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帧自画像——乃正师的人生片段
- 格式:docx
- 大小:108.29 KB
- 文档页数:4
日本木雕家土屋仁応YoshimasaTsuchiya作品赏析Yoshimasa Tsuchiya(土屋仁応),日本雕塑家,出生于1977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多使用桧木和樟木创作。
他精雕细刻下的动物,虽然柔弱纤细,但是透着强大的生命力,让人的目光无法移开。
初次见到土屋仁応的作品是在高三时一时兴起买的一本手工美术杂志上,第一眼看见的时候便被其作品散发的沉静纯洁、圣灵的气息所感动。
他的作品多以神话中或现实中的动物为主,这些动物尤其多以其幼崽幼兽的形象出现,无论哪种动物,都被土屋仁応刷上一层白灰,偶尔点缀几抹青蓝,兀自立于纯白背景的中央,微微颔首垂眸,表情沉静又似乎带着淡淡笑意,让人第一眼看到时再无法移动脚步。
值得一提的是,土屋仁応的动物作品眼睛部分,都以水晶或宝石作为眼眸。
观者细细看去,兽类大于人类的眼眸中,是一片冰洁的蓝或者深邃的黑,并且因其本身的材质微微折射着大自然孕育的光芒,光影交错间,仿佛那眸中也有水波流转,也有情丝千纫,仿佛它们微微低头,轻抬蹄尾,刚从一段故事走出,千言万语要同你我说。
我们可以看到土屋仁応的刀下,动物们拥有一笔一划刻出的精细纹理,毛发纤毫毕现,神态安详,动态十足。
纯白外色中又透出淡淡木头的原色,又似动物新生的粉嫩肌肤从纯白的柔软毛发中透出色彩,那些粉嫩鼻尖与匀称修长的肌肉骨骼,让人心生爱怜。
有人说过土屋仁応的作品是“沉睡在安宁的世界”,他刀下的作品,是“干净的生命”。
这些作品只需要静静摆放于淡色背景之下,无需华丽底座,无需多余的装饰,便是一件气场强大的艺术品,引人入胜,让人从他的作品中感受一种自然与神明的纯洁力量,让人在目光触及处散发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好,胡思乱想也罢,让人想驻足,想停留,想着在飞奔的当代人生中,有幸遇见这样一个小小的中途站,让心灵感受古老自然的纯洁力量,让心灵感受一次纯粹的柔软。
也有的作品展说,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着淡淡哀伤,瑞兽麒麟独角,麋鹿山羊,小兽们都颔首低头,眼眸低垂;人鱼莲花,鲤鱼知梦,都俯首贴地,不曾昂扬。
画图留与人看——“四王”中的王原祁陈履生 清初著名的四位王姓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羽军、王原祁,被后人习惯称之为“四王”。
因为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年龄、辈份、师承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按照他们各自生活的时间先后从史学分期上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画史中的“前二王”和“后二王”。
前二王与后二王之间年龄相差40至50岁,二王之间年龄相差六至十岁,且辈份相仿。
前二王直接继承了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奠定了“四王”艺术的根基,后二王受业于前二王,并把前二王的艺术思想发扬光大,从实践上营造了“四王”艺术的广厦。
后二王中的王羽军和王原祁年龄相差10岁。
清顺治十年(1653),王鉴将其在虞山的学生王羽军介绍给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这可以说是画史中“四王”的第一次聚首。
这一年王羽军正式成为王时敏的入室弟子,也是王原祁和王羽军于拙修堂同窗习画的开始。
不过这一年王原祁才12岁,但是王原祁在10岁时于墙壁上的涂画已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令祖父王时敏为之惊奇并预言“此子业,必出我之右”。
后来王原祁在一则题记中回忆他与王羽军的关系时说:“余时共晨夕,窃闻诸论。
辛未(1691)后在京邸往来,每晤必较竟日”。
不过对于王原祁来说,在其“弱冠时”,王羽军的画艺“已臻上乘”。
则自己的绘画“虽系家学,然一知半解,皆他山之助”。
这里王原祁所说的“他山之助”是指王羽军对他的影响,尽管他们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是,王羽军在艺术上的成功经验以及有可能因其年长十载而给予的指点,都会给王原祁以一定的帮助。
毫无疑问,王原祁的画学渊源是直接的家学——其祖父王时敏的指授。
王原祁的父亲王揆为王时敏的次子。
王揆字端士,号芝廛,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工诗文,著有《芝廛集》,为“娄东十才子”之一。
王原祁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字茂京,号麓台。
“四王”中除王没有出仕以外,王原祁可以说是仕途中的最有成就者。
王鉴在位仅数年就罢官归里,而王时敏虽历任25年,却在49岁壮年时即因病辞官。
102F U J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散文风尚回忆我们的老师曲乃述◎ 任鸿飞◆任鸿飞,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福建室内设计学会副会长,海峡两岸空间艺术学会理事。
著述有《建筑雕塑在公共艺术场所中应用的研究》《理性•诗意历程的回望——近现代世界建筑与建筑大师谈》《共同精神表达与心灵宜居的诗意城乡》《把客家诗性的文化历史雕刻在建筑上——龙岩博物馆建筑雕塑创作谈》《仿生构造 动态平衡感 象征境界》等。
1980年,我入学鲁迅美术学院,在绘画系版画专业学习。
