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隐喻的分类与翻译-认知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20.58 KB
- 文档页数:5
《围城》中隐喻的英译及喻体意象传递效果解读作者:王洪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4期摘要: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
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围城》;隐喻;喻体;意象;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5-02一、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的外在表达方式,学者束定芳(2000)曾将其本质概括为“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围城》一书可谓是隐喻之集大成之作,新奇巧妙的隐喻表达俯拾皆是,字字珠玑,或严肃,或诙谐幽默。
在喻体的外壳之下,每一个倍具中国特色的隐喻背后无不凝聚着独特的意象。
因此,将《围城》一书中的隐喻作为单纯的修辞方法进行浅层次研究,其文学价值难免贬值。
二、《围城》中的隐喻类别分析隐喻表达的使用无疑是《围城》一书最鲜明的语言特色。
尽管隐喻手法使用频繁,却类别多样,绝不千篇一律。
本文将结合具体例证,对书中的主要隐喻类别从言语类、心理活动类以及客观描写类进行简单概括。
1.言语描写类隐喻。
言语类隐喻是《围城》一书的最大特色。
这类隐喻相对简单,即借助人物语言作为隐喻的最佳载体。
钱钟书先生(1946)曾在《围城》的序中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确实,这是一部能够反映人间百态、人物形象颇为立体的佳作。
小说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而对人物的刻画更离不开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作者在小说中将人物言语与隐喻技巧巧妙融合,读来令人欣喜。
目的论视角下《围城》的隐喻翻译作者:周露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1年第05期【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并为其增添了不少美学价值。
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可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殊不知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本文以弗米尔为代表的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出发研究《围城》英译本中具体的隐喻汉英翻译实例。
【关键词】目的论;隐喻汉英翻译;《围城》【作者简介】周露,武昌首义学院。
一、引言《围城》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他以风趣犀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百态图,尤其是将国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千般滋味描述得淋漓尽致。
书中有许多讽刺但不乏幽默的隐喻,让读者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博学智慧及幽默风趣。
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翻译的英文版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已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
《围城》中有大量的隐喻语言,其对应的英文译文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围城》中的隐喻大多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只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目标语读者可能会难解其中奥义。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隐喻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隐喻翻译也不例外,本文将在目的论视角下以目的论三原则为切入点探究《围城》隐喻翻译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三原则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它是由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meer,Justa Holz -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提出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并非从方法论入手,而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思考“为什么要翻译?”。
Ve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在目的論三大原则中目的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而译文文本应为这个目的服务。
艺术研究0 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了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群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隐喻表达。
当代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通过阐述隐喻的性质、特点和分类,明确区分隐喻与其他修辞的方法或原则[1]。
本文从认知视角对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点,以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隐喻研究提供参考。
1 隐喻理论概述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2]。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人[3]。
他认为,隐喻本质上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和明喻具有一致性。
现代语言学家们尝试在语言系统之外寻找隐喻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后期,美国学者约翰逊和莱考夫创作并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高潮[4]。
在这本书中,他们首次从认知视角提出概念隐喻,认为人们以往对隐喻的看法太过狭隘,倡导人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隐喻的认知特性。
2 《围城》中隐喻的分类钱钟书先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等元素,充分运用隐喻思维,在《围城》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知识分子生活图景[5]。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可分为以下三组类型: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基于客观相似性的隐喻和基于创造性的隐喻[6]。
2.1 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按照认知的表现形式对隐喻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别: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
显性隐喻即明喻[7],通过使用“……像……”句式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8]。
例1:辛楣一来,就像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你什么都不管了[9]。
例1中,作者使用明喻的手法,巧妙地将辛楣比作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作比较,从侧面烘托出方鸿渐自赵辛楣到来之后魂不守舍的状态,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隐性隐喻即暗喻[10]。
暗喻一般不使用喻词,而是简单地说A是B[11]。
《围城》新奇隐喻的合成空间动态认知视角阐释摘要:合成空间的认知观将语言现象的认知运作视为是建立抽象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过程,它对认识和理解隐喻有充分的解释力,为分析作品中新奇隐喻的实时意义构建和动态认知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围城》隐喻认知合成空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钱钟书在其代表作《围城》中,以留法学生方鸿渐学成归来、辗转奔波、四处碰壁的故事为中心,生动刻画了国难时期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
作品以“爱情小说”戏仿形式,从凡人琐事、逸闻掌故中,抉发中国走向现代性之“围困主题”,内涵充盈,意蕴深邃,笔风尖锐深刻、幽默诙谐。
小说表面看来戏剧色彩浓郁,初读之下令人捧腹,然而却蕴含着悲剧意味,细读之后,发人深省。
在使得小说如此成功的众多的艺术手法中,比喻又是其中最耀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绚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钱钟书如是说,而《围城》则正是隐喻的集大成者。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围城》的研究方兴未艾,局面喜人。
