大庆镇,油田正式定名为大庆油田。
7、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三者紧密相连成为当时一个响遍中国大地的口号。
8、大庆精神是大庆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工作作风、道德标准的集中体现。
9、1997年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作出决定,授予王启民“新时期铁人”称号。
1997年1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10、2007年3月23日- 二次创业”的“新时期五大标兵”,来自基层的“铁人精神的传人”李新民。
11、1963年12月25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原油产量已超额完成当年国家计划,品种增加,石油产品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
12、“三老四严”是大庆石油职工在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
其主要内容是: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13、大庆精神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大庆石油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工作作风、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铁人”精神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力量。
新时代石油战线的“铁人”们作者:李胜基来源:《共产党员·下》2019年第06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就已家喻户晓。
凭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用身体制服井喷……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所缔造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是新时代“石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百万石油人拼搏奉献、不断进取的标杆旗帜。
如今,有这样一个群体——新时代“王进喜”们奋战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茨榆坨采油厂。
油井分散,他们团结一心;资源有限,他们创新无限;风吹日晒,他们斗志十足。
近3年来,该厂产量净增10.5万吨,增幅居辽河油田14家油气生产单位前列,“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越发嘹亮。
勇于突破,干出实绩茨榆坨采油厂地跨二省五市十县区,油藏类型多,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区块多、战线长、断块碎小,被业内人士戏称是“一摞摔碎的盘子”,经过36年开发建设,好打的井、好采的油已难觅踪影。
捉襟见肘之际,厂领导班子率先发声:“产量是油田的生命线、效益线、幸福线,我们要在老油区找出‘新大陆’,争做夺油稳产量、上产量(以下简称‘稳产、上产’)的生力军!”大局面前,毋庸赘言。
践行“铁人精神”“石油精神”,依靠集体智慧,苦干实干加巧干,全厂上下铆足干劲,吹响夺油上产“冲锋号”——“科学设定增产15000吨奋斗目标,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全厂干部职工尊重勘探开发规律、尊重企业发展规律,通盘考虑、同心谋划的结果。
”茨榆坨采油厂厂长卢诗诰谈及今年产量目标时自信满满。
这份自信更来自全厂上下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厂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增产创效领导小组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小组成员,并兼任产能、管理、挖潜增效等子小组组长。
他们各方协同、全员发动,将考核指标合理分解到每个采油区、每个自然站、每个采油井,工作量合理划分给各上产小组,增油目标细化到新井、措施以及采油管理各领域,举全厂之力促产量提升。
新中国十大劳模:王进喜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
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
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
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在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人民日报》1999年08月29日第2版共和国的脊梁武从端亓树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七一”前夕,走在大庆这片热土上,追寻大庆人走过的足迹,我们不断地被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创业者们的英雄气概所感染。
从“老会战”的回忆中,从新一代人的成长中,从千千万万个瞻仰铁人者的留言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铁人仍然活在人们心中。
他恨不得一槌头砸出个油田来“铁人是我最好的战友,我比他小3岁,如果他还健在,应该是76岁了。
”走进当年同铁人共称为大庆会战“五面红旗”的马德仁的家,这位年逾古稀、满头白发的老人,回忆创业时的峥嵘岁月,感慨万千。
他讲道:“在玉门时,我同王进喜在一个井队,他是司钻,我是副司钻。
参加大庆会战后,我们两个人分别担任了1205、1202钻井队的队长。
王进喜 - 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王进喜,甘肃玉门人(祖籍陕西大荔),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
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王进喜6岁靠讨饭为生,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
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
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
群英会期间,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异常兴奋,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同年4月11日、4月29日,会战指挥部先后两次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
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
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7岁。
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习中国石油行业的三代“铁人”先进典型心得体会篇一:学习“铁人”精神心得体会学习“铁人”精神心得体会丰乐中心小学盛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掀起了“学习铁人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热潮,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通过学校集中学习教育、观看“铁人”事迹专题片、赴铁人纪念馆参观学习等方式重温铁人精神,进行了“铁人”精神再教育。
“油井出现了井喷,在危机的时刻,为了防止水泥凝固,铁人王进喜拖着那条伤腿,毅然跳下了搅拌水泥的池子,充当人肉搅拌机,最终抑制住了井喷”。
在共和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忘我拼搏,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当床”,人拉肩扛搬运钻机,破冰取水保证开钻,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筑起了共和国石油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强壁垒。
他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的豪迈誓言和雄心壮志,战天斗地,勇往直前,攻克了种种无法想象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打下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甩掉了中国的贫油国帽子,使梦想成为现实,使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铁人精神”成为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石油人的特色文化和传承不息的精神动力。
这一切正是一代代石油人在“铁人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将“铁人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所换来的。
学习“铁人”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奋发有为、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知难而进、奋力拼搏、敢打硬仗的艰苦奋斗精神;学习他自强不息、严谨务实、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学习他克己奉公、关心群众、甘当“老黄牛”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代铁人先进事迹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三代铁人以其卓越的品质、无私的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
他们分别是王进喜、王启民和李新民。
本文将介绍三代铁人的先进事迹,包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油拼搏、锐意创新、科技引领、传承铁人精神、培育新铁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及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三代铁人都出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但他们从未被困难压垮,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成长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杰出人物。
他们敢于开拓、勇于进取,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无私奉献,为油拼搏三代铁人都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忠实代表,他们为了石油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在工作中,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始终坚守在石油生产的第一线,为中国的石油事业拼搏奋斗。
三、锐意创新,科技引领三代铁人都是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勇于探索、锐意创新,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
王进喜开创了“人拉肩扛”的钻井模式,王启民研发了“超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李新民则开创了“移动式钻井平台”。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石油开采效率,也为中国石油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传承铁人精神,培育新铁人三代铁人都非常重视传承铁人精神,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培训指导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铁人。
这些新铁人在工作中秉承铁人精神,为石油事业奋斗拼搏,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
五、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三代铁人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通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他们还注重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三代铁人都非常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