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1鉴诫录卷六~卷十
- 格式:pdf
- 大小:4.57 MB
- 文档页数:116
2013高考17套试卷文言文译文汇编新课标卷1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
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
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
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
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
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
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
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
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
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
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
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
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会员:jerryhuwq友情提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会员:jerryhuwq友情提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南录》《指南录》自序予自吴门被命入卫,守独松关。
乃王正二日。
除浙西大制抚,领神臯。
予辞尹,引帐兵二千人诣行在。
日夕赞陈枢使宜中,谋迁三宫,分二王于闽广。
元夕后,予所部兵皆聚于富阳。
朝廷拟除予江东西广东西制置大使,兼广东经略,知广州湖南策应大使。
未及出命,陈枢使已去国。
十九日大皇除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驻高亭山,距修门三十里。
是日虏帅即引董参政以兵屯榷木教场,城中兵将官纷纷自往纳降,予欲召富阳兵入城,已不及事。
三宫九庙、百万生灵立有鱼肉之忧。
会使辙交驰,北约当国相见。
诸执政侍从聚于吴左丞相府,不知计所从出,交赞予一行。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且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二十日至高亭山,诘虏帅前后失信,虏帅辞屈,且谓决不动三宫九庙,决不扰京城百姓,留予营中。
既而吕师孟来,予数骂其叔侄,愈不放还。
贾余庆者逢迎卖国,秉风旨使代予位,于是北兵入城,所以误吾国陷吾民者,讲行无虚日。
北知卖国非予所容也,相戒勿令文丞相知。
未几,贾余庆、吴坚、谢堂、家铉翁、刘岊皆以府第为祈请,使诣北方,盖空我朝廷,北将甘心焉。
二月八日诸使登舟,忽北虏遣馆伴逼予同往。
予被逼胁,欲即引决,又念未死以前,无非报国之日,姑隐忍就船。
方在京时,富阳兵已退趋婺处等州,予俟间还,军苦不自脱。
至是欲从道途谋遁,亦不可得。
至京口,留旬日,始得盐商小舟。
二月晦夜走真州,朔日守苗再成相见,论时事,慷慨流涕予致书两淮间,合兵兴复,苗賛之甚力。
初三日早,制司人来,乃出文书,谓丞相来赚城,欲不利于我。
苗不以为然。
送予出门,劝奔淮西。
予谓此北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
李公仁人,使见予必感动,遂之维扬。
苗遣五十兵四骑从行。
夜抵西门,欲待旦求见,呵卫严密,皷角悲惨。
杜架阁谓李公必不可见,徒为矢石所陷,不如渡海归从王室,予然之。
自是日夜奔南,出入北冲,犯万万死,道途苦难,不可胜述。
呜呼!予之得至淮也,使予与两淮合,北虏悬军深入,犯兵家大忌,可以计擒,江南一举而遂定也。
脱脱:宋史刑法志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夫天有五气以育万物,木德以生,金德以杀,亦甚盭矣,而始终之序,相成之道也。
先王有刑罚以纠其民,则必温慈惠和以行之。
盖裁之以义,推之以仁,则震仇杀戮之威,非求民之死,所以求其生也。
《书》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言刑以弼教,使之畏威远罪,导以之善尔。
唐、虞之治,固不能废刑也。
惟礼以防之,有弗及,则刑以辅之而已。
王道陵迟,礼制隳废,始专任法以罔其民。
于是作为刑书,欲民无犯,而乱狱滋丰,由其本末无序,不足相成故也。
宋兴,承五季之乱,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岁时躬自折狱虑囚,务底明慎,而以忠厚为本。
海同悉平,文教浸盛。
士初试官,皆习律令。
其君一以宽仁为治,故立法之制严,而用法之情恕。
狱有小疑,覆奏辄得减宥。
观夫重熙累洽之际,天下之民咸乐其生,重于犯法,而致治之盛于乎三代之懿。
元丰以来,刑书益繁,已而憸邪并进,刑政紊矣。
国既南迁,威柄下逮,州郡之吏亦颇专行,而刑之宽猛系乎其人。
然累世犹知以爱民为心,虽其失慈弱,而祖宗之遗意盖未泯焉。
今摭其实,作《刑法志》。
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
建隆初,诏判大理寺窦仪等上《编敕》四卷,凡一百有六条,诏与新定《刑统》三十卷并颁天下,参酌轻重为详,世称平允。
太平兴国中,增《敕》至十五卷,淳化中倍之。
咸平中增至万八千五百五十有五条,诏给事中柴成务等芟其繁乱,定可为《敕》者二百八十有六条,准律分十二门,总十一卷。
又为《仪制令》一卷。
