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第研究五院的主要领导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称作“航天五院”。
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1968年2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CAST)成立,掀开了中国空间事业新的一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至2003年底,研制并成功发射了5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1艘载人飞船,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在载人飞船技术、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和遥感卫星技术等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院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各类应用卫星,建立了各种稳定运行的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航天器研制取得的新技术成果,移植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设10个研究所、一个工厂,建立了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形成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及应用、服务保障系统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xt into appropriate English.钱学森——中国火箭研制的奠基人钱学森——中国火箭和卫星研制的奠基人,被国务院宣布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钱学森于1938年毕业之后(当时,他已获得了博士学位),受雇于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在那里他是卡门(Karman)领导的哥根汗(Guggenheim)航空实验室的主要成员。
他的理论帮助美国研制了地对地导弹和宇宙火箭,而且,他在导弹和宇宙飞船空气动力学和导航系统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和卡门建立了一种用来帮助解决飞机突破音障时遇到的气动热问题的理论。
于1941年公开发表的“卡门-钱公式”在航空科学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钱学森就决意要返回祖国。
但是,一直到1955年,并且是在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他才终于重新踏上了自己的国土。
钱学森回国之后,马上向政府呈交了一份报告,极力宣传组建国防工业的主张。
他还草拟了研制火箭和导弹的计划纲要。
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同时指派他去完成这项任务。
1956年5月10日,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中心。
同一天,钱学森给156名新中国培养的院校毕业生作了第一次关于导弹的讲座,这些听众中的大部分人后来成了中国导弹和卫星工业的骨干力量。
1957年,钱学森被任命为五院院长。
此后,他就一直是中国导弹和空间研究的最高领导人。
196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制短程导弹。
1964年,中国发射了第一枚中程导弹。
两年后,一枚带有核弹头的导弹在甘肃酒泉发射成功,从而使中国跻身于拥有自己的核导弹的国家之列。
早在1953年,钱学森就已开始研究宇宙飞行的可能性。
1965年,他向政府建议尽早着手制造卫星。
在当时,造卫星还只是苏美两国的独家专利。
他在1986年创建了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CAST),并任第一任院长。
这个研究院负责开发卫星技术并开展航天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航天科技成就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老五院),代号0038部队。
该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其职责是攻克远程导弹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P-2”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9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发射长空1号卫星失败。
这是中国第一次卫星发射失败。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FSW-0返回式地球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国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成功。
1992年,中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
1996年2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号B火箭发射“国际星7A”失败。
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失败。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国前后发射成功了三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a、1b及1c。
该系统所属的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已经于2001年底开通运行。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钱学森生平介绍钱学森:中国著名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
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1929-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公费留美。
1934-1935年到杭州笕桥飞机厂实习,又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最后到北京参观清华并拜访导师王士倬。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国,同船的留美同123qwe学有徐芝纶、夏勤铎等。
到了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开始了与冯·卡门(von Karman)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
同年,钱学森参加马林纳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与马林纳等一起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探空火箭问题和远程火箭问题等,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用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如1945年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后来的下士导弹研制工作。
1937年秋由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也得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S·威因鲍姆(Weinbaum)。
1938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揭示了即使一个运动的热体与外界冷空气在某一飞行马赫数时有相当的温度差,对物体的冷却仍逆变为加热。
这是由于空气受压缩,温度升高和边界层传热率增加的结果。
《国防科技工业概论》复习题集一、填空题1、国防科技是指直接为(国防)服务的科学技术。
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程度。
2、国防工业是指为国防建设服务,并直接为军队提供装备的工业,主要有原子能、(航空)、电子、兵器、造船、(导弹)等工业。
3、国防科技工业是指(研发)(包括试验)、生产(包括维修)和(销售)(包括服务)各类武器和军事装备(包括配套设备)的企事业单位的总和。
4、请把国防科技工业的七个明显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填写完整。
5、奴隶社会时人类使用的典型工具和青铜武器是铁器。
6、在我国的北宋时期,工场手工业式的正规的军火工业已开始形成。
7、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奠定了核武器爆炸原理的理论基础。
8、图说故事:人物、场景、炸弹的内容分别是什么?9、武器装备的研制与改进发展过程(填写大小符号)10、填写“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方框示意图”中1、2的“时代”内容11、在下面示意图中,填写适当词,表现机械制造业的重大意义制造制造业12、作为武器装备制造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有下列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3、柔性制造系统(FMS)就是把若干数控加工系统、物料搬运系统及上下工件系统(如回转式托盘和工业机器人)、立体仓库、计算机调度管理系统集成起来,形成较完整的生产系统。
14、现代军事活动具有三个基本方面:武器装备、作战指挥、教育训练。
军事系统工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创立描述与解决这三方面的系统或问题的定量方法,以进行科学的决策、组织和管理。
1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筹备组、兵工办公室、电信工业局和船舶工业局等机构,负责组织武器装备生产和军工企业的调整工作。
