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中山质检)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秦始皇时实行暴政,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A项错误;秦实行“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汉代,故D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 项正确。
【答案】 C2.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解析】解读题意,“正月”因与秦始皇的名字同音,而改为“征月”,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可排除;君权神授最早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故C项错误。
【答案】 D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解析】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秦迁六国贵族、富豪,是让他们与原来土地分离,从而削弱可能的地方割据,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A、C、D三项与政治目的相差较远。
【答案】 B4.(2016·威海期中)《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课时规范练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21·四川泸州模拟)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移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占领区,这一战略布局( )A.利于促进大秦帝国的统一B.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C.是小农经济扩张性的体现D.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2021·陕西宝鸡模拟)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
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
这反映出秦国( )A.率先建立集权体制B.尚武的文化传统C.未受宗法制的影响D.王位传承的稳固3.(2021·陕西宝鸡高三月考)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则负责颁布诏令和管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
这反映了此制度( )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B.具有明显的决策高效性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4.(2021·安徽合肥模拟)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未世袭于子孙。
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5.(2021·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下面是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
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6.《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以郡县制为例》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
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使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7.(2021·湖南益阳模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的“礼仪政治”到秦朝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2.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3.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问题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4.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行省制C.郡县制D.察举制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
为此,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中央集权制B.实行郡县制C.实行三公九卿制D.统一文字6.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
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8.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9.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答案:B4.[2020·四川南充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为(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说明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国家没有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统一的意义而不是内涵,排除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太过绝对,排除D项。
答案:A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6.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的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专题一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2.(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2.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书》22 7 1 20《北史》7 6 3《隋书》21 19 3 17《宋史》16 1 14《金史》7 5 1《明史》11 6 1 8合计84 44 5 6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3.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4.(2022·盐城模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据此可知,在秦朝(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从“人治”到“法治”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6.(2023·扬州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7.(2023·山东济宁二模)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
课题综合检测(三)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
这一划分( )A.侧重于军事和边防管理B.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C.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D.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D[材料表明秦代郡级政区的划分尊重自然区域的关系,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当时的划分是以山川地理为依据,排除B项;当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
]2.(2020·广州三模)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选官制度的变革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强化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官员不可能通过任人唯亲的方式产生,因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故选B项;汉代、唐代儒学都占正统地位,A项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任人唯亲一项”,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君主权力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
] 3.(2020·济宁模拟)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
下面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B[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众多被秦国所重用的客卿的主要事迹,大都涉及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六国的计谋,据此可知,这反映出秦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以促进其统一六国的大业,故选B项;表格中所列诸多客卿的主要事迹,不仅涉及秦国的改革,还有统一六国的计谋,排除A项;秦国大量重用客卿,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统一六国的宏大志向,而不仅仅是削弱其他国家,排除C项;通过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客卿的事迹可知,其活动内容与打击本国贵族无关,排除D项。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直到秦汉,中心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
”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A.嫡长子继承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解析:选B 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打破了血缘分封,与题干中“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信息一样,故B项正确。
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明显有深厚的贵族色调,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体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举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干脆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解析:选C 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举荐,也不能世袭,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3.秦始皇宣布:“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皇位世袭B.天命神授C.皇权至上D.以法治国解析:选C 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可知主要强调的是皇权至上,故C项正确。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材料不能说明( )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心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解析:选D 御玺专属于皇帝;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心集权的体现,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5.安作璋先生认为“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非常重要”,“在法定制度上,他有着特别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
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2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
A 选不能体现,CD项说法错误。
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
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9题类似。
3.(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9题)《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这表明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8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答案】D【点拨】根据材料,天子的印称为玺,用玉来制作,禁止民间使用玉来制印,这些规定和君主比如在服饰样式、颜色、车驾规格等一样,都旨在反映君主为了突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严禁老百姓僭越。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建立起秦朝。
