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预防与事故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随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农用化学除草剂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各种除草剂对植物的作用机理不同,往往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不同程度的药害。
除草剂使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很多,如除草剂的选择,使用技术和环境条件影响等,其中使用技术是主要原因。
所以识别药害症状,了解药害原因,采取适当技术措施,药害是可以减轻和避免的。
一、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除草剂药害的诊断是生产中常遇到的问题。
了解除草剂对作物和杂草的药害症状,可以正确判断除草剂效果及如何对作物采取安全措施和补救方法,除草剂对植物会产生解剖、生理、和形态效应。
解剖效应是植物内部组织变化,在田间无法查看;生理效应如失绿、斑点、坏死等在田间可以直接观察到;形态效应即植物根、茎、叶、花的形态变化,最易用眼发现,这是论断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和防除杂草的重要依据。
现将几类常用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症状介绍如下:1.笨氧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这类除草剂有2.4-d丁酯、2甲4氯、稳杀德等,敏感植物受害表现为叶片、叶柄和茎部扭曲,茎尖卷曲,茎基部变粗,肿裂霉烂。
根部受害后,变短、变粗、根毛缺损,水分与营养物质吸收受到影响,严重时可使全株死亡。
如2.4-d丁酯,在玉米田使用过晚引起玉米药害,表现为叶片卷曲,形成葱状,雄穗很难抽出,重者无雌穗。
2.苯甲酸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这类除草剂有豆科威、百草敌等,主要症状是使作物根部畸形、叶片卷曲、皱缩、变黄,如玉米受害后初生根系增多,叶形变窄,葱状叶、茎脆弱、根扁化。
3.三氮笨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这类除草剂有西玛津、阿特拉津、扑草净等,主要是抑制光合作用,使叶部失绿或叶片出现枯斑、坏死、变黄,最后枯死。
如阿特拉津上茬残留,可使小麦、大豆幼苗叶尖枯黄似人烧状;大豆受害叶片失绿变黄,逐渐变褐色。
4.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这类除草剂有农得时、草克星等,主要是抑制作物某些氨基酸的合成,症状是植株长时间生长停滞,新叶变黄,严重时枯死。
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解救措施周峰九十年代后,随着除草剂的大量推广应用,除草剂药害的广泛存在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真正的药害原因错综复杂和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方面的因素和使用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也有除草剂本身的因素造成的,任何作物对除草剂都不具有绝对的耐性或抗性,而所有除草剂品种对作物与杂草的选择性也都是相对性的,在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正确的使用技术时,才能显现出选择性而不伤害作物。
一、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1、药滴沾染与雨点溅染应用除草剂之中一些选择性稍差的品种,如在大豆田应用杂草焚、克阔乐、虎威,由于气象条件不良及作物长势较弱,有时会使大豆沾着药滴的叶片局部产生灼斑。
另外,在玉米田应用灭生性除草剂克芜踪,在稻田埂上应用草甘膦等,由于防护措施不严,常有少量雾滴落到玉米下部的叶片上或稻田边缘的稻叶上,造成一些局部的药害。
2、雾滴直接飘移与挥发飘移喷施除草剂时,或多或少都有飘移的问题。
尤其应用一些蒸气压较高(>0.133322帕)、挥发性较强的品种,如2,4-滴丁酯、2甲4氯钠、麦草畏、氟乐灵、禾草敌、异恶草松等,在喷施过程中,由于形成的雾滴过小、温度过高、空气相对湿度过小、风力过大、光照过强,喷头位置距地面或叶面过高、液泵压力过大等,均易造成雾滴挥发与飘移,因此,往往会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等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其中,以2,4-滴丁酯最为严重与突出,在地面喷施,其雾滴有时能飘移到1000-2000米的距离,各地在应用2,4-滴丁酯时,因雾滴飘移曾多次发生过药害事故。
