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 片元宵节的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下 片开头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欢声笑 语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 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 “那人”孤高的品格。
艺术特色
• 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巧妙运用。 • 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 “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 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此词寄劲于婉,寓刚 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 托寓手法。借助对孤高脱俗的“那人”的描写, 寄托作者理想人格,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 义立场。
作者塑造这样一位女子,用意是什么?
她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
的化身,表现了词人坚守的一种高洁
品性: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能够自
甘淡泊,安于寂寞;同时也寄寓了词
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
了不愿跟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灯 火 阑 珊 处
蓦 然 回 首
众 里 寻 他 千 那 百 人 度 却 在
作业
• 背诵《青玉案· 元夕》 • 将本词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 章。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注释] 1.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2.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 3.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
比较点 同
青玉案· 元夕
永遇乐(李清照)
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 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