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0.77 MB
- 文档页数:87
《小猴子下山》优秀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目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01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习惯”为主题,教育学生“坚持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本课通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猴子因为“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等行为,最终空手回家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不能三心二意。
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篇课文,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形象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在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本课与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相比,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生动性,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所强调的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养成,与《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两篇课文所强调的“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等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习惯。
本课与其他课文的联系0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的意思。
学习和掌握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读写“猴子、山上、下山、又又、玉米、想抱、结结、往往、等”等词语。
通过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质疑、课堂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感悟理解的能力。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过程与方法体会小猴子下山后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从中受到情感和意志的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认真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本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小猴子下山》这个寓言故事,并能够从中领悟出相应的道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学习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
这篇文章位于第五单元,主要讲述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因为贪心而什都没有得到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要掌握生字词,还要深入理解其中道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如:“猴、子、下、山、摘、挑、抬、扔”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专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道理,联系实际生活。
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同学们对小猴子下山好奇心,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1)展示一幅小猴子下山图片,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提出问题:“小猴子为什什都没有得到?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找找答案。
”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齐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逐段讲解,分析小猴子行为和结果。
(1)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都遇到哪些事情?(2)小猴子为什什都没有得到?(3)从故事中,你学到什道理?(1)连线题:将生字词与对应图片连起来。
(2)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补全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猴、子、下、山、摘、挑、抬、扔3. 课文结构:事件—结果—道理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1)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都遇到哪些事情?(2)小猴子为什什都没有得到?(3)从故事中,你学到什道理?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字词是否掌握?对课文中道理是否有所感悟?2. 拓展延伸:(1)讲述一个自己或身边人类似经历,与同学们分享。
(2)小组讨论:如何克服三心二意习惯,做到专一?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字词掌握生字词是低年级教学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至关重要。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动物和事物,并因此产生了各种欲望,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如“猴子”、“下山”、“摘”、“扔”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讲述小猴子的经历,使学生认识到贪心、不专一的危害,培养他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品质。
3. 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难点:理解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课文插图、生字词、重点句子等。
2. 生字卡片:用于认读生字。
3. 课后作业纸:用于课后作业布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小猴子下山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小猴子的表情和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小猴子的经历。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小猴子,体验下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猴子、下山、摘、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3. 重点句子:小猴子摘了桃子,又扔了桃子,什么也没得到。
七、作业设计(1)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和事物?(2)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3)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2. 答案:(1)小猴子遇到了桃子、玉米、西瓜、兔子等。
(2)因为小猴子贪心、不专一,摘了桃子又扔了桃子,什么也没得到。
(3)我们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贪心、见异思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小猴子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贪心、不专一的后果。
2023《小猴子下山》优秀课件contents •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目录01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习惯”。
本单元课文以“提示要求,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感悟体会”为编写思路,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用本篇课文生动有趣、浅显易懂,通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学生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贪图眼前的事物而忘记原本的目标。
同时,本篇课文也是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正式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地位教材地位与作用VS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的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010203040506•本篇课文的受众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他们也正处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因此,本篇课文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学情分析0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通过出示谜语、图片和小猴子的动画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小猴子下山》这一主题的兴趣。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设置“帮助小猴子找到食物”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法提供学习资源包和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究学习能力。
contents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延伸•图文结合与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德育渗透与价值观培养方向指引•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布置目录《小猴子下山》故事来源民间故事改编儿童文学经典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作者介绍代表作品《小猴子下山》、《小猫钓鱼》等,作品风格独特,富有教育意义,深受读者喜爱。
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时代背景文化内涵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文章采用简洁的语言,明快地叙述了小猴子下山的整个过程,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故事的主线。
生动的描绘手法通过细腻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将小猴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寓言式的故事情节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通过小猴子的经历,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使得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教育意义。
生动的神态描绘通过对小猴子神态的描绘,如“非常高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展现了小猴子内心的情感变化,使得形象更加立体。
细腻的动作描写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小猴子的动作,如“掰”、“扛”、“扔”等,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小猴子在山间的灵活身影。
寓言意境的营造文章通过描绘小猴子下山的过程,构建了一个寓言式的意境,引导读者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描绘手法和意境营造寓言寓意及启示意义做事要明确目标学会珍惜和满足培养专注力和毅力猴子们在树林里欢快地蹦跳生字词学习及运用举例0103020405句式变换和修辞手法探讨句式变换通过改变句子的语序、结构或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可以变换为“小猴子失望地空着手回到了家。
”修辞手法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桃子比作“满树的宝石”,形象地描绘出了桃子的美丽和吸引力。
猴年马月形容时间遥远,没有确切的日期。
朝三暮四形容人反复无常,没有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