3、土壤残留应用三氯苯类、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二苯醚类及其他杂环类除草剂之中的一些在土壤里残留时间较为持久的除草剂品种,若与作物轮作体系协调不当,往往会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危害。
例如,大豆田施用豆磺隆造成下茬甜菜、马铃薯严重药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4、除草剂安全性不强用于茎叶处理的触杀型除草剂,如克阔乐、杂草焚、氟磺胺草醚对大豆的安全性不很强,施用之后,难免会使适用作物产生一些暂时性药害。
植保工程6年第5期《四川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出现问题多、投诉案件量较大的是除草剂。
科学使用化学除草,不仅可以有效防除杂草,提高品质和产量,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除草用工,减轻劳动强度。
但使用不当往往会出现农作物植株焦枯黄化,停止生长;重者植株枯死,经济损失惨重。
只有正确总结除草剂在生产上容易出现药害的原因,掌握其安全使用方法,才能确保除草剂使用安全可靠。
因此,笔者总结各地多方经验,特对除草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安全使用方法及除草剂药害的主要救治措施略抒己见。
一、除草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药害原因1.不同农作物选用除草剂不当主要是部分农民对除草剂的性能、专业农作物、使用方法不了解,盲目滥用导致药害。
如油菜除草剂用于小麦除草,玉米使用的除草剂错用于水稻,规定在移栽田使用的除草剂,用于直播田、抛秧田等。
2.不按除草剂标签说明施药随心所欲不按规定的用药量施用除草剂,有的加大用药量、有的施药不均匀、要求作物苗前用药除草则用于苗后用药除草等。
3.不正确选择施药时间不少农户在高温、强烈阳光照射、空气干燥、雨天或露水未干时施药,很容易引起药害发生;在水稻对除草剂敏感期内用药,也易造成药害。
4.不按照科学方法施用除草剂很多农民使用除草剂前,不仔细看说明书,不按要求操作。
如使用禾大壮、丁苄等类型的除草剂,稻田里必须有浅水层,水深以高处不露泥、低处不淹禾苗心叶为好,并保水5~7天。
如不按要求的方法进行操作,极易导致药害。
5.不均匀喷施除草剂可湿性差的化学除草剂,容易出现沉淀现象。
不少农户施药时不摇动药瓶,导致喷药不均匀。
下层药液浓度过高则易产生药害。
6.故意投毒,产生药害这种情况比较特殊,近年来故意投毒,产生药害发生较多。
一般因农户之间出现纠纷,而遭对方暗地投施除草剂,产生严重药害。
二、除草剂安全使用方法1.苗前用药最安全化学除草,多采用土壤处理,但必须按照标签要求在播种前或播种后芽前用药,用药时间应以杂草初生阶段除草效果好。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开发是除草剂进入“超高效”时代的标志,它最大的特点是高活性,使用剂量通常在5~100g/公顷,以下是几个具体产品:德国艾格福——酰嘧磺隆:防除冬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中阔叶杂草,对猪殃殃有特效,对当茬小麦和后茬水稻、玉米安全。
乙氧嘧磺隆:有效防除水稻、小麦和甜菜等作物中的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
汽巴-嘉基——环氧嘧磺隆:大豆苗后除草剂,防除稗草,番薯属、苋属、豚草、苍耳等杂草,有效用量60~90g/公顷,对大豆和后茬作物安全。
氟磺隆:玉米地除阔叶类杂草,主要用于芽后处理,用量10~30g/公顷。
美国杜邦——四唑啶磺隆:稻田苗后除草剂,主要防除稗草、异型莎草、泽泻、眼子菜等杂草,用量为20~25g/公顷。
氟啶嘧磺隆:芽前苗后除草剂,主要防除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对看麦娘特效,用量10g/公顷。
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种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即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ALS,阻碍侧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使细胞分裂受抑制,杂草正常生长收到破坏而死亡。
其主要特点有:1、生物活性。
磺酰脲类化合物具有前所未有的超高活性,打破了常规的用药量限制,使除草剂步入了超高效时代。
2、毒性。
磺酰脲类除草剂作用于植物体内的ALS,且再无第二个作用位点。
