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总复习第八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细菌、病毒和真菌病毒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八年级生物复习教案任课教师班级上课时间复习内容细菌真菌和病毒中考要求内容知识点要求细菌真菌细菌真菌菌落特点理解细菌真菌形态结构及繁殖了解病毒病毒的分类了解病毒的结构及繁殖理解病毒与人类关系理解复习重点细菌真菌形态结构及繁殖病毒的结构及繁殖复习难点病毒的结构及繁殖方法指导实验、观察知识结构细菌、真菌和病毒一、菌落概念:一个细菌或真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二、细菌与真菌的菌落特征项目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大小较小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形态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无色或白色有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1.配制培养基2.高温灭菌冷却3.接种4.恒温培养四、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五、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具体情况,可作如下归纳:基本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大多数还需要有机物特殊生存条件:如制酸奶的乳酸菌生存在无氧环境中(属于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醋酸杆菌必须生活有氧条件下(属于好氧菌);真菌中的酵母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都能生存(兼氧型菌)六、细菌1.形态:细菌都是形体十分微小的单细胞个体,只有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其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虽然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球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2.结构: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拟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
另外有些细菌除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例如有些细胞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有些细菌在一定生活周期和一定条件下形成芽孢等。
如下图:①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有的一层质地均匀、胶状的粘液层,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荚膜的厚度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按照“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顺序呈现,先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再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生殖方面的特点,然后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入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章教材较好地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在细菌一节中就介绍了“细菌的发现”。
本章教材重视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大小)及分布。
概述细菌、酵母菌霉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阐述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归纳总结是复习的最好方法六、总
结提
升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时 细菌、真菌和病毒【考情分析】考试内容要求年份/分值 题型 考查点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2021/0.75选择题 病毒的类型及特征 2020/1 非选择题 病毒的结构特征 2018/0.5选择题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病毒的生活方式 2017/1 选择题 细菌的主要特征 2016/1选择题 病毒的结构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2019/1,2021/1 非选择题 真菌的生殖方式 2016/0.25 选择题 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015/1选择题细菌和真菌特征的比较【版本导航】人教版:八年级上P66~93;冀少版:八年级上P90~P111、P120~P124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一、细菌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菌。
2.法国科学家“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的存在。
3.形态: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4.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细菌具有DNA 集中的区域(拟核),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特殊结构:荚膜(起保护作用)、鞭毛(细菌的运动结构)。
5.营养方式: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7.芽孢: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中形成的休眠体,它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环境适宜时又会重新萌发成新细菌,所以灭菌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二、真菌1.种类:包括多细胞真菌(青霉、香菇等)和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等)。
2.结构:真菌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3.营养方式:无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生殖方式:靠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
5.真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真菌、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供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细菌、真菌、病毒》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复习,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
2.知道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比较,找出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异同点。
难点:细菌、真菌和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一、细菌真菌的分布(一)认识菌落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 。
细菌菌落:比较 ,表面或 ,或粗糙干燥。
颜色浅,一般 色。
真菌菌落:比较 ,常呈 状、絮状或 蜘蛛网状,呈现红、黄 、 、 、褐等不同的颜色(二)、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一般方法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 . 营养物质(牛肉汁)+ (固定剂)2. 。
3.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 的过程(不同的细菌真菌接种的方法不同)4. . 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细菌、真菌、病毒 细菌真菌的分布 菌落的区别 菌落的培养 细菌真菌的分布 细菌 细菌的发现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细菌的生殖 真菌 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真菌的生殖 细菌真菌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病毒:病毒的分类、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土壤、水体、空气、人体及动物、极端环境。
在生物圈中。
(四).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生存基本条件: 水分、和有的还需要。
(比如氧气:有些需要氧气—芽孢杆菌,有些不需要—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二、细菌(一)细菌的发现1、制造出第一台显微镜,细菌的发现者是。
2、进行鹅颈瓶实验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发现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保存牛奶的,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高温灭菌,被称为。
(二):细菌的形态:个体,都是细胞的有、、三种形态。
(三)细菌的结构:具有细胞壁、细胞质、,还有特殊结构和鞭毛,只有,没有,属于原核生物,细菌还没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一篇: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教学设计)《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互学、填图、表格和练习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通过看图记忆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通过自学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对学)考点一、细菌、真菌和病毒1.自学小组各成员都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对学填图认识和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再通过中考题和变式题巩固知识。
通过填表总结比较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特点。
点拨①.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②.芽孢、孢子和病毒结晶体的区别:考点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看图记忆)1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 与动植物共生点拨:腐生、寄生、共生的区别考点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食品制作 2 食品贮存 3 疾病防治 4 环境保护巩固训练1.对学《中考突破》中练习。
P125-8; P127-5、14; P129-4、12; P131-7、10; P133-5、21; 2.小组代表评讲【教学设计】一、细菌、真菌和病毒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二篇:5.细菌和病毒教学设计细菌和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
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乐于从小养成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正确判断哪些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
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能举例说明或体验人类是如何利用一些技术、设备杀菌、消毒的。
“细菌真菌病毒”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表格、图示的方法,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2.概述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3.尝试设置对照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4.在识图练习和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复习过程:导入:老师呈现春天的校园里花开花谢的景象,由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问使花瓣化作春泥的是谁?引出本节课题任务一: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请根据课前的复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特征。
(5分钟)(课本P72-77,90),让学生回顾知识,为进一步详细复习做好铺垫。
重点突破一:细菌、病毒、真菌的形态和大小关键点拨:1.细菌个体微小、都是单细胞的,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2.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3. 真菌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有个体大的也有个体微小的重点突破二:青霉和蘑菇的结构让学生看课本的图示,然后完成学案上的填图,老师找学生交流答案,并对知识进行总结。