16、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为加强对军工企业的领导和建设,保障部队装备的需要,1951年1月成立了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简称中央兵工委员会),周恩来兼任主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章测试1.红船精神是党的哪位领导人总结凝练出来的?参考答案:习近平2.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
参考答案:灵魂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召开的第七次会议是1921年7月()日。
参考答案:314.自我标榜为“自强新政”的运动,是谁提出来的?参考答案:洋务运动派5.在新时代,党面临“四大考验”。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四大考验”?参考答案:能力不足第二章测试1.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次农村革命根据地?参考答案:毛泽东2.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对中国革命做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贡献有()。
参考答案: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标;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最终落脚是()。
参考答案:无私奉献4.“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参考答案:创建井冈山根据地5.井冈山精神是()。
参考答案:依靠群众求胜利;艰苦奋斗攻难关;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第三章测试1.名列世界革命战争史上有4大传奇的中国革命传奇是()。
参考答案:红军长征2.长征开始的时候红军总共多少人?参考答案:8.6万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参考答案: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4.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 ),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考答案:陕北吴起镇5.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参观会师纪念馆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 )、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钱学森事迹钱学森先生简介钱学森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我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杭州).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翌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7年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
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
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
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课文解析作为一名严肃....的态度。
(①..的科学家,钱学森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这段起什么作用?)【段析】概括写钱学森坚决抑制不正之风。
第一部分第一层:概括地说钱老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引领下文,列举了两个相关事例。
【品味】“严肃”不仅表现在科学态度上,更表现在生活态度上。
用“坚决”修饰“抵制”,说明钱学森的态度非常坚定,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
一段时间,社会上到处存在“走后门”现象,走正道办不成事,一定要走后门才能办成。
钱学森自然..不走后门,也不许别人在他这里走后门。
他对许多事情定下自己的原则,然后就坚持到底....。
比方说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如开幕式、剪彩等);不出国访问;甚至退出一线工作以后,不到外地开会,连天津也不去。
这些原则一旦定下来,几十年不变,对谁也不讲情面.......。
多年来,许多人为这些事找到我,我只能按照钱老规定的原则,婉言谢绝。
在我这里办不通,于是有些人想方设法,找到钱老的夫人或子女,想走他们的“后门”。
钱老的夫人蒋英同志又把来信转给我,由我答复。
第一部分第二层;钱老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第一件事——坚决抑制走后门。
【品味】“自然”一词说明不走后门是钱老的一贯作风和原则。
“坚持到底”表现了钱老态度的明确及坚决,达到了“对谁也不讲情面”的程度,为后文拒访美国埋下伏笔。
钱学森哪怕是在北京开会,从来都是回家吃饭,决不..借开会之机大吃大喝。
他过去在一线工作,常到外地出差,如去试验基地主持试验,或到外地开现场协调会等等。
自他从一线领导职职务卸任以后,再也不去外地开会或作学术报告,谁请也不去.....,决不搞公费旅游。
他这一生,只在一九八八年夏天,带中国科协的几位副主席到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去休过一次假。
在黑龙江省,他参观了一些工业项目,也作过几次学术报告。
在这种情况下,人家请顿饭吃是免不了的,他也不得不应酬。
但我看得出,钱老对于这些应酬活动是很反感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
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
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
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
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并首次实验了航天员出舱活动。
国防部的四个研究院,都是兵团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国防部航空委员会)先后成立了四个研究院,番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研究院”,均为兵团级。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7月,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导弹研究院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任院长。
第五研究院执行兵团级权限。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临时借用的北京西郊解放军第466医院(北京军区空军医院)小礼堂举行,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元帅亲临会场并宣读命令。
周恩来总理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任命书五院成立大会旧址,原解放军第466医院小礼堂1957年3月,国防部第五局(原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导弹管理局)并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钱学森当了五院院长后,行政上和对外联系的事牵涉精力太多,他多次对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说:迎来送往的事太多,小事如建个则所也要我批,没有时间和大家商讨技术大问题。
谢光选说:你就该当个副院长专管技术。
钱学森听后马上去找聂帅,要求当管技术的副院长。
1960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国防部五院院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王秉璋兼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钱学森任副院长,分管研究设计工作。
钱学森说:这符合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能更好地发挥我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印国防部五院历任主官: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956.10-1960.3)第二任院长刘亚楼空军上将(1960.3-1962.6 )第三任院长王秉璋空军中将(1962.6-1964.12)第一任政治委员谷景生少将(1957.8-1957.11)第二任政治委员刘有光少将(1957.11-1964.12)1956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参加政协会议的全体人员时与钱学森亲切交谈。
空军司令员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刘亚楼上将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10个研究室,1957年11月重组为第一分院、第二分院,其中一分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二分院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前身;1961年8月组建第三分院,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飞航技术研究院的前身;1964年6月组建第四分院,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
崔国良:不敢称国之栋梁只一生报国为善仅供参考父母为他取名国棵,许以成为国之栋梁的期望。
然而,30岁那年,从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归国,他却深感年岁徒增而贡献微薄,羞愧之下,将“棵”改为善良之“良”,成为崔国良。
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为我国多种火箭等航天型号研制了固体推进剂,将我国固体推进┐向国际领先水平。