3、选择性。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许多作物有良好的选择性,一般认为,其选择性是由不同作物和杂草对该类化合物代谢失活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而与吸收和传导量的差异及ALS敏感性的差异无关。
4、环境行为。
磺酰脲类除草剂既可做叶面处理也可做土壤处理剂,而且用量少,因其蒸汽压低,进入大气中的量很少,主要被植物吸收和进入土壤,其残留量很小,除少量淋溶进入地下之外,大部分可通过化学水解和微生物分解而降解。
5、残留农药。
磺酰脲类除草剂选择性强,对不同作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大多数磺酰脲类除草剂在环境中易分解,但也有一些品种因残效期较长,易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如甲磺隆、氯磺隆,胺苯磺隆和氯嘧磺隆等,另外新开发的磺酰磺隆和氟啶磺隆也有较长残效的趋向。
除草剂药害补救措施除草剂已在农业生产中广为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使用不当等原因,药害也不时产生,致使作物减产或绝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除草剂药害补救措施1)反复灌水洗田冲地稀释排毒。
对施药过量造成药害的可灌水洗田,稀释排毒降低药害。
2)使用解毒剂解毒。
根据药害的性质。
可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解毒补救。
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作为除草剂的解毒剂。
如适当喷洒赤霉素.可以缓解药害的程度。
3)连续喷水洗苗。
因使用浓度过大或叶面吸收过多而引起的药害,可连续喷水冲洗,减少植株上的药物浓度。
4)追施速效肥料。
及时摘除受害叶,增施腐熟有机肥、尿素等速效肥,可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和新叶再生。
5)喷施叶面肥。
叶面喷肥,植株吸收快。
如使用O.1%-0.3%的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等进行叶面喷施,可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尽快恢复生长。
6)较重药害的补救。
对较重药害,应在查明药害原因的基础上,马上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如对棉花等采取早打顶、重打顶,让余下的叶腋长出新枝,培养新株,同时喷芸薹素内酯、复硝酚钠促生长;稻苗药害后,立即施石灰、草木灰解毒,喷施赤霉素、叶面肥等促进稻苗尽快恢复生长;对于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
可立即喷萘二酸酐、芸薹素内酯,再增施酸性肥料硫酸铵、过磷酸钙,进行酸洗。
对在土壤中移动性小的除草剂,如氟乐灵等残毒药害,可深翻土、多翻土,促使其挥发,用更多的泥土稀释残药,同时增施有机肥,促进微生物降解。
如药害面小,可进行换土补种大粒种子等。
除草剂药害发生的原因除草剂对作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合理使用,才对作物安全。
在生产中使用除草剂,有多种原因可引起作物药害。
1.误用误用在生产中时有发生,错把除草剂当成杀虫剂使用,或使用的除草剂品种不对。
2.除草剂的质量问题如制剂中含有其它活性的成分,或加工质量差,出现分层等。
由于药液不均匀导致药害。
3.使用技术不当在生产中,许多药害是由于使用技术不当造成的。
除草剂药害发生的症状、原因及补救措施目前在我市主要农作物生产中,化学除草具有高效、彻底、省工、省时等功效,使用面积非常大,挽回产量损失高达16.4%,已经成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除草剂药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春季是除草剂使用最频繁的时间段,如果品种使用不当或施药方法不对等,就会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药害,其危害仅次于有害生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对除草剂药害进行全方面的认识,采用科学的方法预防或减轻药害。
一、除草剂的使用方式1、土壤处理法:将除草剂直接喷洒于土壤表面防止杂草出苗,分为:⑴播前土壤处理法⑵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⑶苗后土壤处理法。
2、茎叶处理法:将除草剂直接喷洒到生长期杂草茎叶上。
