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学习任务单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整理和复习(第2课时)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整理并落实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养成认真理解题意,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任务一】
(1)高跷队比腰鼓队少15人,高跷队有多少人?
(2)秧歌队比腰鼓队多13人,秧歌队有多少人?
小组交流,说一说这两道题求的分别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
青蛙妈妈捉了多少只害虫?它们一共捉了多少只害虫?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你能画图来理解题意吗?
(2)根据你画出的图列式计算。
【学习任务三】
小亮今年13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妈妈比爸爸小3岁,妈妈今年多少岁?
想一想:这道题都考查了哪些内容?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几个步骤?
做一做:按照你的想法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分享。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都复习了解决哪几种问题?
课后任务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想说些什么?这节课你都复习了哪些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了解统计的完整过程。
2.学会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学习任务】复习:回忆分类与整理的相关知识。
预习:了解生活中有哪些调查的方法。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结合选校服的问题情境,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确定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学习任务二:通过讨论,确定调查对象(学生),调查内容(校服颜色),调查方式(举手)。
学习任务三: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举手调查的过程,知道在举手时分类记录数据的过程就是数据的收集。
学习任务四:通过交流讨论,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
学习任务五: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学习任务六:学习根据统计表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而判断是否能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七:通过知识回顾本课中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感受统计的价值。
【学习资源】通过网络了解生活中更多有关统计的知识。
【作业设计】1.数一数,填一填。
2.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的统计情况。
(每人选一样)(1)最喜欢()动画片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动画片的人数最少。
(2)最喜欢《猫和老鼠》的比最喜欢《西游记》的少( )人。
(3)老师要组织同学们在课外时间看动画片,你有什么建议?3.学校组织二(2)班同学参加“环保小卫士”活动,下面是各组收集的矿泉水瓶情况。
(1)二年级同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班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最多。
(3)二(2)班比二(4)班少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4)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4.课后实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一种蔬菜。
(每人选一种)(1)最喜欢吃()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吃()的人数最少。
认识角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的大小,能够直观地区分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用学具袋中的硬纸条做出一个活动角。
2.想办法比较你们做的角是不是一样大。
【学习任务二】
1.想一想:角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应该怎样画角?
2.说一说: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认为应该怎样画角。
3.画一画:独立尝试画出一个角。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角是由什么构成的?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会画角吗?画角时要注意什么?
课后任务
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乘加、乘减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计算乘加、乘减算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乘加、乘减问题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同时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习任务一】
(1)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式表示出对情境的理解。
(2)独立列出算式。
(3)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任务
这里有一些算式,得数相同的算式是好朋友,课后和家人一起将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并找出哪些算式是好朋友。
5×3-5=5×5=5×2=
5×4+5=5×4=5×3+5=。
《平均分(一)》学习任务单
【课前准备】
1.12根小棒。
2.一张下面这样的格子纸。
【课上活动】
活动一:把6根棒棒糖,分成3份。
怎么分?
活动建议:1.请你独立思考,利用小棒分一分。
2.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活动二:要想每份分得同样多,6根棒棒糖还可以怎样分?活动建议:1.请你独立思考,利用小棒分一分。
2.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练习1:请你判断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活动三:把这些书平均分给3个班,可以怎么分呢?
活动建议:请你利用课前准备的小棒或其他物品代替书分一分,并用喜欢的方式记录分的过程。
(画一画、写一写、连一连)
练习2:请你圈一圈、填一填。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份。
拓展:
你能把下面的方格纸平均分吗?分一分、说一说。
【课后实践活动】
1.请你在家中找一些物品进行平均分活动。
2.请你讲一个生活中有关平均分的小故事吧!。
9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1.通过自主探究,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2.探究发现9的乘法口诀中蕴含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3.体会主动探索带来的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任务一】
1.看一看:袋鼠奇奇第一次跳到了几?第二次呢?
2.填一填:借助主题图尝试填出袋鼠奇奇继续往下跳到的数,完成填空。
3.说一说:仔细观察下面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习任务二】
1.根据上面连加的结果,结合2~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先列出乘法算式,再尝试编出9的乘法口诀。
棋子数列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9颗1个91×9=9 9×1=9一九得九
18颗2个9
27颗3个9
36颗4个9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45颗5个9
54颗6个9
63颗7个9
72颗8个9
81颗9个9
2.小组内展示你的乘法口诀。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能背一背吗?
◆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任务
读一读《数九歌》,你明白每一句的意思吗?如果不明白,让家人给你讲一讲。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解决问题
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3年8月
学生信息
姓名学校班级学号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进行比较或推测,从而解决问题。
3.提高对长度单位实际运用的能力。
课前学习任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解决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请你在下面的方框里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学习任务二】
下面是小猴子淘淘写给外婆的信,里面有哪些用错长度单位的地方?请你圈出来,然后改正在下面的方框里。
【学习任务三】
杨树的高度是8米还是80米?
请你在下面的方框里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推荐的学习资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够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
3.积累平均分物品的活动经验,可以用连一连、画一画等方法表示等分的平均分的过程。
【课前学习任务】请你打印下面的学具卡片,并剪下来,或者也可以用小棒等相同数量的物品来替代。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如果把 6 颗糖分成 3 份,可以怎样分?请你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分一分。
学习任务二:6 颗糖除了可以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2 颗。
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请你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说一说:把 6 颗糖平均分成了()份,每份()颗。
学习任务三:判断下面哪些物品是平均分的,在括号里画“√”。
学习任务四: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几个?请你动手分一分,在下面的方框中写一写或者画一画,表示出你平均分的过程。
学习任务五: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第 9 页做一做平均分酸奶的题目。
并且请你连一连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
【作业设计】在家中找一些小物品,并尝试将它们平均分。
【参考答案】活动提示:在平均分时,要关注每份分得同样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在平均分物的活动中,探索平均分中“包含”(连续的减法)分的方法。
2.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等分和包含,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积累平均分物品的活动经验,用圈一圈的方法表示包含的平均分的过程。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8 袋饼干,每 2 袋一份,能分成几份?用你喜欢的方式分一分。
学习任务二:用分饼干的方法把 16 个杯子装盒子里,你想每几个杯子装一盒,可以装几盒?想一想,圈一圈,说一说。
学习任务三:12 罐蜂蜜,你想每()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学习任务四:请你在数学书第 12 页第 7 题上画一画,填一填。
【作业设计】找一些身边的小物品,先尝试将它们平均分,然后和家人或同学交流各自的分法。
解决问题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理、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任务一】
1.独立探究:一根筷子长约2厘米还是2米?
按以下步骤进行思考: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解答?
(3)解答合理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判断结果以及理由在小组内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课后任务
想一想,一张床的长度是2厘米还是2米。
向家人说一说你的判断结果和理由。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
把8根黄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呢?
【学习任务二】
把9朵花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应该贴几朵呢?可以画一画、连一连。
【学习任务三】
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根?
(2)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根?
(3)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根?
(4)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根?【学习任务四】
(1)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2)16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3)18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学习任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