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一篇
- 格式:docx
- 大小:690.08 KB
- 文档页数:7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课社会
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七
第1题【单选题】
中国社会在某一时期对于穿什么、怎样穿各行其是、五花八门,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新旧土洋、千奇百怪。
如下图,这种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的并行不悖现象应该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换个角度看历史,会产生新的认识。
在1905年的《申报》中,你可能会阅读到的信息有( )①废止科举考试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京张铁路通车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科举制度宣布废除在( )
A、1905年
B、1906年
C、1911年
D、1919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 )
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答案】:。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三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 ①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③《申报》的创办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A、乘轮船、火车出行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据《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这一时期所设的工厂分别是1910年986家,1911年787家,1912年1502家,1913年1378家,1914年1123家。
以上数字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哪一趋势( )A、社会习俗的变化B、思想文化的觉醒C、军事实力的发展D、民族工业的振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那么,张謇对近代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D、提出“师夷长技”,兴起洋务运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照相技术开始传入我国是在( )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如图,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 )A、丝绸服饰B、唐装C、满族服装D、中山装【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他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兴办的实业是(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大生纱厂D、天津电报总局【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
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A、《中外纪闻》B、《国闻报》C、《民报》D、《申报》【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与下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民国成立后,制定的“礼制”其核心内容是什么?A以平等观念取代了封建时代的尊卑等级观念。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八十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报纸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中文报纸②在中国,外文报纸出现的比中文报纸早③20世纪初, 报纸是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主要媒体④《申报》创办时维新变法运动尚未开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r中: 【点评】考重报纸出现的时间第2题【单选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社会习俗也朝着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下列符合这种趋势的习俗是()A、见而行跪拜礼B、女子缠足C、见面称呼〃老爷〃、〃大人〃D、学校开始招收较多女学生【答案】:D【解析】:[分析】从题干看”社会习俗也朝若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 ”主要是打破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ABC体现的是不平等的等级观念,D体现的是男女平等,妇女得解放,符合题意,故选D.第3题【单选题】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可以去东交民巷看无声电影B、可以电报联系亲友,拍全家福照片C、可以用上侯徳榜研制的纯碱D、可以到京师大学堂参加科举考试【答案】:B【解析】:【分析】无声电影是1905年开始用的;可以用上侯德榜硏制的纯碱是192舞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赛如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被外国专家评为“中国工4k进步的象征" ;可以到京师大学堂参加科举考试是189舞・所以答龛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题【单选题】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中文报纸,右图是中国著名报业家史量才于1912年秋天,以十二万元买下的当时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申报》,从此踏上办报之路。
该报创办的时间是()A、1840 年B、1872 年C、1895 年D、1898 年【答案】:B【解析】:【分析】《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故选B第5题【单选题】下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图标,该机构创立的时间、地点是()A、1897年上海B、1900年北京C、1901年南京D、1937年重庆【答案】:A【解析】:【分析】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机构,它的诞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六十九第1题【单选题】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这种称呼在中国普及是在( )A、清朝前期B、清朝后期C、中华民国建立后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乘坐地铁出行【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当今社会,电子媒介异军突起,各显威力。
下列传媒属于电子媒介的是( )A、报纸B、电视C、杂志D、书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所示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是( )A、B、C、D、【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出现于(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②轮船招商局的成立③《申报》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百度网站上输入“1912年的中国”,你可能搜索到的是( )A、张謇的大生纱厂宣告破产B、中华民国正式成立C、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D、《申报》刊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消息【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看报纸已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活动,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在( )A、广州B、北京C、海南D、上海【答案】:【解析】:第12题【问答题】“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必求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第四十七篇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A 、 中山服装厂出品B 、 孙中山创制的服装C 、 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D 、 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答案】:【解析】:[分析]本题考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 变化中的内容:“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可知r 中山装名称来源于孙中山创制的服 装。
故答龛为B.[点评]本题考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以下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A 、 到照相馆照相B 、 女士身着高领服装C 、 到电影院看电影D 、 聚会时男士身着中山装【答案】:D【解析】:[分析]到照相馆照相,女士身着局领服装,到电影院看电影,聚会时男士应该身着西服,因为西服是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 服装.故答橐为D 。
