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清蛋白偏低【养生小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7.15 KB
- 文档页数:2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例明确诊断T2DM患者(T2DM组)及60例健康者(健康组),进行FBG、HbA1c和GSP测定,FBG采用氧化酶法、HbA1c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GSP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T2DM组FBG、HbA1c、GSP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T2DM组中仅FBG升高有67例(占33.5%),仅HbA1c升高有7例(占3.5%),FBG、HbA1c升高45例(占22.5%),FBG、GSP升高1例(占0.5%),HbA1c、GSP升高6例(占3.0%),FBG、HbA1c、GSP升高74例(占37.0%)。
结论三项联合检测互为补充,对早期诊断治疗减少T2DM并发症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2型糖尿病糖尿病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生物作用受损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可导致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或衰竭。
在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就达4000多万人,T2DM占糖尿病97%以上[1],预防和降低T2DM发病率,防止并发症,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研究有针对性选择200例确诊为T2DM患者和60例健康者进行FBG、HbA1c、GSP检查,探讨三项指标与T2DM关系及联合检测对诊断T2DM及用药控制情况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8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WHO (1999)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确诊的T2DM患者200例(T2DM组),男110例,女90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0.2岁。
健康者60例(健康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5.5~75.0岁,平均年龄51.0岁。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的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与gsp (糖化血清蛋白)以及fbg(空腹血糖)同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予以hba1c与gsp以及fbg等检测,同时检查眼底。
将其分为ndr组(正常眼底组)共102例,与dr组(视网膜病变)共98例。
结果其中dr 组的hba1c与gsp值同ndr组相较,差异显著(p<0.01),但dr组的fbg水平同ndr组相较,不具差异(p>0.05)。
结论 gsp以及hba1c 目前能够被作为发现多数患者dr的重要指标,同时将两者结果结合考虑则能够辅助临床早期发现dr。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即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情况时比较普遍的一种临床并发症,与此同时,由于dr大多呈进行性发展,多数为不可逆趋势,因此早起发现并予以早期的治疗系预防患者致盲最重要的措施。
本文回顾分析20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研究糖尿病患者的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与gsp (糖化血清蛋白)以及fbg(空腹血糖)同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联性。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患者年龄最大82岁,最小27岁;其病程最长为30a,最短为1a。
1.2 方法1.2.1 分组全部患者均予以眼底检测,首先确定是否为dr并予以分组,将其分为ndr组(正常眼底组)共102例,与dr组(视网膜病变)共98例。
1.2.2 仪器再分别对患者hba1c与gsp以及fbg进行,其仪器为120tba的全自动分析血生化仪,其试剂选择(申索佑福上海试剂盒),以及配套产品。
1.3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7.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处理,将χ±s用作表示数据,其p值选择0.05以下具统计学差异。
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价值研究孙建斌【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清白蛋白(GA)在糖尿病(DM)患者临床检测期间发挥的作用,验证其可行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诊的25例DM患者(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参与体检的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动态血糖均值以及糖尿定量等指标。
结果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值、糖化血清蛋白值、空腹血糖值、动态血糖均值以及糖尿定量均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结果对DM患者诊治方案的编制起到导向作用,在DM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具有普及与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7(006)004【总页数】2页(P728-729)【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可行性分析【作者】孙建斌【作者单位】北医三院检验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检测血糖含量为DM患者临床诊断中必需步骤之一,它在患者临床治疗计划制定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嘘的。
有效管控血糖含量可以拖延DM的发展进程,改善患者各项症状[1]。
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在控制DM患者血糖水平方面体现一定的价值,本文现做出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诊的25例DM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都满足WHO专家咨询报告编制的标准均确诊是DM,且都不合并心、肝、肾功能异常以及他类严重病史,符合入组的基本条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9-76(62.4±5.21)岁。
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6-78(62.7±4.89)岁。
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内容与目的均知情,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效果比较彭湘杭;杨锐;艾雅琴;陈宏;陈容平;张桦;蔡德鸿【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1(32)7【摘要】目的比较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新增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糖尿病(DM)诊断标准和2003年ADA 空腹血糖(FPG)≥7.0 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用于糖尿病诊断的效果,探讨HbA1c作为诊断标准的可行性.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568名无糖尿病史的常住居民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PG 2 h≥11.1 mmol/L为金标准,评价HbA1c和FPG诊断DM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根据2010年ADA中HbA1c≥6.5%的标准,诊断DM的检出率为6.34%,2003年ADA标准中FPG≥7.0 mmol/L诊断DM的检出率为7.8%.HbA1c≥6.5%和FPG≥7.0 mmol/L的敏感度分别为35.0%和37.3%,特异度分别为99%和98%.HbA1c和FPG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系数为K=0.57.结论HbA1c≥6.5%与FPG≥7.0 mmol/L吻合度较好.作为诊断标准,HbA1c与FPG无明显差别.【总页数】3页(P863-865)【作者】彭湘杭;杨锐;艾雅琴;陈宏;陈容平;张桦;蔡德鸿【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28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比较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的效果 [J], 梁栋2.血清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缺铁性贫血的性能比较 [J], 陈权新;邹跃玲;王晨3.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J], 李军;张震;周婷;李思源;吴媛媛4.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诊断效果评价 [J], 何敏怡5.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诊断效果评价 [J], 张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血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低血糖(hypoglycemia)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低。
