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骨折诊治新进展讲义文本版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62
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骨折稳定研究近年来,口腔颌面部骨折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
骨折的稳定性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探索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骨折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和总结当前关于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骨折稳定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引言随着交通事故和人口老龄化增加,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骨折的稳定性对于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而骨折的稳定性与骨折类型、治疗方式以及患者因素等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骨折稳定性进行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骨折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骨折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骨折间隙、骨折移位、骨折固定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
其中,骨折间隙和骨折移位是评价骨折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采用CT或X线片进行测量。
另外,骨折固定效果的评价也是骨折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
三、影响口腔颌面部骨折骨折稳定性的因素口腔颌面部骨折骨折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骨折程度等。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体质状况等也会对骨折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保持骨折的稳定性,医生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四、常用的骨折固定器材目前,常用的口腔颌面部骨折固定器材包括金属板、金属钉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金属板和金属钉具有刚性高、固定稳定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解性强等特点,但使用范围较窄。
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和个体差异,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固定器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骨折稳定性与治疗效果骨折稳定性直接影响骨折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稳定的骨折更容易愈合,术后恢复较快。
相反地,不稳定的骨折容易导致骨折间隙扩大、骨折移位等问题,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
六、新技术在骨折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技术也被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治疗和研究中。
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讲座二) ——颌骨骨折治疗分类号:R7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79(2000)01-0041-03TREATMENT OF JAW FRACTURE5 下颌骨骨折固定及其进展5.1 内固定手术的基本原则5.1.1 手术入路口内入路用于颏部、下颌体一般骨折;口外入路用于下颌角移位和粉碎性骨折;穿颊入路用于下颌角一般骨折;联合入路用于下颌角、升用Ernst结扎、牙弓夹板或螺钉行颌间牵引和暂角、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应先行骨解剖复位,后作颌间牵引和固定。
5.1.3 坚固固定颏孔前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或张力带加LC-DCP固定;颏孔后骨折用LC-DCP和/或下颌小型板固定;下颌角一般骨折用下颌小型板作张力带固定,严重移位及粉碎性骨折用LC-DCP加张力带或通用骨折板固定;升支、髁颈下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固定;粉碎性骨折用通用型重建板固定。
5.2 下颌小型板系统固定下颌骨骨折1976年Champy基于生物力学研究详细阐述了下颌骨理想的固定路线(实际为张应力轨迹),并发展了下颌小型板固定系统(miniplate fixation system)。
他在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谈到,小型板固定不是绝对稳定性固定,允许微动存在(微动是临床不能分辨的动度),固定只是为了中和张应力,而允许功能性压应力传导,骨折为Ⅱ期愈合。
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讲已不属于坚固固定范畴,而是一种稳定的,具有弹性的动力性固定(Stable-Elastic-Dynamic fixation)。
小型板固定为单层皮质骨固位,不会损伤下齿槽管,而且板易弯制成形,并按张应力轨迹放置。
颏孔后骨折一般用单板水平放在根尖下和下齿槽管之间固定。
颏孔前骨折要用两个板分别放在根尖下和下缘固定,两板间距不少于5mm。
下颌角骨折用单板作张力带固定时,由于稳定性不足,仅适用于有利型简单骨折。
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必须用两个小型板固定。
5.3 DCP和通用骨折板固定下颌骨骨折DCP加压固定是AO的专项技术,它可以使骨断面紧密接触,通过增加断面摩擦力获得最大稳定性,通用骨折板则依赖于植入体刚度获得稳定固定,两者的稳定性效果都是以消除骨折骨微动,中和所有功能负载为标准,这一点区别于下颌小型板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