关键点拨:1.青霉着生孢子的结构呈()状2.多细胞真菌的菌体都是由()构成。
重点突破三: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请同桌互相描述下图中各结构名称并填写)本知识点以识图为主考查,先让学生正确识图并填图。
弄清各结构有什么区别。
关键点拨:1.鞭毛、荚膜是细菌的特殊结构,有的细菌有,有的没有。
2.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生物。
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3.细菌与真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
4.病毒的结构简单,由()和()组成,没有()结构。
重点突破四:细菌、真菌、病毒的生殖(通过图示让学生总结)关键点拨:1.真菌主要进行()生殖,酵母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进行()生殖。
2.芽孢是细菌的(),不是繁殖结构。
3.形成()和快速繁殖的特点使细菌分布广泛。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专题复习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根据单元教学安排,本单元属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从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述。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在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知识,加上知识方面比较多而杂乱,所以学生还是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微生物的发酵,甜酒、泡菜、酸奶、甲烷、腐乳、红酒、醋、酱等稍不注意就会弄混。
因此,在知识的梳理方面尤为重要。
通过强化知识的应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
2、学生情况初二生物即将参加会考,学生还是有紧迫感的。
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小组合作一直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年级和学校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学生自主看书和笔记—知识点梳理—解读中考—当堂练习及反馈—小组合作—总结的思路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2描述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素材四、教学过程1.学生自主复习,看书和笔记。
(7、8分钟左右)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温故知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认真思考的习惯。
2.知识点梳理a、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菌落:细菌很小,要观察细菌形态的话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教材分析】本课是对微生物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总结,重点突出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这两个方面。
微生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扮演着“清洁工”的角色。
微生物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把氮气转变成氮肥,提高土壤的肥效。
提倡积极利用微生物的有利方面,更多的为人类造福。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习病毒、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对于微生物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知微生物对于整个生物圈的作用,从情感上认同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微生物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腐生微生物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2,培养宏观分析能力和对已有知识的整合能力难点1,腐生细菌、真菌在生物圈氮循环中的作用2,对已有的知识形成体系,宏观分析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再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大家知道圣诞节的前一夜叫什么吗?(平安夜)那平安夜我们一般吃什么啊?(苹果)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些苹果,要奖励本节课表现出色的学生。
可是老师刚刚在这些苹果发现了这样一个苹果。
展示腐烂掉一部分的苹果。
(先展示完好的一面,问学生想不想吃;然后展示腐烂的一面,问学生看到这种情况,还有没有胃口。
)学生:看到好的一面说想吃,当看到腐烂的一面便纷纷摇头。
教师:这种腐烂现象是什么生物引起的?学生:微生物教师:我们看到这种腐烂的苹果会大倒胃口,并且微生物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浪费。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微生物的这种导致腐烂的作用对于生物圈却是立了大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在我们要学习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节课里面。
(通过事物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知识回顾教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呢,我们先回顾几个我们以前学习的生物知识。
第一章细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
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
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
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3. 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3.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模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
2.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如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
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引起疾病、共生等。
2.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等。
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细菌和病毒-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病毒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1. 细菌和病毒的定义。
2. 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细菌和病毒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特点。
教具准备:1. 细菌和病毒的图片。
2. 实物模型或图示。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对细菌和病毒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观察细菌和病毒结构时的反应。
第二章: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
2. 掌握细菌的功能特点。
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
2. 细菌的功能特点: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
2. 讲解细菌的功能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教具准备:1. 细菌的图片和实物模型。
2. 教学投影片或图示。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对细菌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观察细菌结构时的反应。
第三章:病毒的结构和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结构。
2. 掌握病毒的特点。
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结构:外壳、遗传物质。
2. 病毒的特点:无细胞结构、依赖宿主细胞繁殖。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病毒的基本结构。
2. 讲解病毒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病毒的无细胞结构和依赖宿主细胞繁殖的特点。
教具准备:1. 病毒的图片和实物模型。
2. 教学投影片或图示。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对病毒结构和特点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观察病毒结构时的反应。
第四章:细菌的繁殖和生长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
2. 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
教学内容:1. 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
2. 细菌的生长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通过图示或动画演示细菌的二分裂过程。
2. 讨论细菌生长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生长所需的环境因素。
教案:细菌和真菌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结构及生活习性。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
教学准备:1.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菌和真菌标本。
2. 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培养皿、接种针。
3. 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了吗?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细菌和真菌实例。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15分钟)1. 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2.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标本,了解其结构特点。
3. 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
三、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2. 展示相关课件,介绍细菌和真菌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分布。
3.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
2. 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记录其形态、颜色等特点。
3. 分析不同菌落的生长条件。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细菌和真菌有哪些基本特征?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15分钟)1. 展示相关课件,介绍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讨论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制作发酵食品(20分钟)1. 学生分组,尝试制作酸奶、米酒等发酵食品。
2. 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食品的变化。
3. 分析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制作发酵食品的心得。
酵母菌和霉菌教学目标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
《5 细菌和病毒》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细菌和病毒使学生意识到细菌和病毒的利与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2、细菌、病毒的危害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1、提问:与常见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2、有关细菌的问题卡(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2)生活在哪儿?(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3、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
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
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四)让我们更健康: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2、学生判断、汇报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