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件凸透镜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16
小学科学25《凸透镜》教案凸透镜教案引言: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眼镜、电子设备和光学仪器等等。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授凸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授凸透镜的相关内容。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定义和特性;2. 掌握光在凸透镜上的折射规律;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证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小黑板或白板和笔;3. 凸透镜实验装置、灯泡、光屏等实验材料;4. 学生的实验手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入凸透镜的概念。
将一个凸透镜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看到通过凸透镜可以使物体看起来变大。
随后,提问学生凸透镜对光的传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光经过凸透镜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和特性,以及光在凸透镜上的折射规律,并示意图解说明。
3. 实验演示(20分钟):使用凸透镜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演示。
将凸透镜装置放在黑板前方,通过调整灯泡和光屏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灯泡的成像大小和位置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成像的规律,并帮助他们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提问学生在实验中,灯泡放在什么位置时,成像会变大?当灯泡的距离改变时,成像的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他们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进行总结。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布置几道与凸透镜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答案。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对凸透镜的理解。
6.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拓展凸透镜的应用领域,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17张)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光学部分,具体章节为“光的传播与聚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直尺、幻灯机。
学具:实验手册、笔、凸透镜成像模板。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幻灯机投射出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知识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3. 实验演示:用凸透镜、蜡烛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成像的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凸透镜成像模板,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5. 知识点拓展:介绍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相机、望远镜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7. 作业布置:题目1:请用一句话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题目2:请用一张图示说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题目3:请举例说明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题目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线通过凸透镜聚焦形成实像。
题目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题目3: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相机、望远镜等。
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1.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3. 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5、凸透镜[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凸透镜。
(三)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及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准备]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玻璃片、胶头滴管、手电筒等。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师手拿放大镜:同学们,认识吗?生:认识,放大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同学们想玩放大镜吗?玩之前咱们先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情况。
主持人: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咱们来汇报一下。
主持人:导学卡第一题(抽签决定)。
生1:我是组号汇报员,我知道,放大镜由镜片、镜柄、镜框三部分组成。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主持人:(稍作等待)回答非常正确。
第二个问题(抽签决定)。
生2:我是组号汇报员,放大镜又有一个名字叫凸透镜,它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
谁来补充?师: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它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现在请组长拿起凸透镜,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汇报,可见同学们都预习的很充分。
二、探究新知1、亲身体验,分组探究凸透镜的作用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关于凸透镜的秘密!现在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内玩一玩凸透镜,看看它们有哪些作用。
生小组内讨论,玩凸透镜(师巡视)。
师: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的小科学家已经做好了(学生坐好,及时表扬,小组加分)。
主持人:请各小组发言人说一说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凸透镜的什么作用?生1:我是组号汇报员,我们发现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板书:放大)。
请其他小组补充。
生2:我是组号汇报员,我们小组用手电筒照射凸透镜,调整一定的距离,灯光便在凸透镜另一侧聚成一个小点,可见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板书:聚光),谁来补充?生3:我是组号汇报员,我曾经把放大镜放在太阳光下,把放大镜稍作调整,阳光便聚成了一个小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2.设计实验提供器材:LED灯、小魔筒、两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让学生只通过小魔筒和增加不同的凸透镜后观察LED灯的字母“F”。
汇报各自看到的现象。
由此引起学生的惊奇和疑问:为什么看同样的“F”,有大有小、有正有倒?从而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为猜想提供了依据。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生:可能凸透镜的位置不同,可能和焦距有关等。
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得到物距的概念: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引导学生有根据地的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根据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距和焦距有关。
由一个量和几个量的关系引出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思路。
问题:如果要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该怎么做?生:用焦距一定的凸透镜,改变物距,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追问:如果要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焦距的关系呢?生:控制物距不变,改变焦距,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
在实验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先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
选择的实验器材有:1.凸透镜:一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2.发光物体:课本上用蜡烛做为发光物体,今天改用“F”字样的LED灯,并说明实验改进的好处。
3.光屏:引导学生观察光屏上的格子。
说明用处和读法。
4.光具座:把F灯、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并对零刻度线进行了改进。
先进行错误安装,让学生进行分析原因,引导他们知道怎么安装(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安装。
透镜的神奇。
交流大家的观察结果,产生疑问。
通过观察现象,引起惊奇并产生疑问: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由什么决定?有根据实验现象有依据地进行猜想。
师引导生分析实验思路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认清每种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由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改进的好处认识器材的基础上学习实验操作要点。
情。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对现象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利用图片学习物距的概念,为下面的设计实验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凸透镜 - 科学 - 小学 - 刘延芝 - F4902040-7《凸透镜》教学设计单位: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二仙小学姓名:刘延芝一、课标分析《凸透镜》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我们怎么看到物体”。
凸透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仪器,有简单的凸透镜可以衍生出许多复杂的光学仪器。
学生非常喜欢玩凸透镜,但对于与凸透镜相关的诸多现象或功能,虽心存疑惑却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还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下列目标: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具体目标是: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凸透镜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能与他人交换意见,懂得交流和探讨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和想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具体目标是: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从中体验到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具体目标是: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的作用及其成像规律。
二、教材分析:《凸透镜》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我们怎么看到物体”。
凸透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仪器,有简单的凸透镜可以衍生出许多复杂的光学仪器。
学生非常喜欢玩凸透镜,但对于与凸透镜相关的诸多现象或功能,虽心存疑惑却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