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不只会纸上谈兵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10
纸上谈兵的赵括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
此役双方参战兵力合计超过百万,获胜的秦军也死伤大半,其交战规模和惨烈程度在古今中外极为罕见,大概只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可以相提并论。
这一故事尽人皆知,但为什么赵王对德高望重的老将廉颇大为不满?为什么赵王临阵换将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赞同?当时白起坑杀40万降卒是否为最佳选择?随后白起为何再三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秦王为何亲赐功高盖世的白起伏剑自杀?白起身首异处与坑杀40万降卒有无必然联系?------从历史学角度,上述问题始终未有满意的答案,或者是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我们站在企业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的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却可以得到许多发人深省、甚至意想不到的启发。
孤将奋战的赵国PK举国发动的秦国战国后期,关中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虽然商鞅后被守旧派所杀,但其变法却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
稍迟于秦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推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赵国遂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抗衡和“叫板”的国家。
这样一来,志在统一全国的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欲击赵,必须先占领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
另一方面,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可谓秦之“心腹大患”,实行“远交近攻”策略的首攻目标自然就是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束手无策的韩国欲献上当以求和,而上党军民却视秦为“虎狼之国”、“不义之邦”,转而投靠赵国。
凭空掉下来的上党17城,对赵国却成了“烫手的山芋”:如果接收,就等于与秦国宣战而引火烧身;如果拒绝,显然是自断双臂。
而且,秦国的真正目标显然是赵国,与其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换言之,狼要吃羊,那么羊是否长得顺眼就不重要了。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出处】《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
”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
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
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
秦军怕这样长久相持下去难以应付,便派出奸细,到赵国去散布廉颇的谣言,说廉颇老了,胆子小了;秦军最怕的人是赵括,别的将军都不行……赵王信以为真,就把廉颇召了回来,改派赵括去统领军队。
蔺相如当时正在病中,听说此事很着急,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一些兵书,并无实战经验,更不懂得灵活运用,派他统率军,怎么行呢!”赵括的母亲也亲自上殿面见赵王,说她的儿子不能当大将。
然而赵王主意已定,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他都听不进去。
最终,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军的主将。
赵括威风凛凛地来到长平,立刻改变了廉颇持久战的策略,又更换了大批将官。
然后,他率领三军主动出击,杀出了赵营。
秦将白起非常高兴,设下圈套引诱赵括。
两军对阵时,秦军佯装失败,赵括率兵猛追,结果被秦军团团围住。
接着,秦军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
一个多月后,赵军粮绝,赵括被迫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也全部阵亡了。
释义在纸上谈论如何用兵。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也比喻只是空谈而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本文导读:这孩子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当别人家的孩子沉浸于“王者农药”之类的游戏时,他却在拼命地学兵法背兵书,谈起兵法来谁也不是对手,连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父亲都甘拜下风。
俗话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就像地基是高楼大厦的基础一样,有了坚实的地基,想修多高的楼就能修多高。
遗憾的是,这孩子虽然地基打得牢,却在实际操作中出了差错,房子还没建好就倒了——在秦赵两国生死决战的长平之战中,他一改老将廉颇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军包围,输得非常惨,仅被“坑杀”的就达40万,致使赵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相应地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成全”了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纸上谈兵”的“雅号”,这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也就被人足足讥讽了两千多年,并且还将讥讽下去。
实际上,赵括之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长平一战,其实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攻坚战,在军队人数比对方整整少十五万的情况下,他敢于率军主动出击,本身就说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胆略,何况还取得了重创秦军的战绩。
根据秦军轻而易举地将赵军包围来看,秦国出动的兵力其实远远不止六十万,因为冷兵器时代打仗的常例是“十围五攻”(《孙子·谋攻》),根据这个常例,秦国出动的兵力至少是赵军的两倍,有学者估计应该在百万以上,否则不可能将四十五万赵军团团包围——据《资治通鉴·长平之战》记载,秦国把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赶到前线去了:“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即使这样,秦军也吃了大亏,遭赵军重创。
这个“重创秦军”的战绩有多大呢?《史记》的记载是这样的:长平之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而且这个战绩,是在“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的情况下取得的。
根据史料,假设赵国出兵四十五万、秦国出兵六十万这些数字属实,那么根据赵国被俘四十万来看,消灭秦军过半(姑且算三十万)、导致其“国内空”,赵军仅付出了五万人的代价!如果作为主帅的赵括是个庸才,那么请问,世上有战损比如此之低的庸才吗?但赵括最后毕竟败了,中国人历来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在这样的语境下,赵括之前的路无论走得多么顺畅,多么豪迈,只要最后一步没走好,跌了一跤,那么在人们看来,他就是个不会走路的娃娃,之前的一切统统归零!若要“追究”赵括的责任,那么他最大的责任,在于“心太急”了。