二、下药害的分类除草剂的药害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隐性药害,由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引起。
其药害症状在施药后短时间内不明显,需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表现症状。
通常表现在播后苗前除草剂和激素类除草剂。
第二种是显性药害,由触杀型的除草剂引起。
其药害症状明显,不传导,容易辩认。
通常表现在苗后除草剂。
常见药害有漂移药害和残留药害。
一次性漂移药害包括喷幅间漂移和远距离漂移,二次漂移包括挥发漂移。
三、药害的症状,药害症状随着除草剂的品种、作物种类和生育期不同而不同。
但同一类除草剂所引起的药害症状基本相似,常用除草剂可概括为以下10类:1、激素类除草剂代表药剂:2,4-D丁酯,2甲4氯等。
因为在我市2,4-D丁酯药害在玉米和葡萄上出现最多,所以在这里给大家详细描述一下:在玉米上药害症状:土壤处理时会造成幼芽弯曲,幼根向上生长,生长受抑制。
茎叶处理时,造成茎扭曲,叶片变窄,有时皱,心叶卷成牛尾状难以抽出;茎秆脆,易折断;茎基部鹅头状,支撑根短,易倒伏。
在葡萄上药害症状:叶片向正面纵卷,叶片的尖端、边缘及中间产生不规则斑枯,严重者整个叶片干枯,幼嫩部分症状较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株新梢出现严重扭曲,叶片出现扇叶变形,叶脉发黄等症状。
除草剂的危害及补救一、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在除草剂大面积使用中,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避免的。
主要的原因有雾滴挥发与飘移、土壤残留、混用不当、施药器械性能不良、作业不规范、误用、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及异常不良环境条件等。
二、除草剂的药害症状形态变化是诊断药害的基础依据,大多数除草剂引起植物产生变化主要是根、茎、叶、花以及穗的形态。
1.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及苯甲羧类除草剂(麦草畏)。
此类除草剂系激素类型除草剂,它们诱导作物致畸,不论是根、茎、叶、花及穗均产生明显的奇形现象并长久不能恢复正常。
2.酰胺类除草剂(甲草胺异丙草胺、乙草胺等)。
此类除草剂主要抑制根与幼芽生长,造成幼苗矮化与畸形、幼芽和幼叶不能完全展开特别是施药后,如遇长期冷凉、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易于产生药害。
3.脲类除草剂(利谷隆、敌草隆、绿麦隆、灭草隆等)。
此类除草剂系光合作用抑制,主要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向地上部传导,在光照下发挥活性而产生药害症状均与三氮苯类除草剂近似,最先是叶尖、叶缘变黄其后变褐、干枯、逐步发展,叶脉及邻近组织失绿、变黄,这种症状进后向叶内组织扩展。
4.磺酰脲类(绿磺隆、甲磺隆、苯磺隆等)。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为真叶不能抽出,生长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叶片失绿或赔绿及出现花青素色、节间缩短、叶片、丧失咸液性与便上性,根老化、侧根与主根短侧数量少,从出现症状到死亡过程比较短。
5.燕麦畏在小麦播前用药量过大时,会被小麦芽鞘大量吸收,造成芽鞘顶膨大,鞘顶空,生长停止,小麦出苗后叶片深绿、枯死。
绿麦隆、扑草净、西玛津等用药量过大或喷施不均匀时,会使小麦表现出典型的“缺绿病”,最后使受害植株因缺乏养分而“饿”死。
6.百草敌在小麦3叶期前和拔节后施用。
小麦生长旺盛期过量使用百草敌,则出现幼苗匍匐,植株倾斜或弯曲现象。
若在小麦幼穗发育进入雌雄蕊分化阶段施用,由于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小花的发育,会导致小麦不结实,严重减产。
所有除草剂药害症状及挽救方法!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分析1.1 禾谷类植物、牧草新长出来的叶变黄,叶鞘内下部腐烂,接着老叶变黄。
是禾本种类除草剂(如拿捕净、精禾草克、精隐杀得、盖草能等)的药害。
1.2 阔叶植物生长受阻,褪绿或变紫,叶脉有时发红或紫,生长点末端死亡。
禾本科植物生长受阻,叶脉间发黄或变紫,子叶可能不展开,侧根很少。
是咪唑啉酮类或磺酰尿类除草剂(咪草烟、苄嘧磺隆、氯磺隆等)的药害。
1.3 叶子上出现白色斑点,子叶和真叶顶端变白。
是接触除草剂如丙炔氟草胺(速收)或光合作用抑制剂如莠去津等除草剂药害。
1.4 叶子顶端褪绿变白,有时发黄或淡绿,并经叶缘向下蔓延。
是三氮苯类除草剂通过根吸收进入植株出现药害,如莠去津、敌草隆等。
1.5 叶子下部褪绿变白,有时颜色由黄到橙,并经叶脉向上蔓延。
是脲类化合物,由根吸收并传导所致(如绿麦隆、敌草隆)。