低血糖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原因:
1. 错误的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胰岛素和胰岛素释放促进剂)可以导致血糖水平过低,特别是在剂量或使用时间不当的情况下。
2. 长时间未进食:长时间不进食或饥饿状态会耗尽体内储存的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下降。
3. 酒精摄入过量:酒精会干扰肝脏释放和合成葡萄糖的过程,导致低血糖情况。
4. 肥胖手术后:肥胖手术后,消化系统的改变可能导致饭后低血糖。
5. 肝脏疾病:肝脏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某些肝脏疾病会干扰这个过程,导致低血糖。
处理低血糖的方法包括:
1. 葡萄糖补充:饮用含糖饮料、进食含有快速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果汁、葡萄糖片等),可以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2. 进食平衡饮食:平时要保证膳食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不进食。
3. 定期监测血糖:如有低血糖的症状,定期测量血糖水平,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 调整药物剂量:如果低血糖是由于胰岛素或其他药物引起的,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或时间。
5. 注意酒精摄入:限制酒精的消费,以免干扰血糖调节的过程。
6. 寻求医疗帮助:如果低血糖症状严重或反复发生,应及时咨询医生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低血糖情况可能会需要紧急处理,如使用葡萄糖凝胶、皮下注射葡萄糖或其他急救措施,应尽快就医处理。
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的应用意义初步分析发表时间:2016-09-05T10:56:39.5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作者:陈世军[导读] 探讨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的应用意义。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岳阳 414000【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的应用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糖尿病患者50例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对象均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并记录在EXCEL表格中,采取统计学SPSS18.0软件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化血清白蛋白应用于糖尿病诊断中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相等的价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对于临床诊断有很好的意义,值得借鉴。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意义糖尿病属于常见慢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而我国近几年老龄化加剧,造成本病发生率有所上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属于糖尿病诊断金标准,但随着研究增多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少,采血更自由,诊断更准确,受到广泛关注。
当然,空腹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最为常用的指标,但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近期一些研究[1]指出采取糖化血清白蛋白诊断糖尿病也有不错价值。
为了提高糖尿病诊断符合率,尽早治疗,改善预后,我院展开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50例进行研究,纳入时间2014年4月~2016年4月,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确诊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标准,两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1.7±5.6岁(42~74岁)。
研究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2.6±5.8岁(45~76岁);病程6.7±1.3年(1~20年)。
血糖血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一、血糖血检1.空腹血糖检查空腹血糖检查是指在未进食或进食后8小时以上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血糖水平的检查。
正常成人空腹血糖水平在3.9-6.1mmol/L之间,若空腹血糖值持续高于7.0mmol/L,说明患者已经发生了糖尿病。
2.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指在血红蛋白A中N端和β链上赖氨酸残基和葡萄糖发生非酶催化的缩合反应生成的糖基化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末梢血糖水平的累积性反映,能够反映出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用于评价糖尿病、糖代谢紊乱情况的稳定性。
正常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为4.0%-6.0%。
二、治疗方法1.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基本措施之一,包括调节总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饮水等。
通过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提高机体内胰岛素敏感性等,达到降低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糖代谢等效果。
2. 运动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有助于促进人体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增强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同时还能减轻体重、调节脂肪代谢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等。
3. 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调整血糖代谢平衡,以达到控制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常见的糖尿病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胡萝卜素、胰岛素等。
4. 胰岛素治疗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受损,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血糖时,需要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胰岛素治疗是通过注射胰岛素补充机体内胰岛素的缺乏,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1.饮食控制要合理搭配,避免摄入过多的糖类食物,选用底热量、高膳食纤维、低脂肪的饮食。
2.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
3.长期使用糖尿病药物需要间断性检查胃肠道、肝肾功能等,避免药物的肝肾毒性。
4.不应将糖尿病药物定量随意自行调整,不应中止治疗,应按医嘱规律服用。
5.不应忽视糖尿病的并发症,定期检查、随诊或治疗并发症。