当时便其简易。
大中祥符间,又增三十卷,千三百七十四条。
又有《农田敕》五卷,与《敕》兼行。
仁宗尝问辅臣曰:“或谓先朝诏令不可轻改,信然乎?”王曾曰:“此憸人惑上之言也。
咸平之所删,太宗诏令十存一二,去其繁密以便于民,何为不可?”于是诏中外言《敕》得失,命官修定,取《咸平仪制令》及制度约束之在《敕》者五百余条,悉附《令》后,号曰《附令敕》。
鲁芝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二、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介词宾语、成分省略、词类活用。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典例感悟](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南唐编年史实(十四)南唐编年史实(十四)梳润轩主人编著古篆籀文汗简体:南唐史实宋开宝四年(辛未)971年二月丁亥,宋将潘美克广州,俘南汉刘鋹,南汉灭。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南唐主复作书谕南汉主鋹归款中国,遣给事中龚慎仪往使。
鋹得书,大怒,遂囚慎仪,驿书答南唐主,甚不逊。
南唐主以其书来上,帝始决意伐之。
夏四月辛卯,遣其弟从谦进宋朝贡(《宋史》太祖二)。
冬十月,国主闻太祖灭南汉,又屯兵于汉阳,大惧,遣其弟太尉中书令郑王从善朝贡,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从之。
有商人来告中朝造战舰数千艘在荆南,请密往焚之,后主惧,不敢从(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初,宜春人庐绛诣枢密使陈乔献书,乔异之,擢沿江巡检,召募亡命,习水战,屡要吴越兵于海门,获舟舰数百。
尝说南唐主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向导,奇角攻我,当先灭之。
” 南唐主曰:“大朝附庸,安敢加兵!” 绛曰:“臣请诈以宣、歙州叛,陛下声言讨伐,且乞兵于吴越,兵至拒击,臣蹑而攻之,其国必亡。
” 南唐主亦不能用。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
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主印”,且请赐诏呼名,帝许之。
后主乃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其余官称多所更定。
先是,后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太祖,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少赂其使者可也。
”普辞,帝曰:“大国之礼,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
”及从善来朝,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
唐君臣皆震骇,服帝之伟度。
景达卒抚州,年四十八,葬于江州庐山。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景达生于吴顺义四年,是岁大旱,烈祖方辅政,极于焦劳,七月既望,雩而得雨,景达以是日生,烈祖喜,故小名雨师。
稍长,神观爽迈,异于他儿,烈祖深器之,受禅封信王。
烈祖欲以为嗣,难于越次,故不果。
烈祖殂,景迁已前死,元宗称疾,固让景遂,欲以次及景达,承先帝遗意。
《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22种,存目100种,共122种)提要《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22种,存目100种,共122种)提要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评类《春秋》笔削,议而不辨。
其後三传异词。
《史记》自为序赞,以著本旨。
而先黄老,後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班固复异议焉。
此史论所以繁也。
其中考辨史体,如刘知几、倪思诸书,非博览精思,不能成帙,故作者差稀。
至於品骘旧闻,抨弹往迹,则才纟番史略,即可成文。
此是彼非,互滋簧鼓,故其书动至汗牛。
又文士立言,务求相胜。
或至凿空生义,僻谬不情,如胡寅《读史管见》讥晋元帝不复牛姓者,更往往而有。
故瑕类丛生,亦惟此一类为甚。
我皇上综括古今,折衷众论。
钦定《评鉴阐要》及《全韵诗》,昭示来兹。
日月著明,爝火可息。
百家谰语,原可无存。
以古来著录,旧有此门,择其笃实近理者,酌录数家,用备体裁云尔。
△《史通》?二十卷(内府藏本)唐刘子玄撰。
子玄本名知几,避明皇嫌名,以字行。
彭城人。
弱冠擢进士第,调获嘉尉,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累迁秘书监,太子左庶子,崇文馆学士,开元初官至左散骑常侍。
後坐事贬安州别驾,卒於官。
事迹具《唐书》本传。
此书成於景龙四年。
凡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
盖其官秘书监时与萧至忠、宗楚客等争论史事不合,故发愤而著书者也。
其内篇《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有录无书。
考本传已称著《史通》四十九篇,则三篇之亡,在修《唐书》以前矣。
内篇皆论史家体例,辨别是非。
外篇则述史籍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
文或与内篇重出,又或牾。
观开卷《六家篇》,首称自古帝王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是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故删除有所未尽也。