众所周知,赵括因"纸上谈兵"闻名于世,因长平之战备受非议,足足被后人讥讽了两千多年.难道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其实,赵括乃赵国名将,而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 之辈赵括(?--前260年)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世袭马服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一生征战无数的赵奢无法将他驳倒,可见赵括应该是一军事理论高手.因为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所以军中将领皆称赵括为马服子,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子"的绝非是一般水准,仅此一点,我们就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虽然史书中有关赵括及长平之战的记载很少,但是从零星记载中我们还是能够得知,此一战役,并非仅仅因赵括"纸上谈兵"而败.在谢鸿喜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若不唯成败论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赵括)毕竟指挥赵军对强大的秦军作了极其英勇的殊死战,亦给了敌人以强大杀伤."事实确实如此.秦参战兵力史书中无确切记载,但长平之役后,秦名将王翦伐楚之时,"将兵六十万"(史迹.白起王翦列传)由此可只:当时秦具备一次至少集结训练有素60万兵力的能力.战国末年,除秦外的六国,国力,军力以赵最强,秦伐楚尚且动员兵力60万,而与唯一的一等强国赵倾国决战,不难想见它会发动多少兵力.据当时战争"十围五赵"(孙子.谋攻)的常例,秦军出兵"当几倍于赵,至少亦当双倍于赵,否则包围赵军是不可能的.到最后总围赵军,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上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连小孩子都发动起来了,这时,秦投入战争的人数又何止百万?而((史迹))中又记载,此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可见长平之战中秦亦战死不下四五十万。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出处】《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
”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
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
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赵括纸上谈兵【故事】战国时,赵国有位著名的大将军叫赵奢,他的儿子赵括从小便熟读兵书,只要一谈到用兵,他就会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所以不少人都觉得他是大将之才,他也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有一次,父子二人谈论战阵布设之道,就连常年征战的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
然而,老将军却从来没有夸奖过他,也不认为他懂得用兵打仗之道。
有一次,赵括的母亲实在看不过去了,就问赵奢为何总看不起自己的儿子。
赵奢叹气道:你不懂啊!打仗是关系生死的大事,哪像他那样只会纸上谈兵!将来他要是做不成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
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而且无比自负,一旦真的领兵打仗,赵国必败无疑!赵奢死后不久,廉颇接替了他的位置,任大将军,赵国也一直太平无忧。
到了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国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土,实现称霸天下的野心,进犯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赵王派廉颇领兵在长平迎战秦军。
两军在长平相持半年,毫无结果。
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眼看就要粮尽草绝,秦将王龁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据实禀报军情。
秦王问丞相范雎怎么办,范雎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
若此人不调回去,长平这个地方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夺不过来的。
秦王又问:丞相你有什么良策让廉颇离开长平呢?范雎说:我们可施反间之计!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说:赵国的大将中最厉害的就是赵奢,不过他儿子赵括比他还有本领,要是他当将军,那赵军可真是无往不胜了。
廉颇已经老了,什么都害怕,屡战屡败,为秦兵所逼,过不了几天就要投降秦国了!一时间,赵国被谣言搅得人心惶惶。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年老怯懦,已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
所以,谣言传到他耳中后,他便立刻召赵括上朝。
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比你的父亲更善于用兵。
我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白起为将,想要取胜,我还需要筹划一番。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导读:[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类文阅读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
①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你不是当大将军的人才,千万不要担任大将军的职务。
如果你当了大将军,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后来,秦国进犯赵国。
久经沙场、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大将军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最终与秦军形成对峙局面。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去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只要赵括不被任命为大将军,秦国就能赢。
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大将军,把廉颇换了下来。
赵括接受任命后,立即改变以前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
秦军假装战败,将赵军一直引诱到秦军大寨前。
②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大营,但秦军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
如此进退不得,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绝境。
最终赵括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却被秦军乱箭射死。
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不得不向秦军投降,最后赵国四十万军队就此覆灭。
1.【快速阅读】快速阅读这篇短文,我用了____分钟,其中阅读第2自然段时,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意思】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画线句①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语运用】画线句②中的具体情景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最合适。