[点评]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还要知道,照相术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r 走进宫廷生活;189舞上海徐园”又一 村"放映"西洋彩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畝1905年,中国人目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主军山》,这是T 亲剧艺 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颁布剪殄令、革除“大人"“老务"称呼,民间晋通称呼“先生”、“君"・ 【单选题】【单选题】4第24第3题【单选题】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 、 人民出版社B 、 商务印书馆C 、 北京教育出版社D 、 延边出版社【答案】:B【解析】:时被言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点评】考查商务印书馆4第4题【单选题】他生于民国20年,正在给孙子讲他过去的故事,下列可能出现的故事内容有()① 同学之间可以照相②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③ 穿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④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A 、B 、C 、D 、 【答案】:【解析】:【分析】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勺 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与dlM 大学同④③③②②①②①【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他生于民国20年"这V息r联系所学知识,民国20年指1911+20=1931年。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七十三第1题【单选题】“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
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
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
”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结束了封建帝制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武昌起义成功时,人们给远方的亲人传达起义信息的通讯工具可能有( )①有线电报②无线电话③有线电话④传真机⑤网络A、①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骞得票最高.张骞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高等小学考入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学校不收学杂费,并免费供给食宿,吸引了八方贫寒学子。
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 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我终身受益。
”那么,文中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是( )A、北京师范大学B、东北师范大学C、山东师范大学D、通州师范学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近代人们的生活比以前要丰富得多。
当时极少数有钱的上海人可以做到的是( )①去电影院看电影②到照相馆合影留念③将文章投到报社发表④男子留短发⑤妇女可以不再缠足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马路天使》B、《渔光曲》C、《定军山》D、《十字街头》【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 )A、汉族B、满族C、维吾尔族D、藏族【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三十六一、第1题【单选题】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有( ) ①新式教科书②工具书③流行小说④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二、第2题【单选题】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15年,那他这一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在虎门协助林则徐销毁鸦片②参加科举考试③在轮船招商局工作④剪掉留了几十年的辫子⑤发电报问候家里的情况⑥在京师同文馆里学习英语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⑥D、③⑤⑥【答案】:【解析】:三、第3题【单选题】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
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
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 )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答案】:【解析】:四、第4题【单选题】生活在100年前的上海人,不可能( )A、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B、在《申报》上看时政新闻C、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D、穿西装去电影院看电影【答案】:【解析】:五、第5题【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C、废除科举制度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答案】:【解析】:六、第6题【单选题】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②坐火车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拍电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七、第7题【填空题】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______。
【答案】:【解析】:八、第8题【问答题】民国成立后,制定的“礼制”其核心内容是什么?A以平等观念取代了封建时代的尊卑等级观念。
【答案】:【解析】:九、第9题【改错题】电影的传入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十五第1题【单选题】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B、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C、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政府发布“剪辫令”,废除清朝入关后强迫人们“剃发留辫”政策下,拖在身后的长辫,是在( )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国民党成立后D、抗日战争胜利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申报》B、商务印书馆C、《民报》D、中华书局【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
百年前,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马路天使》B、《渔光曲》C、《定军山》D、《十字街头》【解析】:第6题【单选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下列史实发生在上海的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②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③《申报》的创办④商务印书馆创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人剪掉辫子、停止裹脚是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辛亥革命后D、“戊戌变法”后【答案】:第8题【单选题】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人民出版社B、商务印书馆C、北京教育出版社D、延边出版社【答案】:【解析】:第9题【改错题】百日维新期间,你会看到大街上,人们都纷纷剪下头上的辫子。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教案中华书局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的出现。
2.《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三、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中国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方面发生的变迁。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3.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展示并说明所搜集的有关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资料、演示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原因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示意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这里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并动脑筋想想,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照片和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多媒体演示:慈禧太后、溥仪的多幅照片,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拍摄地——丰泰照相馆照片、主演谭鑫培剧照,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文明茶园等老照片。
)(在演示同时介绍照片内容。
重点指出照相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关系。