记得那时有一首歌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中描述了一个遥远美丽的未来,一晃,30多年时光都过去了!每当想起20世纪80年代,真是如诗如画,那时刚刚经历过10年“文革”,大家都说科学的春天来了……鲁美更是那个春的时代最美丽的花园。
在母校鲁美的大学时光,那么多难忘、感动和向往,那么多才华横溢的老师、同学,满院子才子才女,大家一起去乡村、工厂、草原、大漠……那时,听了小半辈子快崩溃的样板戏歌曲后,忽然听到了《夜来香》《小村之恋》,邓丽君那仙乐天籁般的歌;还有《橄榄树》《三月里的小雨》……看夸张的变态的主题宣传画都已经反胃的时候,忽然看到了拉斐尔的圣母和安格尔、德加的浴女;还有朦胧诗的舒婷和北岛。
即便仍在马列主义深院里,还是不期而至地看到了弗洛伊德、萨特和马斯洛……真是有严冬过后迎来春天的感受。
今天回想,在鲁美,更美的春天是院子里的我们的老师们,在他们身边沐浴艺术的阳光雨露,聆听他们的教诲,真是莫大的幸福。
他们的品格人格和对艺术真谛的传授,深刻地响了我们一生。
记得1982年春,版画系要开雕塑课,同学们都希望请到曲乃述老师,便向系主任陈尊三老师提要求,陈老师面露难色地解释说:曲老师工作非常忙,连雕塑系的课都很难请到他,况且我们是系外非专业选修课。
可同学执着起来,一定要请曲乃述老师,并替陈老师出谋。
我们想先找曲老师透个信儿,试探一下。
漫画大师式的世界,再怎么耍脾气,孩子终究是孩子,正在一个圆满自足的、色彩温柔的孩子世界里。
让人触目惊心之余,但表现力十足。
在画里,奈良一扫常识中对于小孩蜿蜒的河流。
又相差很大,广播局播放的英文歌做背景音乐,边涂鸦。
有时候他一个待在一起的时间,时候他过得很开心,怜。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活在脑袋中缤纷多彩的那个世界里。
少年时期的他并不是一个老师眼中的乖孩子课不差,蜿蜒的河另一个年代,又相广播边涂鸦故事,待在一起184外面。
”下课后,他喜欢骑自行车去朋友家玩,可朋友也并不多,有时他就一个人去镇上的小书店,窝在那里看漫画书。
十七岁时遇到了朋克摇滚的奈良,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种音乐。
青春期的奈良,迷上柔道、摇滚乐、也当过DJ,据说也曾被抓进警察局辅导过。
毕业后当了一阵子美术老师,存了一些钱,奈良决定出国深造,之所以选择德国,是因为负担不起英国昂贵的学费。
“孤独和疏离感是我创作的动力。
”喜欢摇滚和旅行的奈良美智曾这样说道。
如何解读他的作品?你可以单纯地视它为漫画,或是如同品牌迷恋者,收藏复制其创作的全系列商品。
但是一定有些什么,藏在他笔下那个脆弱、甜美、易怒、复杂的小女孩背后吧?他常以孩童形象,提出关于人生的永恒质疑,如:“人何以为人”、“快乐童年真能造就快乐的大人吗?”他笔下的儿童,一个个好像革命份子,随时准备以瘦小身躯揭开这个虚伪、压抑、充满阴谋的世界。
这正是他的作品何以如此动人,又那么强而有力,逼使每个人去面对最原始、内在的自己。
作为作画者,相较文字的逻辑,所表达的东西更为直观,也更难究明作者表达的具体含义。
但它借助了人的感官,眼睛,甚至触觉与嗅觉,在画家建立起来的这个世界里,每一个观画者都是入侵者,在“解读”的同时,也借由自己的理解重建了眼前看到的这幅画。
奈良美智的坚持自我,即是创作之前,隔绝一切外界蔓延而来的影响,直至成品出世。
所以观画者面对的,是一个自在的世界,也可说是奈良本人真实内里的一种体现吧。
像赞文例像赞(像赞):为人物画像或人的相貌所作的赞辞。
《后汉书·应劭传》:“初,父应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録为《状人纪》。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近来有个作孽的文人,替我起个混名,叫做‘阙不全’,又替我做一篇像赞,虽然刻毒,却也说得不差。
”相关自古像赞,一般配置在各姓氏宗谱的先公遗像后面。
撰写像赞者,大都是当代或后世的名人、学者。
像赞主要依据题词者本人的思想、立场而定,并不一定都能做到遣词公允、恰如其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字里行间中都会充满敬仰和崇敬之情。
文天祥曾在《刘氏族谱》图谱和像赞中,写过两则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
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灿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
凡仪容虽盛而不久者,以无谱故也。
”文天祥在跋中,十分强调了“必先人勋业灿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才能在宗谱中留其像、立其传,才可传千百世而不朽。
[1]2袁节寰大司马像赞明倪元璐试之刑以观其德,其平在额。
试之谏以观其气,其正在鼻。
试之贼以观其谋,其洞在眸。
试之权以观其壮,其强在项。
试之多艰以观其力,其硬在脊。
试之先几以观其介,其高在态。
笥经文起胸库,武戈止手,探骊不怵。
足履虎不咥,身恃之长城,面望之景星。
须眉之谓男子,衣冠之有精理。
鸣呼!厥象惟肖,是之曰照。
(明·倪元璐《倪文贞集卷十七·赞铭》、《四库全书·集部236》)人物肖像画,早在《后汉书赵岐传》中已有记载:“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自画像居主位(《辞源》第256页)”。
为人物肖像所作表示赞颂的题词,称为“像赞”。
像赞的产生,在《后汉书应劭传》中已有叙述:应劭的父亲应奉,在担任司隶时,下通知给各官府郡国,将前人的像赞送上去。
后来,应劭把像赞收集起来,按序号排列,连缀其名,编录成《状人纪》。