火箭腾飞,动力何来?来自推进剂的剧烈燃烧。
当功成之时,便是退场之日。
这正如崔国良院士的一生。
寒风猎猎告别院士1月22日,腊月二十五,北京晴空万里,寒风刺骨。
中午,两辆考斯特从西三环航天桥出发,往西驶去。
车上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需要搀扶才能跨进车门。
短暂的寒暄之后,他们的话题自然转向了一个人,一位4天前刚刚逝世的老人:崔国良院士。
语气中有着老年人特有的豁达,更渗透着对故人离去的遗憾,以及难以言喻的崇敬。
“崔院士和刘工一生都对人很好啊!”有人感叹。
刘工是崔国良的爱人刘宝芬,他们1957年同一批留学苏联,又在1961年同时获得副博士学位,在莫斯科携手苦读的同时,也结出了爱情之花。
不久,考斯特抵达八宝山殡仪馆,人们下车,迎着寒风走向殡仪馆东礼堂。
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胸口别着白色的纸花。
崔国良院士的家属在礼堂旁边的休息室里,接受络绎不绝的吊唁者的慰问。
一位外地来的老人掏出一封手写的信,一字一句念给刘宝芬听,信中尽是对崔院士的赞誉和追怀。
刘宝芬眼含热泪,用极低的声音连连道谢。
崔国良一生足迹遍布北京、西安、泸州、内蒙古等地,其中,他在内蒙古度过了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20多年。
这天,不少人专程从外地赶来,送这位老领导、老同事最后一程。
作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崔国良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应用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返回式卫星、东方红二号卫星的运载火箭等多种航天型号发动机的复合固体推进剂,都由崔国良主持或参与研制。
孙家栋简历[编辑本段]1.孙家栋航天专家(图示)基本情况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个人经历[2]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
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这个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5分的同学,照片要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一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
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张大照片,便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
195 8年,孙家栋就带着这样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
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此时孙家栋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和9年前回国时一样,他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导弹领域,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
这一年他37岁。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
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加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
航天人个人回忆录范文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0038部队)成立。
院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钱学森。
五院下设一、二、三、四分院分别担任战略导弹,战术导弹,液态发动机,固态发动机的设计研究和生产。
这一代航天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从部队调来的优秀政工干部、优秀后勤干部、优秀指挥员。
从全国科技部门调来的科学家和技术專家。
从大专院校分配来的优秀毕业生。
从全国企业挑选来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从部队退伍战士中选拔来的优秀班长和士兵。
这一代航天人,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出来的一代人。
这一代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1。
决心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身。
这一代航天人,亲身实践和弘扬航天传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这一代航天人,实践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这一代航天人,实践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这一代航天人,特别敬重钱学森院长。
特别敬重两弹一星元勋。
特别敬重航天“四老”。
在他们的指挥下,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
这一代航天人,亲历建院初期的基本建设。
这一代航天人亲历各系列战略、战术导弹和卫星的设计研究和生产。
这一代航天人,献身三线建设,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这一代航天人春梦秋获鬓霜白,矢志不渝献航天。
这一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祖国不会忘记这一代航天人。
国防科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证章。
航天部授予从事航天科技荣誉证章、证书。
青出于兰胜于兰,一代更比一代強。
新时代的航天人,牢记习主席的殷切期望,在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在建设航天強国的征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国防部第研究五院的主要领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10月8日,1965年1月,集体转业脱军装更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
以下介绍1965年1月以前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主要领导。
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956—1960)同时兼任五院一分院院长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后通过外交手段终于回到祖国,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曾担任国防五院院长、技术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空间技术研究院(七机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注:1960年3月8日周恩来总理任命国防部副部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改为国防五院技术副院长。
第二任院长:刘亚楼(1960—1962)刘亚楼(1910-1965),原名刘振东,福建武平湘店乡湘洋村人1929年8月,被中共桃湘特支吸收为党员,红四军随营学校(红校)学习。
毕业后,历任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兼政委,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政委,红二师政委。
参加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6月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一期一科学习。
1936年12月刘亚楼任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
1939年1月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用名“撒莎”,被授予少校军衔。
学成归国的刘亚楼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兼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1948年1月任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第一参谋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会东北分会委员,同年12月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
先后参与指挥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提出四组一队战术;平津战役期间,刘亚楼指挥第四野战军14兵团解放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任解放军空军司令(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空军党委会常委、书记。
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亚楼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三任院长:王秉璋(1962—1965)王秉璋(1914-2005)河南省安阳县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过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鲁西军区司令员,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六、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60年3月8日,周恩来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院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王秉璋兼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