但综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剖析视角集中在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结构主义文学、接受美学等方面,而从隐喻角度展开分析的则为数不多,至于从认知维度对其隐喻进行动态探讨和阐释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二隐喻1 隐喻概述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首先对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隐喻是把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移到某一个特定事物上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隐喻的比较论。
而在我国,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其使用只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它主要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隐喻学革命的到来,人们愈来愈清晰深刻地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方式。
现代隐喻的研究范围已从单纯的修辞学扩展到认知语言学、哲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ywjszxk@在《围城》这部小说中,钱锺书先生运用了他独特的隐喻手法,其中包含了钱先生的人生智慧、生活体悟和人生哲理等。
但是对于《围城》中隐喻的翻译,如果只是直译,难免会造成外国读者对于书中内容不理解的现象,无论对于小说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种损失。
笔者从关联理论角度,以《围城》中的隐喻为例,深入分析隐喻翻译的应用对策。
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最早来自《关联:交际与认知》,这部书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这个概念。
关联理论的主旨是认知以及交际。
关联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实现交际行为,那么这个人会表现出自己的交际行为,对方可以根据这种交际行为,判断出这个人的交际意图。
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其核心是一种推理思维。
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以明确表达的语言和语言环境作为条件,其过程是个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行为和加工,最后产生关联并将认知作为结果。
关联的最好结果就是个人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交际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彼此认知和了解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人的语言、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在交往过程中人显示出的暗示,将会对接受者产生影响,接受者对这些语言会有不同的判断。
当接受者只用一个标准理解语言时,体现出的就是语言的关联性。
二、隐喻在翻译中的认知关联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历史久远。
隐喻在其不断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三个不同的时期,一个是比较学说,一个是互动学说,还有一个是映射学说和心理空间学说。
比较学说和互动学说对隐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词汇方面,这两种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隐喻其实是一种修辞手法。
比较学说和互动学说在隐喻的研究理论领域,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相关文章的发布,才将隐喻引入了目前我们所熟知的认知领域。
西方学者对于隐喻的工作原理涉猎较少,我国相关领域学者从多方面对隐喻做出了阐述,包括冲突是隐喻的基础,映射是隐喻的运作等。
这些研究结论是隐喻翻译的根本。
隐喻的实质是不同的两件事物具有相像性,并且内部存在某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扩大一件事物的某个特点,可见关联理论在隐喻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城》中的隐喻二、人物隐喻1.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可以被看作是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隐喻。
他留学归来,看似有着光鲜的外表,就像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接受了西方教育。
他的内心却十分迷茫和空虚。
- 他在学业上的“假文凭”事件隐喻着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虚荣和不扎实。
他没有真才实学,却靠买来的文凭来装点门面,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部分人对表面功夫的追求,而忽视了真正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 在爱情和婚姻方面,方鸿渐对待感情的态度也具有隐喻意义。
他与多个女性的纠葛,如对鲍小姐的一时冲动、对苏文纨的暧昧不清以及与孙柔嘉的仓促结合,隐喻着当时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盲目、不坚定以及缺乏深度的理解。
他在感情上像一个漂泊者,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的不安定和对未来的迷茫。
2. 孙柔嘉- 孙柔嘉可以被视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女性的隐喻。
她既有传统女性的一面,比如在婚姻中希望丈夫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有一定的家庭观念。
- 但她又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有自己的主见和算计。
她在与方鸿渐的婚姻中,从最初的温柔小意到后来的争吵不断,隐喻着现代婚姻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
她的“柔嘉”这个名字看似温柔美好,但她在婚姻中的表现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暗示着传统对女性的期待与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间的冲突。
三、环境隐喻1. 围城- 小说的标题“围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它象征着婚姻、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
就婚姻而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
这一隐喻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矛盾心理。
- 在社会层面上,“围城”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像一座围城,人们被困在其中。
例如,方鸿渐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
他想进入某些圈子,如在三闾大学任教时,却发现里面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想要逃离却又难以脱身,这就像被围困在城中一样。
- 从人生的角度看,“围城”隐喻着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的无奈。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李赞成;郭世红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2(000)036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研究,从而揭示隐喻翻译与认知的关系.
【总页数】2页(P211-212)
【作者】李赞成;郭世红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评《围城》及其英译本 [J], 梁淑梅;章晓雯
2.生态翻译视域下隐喻翻译研究——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J], 郭小华
3.从语用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J], 蔡晓燕;
4.从语用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J], 蔡晓燕
5.生态翻译视域下隐喻翻译研究——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J], 郭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城》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
李满红;陈清
【期刊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3)006
【摘要】隐喻翻译揭示了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再现过程.在翻译中,译者不得不接受两种文化认知方式和语言形式矛盾统一的挑战,在两者间作出选择.《围城》译本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原作,保留原作风格,其中的隐喻翻译多保全原作意象,或对意象释意或转换,将意象隐去,代之以平常表达.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李满红;陈清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认知语境分析与隐喻翻译 [J], 潘琴
2.认知语境分析与隐喻翻译 [J], 潘琴
3.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评《围城》及其英译本 [J], 梁淑梅;章晓雯
4.《楚辞》隐喻翻译的认知语用分析 [J], 胡作友;戴林杉
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J], 马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