子玄於史学最深,又领史职几三十年,更历书局亦最久。
其贯穿今古,洞悉利病,实非後人之所及。
而性本过刚,词复有激,诋诃太甚,或悍然不顾其安。
《疑古》、《惑经》诸篇,世所共诟,不待言矣。
即如《六家篇》讥《尚书》为例不纯,《载言篇》讥左氏不遵古法,《人物篇》讥《尚书》不载八元、八恺、寒浞、飞廉、恶来、闳夭、散宜生,讥《春秋》不载由余、百里奚、范蠡、文种、曹沫、公仪休、宁戚、穰苴,亦殊谬妄。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
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辛巳,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
剪胜野闻【明·徐祯卿】翦胜野闻,一卷,明徐祯卿撰。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
弘治十八年进士,官国子博士。
《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太祖尝自叙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
上世以来,服勤农业。
五世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伯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
初一公配王氏,是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即先考,讳世珍。
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以充。
先祖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
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
及卒,家田消乏,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乡居。
先伯考性淳良,务本积德,于人无疾言忤意,乡里称为善人。
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
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寝没。
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为大都督。
重六、重七俱绝嗣。
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疾,舍身皇觉寺中。
甲申岁,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业,又次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
至正二十四年,天下大乱,诸兄皆亡,淮兵蜂起,掠入行伍,乃招集义旅,兵力渐众,因取滁和。
龙凤三年,帅师渡江,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
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复可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
爰自金陵、太平驻师开府,为根本之地,实乡郡焉。
屡岁征伐,拓境开疆,吴楚瓯越,方数千里,由是累膺显爵。
龙凤九年三月十四日内降制书:曾祖考为资德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司空,吴国公。
《四库全书》史部史抄类(3种,存目40种,共43种)提要《四库全书》史部史抄类(3种,存目40种,共43种)提要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钞类帝魁以後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取百篇。
此史钞之祖也。
《宋志》始自立门。
然《隋志?杂史类》中有《史要》十卷,注“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
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
嗣後专钞一史者,有葛洪《汉书钞》三十卷、张缅《晋书钞》三十卷。
合钞众史者,有阮孝绪《正史削繁》九十四卷。
则其来已古矣。
沿及宋代,又增四例。
《通鉴总类》之类,则离析而编纂之。
《十七史详节》之类,则简汰而刊削之。
《史汉精语》之类,则采摭文句而存之。
《两汉博闻》之类,则割裂词藻而次之。
迨乎明季,弥衍馀风。
趋简易,利剽窃,史学荒矣。
要其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即韩愈所称记事提要之义,不以末流芜滥责及本始也。
博取约存,亦资循览。
若倪思《班马异同》惟品文字,娄机《班马字类》惟明音训,及《三国志文类》总汇文章者,则各从本类,不列此门。
△《两汉博闻》?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嘉靖中黄鲁曾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读书志》,乃宋杨侃所编也。
侃,钱塘人,端拱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
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
是编摘录前後《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
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