1.6 整个叶片的主脉和侧脉褪绿变黄,有时也扩展到叶脉之间。
是脲嘧啶类、三嗪酮类除草剂药害,如除草定、嗪草酮。
1.7 植物叶子出现水渍状白斑,随后很快变褐色。
是灭生性除草剂如克无踪(百草枯)、利农药害。
1.8 叶面组织出现小白点(苗后茎叶喷雾)或叶基部变白,中脉变褐。
细胞膜破坏剂,如杂草焚、虎威、克阔乐、果尔等除草剂药害。
1.9 子叶和真叶叶柄褪色,颜色由白互紫,通过叶脉扩展,并从叶脉进入组织。
氟咯草酮药害。
1.10 白化病、叶脉间颜色由白到紫,叶脉本身保持长时间的绿色。
杀草强、异恶草酮(广灭灵)药害。
1.11 叶子首先变黄,然后转为褐色,症状始于新生部位。
草甘膦药害。
1.12 整株植物受抑制,叶子变红而脆。
磺草灵药害。
1.13 芽短、发育不良,叶子暗绿色且脆。
细胞生长抑制剂药害,如氟乐灵、施田补、禾大壮等除草剂。
1.14 叶子和茎出现激素类药害症状,叶柄卷缩,叶子边缘向下卷曲并变紫色,茎弯曲,有时增厚坏裂。
1.15 叶子收缩变窄,基部叶脉平行,出现黄色和暗绿色区域。
常用除草剂的药害及在小麦田的应用[摘要]多种小麦田常用除草剂在使用不当时容易对当茬小麦或后茬作物产生药害。
本文对有关除草剂药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小麦1.异丙隆药害异丙隆是取代脲类除草剂,适用于小麦田防除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对茼草、硬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和牛繁缕、播娘蒿、藜等阔叶杂草有较好的防效。
异丙隆可用于土壤封闭处理和茎叶处理,施药适期较宽,从小麦播后苗前至拔节前均可施用,但以杂草出苗前至3叶期施用除草效果最好。
异丙隆用量过大会对小麦造成药害,使麦叶发黄。
异丙隆会降低麦苗抗寒能力,麦田施药后短期内遇低温霜冻天气,麦苗容易受冻害,出现“冻药害”现象。
受药害麦苗出现叶片枯黄、失水萎蔫,生长受抑现象,严重的整株死亡。
小麦播种过迟,麦苗生长量小,植株抗寒抗冻能力差,施用异丙隆后遇低温会加重冻药害发生。
一般来说,日最低气温低于5℃就会有霜冻,日最低气温低于0℃就会有严重霜冻。
施用异丙隆类除草剂后半个月内出现严重霜冻天气,就可能对小麦造成较重药害。
施药后短时间内出现严重霜冻,小麦受害更为严重。
在小麦进入越冬期后,容易出现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天气,因此异丙隆及其复配剂主要应在小麦越冬前施用,最好在小麦出苗后气温较高时及早施用,不要等到低温期来临时再施用。
稻套麦田麦苗前期受水稻保护,生长幼嫩,水稻收割后麦苗失去保护,对风吹、低温阴雨等恶劣天气的抵抗力弱,喷施异丙隆后遇低温受冻药害的可能性增大,受害程度也会加重。
稻套麦田施用异丙隆等除草剂,应在水稻收获后10~15d,麦苗已老健时施药。
另外,施用过磷酸钙的田块不宜用异丙隆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作物生长势弱或受冻害的、漏耕地段及沙性重或排水不良的田块不宜使用异丙隆。
2.唑草酮药害小麦田春季化除时,药害主要发生在除草剂与麦极混用的田块,同期单用这类除草剂,或者单用麦极,或者将这类除草剂与麦极分开喷施的田块一般不发生药害。
受害麦苗主要症状是叶片发黄,并出现白色的灼伤斑。
烟嘧磺隆药害的原因烟嘧磺隆是内吸传导型磺酰脲类除草剂,可通过植物茎叶及根部吸收并迅速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通过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阻碍支链氨基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植物细胞分裂,使杂草停止生长,最终死亡。
杂草吸收药剂后会很快停止生长,一般在施药后4-5天出现毒害症状,受害症状为心叶变黄、失绿,叶稍、叶鞘紫红色。
一年生杂草20天左右死亡,6叶以上多年生阔叶杂草受抑制,停止生长,高剂量可致死。
一.药害产生症状施药后5-10d玉米心叶褪绿、变黄,或叶片出现不规则的褪绿斑。
有的叶片卷缩成筒状,叶缘皱缩,心叶牛尾状,不能正常抽出。
玉米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化,并且可能产生部分丛生、次生茎。
药害轻的可恢复正常生长,严重的影响产量。
二.药害产生原因1用药量过大未按除草剂使用的规定剂量用药,误以为加大用量可提高除草效果,导致用药量过大,浓度过高造成药害。
2用药时期不当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随生育期的不同而不同。
烟嘧磺隆一般苗后使用的安全期为玉米的3~5叶期,2叶期以下或6叶以上,易产生药害。
3施药不当部分农民对除草剂认识不够,不严格按使用说明操作,在夏玉米5叶期后施药不定向喷雾,甚至和杀虫剂同时使用,将大量药液施向玉米心叶,人为造成药害。
同时,喷施有机磷农药的玉米对烟嘧磺隆敏感,所以与使用有机磷农药的间隔期不超过7天,也会产生药害。