姓氏宗谱像赞初识人物肖像画,早在《后汉书赵岐传》中已有记载:“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自画像居主位(《辞源》第256页)”。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上,一棵树下刘醒龙再到簰洲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簰洲垸的路途有很长一段是在长江南岸的大堤上。
江面上还是春潮带雨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水泛滥还有一段时间。
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里,那在有水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蔬菜,比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生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日常中的尤物。
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一株株,一棵棵,长势煞是迷人。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
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一带平原湿地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大堤少不得,老堤倒不得,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
1998年夏天的那场大洪水,让多少青枝绿叶停止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木在传说中至今不朽。
第一次来到簰洲垸,又离开时,就曾想过,一定要找时间再来此脚踏实地走一遍。
1998年8月下旬,搭乘子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舟,第一次来簰洲垸。
除了几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簰洲垸被滔天的洪水彻底淹没。
汤汤大水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一滴眼泪也不敢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日子过得如同美梦一样。
由于当年子弟兵的驰援,人们才从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拦截,一向狂放不羁的洪水也将凶悍性子收敛起来,哪怕是乘着最大洪峰笔直往东而来,也不得不在簰洲垸顶头的大堤前扭转半个身子往西而去时,一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月流逝的模样用浪花之上的江鸥点染一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两棵白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
1998年8月1日夜里,簰洲垸大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口了。
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
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手。
奶奶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随洪水永远去了天涯。
油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油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2014-11-25 老深镇油画艺术梦象受孕: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白象而受孕。
七步莲花:佛陀在蓝毗尼花园从母亲的右胁降生,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
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命名大典:佛陀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非常的疼爱自己的儿子。
佛陀被命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仙人占相:佛陀的父亲请来了著名的大仙人来为佛陀占相,仙人看后告诉净饭王:您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觉者!可惜我老了,无法听闻他的妙法了。
得入四禅:太子见老鹰捕食蛇,心生悲悯,观察到众生的苦恼,而入禅定,得入四禅。
文武过人:太子16岁,精通所有学问与武功,可谓文武双全。
成亲娶妻:父王见太子终日闷闷不乐,便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于是太子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
深受爱戴:太子与妻子深受百姓的爱戴。
见丑生厌:太子夜见宫女们的睡觉时的丑态,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恶。
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见生老病死之苦,于众生生大悲悯,于轮回更生厌离。