)关于报纸的出现,你了解多少?哪位将你了解的有关《申报》、商务印书馆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听?(教师多媒体演示搜集到的照片:军警为行人剪辫、中山装、西服、旗袍、西式裙装、女学生装、小脚、绣花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谈谈,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社会习俗颁布了哪些法令?④你们能从礼仪和称谓上的变化体会到什么?社会习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很快的变化吗?五、作业六、教学反思: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二十三第1题【单选题】下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 )A、书信往来彻底结束B、社会礼仪发生变化C、信息传递主要靠电话D、出现了新兴的职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A、《申报》B、《万国公报》C、《新华日报》D、《国闻报》【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A、饮食习俗的西洋化B、文化娱乐的大众化C、服饰发型的革命化D、称谓礼仪的平等化【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当阅读《人民日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A、《申报》B、《邸报》C、《民报》D、《新青年》【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近代交通工具,最先传入中国的是( )A、轮船、汽车B、飞机、火车C、汽车、飞机D、轮船、火车【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面是20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方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练习题十三第1题【单选题】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居民不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轿子B、马车C、汽车D、帆船【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淘最上海》这个节目将上海特色的内容,进行大盘点,大总结,大归类,使你对上海的风土人情无比陶醉。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①大生纱厂②轮船招商的成立③《新青年》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该归功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申报》的办报宗旨是“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关心社会生活,报道社会新闻。
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以“时政要闻”的形式出现在该报中( )A、圆明园被焚毁B、《马关条约》的签订C、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报线路架设完工D、辛亥革命的场景【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换个角度看历史,会产生新的认识。
在1905年的《申报》中,你可能会阅读到的信息有( )①废止科举考试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京张铁路通车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人民出版社B、商务印书馆C、北京教育出版社D、延边出版社【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A、中山服装厂出品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2005年12月28日,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习题精选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如图为标识的出版机构,主要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今天,你的很多工具书仍然大多是由它出版的。
因此,下面的标识下方方框中应填写的是( )A、三联书店B、北京出版社C、人民教育出版社D、商务印书馆【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娱乐新时尚有( )①照相②电影③电视④交际舞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3题【单选题】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第4题【单选题】(2012·聊城模拟)一百年前的某一天,《申报》记者老费前去采访大生纱厂的创办人——一个主张实业救国的晚清状元,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A、林则徐B、张謇C、荣宗敬D、李鸿章【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大生纱厂的创办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 )A、大学生不能“舍本逐本”B、要把个人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C、下海经商是实现“实业富国”的必由之路D、大学时期应多开办工厂【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A、照相机B、电影与照片C、《申报》D、课本与字典【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末状元实业家张骞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汉阳铁厂D、大生纱厂【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势力不包括( )A、帝国主义B、三民主义C、封建主义D、官僚资本主义【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的久大精盐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习题精选八十二第1题【单选题】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模范街,踏进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中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的是( )A、三民主义B、三省吾身C、三大政策D、三权分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B、三联书店C、京师同文馆D、京师大学堂【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是( )A、《申报》B、《沪报》C、《新青年》D、《时务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民国时期,穿中山装、剪辫子和行握手礼等逐渐成为新风尚。
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C、改良了社会习俗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根据《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特点,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的内容出现在《申报》上( )A、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B、“定远”舰驶抵天津大沽口C、“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煤气灯刚在上海租界出现之时,很多人以为这种自来火是“地火”,都不敢赤足行走在煤气公司附近的道路。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巩固辅导第七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 ) ①《申报》创刊②商务印书馆成立③《新青年》创刊④中国同盟会成立⑤辛亥革命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B、使中国民族工业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C、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D、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船。
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A、《每周评论》B、《民报》C、《新青年》D、《申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发生在( )A、洋务运动中B、戊戌变法期间C、义和团运动中D、辛亥革命后【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人们坐火车出行B、商务印书馆在出售自己出版的书籍C、街上走来成群结队的留着辫子的男子D、有人去拍电报谈生意【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A、魏源B、詹天佑C、张謇D、严复【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201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七
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如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言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
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
A、照相机
B、电影与照片
C、《申报》
D、课本与字典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归功于(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可以去东交民巷看无声电影
B、可以电报联系亲友,拍全家福照片
C、可以用上侯德榜研制的纯碱
D、可以到京师大学堂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面是20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方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1912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
突然有人来说,从南京来电报啦,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
于是,我很快去剪了,还照了一张相片做纪念。
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穿着新订做的长衫马褂去拜见孙中山。
见到孙中山,我说:“总统大人,见到您真是太荣幸了!”错误一:______改正:______错误二:______改正:______错误三:______改正: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______”“______”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有人说大众传媒是一柄“双刃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3题【辨析题】
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是中华书局。
( )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据图①回答:图中的铁路工程师是______,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______。
图②中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大陆的______(城市)的租界使用。
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
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