4.【分析原因】赵国四十万军队就此覆灭的原因有()(多选)A.赵王听信谗言,用人不当。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
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
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
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不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做纸上谈兵的赵括_300字最近我看了《史记故事》,里面有飞将军李广驻守边塞的故事;有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但使我最受教育的是赵括的纸上谈兵。
日记赵括是赵国大将军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大家都驳不过他,但是他父亲不相信赵括能真正运用兵法,因为他没有亲身上战场的经历。
赵括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赵括父亲每次都将大王赏赐的宝贝分发给下属,而赵括都将宝贝藏起来,占为己有;赵括父亲有很多的朋友,并且和下属的关系也像朋友,而赵括的下属都很惧怕他。
没有战场经历而又不得人心的赵括最终战死在沙场上,这是他只会纸上谈兵的代价。
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军事家,他们带兵打仗,身先士卒,与士兵亲如家人,才得以取得胜利,像赵括这样的人注定是失败的。
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像赵括那样,只知道夸夸其谈,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
安徽合肥合肥师范附小四年级:曾彬城我的梦想_当一名女兵_300字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女兵,从小我就看过很多有关当兵的电视剧,让我受道了许多启发,同时让更下定了决心,长大后当一名女兵,其实,当兵并不难,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当一个好兵,保护自己的国家,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我觉得要想为国家做事,就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其实你如果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学要我们做的事情‘当兵,很少有人愿意去,可我却和别人有所不同,我认为当兵时间很好的事,虽然当兵苦一些,但是能真正的锻炼一下自己,能对国家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同学们都说当兵不好,可我每次一看到那些拿着长枪的人,就对他们羡慕不已,他们穿的军装的样子很帅,我想去当兵不是因为只装装样子,是因为想为人民多做一些服务,在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够及时赶到,在人民有困难的时候,能够支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子弟兵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
为国家进一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办事,实事求是,做到真正的为民造福,是当兵人的职责。
纸上谈兵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纸上谈兵》文言文翻译: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
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纸上谈兵》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启示:
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
赵括书本上的内容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一遇到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就立刻没有了方向,成了一个无只苍蝇。
纸上谈兵的事例纸上谈兵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中记载赵国年青将领赵括,在军事上夸夸其谈,徒有虚名。
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以至于兵败被杀,留千古笑柄。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和名将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天下没人能比过他,一次和他父亲谈起兵法和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在赵国已是出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赵奢并不以为儿子赵括优秀;并断言:"赵国不能任命赵括带兵,如果一定让赵括带兵,那么,给赵国军队带来失败的必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对此不理解,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意思是: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看做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秦军与赵军对峙长平时,赵奢已死,是老将廉颇在指挥抵抗,但由于秦强赵弱,廉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史记》记载:"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是急于求战的,他们远程消耗不起。
但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军佯装失利后撤,给赵括一点甜头,引赵括到一狭窄地区,切断粮道,包围了赵军四十六天,射杀赵括,俘获赵军四十余万,并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的孩子,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差一点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可叹赵奢的话不幸言中了,古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
其实,如果赵惠文王不死,他大概不会撤换廉颇的。
两千年来,赵括一直是被认为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兵败差一点亡国,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但现在也有人为赵括鸣不平,长平之战虽说赵国损失惨重,可秦国也伤亡过半,重创了秦军。
还认为赵括是赵国名将,在秦强赵弱的情况下,英勇抗秦、战死沙场,是爱国青年的典范。
中国传统思辨故事中国传统思辨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鲁班刻凤:鲁班是春秋时期的能工巧匠,有一次他为某国国王建造了一座宫殿,完工后国王觉得非常满意,于是将这座宫殿送给了他。
但是鲁班却一直郁郁寡欢,无心欣赏自己的杰作。
他的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于是建议他去刻一只凤凰,据说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刻上它就会带来好运。
鲁班听了妻子的话,开始雕刻凤凰。
他倾尽全力,终于雕出了一只美丽无比的凤凰。
正当他准备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却发现凤凰的两只眼睛是闭着的。
鲁班非常失落,认为自己失败了。
但是他的妻子却说:“你雕的凤凰闭着眼睛,说明它不愿意展翅高飞。
这正是你雕凤凰的最高境界啊!”鲁班听了妻子的话,顿时豁然开朗,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
