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doc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大、比较、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012浙江)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问: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2012江西)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分析: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指精良的武器。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隐喻、拟人化、夸张、对比、陪衬、二元性、真理、双关、通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九月的风夜轮台呼啸,河里的砾石大如水桶,随风和地上的石头四处走动。
(岑参《四川行西征送大夫》)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公兔的脚颤抖,母兔的眼睛模糊,两只兔子在地上行走。
你能分辨出我是男性还是女性吗?(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较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杨万里在暮热中走在荷塘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齐安县杜牧的偶数问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物:????.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明修辞1.比喻: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在古诗词里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拟(移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大”后突现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语言整齐对称,语义集中凝练。
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进行对比,使其区别更加鲜明的手法。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就通过对比新旧来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而徐兰的《出关》则通过对比桃花与雪来表达思乡之情。
9、借代:这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该人或物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这种手法使语言简练、含蓄,突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李贺的《南园》中,“吴钩”代指精良的武器,而“带吴钩”则指从军的行动,表现出豪迈的气概。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则是通过借代的手法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列锦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列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自然物,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表达了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通过运用列锦的辞格,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渲染一种昏暗阴冷气氛,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2、历鹗的《晓至湖上》运用了委婉含蓄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感受,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出“人意静”的情感。
同时,诗歌中也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比如“学野凫”,暗示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野凫一样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湖上的清景中。
动静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诗人们通过动态描写来创设意境,而动静结合则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往往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其中“动”包括动与声)。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典范。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分开,它能够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古诗词中的 11 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形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形。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失事物(意象)的神态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 1】“远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奇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彩淡雅,山川水乳交融。
【例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俊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亮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亮。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光景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 喻“孤帆” ,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 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督查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这实质是将王维排斥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同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同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倒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里的激怒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响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要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季。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 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急忙,云边孤雁,水上调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鉴赏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先答出具体运用地修辞手法.再答该修辞地作用术语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答.最后点出运用该种修辞手法所表达地诗人地情感答题范式:本诗(或第某句或第某联)运用了.....地修辞手法,……….(该种修辞地具体作用,注:用答题术语回答)写出了……..(对诗句地解说),表达了诗人………地思想感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例: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往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诗人采用什么样地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地依恋难舍地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诗人采用拟人化地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地感情,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地深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练习题:农家望晴[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问:“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诗地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地心情?请具体说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地“雁引愁心去”一句,有地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地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首诗地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地角度来赏析这首诗.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杜牧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地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地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崇光:美艳地光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海棠》诗地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地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各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背诵)、比喻()比喻地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地事物地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地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地事物)、喻体(作比方地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地标志)构成.构成比喻地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地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地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比喻地种类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比拟()比拟地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比拟地种类①拟人. ②拟物、借代()借代地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地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地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地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借代地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②具体代抽象. ③专名代泛称. ④人名代著作.⑤部分代整体. ⑥结果代原因. ⑦原料代成品. ⑧地名代本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夸张()夸张地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地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地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夸张地几种形式、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对偶()对偶地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地短语或句子.两句间地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偶地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排比()排比地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地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地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地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排比地几种形式、成分排比. 、句子排比.、设问设问地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地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问反问地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地形式表示确定地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地也可打感叹号.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拈连(了解)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地丙进行组合地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地心不聋.()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地心上.、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地修辞方式.、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地事物,或同一个事物地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地修辞手法.、移就(了解)将描写甲事物地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地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地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仿词(了解)更换现成词中地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地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地修辞手法.、顶针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地词语作下文地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地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地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地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地最后一个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衬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地词语.、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地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地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地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地是一件事.互文地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二、语义特征:互补.互文有种种不同地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地互文.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地句子里出现互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诘反问是一种常用地修辞手法,他地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地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地事物,或者一个事物地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地一种修辞方式.对比地作用在于同时使好地显得更好,坏地显得更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感就是在人们地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引用引用现成地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反语用与本意相反地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地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地讽刺揭露,有地表示亲密友好地感情.、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地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地词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的奇妙世界里,修辞手法就像是魔法师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让诗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比喻比喻在古诗词中那可是相当常见的。
就好比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飞流直下三千尺”把庐山瀑布的那种磅礴气势给形容出来了,可要是光这么说,好像还缺点啥。
紧接着“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像是给这幅壮观的画面来了个神来之笔。
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哇塞,一下子就把瀑布的那种宏大、壮观又带着点神秘的感觉给勾勒得清清楚楚。
你看,这就像我们平时给朋友形容一个东西,光说这个东西很大很大还不够形象,要是说这个东西像个超级大的巨人一样,那朋友一听,立马就有画面感了。
二、拟人拟人就更有趣了,诗人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把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当成有生命的伙伴。
比如说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水”怎么就会“护田”了呢?“山”又怎么能“排闼(推门)”呢?这就是把水和山都当成了人呀。
水就像一个守护者,守护着田野;山就像热情好客的朋友,推门就给你送来满眼的青葱翠绿。
这种写法让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就好像这些山水都有了自己的性格,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景物。
就像我们走在路上,看到路边的小花小草,要是说“小花在风中跳舞”,这小花就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舞者,多有意思。
三、夸张夸张这手法,在古诗词里那是用来制造强烈的视觉或者情感冲击的。
像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诗人的笔一落下就能惊动风雨,诗写成了能让鬼神哭泣。
你想啊,这怎么可能呢?但是这么一夸张,就把诗人对李白诗歌才华的那种惊叹和钦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好比我们说一个人跑得很快,我们说“他跑得比火箭还快”,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就是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这个人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四、对偶对偶就像是给诗句穿上了整齐的制服。
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鸟类相对;“鸣翠柳”对“上青天”,动作加地点相对。
古诗词鉴赏中以“修辞手法”角度设题,其答题步骤,如下: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答
3.最后点出运用该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某句或第某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该种修辞的具体作用,注:用答题术语回答)写出了……..(对诗句的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往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练习题: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明。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各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背诵)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②拟物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②具体代抽象。
③专名代泛称。
④人名代著作。
⑤部分代整体。
⑥结果代原因。
⑦原料代成品。
⑧地名代本体。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
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
b、句子排比。
7、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9、拈连(了解)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
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10、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
11、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12、移就(了解)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
13、仿词(了解)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
14、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
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15、反衬
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
16、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
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二、语义特征:互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17、反诘=反问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
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
18、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9、通感
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20、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2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