您所不知道的糖化血清白蛋白作者:李青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0年第02期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日常诊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那么您了解糖化血清白蛋白吗?糖化血清白蛋白的英文缩写是GA,作为临床上血糖监测的指标之一,对于评价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情况及反映短期内血糖水平的变化具有比较高的临床价值。
GA帮您鉴别“真假糖尿病”GA是血中葡萄糖与血浆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由于血浆中占70%左右的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7~19天,所以GA值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测定前2~3周血糖的平均水平。
当人在急性应激时,如外伤、感染以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等病变发生时,非糖尿病患者在此时出现的高血糖,很难与糖尿病鉴别,而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联合测定,就有助于判断高血糖是暂时性或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从而鉴别高血糖是糖尿病还是单纯应激状态。
GA帮您评价降糖效果人体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起来非常缓慢,一旦结合就不容易解离,而血糖与血清蛋白的结合就较容易且快速。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糖化血清蛋白GA浓度的变化就早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改变。
在治疗过程中,GA就可能比HbA1C更利于评价降糖的效果。
GA帮您判断是否频发低血糖对于无症状性低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尤其是反应较迟钝的老年患者,结合自己平时测量的手指血糖数值,GA检测有助于推测近段时间是否频发低血糖。
如患者空腹血糖或日间某时段血糖数值明显增高,而GA检测值并没有明显增高或与快速血糖数值增高程度不一致,则可以推测患者近期可能有低血糖发生或血糖波动较大而致平均血糖水平偏低。
因此,治疗时应注意不要盲目增加降糖药物用量,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GA帮您了解不同孕期血糖水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益于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
妊娠期由于胎盘产生的激素如胎盘生乳素、皮质激素以及雌孕激素等有拮抗胰岛素作用,可出现妊娠期血糖升高,且妊娠不同时期的血糖变化趋势不同,GA测定可了解孕妇不同孕期血糖控制水平,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 dalbumin,GA)
杨柯君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2012(0)15
【摘要】果糖胺(GSP)是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与葡萄糖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7~19d,故其值能反映测定前2~3周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目前临床上用来判断短期血糖控制的指标。
【总页数】1页(P22-22)
【关键词】糖化血清白蛋白;血清蛋白;果糖胺;酶促反应;糖化血浆蛋白;定量测定;基层医疗单位;特异性
【作者】杨柯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
【相关文献】
1.糖化血清白蛋白(GA)在糖耐量受损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J], 范志广;孙磊;朱俊英;马虹宇
2.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的目标血糖范围与糖化血红蛋白、1,5-脱水葡萄糖醇和糖化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J], 居悦俊; 张琳琪; 王冠怡; 孔颖宏
3.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J], 杨葳
4.联合应用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清白蛋白在糖尿病筛查、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价值 [J], 柳丽芳
parison of Glycated Albumin (GA)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in monitoring glycemic excursions during pregnancy [J], Veeraswamy Seshiah;Vijayam Balaji;Ashalatha Srinivasan;Madhuri S. Balaji;Arthi Thiyagarajah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白蛋白血症标准低白蛋白血症标准是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通常被定义为低于30g/L。
低白蛋白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营养失调,主要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合成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
以下是关于低白蛋白血症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概述低白蛋白血症标准是一种用于诊断和评估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标准。
血清白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营养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低白蛋白血症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水肿、腹腔积液等。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低白蛋白血症对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摄入不足:长期饮食不良或摄入量不足可能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
2.吸收不良:消化系统疾病或肠道吸收障碍可能导致肠道对白蛋白的吸收不良,进而导致低白蛋白血症。
3.合成障碍:肝脏疾病或先天性代谢障碍可能导致白蛋白合成障碍,使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
4.丢失过多:肾脏疾病、严重烧伤、长期腹泻等情况可能导致白蛋白丢失过多,引起低白蛋白血症。
三、低白蛋白血症的诊断低白蛋白血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0g/L即可诊断为低白蛋白血症。
此外,血清总蛋白水平也可用于评估血清白蛋白水平,通常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四、低白蛋白血症的治疗低白蛋白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白蛋白和针对病因的治疗。
补充白蛋白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滴注等方法进行,以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导致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饮食调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保护肝脏等,以从根本上改善血清白蛋白水平。
五、低白蛋白血症的预防预防低白蛋白血症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同时,对于存在导致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发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预防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
白蛋白偏低注意什么饮食白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重要蛋白质,它主要由肝脏合成,并在全身循环中发挥着多种生理作用。
当白蛋白偏低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疲劳、水肿、贫血、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
因此,通过饮食调节白蛋白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1. 增加蛋白质摄入量饮食中的蛋白质可以转化为白蛋白,因此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可以提高白蛋白的水平。
建议每日摄入1-1.5克/千克体重的蛋白质,蛋白质来源主要包括鱼类、肉类、蛋类以及豆类等。
2. 补充富含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食物蛋氨酸和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它们可以帮助肝脏合成白蛋白。