夜别妻儿: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间,离开了妻子儿子。
远离王城:太子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繁荣,而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
削发更衣:悉达多削去了如烦恼一样的发丝,换上了梵天送来的衣,开始修行。
难忍苦行:悉达多向所有世间的“成就者”们求学,尝试了世间所有的修行方式,达到了世间能达到的所有顶端境界,但他发现并没有达到他出家的目的,于是放弃了苦行。
见天神于空中弹琴,了悟了中道。
牧女献供:一位牧女向悉达多供养了奶粥,悉达多因此得以恢复体力而重新开始修行上。
发愿成佛:佛陀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曰:如若能成佛,则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树下参悟: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
当雨水下落天气寒冷时,龙王现身为佛陀遮风挡雨。
魔女献媚:佛陀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
四帧自画像——乃正师的人生片段
作者:暂无
来源:《上品Choices》 2013年第11期
文/ 李荣林
恩师朱乃正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个月了,写怀念先生的文章,眼前有太多的画面,先生留给我的记忆太丰富,可
追忆的太多。
每一次与先生的相处,归来时心绪会自然沉定下来,心里总感觉满满的,是先生将他的镇定从容、智慧
大度自然传递给我们,给我们内心以力量。
先生晚年旅居加拿大的时间居多,我们常常与先生通过手机短信保持联系,先生年事已高,有时,收不到先生的回信会很担心,而先生发来的短信我们常常一再品读,今年四月,我带学生在京
郊写生时,先生还发来短信询问学生们画得怎样,情景如在目前……那时,我却并不知晓先生已是患癌症晚期的病人……
先生平素生活中,艺术是其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与精神支柱,他追求的是人生境界、精神境界、艺术境界的最高价值;他的每一天,都是聚精会神过来的,而很少有“打盹儿”的时候;而对于个人生活及身体的保养,他却并不在意……
先生的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联,我在进行博士课题论文研究的过程,偶发现:先生曾作过的数帧自画像恰能够准确反映
出他当时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所处的境遇。
虽然先生所经历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陌生的,通过查阅资料,我将
这些画像作为点而链接成线,似乎可以勾勒出先生青、壮年时的人生轨迹,隐示着先生跌宕而坎坷的人生……
1959 年,24 岁被划为右派的先生踏上了西去的列车,他在去年年底还谈过,因为怀揣着对艺术的梦想,当时他
却并没有惶恐不安,反而充满期盼。
青海,原是先生的受难之地,然而,他日后却对那段经历从未抱怨过,因为,青
海高原给与他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块壮丽的土地令他魂绕梦萦……
蒋建国先生回忆:“1959 年3 月,我们被一起分配到大西北工作……六月,他赴柴达木盆地体验生活,在写给我
的信里,他用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美,赞颂石油工人的顽强拼搏。
至今我还珍藏着一幅他送我的小油画写生《冷湖石油
工地之晨》看到那只有几顶帐篷的茫茫雪原,有谁会相信这是7月份画的写生?一个从小在大城市上海长大又长期在
首都学习的年轻人,在西北的戈壁、荒漠和雪原中经受着真正的锻炼和考验。
短短几个月,由于他做出的成绩和他的
表现使他在9 月份便第一批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到达青海之后的先生,并没有意志消沉,在“北风卷地百草折”的漫漫长夜,依靠几册劫后仅存的米帖与《三希堂法帖》,勤奋研习书法。
蒋建国先生写道,“……酒逢知己千杯少呵,酒后的余兴就是看乃正写字,《丹青引》、《琵琶行》、《兵车行》等长诗他都能牢记在心,一挥而就,说明他记忆力相当好,至少平时书写的次数一定很多。
我们都
喜欢李白《将进酒》的那种豪气。
”
他积极工作、完成各种任务,积极创作,歌颂高原的生活。
六十年代初,进入人生的第一个高产时期,如,1961
年参加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陈设布置。
数月后回省继续完成水墨画《草原晨曲》,为青海厅陈列作品之一;1962 年,
创作《雪原风情》(油画);10 月完成《格萨尔》续集插图10 幅;期间开始构思《金色季节》,并作草图,1963 年
继续为《金色季节》作素描稿,与油画原作等大,上半年完成油画。
该作与同期完成的《五月星光下》(油画)参加
了甘、青、新三省区美术作品巡回联展。
后又至西安展出。
1963 年冬日,社教运动已是前奏。
《砸碎奴隶的锁链》、《草原儿女》(油画),预备翌年送全国美展,后在审
选中被视为“丑化”、“阴暗”而遭否定。
“文革”中被批为“黑画”。
一件作于1963年的自画像(图1),是先生当时人生
状态的写照:画面中的年轻人略带稚气的面孔,眼睛注视着镜中的自己,手托着脸颊,严肃、皱起的眉头,在思考着,表情中带着困惑,而闪动的目光里却积蓄着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