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五凤学校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1节+机械运动(一)教案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七年级科学辅导讲义课题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运动的相对性【新知学习】新知一参照物1.机械运动:物体的不断发生着改变,这种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说明】(1)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跟所选的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物体是否运动的判断结果就可能不同。
新知二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运动和运动。
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发生变化再分为直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运动的理想情况,严格意义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常见的。
其要求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说任意时刻的速度都要相等。
举一例子:一个物体第1s前进了5m,第2s前进了5m,第3s又前进了5m,但它并不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每1s内速度也可能是变化的。
重要提示:(1)判断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条件:一是有能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二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识记得方法是以某一情景为例进行分析,如行驶在路上的汽车相对于车里的乘客是静止的,但相对于路面与路旁的树、建筑物等是运动的。
【课堂小结】【练习巩固】一、选择题1.[2019·淮安]小明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小明旁边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沿途的路灯D.迎面驶来的公共汽车2.风洞是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
如图所示是利用风洞装置来获取飞行器飞行时性能指数的一次实验过程,图中飞机模型可以认为是高速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A.模型支架B.高速气流C.压力秤D.风洞3.[2019·烟台改编]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知识点1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识点2参照物(1)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然后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研究机械运动时,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注: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②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因此,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参照物。
知识点3 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快慢的变化,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4 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的物体运动得快②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②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知识点5 速度公式的应用(1)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变形为s=vt、t=s/v,如果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机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参照物的定义能力目标:理解并学会解释生活中“动”与“不动”的现象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事物的静和动是相对的,人生中的亦是如此。
重点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教具: 大的铅画纸小吸铁石小车秒表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今天的主人公小凯,一个关注时事,钟爱旅游的中学生。
同学们都知道,最近各国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一架由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客机上,MH370.这架飞机与3月8号凌晨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机上载有154名中国游客。
我们的主人公小凯,当然也很关注本次事件,这是他昨晚刚刚从新浪网上获取的有关马航客机的最新消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MH370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有搏斗:3月8日凌晨1点20分,马航MH370航班失去联系前,飞行高度约10500米.据《纽约时报》报道,雷达数据显示MH370客机高度多次突变。
当日2点18分,客机飞至13500多米高度后突然向西转,2点32分,失联客机不平稳降至7000米左右,后又转向印度洋后,3点15分,飞机飞行至9000较高海拔。
这意味着飞行员或劫机者改变航向,或飞机在无驾驶员情况下飞行。
另据美国广播公司分析,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驾驶室内存在搏斗。
师:文字较为冗长,为了方便我们阅读,请同学将上面的重要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师:请同学们再把表格中的信息以点的形式描在老师给你的以时间为横轴,海拔高度为纵轴的铅画纸上,并将这些点相连。
看看你们能不能从图上获得更加直观的信息。
师:板演的同学,你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定出马航客机的海拔高度在发生变化的?(海平面为基准)师:图表可以极大的将问题简化,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适时的进行利用。
师:在科学上我们就把物质的这种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新课教学:一、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师:你能不能现场表演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或者举一些你所了解的机械运动的例子?二:参照物师:烟花三月,小凯与爸爸相约下扬州。
《机械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属物质科学范畴。
教材在处理本课内容时,先通过跳马运动中运动员空间位置的改变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再通过分析观光电梯上乘客的运动状态得出参照物的概念,最后通过对几个实例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作为《运动和力》这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是对该物体进一步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同时,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描述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而本课内容无论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实际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物体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且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对参照物的概念也没有十分明确,并且学生默认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潜意识也会使学生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产生困难。
不过,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各种运动及其描述也都有亲身的体验,再加上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相信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会有较大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
(2)能对物体的运动情况加以描述。
2、科学知识与技能(1)说出参照物的概念。
(2)在确认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
(3)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出所选的参照物。
(4)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描述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1)能用参照物的有关知识解释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在科技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出所选的参照物。
第1节机械运动1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关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对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照物进行互相的判断。
能对运动进行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认识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经过竞赛情形教课,使学生体验速度观点成立的过程与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心主义教育。
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想能力;培育学生在生活中擅长察看四周事物的优秀习惯;感觉科学与艺术联合所带来的美感。
2学情剖析生活中 , 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必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必定的困难,教课时能够举平常生活中的案例,在矛盾中创建教课情境, 引出参照物的观点。
让学生认识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观点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类浅显的说法来描绘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
要求指引学生经过生活中的案例获取比较物体快慢的不一样方法。
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时,经过只供给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行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为成立速度观点确立基础。
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目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
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课中要注意重申,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块知识,速度公式的变形在此能够降低要求。
3要点难点1、依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2、会灵巧应用速度的观点,速度公式、变形公式计算4教课过程第一学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关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对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照物进行互相的判断。
能对运动进行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