从那以后,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工匠之一。
2.赵括纸上谈兵: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军,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之道,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他的父亲赵奢却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实际作战能力很有限。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残酷而危险的事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太容易了。
如果将来有一天他统率军队作战,必定会失败。
”后来赵国国君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的位置。
赵括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向赵王进言,说赵括不适合担任将军。
但赵王不听,认为赵括的才能足以胜任将军之职。
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赵括被秦军打败,数十万赵军被俘虏,赵括自己也战死沙场。
3.叶公好龙:叶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封君,他非常喜欢龙。
他在家中雕刻了各种龙的形象,把家里装饰得像龙宫一样。
叶公的爱好很快传遍了天下,许多人都知道了他的爱好。
有一天,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于是决定下凡来看看他。
真龙把叶公家的屋顶震塌了,水缸也震破了,吓得叶公赶紧逃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4.掩耳盗铃: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家门口挂着一个漂亮的铃铛,于是心生贪念,想要偷走它。
纸上谈兵原文及翻译纸上谈兵原文及翻译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纸上谈兵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13)卒:步兵,士兵(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15)佯:假装【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
年第期3读史札记5赵括是战国时代人。
他之所以能够“留名千古”,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出众的才华或巨大的贡献,而是他只知照搬兵书,不懂灵活运用,结果一到战场,就陷于对手的圈套之中,导致全军覆没,自己也搭上了一条命。
司马迁想必是为了教育后来者,才不惜笔墨,在《史记?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列传》里,对这样一个死读书又自以为是的反面典型作了介绍。
与赵括相反,他的父亲赵奢是一位善于思考,懂政治、经济又懂军事的人。
赵相平原君在接触过程中,发现赵奢是个人才,便推荐给赵惠文王。
赵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并包围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
阏与的守将告急,赵王召集诸大臣研究对策,询问阏与“可救不?”包括廉颇在内的人都认为,“道远险狭,难救。
”唯独赵奢另有见解。
他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赵王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命令赵奢领兵前往救援。
赵奢用计谋、出奇兵,终于“大破秦军”,解了阏与之围。
胜利之后,赵王赐赵奢号“马服君”,其地位迅速飚升,与廉颇、蔺相如同列。
聪明的赵括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读了不少兵书。
许多人看到他谈得头头是道,便夸奖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赵括听了,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总觉得“言兵事”,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了他。
赵奢很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他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正的本事,因而从不称赞一句。
赵括的母亲对此很不理解,曾问过丈夫,为什么别人那样夸我们的儿子,你作为父亲,却一言不发呢?赵奢回答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意思是,战争是拿性命来拼搏的,非常危险,赵括却把它说成轻而易举,这也太随意了,如果国家不用赵括带兵,也就罢了。
要是真的让这小子带兵作战,最后赵国的军队肯定断送在他的手里。
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这番话,该出来说的时候就要说。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大将王龁领兵攻打赵国。
当时赵奢已经病故,就由老将廉颇率领万大军前往迎战。
历史上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真的还是假的本文导读:赵括(?~前260年),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奢死后,赵括袭封马服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一生征战无数的赵奢都无法将他驳倒,可见赵括应该是一个军事理论高手。
因为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所以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
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子”的绝非是一般水准,仅此一点,我们就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
虽然史书中有关赵括及长平之战的记载很少,但是从零星记载中我们还是能够得知,此一役,并非仅仅因赵括“纸上谈兵”而败。
在靳生禾和谢鸿喜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若不唯成败论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赵括)毕竟指挥赵军对强大的秦军作了极其英勇的殊死战,亦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
”事实确实如此。
秦参战兵力史书中无确切记载,但长平之役后,秦名将王翦伐楚之时,“将兵六十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由此可知:当时秦具备一次至少集结训练有素60万兵力的能力。
战国末年,除秦外的六国中,国力、军力以赵最强,秦伐楚尚且动员兵力60万,而与唯一的一等强国赵倾国决战,不难想见它会发动多少兵力。
据当时战争“十围五攻”(《孙子.谋攻》)的常例,秦军出兵“当几倍于赵”,至少亦当双倍于赵,否则包围赵军是不可能的。
到最后总围赵军,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连小孩子都发动起来了,这时,秦投入战争的人数又何止百万?而《史记》中又记载,此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可见,长平之战中秦亦战死不下四五十万人。
后来,白起欲乘胜直下邯郸时,丞相范雎认为“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建议撤兵。
秦王准奏,下令班师回朝。
这番说辞能被秦王接受,且后来秦出于休整和补充减员,发动邯郸之役推迟一年,都说明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长平一役,秦军虽胜,但亦遭受重创,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