凡《前汉书》七卷、《後汉书》五卷。
虽於史学无关,然较他类书采摭杂说者,究为雅驯。
《後汉书》中间有引及《前汉书》者,必标颜师古字。
而所引梁刘昭《续汉志注》,乃与《章怀注》无别,体例未免少疏。
至所列纪传篇目,亦往往多有讹舛。
然如《四皓》条下引《颜师古注》曰:“四皓称号,本起於此,更无姓名可称。
盖隐居之人,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
至於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理书说,竟为四人安姓字。
自相错互,语又不经。
班氏不载於书,诸家皆臆说。
今并弃略,一无取焉”云云。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帝王之世祖顺治福临《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帝王之世祖顺治福临(1638—1661)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皇太极第九子,名福临,年号顺治。
六岁即位,由叔父多尔衮、济尔哈郎摄政。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顺治七年亲政,由议政王大臣决策,在其统治时期恢复六部旧制,改内三院为内阁。
改定八旗制度,颁布大清律,镇压反清斗争,强化封建统治。
在位十七年去世,庙号世祖。
问喀尔喀使者章皇即位时甫七龄,时喀尔喀使者来朝,随班祝贺,拜跪失仪,上即宣问。
侍臣答以远方使者,未娴礼节,上乃悦。
时上在冲龄,即聪慧若此。
《啸亭杂录》卷1问国祚清世祖入关,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朝。
世祖问异日事,答曰:“我身不缺,我国不灭。
”又问国祚,答曰:“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
”当时且以为二十传也。
《新世说》卷5 世祖勤政大兵入关时,明臣迎降,睿忠王权宜任之,故胜国弊政,未尽厘正。
世祖亲政后,任法严肃,凡大臣专擅如陈名夏、谭泰、陈之遴、刘正宗辈,无不立正典刑。
故人知畏惧,夙弊尽革,以成一代雍熙之治。
《啸亭杂录》卷1科第特恩顺治乙酉,山东乡试以法若真五经违式,具题径准会试得登第入词林。
戊戌以丁酉江南乡试多弊,上亲行覆试之。
三试皆以吴珂鸣为首,遂令同会试,中式者一体殿试,得赐出身入词林。
法不登乡试录,吴不登会试录也。
《澹余笔记》世祖嫁明长公主明思宗长公主,名徽綵,年十五,奉圣母命,偕宫人数十至嘉定伯周奎府中。
以门禁森严,不便请钥为辞,及天将晓,仍归大内。
顺治乙酉,上书求出家,世祖命访原世显,得之,诏使成婚,婚一年而卒。
《清稗类钞? 婚姻类》为治之道在敬天勤民顺治四年,江西抚李翔凤,进正一真人张应景符四十幅。
得旨:为治之道,惟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
朝廷一用,天下必至效尤。
其置之。
《榆巢杂识》卷上起复劾冯铨诸臣原官顺治初,睿亲王摄政,凡言官劾大学士冯铨者多降革。
九年十一月,范文肃公乃汇原疏进呈,世祖览毕问曰:“诸臣所劾诚当,何为以此罢?”公对曰:“诸臣疏劾大臣,无非为君为国,皇上当思所以爱惜之。
二老堂杂志-宋-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宋周必大●卷一○黜陟唐虞以三考黜陟幽明,而其所命或终身于一职。
盖所谓陟,若今磨勘转官年劳换服色也欤。
○夔制乐夔始制乐,以赏诸侯,非谓制乐始于夔也。
制乐以赏诸侯或自夔耳。
○明夷文王重爻之时,纣虽虐而商未危。
箕子尚为商臣,其明未夷,卦之六五已曰:“箕子之明夷利正。
”此赵宾所以凿为ぼ兹之说也。
○教子教国子孔子教子止于《诗》、《礼》而不及《乐》,盖为学之道成于《乐》故也。
周官教国子,则乐德、乐语、乐舞在所先焉,圣人所望于公族其至矣乎!○后艰终吉《诗》称无后艰,《易》称有终吉,一也。
○记闻人滋五说闻人滋以《诗》言祖妣为姜原,其说可用。
盖《周官大司乐》以享先妣,在享先祖之前,亦谓姜原也。
《礼记内则》载养老一段并与《王制》同,滋曰:“贵老为其近于亲也。
”《豳诗》首言发栗烈,而后言于耜举趾。
滋曰:“豳地多寒故也。
”滋曰:《论语》凡称或者,其所言皆无可取,故略其姓名。
如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或问之说,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或曰管仲俭乎,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或对曰申枨之类。
滋曰:经史中言五谷以稻为贵,古人各以其类配之。
如以杀鸡配为黍,谓野人之食也。
以啜菽配饮水,谓贫者之孝也。
以稷食对菜羹,谓贬降之食也。
以麦饭对葱叶,谓草具之食也。
惟食稻则对衣锦言之。
又,祭记则以稻为嘉蔬,公享大夫则稻为嘉膳,是五谷以稻为贵也。
○天王谓王为天王,疑自《春秋》始,盖孔子之深意也。
或曰:《曲礼》不云乎: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
何谓也?曰:《曲礼》,汉儒所记耳,且其下文云:措之庙立之王曰帝。
崔灵恩以谓为记时有王入庙称帝之义,记者录以为法。
然则天王某甫者,亦皆汉儒传闻之辞耳。
或又曰:《庄子》载尧舜问答,而云天王用心何如?则天王之号岂必始于《春秋》?予曰:庄周所载,未必尧舜本语也。
○论富贵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取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可以力求,不可以知为,此孔孟之学也。
《指南录后序》原文和翻译《《指南录后序》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指南录后序》原文和翻译《指南录后序》原文和翻译指南录后序〔宋〕文天祥原文: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