因此,补充富含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食物可以提高白蛋白水平。
这些食物包括牛奶、鱼、虾、瘦肉、松子、核桃等。
3. 避免过多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过多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使肝脏负担加重,导致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降低。
因此,应该适量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建议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30%以内。
4. 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B族在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补充足够的维生素B 族可以提高白蛋白水平。
这些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可以通过多吃绿叶蔬菜、豆类、肉类、鸡蛋等食物来摄入。
5. 适量补充微量元素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对于维持肝脏健康和促进白蛋白合成也非常重要。
其中,锌、铬、铜、铁、硒等元素都与白蛋白有关。
可以通过多吃海鲜、肉类、蛋类、坚果、绿叶蔬菜等食物摄入。
总之,白蛋白偏低需要注意饮食调节,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补充富含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补充维生素B族以及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提高白蛋白水平,促进身体健康。
另外,在饮食调节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合理锻炼、减轻压力、规律作息等,综合调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基础知识一、什么叫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3%,并以每年千分之一的速度增长。
目前临床已广泛开展检测患者血糖的工作,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地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二、糖化血红蛋白的几种不同检测方法测定GHb主要是利用GHb和Hb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进行的,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5种:1、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基于Hbb链N末端缬氨酸糖化后所带电荷不同而建立。
在中性pH条件下,HbA1c携带的正电荷相对较少,因此可通过HPLC法将其与其它组分(HbA1c,HbA1b, HbA1a,HbF,HbA0)区分开,得到分离。
此方法曾应用于美国DCCT(在美国进行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临床研究(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DCCT))的研究,是目前检测HbA1c的金标准,结果可溯源至NGSP (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在定标方面有二级校准物校准,使结果的准确可靠得到了保证。
2、微柱法微柱内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如Biorex 70)在PH近7时解离后带阴电荷,而Hb解离后带阳电荷,二者可形成离子键。
由于GHb的阳电荷比HbA少,与树脂的结合力相对低,容易被洗脱。
糖尿病诊断中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的结果分析糖尿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病症,由于临床对于此病症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为了能很好提高诊断治疗,诊断检验方法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能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效改善。
该研究通过分析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简要阐述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C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检验结果情况,现将相关研究予以归纳整理。
标签: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以高血糖为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功能逐渐出现衰退现象,从而易导致患者血糖异常,进而诱发神经、血管和心脏等功能障碍及慢性损害等症状,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
针对此病症,以往临床多采用服用葡萄糖的方式进行,但此方法的应用,不仅不能准确反映出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而且还会因血糖浓度波动使指标受影响。
有临床研究显示[2],检测糖尿病时,血清C肽是必不可少的指标,它不仅能将分泌功能和胰岛素合成及时反映出来,而且还能避免血糖浓度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是当下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1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由于导致糖尿病形成的机制有很多,现下临床尚不能完全阐明,但是传统学说认为,糖尿病的形成可能和以下几方面相关。
1.1 精神因素随着对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国内外医疗研究学者明确了[3],在糖尿病发展和发生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为随着各种应激状态的产生,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易导致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等血糖激素分泌过量。
1.2 遗传因素遗传性是糖尿病症的公认特点,遗传学研究显示[4],在非血统亲属和血统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性,相比前者,后者能高出5倍以上。
有数据资料表明[5],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在糖尿病1型病因中能达到50%,在糖尿病2型中能够得到90%,由此说明,遗传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因素。
1.3 肥胖因素肥胖是诱发糖尿病产生的另一主要因素,据统计[6],肥胖者在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能达到60%~80%。
糖化血清蛋白偏低
文章导读
血糖是否正常,可以用糖化血清蛋白去进行检验,糖化血清蛋白偏低,可考虑
为低血糖。
此类情况建议多放注意力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多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等,
日常运动也要加强。
被检查者在进行相关调理之后,最好还需要去医院检查相关指标有没
有恢复正常。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77mmol/l(50mg/dl),是糖尿病患者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
素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
低血糖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
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
低血糖分为两种类型:
(1)肾上腺素能症状包括出汗,神经质,颤抖,无力,眩晕,心悸,饥饿感,归因于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可发生于肾上腺切除病人)。
(2)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意识混乱,行为异常(可误认为酒醉),视力障碍,
木僵,昏迷和癫痫。
低血糖昏迷常有体温降低。
低血糖常见的原因有:
1、应用胰岛素及磺脲类降糖药物过量。
2、因神经调节失常,迷走神经兴奋过度,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的功能性低血糖症。
3、胃肠手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葡萄糖吸收太快、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
分泌过量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