请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具体年份是哪一年?A、公元前207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27年D、公元前230年2、秦始皇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分别是指?A、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天子、太尉、御史大夫C、丞相、诸侯、御史大夫D、内相、太尉、御史大夫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列哪项措施对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A. 统一度量衡B. 推行法律改革C. 实施郡县制D. 建造万里长城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 增加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B. 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C. 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D. 提高了中央政权的合法性5、题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其中?()A. 统一度量衡B. 实行郡县制C. 推行焚书坑儒D. 实行三公九卿制6、题干: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推行郡国并行制B. 实行推恩令C. 修建长城D. 派遣将领征讨匈奴7、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8、汉代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强化君主专制?A、废除丞相B、实行三公九卿制C、实行内阁制度D、设立中朝和外朝9、题目:秦朝为了统一度量衡,采取措施是:A.推广各诸侯国使用的“商鞅量”B.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度量衡C.废除了各诸侯国的私度私量,推行统一的度量衡D.在原有度量衡基础上略作调整 10、题目: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设立中央监察机构——司隶校尉B.实行均田制,加强土地管理C.推广“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D.设立“五经博士”,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11、【题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 实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统一文字D. 建造长城12、【题目】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推恩令”,下列关于“推恩令”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B. 促进了中央集权C. 加深了诸侯国内部矛盾D. 增强了诸侯王的权力1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一模)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
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 )A.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B.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C.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D.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D [材料中白鹿皮币适用于进贡物品的包装,不是市场流通,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要求地方进献贡品,不是凸显皇帝独尊,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地方的诸侯割据,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诸侯王进献的要求,特别是“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体现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故D项正确。
]2.(2018·苏州一模)《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B [由材料信息可看出,材料描述的农具是耦犁,耦犁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故B项正确。
]3.(2019·重庆模拟)西汉政治家贾谊反对“放民铸钱”,他认为:“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
”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实际上是( )A.规范铜钱铸造标准B.调控货币流通数量C.打击地方王侯势力D.稳定商品市场价格B [由材料“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可知贾谊主张钱币官铸从而控制市场上货币流通量,材料未体现对铜钱铸造标准的规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贾谊反对“放民铸钱”并非专指地方王侯,因而“敛散之道”并不是打击地方王侯,故C项错误;D项是目的非“敛散之道”的实质,故D项错误。
]4.(2018·兰州一模)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题检测试题(附答案)历史回眸一、六王毕,四海-1.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军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2,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
此后,继续进军北方。
3.秦修筑的直道与军事防御工程——长城、蒙恬所率领的驻扎在上郡的边防军相匹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
4.公元前220年,秦军展开了统一岭南的战略攻势。
公元前214年,平定了岭南。
秦在岭南设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5.秦朝还在当时被称之为“西南夷”的广大地区,开辟了史称为“五尺道”的交通路线,并委任官吏。
二、海内为郡县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加强与西方各国在各方面的来往和合作。
2.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秦王朝的官僚机构1.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有奉常、郎中令等;。
2.秦朝时期,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
但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四、挟书律1.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先后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开思想专制之先河。
2.秦律规定,“敢有挟书者族”。
这与李斯所建议的“焚书令”的相关内容一脉相传,都与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3.西汉惠帝时,朝廷宣布正式废除“挟书律“之后,深藏在民间的典籍才重见天日,成为延续文化命脉的基础。
突破思路本节主要内容虽然包括四个部分,但实质上主要涉及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巩固统一的政治和思想措施。
其中后者属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这一分析,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突破措施:(1)“六王毕,四海一”一目实际上讲了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但应当注意的是本教材对秦统一问题的新观点:“秦帝国的统一步伐,并没有随着吞并六国而终止。
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山东济宁月考)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解析:C “太尉”设是为削弱丞相军权,而不授他人,是为掌握军权加强皇权服务,C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正确。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解析:C 秦朝时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这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
A项从属于C项;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更不是现代法治,故B、D两项错误。
3.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
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
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
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皇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C.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D.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解析:A 结合题干中关键信息“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可知宦官操纵国家权力在于其将皇帝掌控为自己手中的工具,四个选项都属于其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皇帝大权独揽,一旦皇帝被人控制,就会出现大权旁落的弊端。
4.(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
2-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潍坊期末]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两者相比,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朝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2.[2018·衡水中学调研]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秦王嬴政的独断专行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开始”一词不准确,排除;B 项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秦王嬴政”的说法本身错误,应该是秦始皇嬴政,而且实际上也是C项的体现,排除。
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A
解析郡县面积的大小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郡县分的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需加强管理,故选A项。
4.[2018·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
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已经确立了封建私有制,不是国有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地方官吏对财产问题进行严格的统计并且逐级上报,体现了官僚制度的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理,并不是主要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5.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说明(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6.[2018·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7.[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了( )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8.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答案D
解析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的结果是不同的。
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9.[2018·河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
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第(2)问,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
第(3)问,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