4月14日,刘亚楼对五院领导班子说:”五院领导的分工,经过军委广州会议前后的酝酿,已经定下来了。
聂总也于本月4日找我们党委的一些同志作了指示。
我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空军,王秉璋同志主要精力放在五院。
我不在时,由他拿总。
”27日,五院党委向总政和国防科委呈报备案:”五院党委一致同意:刘亚楼同志为第一书记,王秉璋、刘有光、王诤三同志为书记。
刘亚楼同志不在院时,由王秉璋同志执行第一书记职务,掌管全盘工作。
”1962年6月10日,刘亚楼辞去五院院长的兼职,周恩来任命王秉璋为五院院长。
王秉璋在主持导弹研制工作期间,对科研生产体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钱学森后来说:”把大规模作战那套办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
”这种改革为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任政委:谷景生(1956—1957)同时兼任五院一分院政委谷景生(1913—2004)土地革命时期,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抗日同盟军第五师宣传科科长,团政治委员,北平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泡沫”社社长,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北平“学联”党团成员。
参与领导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民运部部长,中共太行第三地委城工部部长,第七地委书记,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五军政治委员。
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军政治委员兼中共昆明市委书记。
1951年3月,谷景生任志愿军第十五军政委,与军长秦基伟率部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开展群众立功运动,取得大捷,部队先后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
归国后,谷景生任防空军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
在任国防部五院政委、党委书记期间,正值我国导弹事业初创时期,他和钱学森院长一道,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文化大革命”中,谷景生遭受诬陷、迫害,被监禁关押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恢复工作后,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81年2月,谷景生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乌鲁木齐军区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第一书记,为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任政委:刘有光(1957—1965)刘有光(1914—2001)1933年在中国革命互济总会北平分会工作。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曾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牺盟会干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总队政委,太岳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旅政委、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洛阳市委书记,第二野战军军政委。
参加了上党、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战役。
1950年任云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滇南工委书记。
次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政治部主任。
回国后,历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委,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七机部副部长兼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政委。
参加了导弹、卫星、核武器研制试验的组织领导工作。
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副院长:白学光(1956—1957)白学光同志1914年出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鲁西南工委书记、苏鲁豫特委书记、湖西区党委书记、湖西地委书记、大众日报总编辑。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任四野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四野政治部秘书长、四野特种兵政治部主任、中共军委八一杂志社社长、中共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中共军委总后勤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共军委国防五院副院长。
1957年至1980年,先后担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中科院华东分院党组书记、中共兰州市委书记、中科院合肥分院党委书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党委书记。
1984年离休。
副院长:林爽(1956.10.8—1957.11.6)林爽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三团宣教干事、宣教股股长,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教务主任,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教育长;1949年5月后,历任天津电信局副局长,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兼广州电信局局长,邮电部教育司副司长,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国防部第五局副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五研究院第一总设计师室总设计师,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离休。
第一副院长:王秉璋(1960.3.8—1962.6.10)简介(略)技术副院长:钱学森(1960.3.8—1965.1)简介(略)副院长:王诤(1957—1964)曾兼任五院二分院院长王诤(1909—1978)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队长兼通信主任,军委通信联络局局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通信联络局局长兼三局局长和通信学校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三局局长兼作战部副部长、电信总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三局局长,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军委通信部部长兼电讯工业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兼军事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四部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7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任命王诤为国防部五院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并明确二分院的任务是负责地地、地空和飞航式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
从此,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就成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分院。
副院长:刘秉彦(1960—1965)曾兼任一分院副院长刘秉彦(1915年-1998年),河北省蠡县人,别名李立元、张章,笔名冰言、兵言。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
曾担任冀中军区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二纵二旅旅长、69军205师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代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参谋长,1960年后,先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导弹总局局长,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后任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代省长、河北省人大主任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第一、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8年7月21日逝世。
副院长:谷广善(1960—1965)曾任五院院务部部长谷广善(1909.06~2007.07),男,又名谷东平,河北高邑县人。
1931年12月参加红军,任红一军团卫生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115师卫生部长、山东军区卫生部政委。
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第四野战军运输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