4喷雾器清洗不净打过大豆田或灭生性除草剂的喷雾器没能及时彻底清洗,再用它喷施烟嘧磺隆,易对玉米产生药害。
5喷雾器性能不良或田间作业不标准如多喷头喷雾器喷嘴流量不一致,跑冒滴漏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
打药时喷雾不均匀、喷幅连结带重叠,以致局部喷液量过多,也易使玉米受害。
6天气原因玉米生长前期降雨少,高温干旱,易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玉米生长缓慢,对除草剂耐药性降低,分解药害的功能降低,使许多潜性药害转化为显性药害。
施药后低温多雨,光照少,玉米也容易产生药害。
7个别玉米品种本身对烟嘧磺隆敏感如甜玉米和爆裂品种。
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预防与事故处理
璜酰脲类除草剂是开发进展最快的一类超高效除草剂。
杀草谱广,可以防治大多数阔叶杂草及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选择性强,对作物高度安全;使用方便,既可以土壤处理,也可以进行茎叶处理;部分品种在土壤中的持效期较长,可能会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
1.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安全应用技术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选择性强,每种除草剂均有特定的适用作物和施药适期、有效的防治杂草种类。
如绿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醚苯磺隆、苯磺隆、噻磺隆是防除麦田杂草的除草剂品种,小麦、大麦和黑麦等对它们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可以用于小麦播后芽前、出苗前及出苗后。
其中的苯磺隆和噻磺隆在土壤中的持效期短,一般推荐在作物出苗后至分蘖中期、杂草苗期应用。
这些品种可用于麦田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对部分禾本科杂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苄嘧磺隆、吡嘧磺隆,醚磺隆是稻田除草剂。
可以有效防除莎草和多种阔叶杂草。
氯嘧磺隆可以用于豆田防除多种一年生阔叶杂草。
烟嘧磺隆可以用于玉米田防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些阔叶杂草。
胺苯磺隆、氟嘧磺隆可以用于油莱田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
甲嘧磺隆主要用于林地防除多种杂草。
磺酰酥类除草剂的残效期在土壤中的差异性较大,一般的持效期为4-6周,偏酸性土壤的持效期相对较短,而在碱性土壤中持效期相对较长。
不同品种在土塘中的持效期是:绿磷隆>嘧磺隆≌甲磺隆≌醚苯磺隆≌绿嘧磺隆>噻磺隆≌苯磺隆。
空气湿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磺酰脲类除草剂药效与药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空气湿度高、土壤含水量大时除草效果相对较好。
在同等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为95%-100%时药效大幅度提高,施药后降雨会降低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杀草效果。
对于土壤处理除草剂,施药后土壤含水量高比含水量低时的除草效果高;施药后土壤含水量比施药前含水量高时更能提高除草效果。
2.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药害补救措施
磷酰脲类除草剂,是近几年出现药害现象最多、药害损失最重的一类品种,生产中应加强安全应用,在出现药害问题后应及时采取如下措施:轻度药害时,应及时喷施萘二酸酐等药害补救剂、或喷施芸苔素内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对药害严重地块,应及时与技术部门联系,对土壤进行酸冼、深翻,播种对该除草剂不敏感的作物。
3.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药害案件处理
该类除草剂药害发展缓慢,田间出现药害症状时,一般药害损失都比较严重。
应深入调查研究,调查施药的方式、施药剂量、作物播种时期和施药时期,及时准确地掌握施药条件,封存药样,请有关专家和农药管理部门进行药害鉴定与案件处理。
如果在产品的标签中,没能明确注明适用作物和相应作物的施药剂量、施药适期,安全间隔期,施药方法等上文中的有关注意事项,生产企业要对药害负责,反之,所发生的药害由使用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