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 格式:ppt
- 大小:450.50 KB
- 文档页数:22
平面向量公式1.向量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2.向量的长度=向量的模3.零向量:⎩⎨⎧方向任意长度为.20.14.相等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2.15.向量的表示:AB ()始点指向终点6.向量的线性加减运算法则:()()⎪⎩⎪⎨⎧=-=+终点指向始点始点指向终点,CB AC AB AC BC AB ,21 7.实数与向量的积:()()a a λμμλ=.1 ()a a a μλμλ+=+.2 ()b a b a λλλ+=+.3 4.()y x a λλλ,=⋅ 5.a b b a ⋅=⋅ 6.()()b a b a ⋅⋅=⋅λλ 7.()c b c a c b a ⋅+⋅=⋅+ 注;()()c b a c b a ≠⋅8.定理: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a b λ=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 1 ,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 : e e a 2211λλ+= 10.坐标的运算: ()1⎪⎭⎫ ⎝⎛+=y x a⇒yx22+=()2已知;A ()y x 11+,B ()y x 22+⇒()()()⎪⎩⎪⎨⎧+=--=--y y x x y y x x AB 12122,.1221212()3已知;()y x a 11,= ,()y x b 22,=()()⎪⎩⎪⎨⎧+⋅=•±±=±⇒和它们对应坐标的乘积的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y y x x y y x x b a b a 21212121.2,.1 ()4已知;()y x a 11,=//()y x b 22,=⇔01221=⋅-⋅y x y x (横纵交错乘积之差为0)()5已知;已知;()y x a 11,=⊥()y x b 22,=02121=⋅+⋅⇔y y x x (对应坐标乘积之和为0)10.数量积ba ⋅等于a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θcos ⋅的乘积:θcos =⋅b a()的夹角与为b a θ变形⇒b a =θcos11.线段的定比分点:设()x x p 211, ,()y x p 222, ,P ()y x ,是不同于直线p p 21,上的任意两点;即有:p p p p 21λ=⎪⎩⎪⎨⎧⇒<⇒>外在点内在点p p p p p p 212100λλ (其中p 为定比分点;λ为定比。
线段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线段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是几何学中常用的计算坐标的公式,用于确定线段上点的位置。
它们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线段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设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x1,y1)和B(x2,y2),则线段AB的中点C的坐标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Cx=(x1+x2)/2Cy=(y1+y2)/2其中,Cx和Cy分别代表中点C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例如,若给定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4,2)和B(8,6),则线段AB的中点C的坐标可通过以下计算得到:Cx=(4+8)/2=12/2=6Cy=(2+6)/2=8/2=4因此,线段AB的中点C的坐标为(6,4)。
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一个房间或一个场地的中心点,以便布置家具或进行其他相应的规划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线段中点坐标公式计算出房间或场地的中心点的坐标。
除了线段的中点,我们还经常需要确定线段上的其他分点位置。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设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x1,y1)和B(x2,y2),若在AB上有一点P将AB分为内部比例m:n(m+n>0)的两部分,那么点P的坐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x = (nx1 + mx2) / (m + n)Py = (ny1 + my2) / (m + n)其中,Px和Py分别代表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例如,若给定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2,4)和B(6,8),且要在AB上以内部比例2:1将其分割,即将AB分为两段,其中一段长度为整体长度的2/3,另一段长度为整体长度的1/3、那么按照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点P的坐标可通过以下计算得到:Px=(2*2+1*6)/(2+1)=(4+6)/3=10/3≈3.33Py=(2*4+1*8)/(2+1)=(8+8)/3=16/3≈5.33因此,点P的坐标为(3.33,5.33)。
直线的知识点总结一、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 直线的倾斜角:1) 定义:当直线与x 轴相交时,沿x 轴正方向为始边,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得的最小正角;规定:与x 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 2) 范围: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π≤<; 2. 直线的斜率:1) 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2) 公式: tan k α=a.当[)οο90,0∈α时,0≥k ,当α=0°时,斜率k =0;当090α︒<<︒时,斜率0k >,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当()οο180,90∈α时,0<k ,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 当ο90=α 时,k 不存在,即直线与y 轴平行或者重合.这样,可以求解倾斜角α的范围与斜率k 取值范围的一些对应问题.b. 如果知道直线上两点()11,A x y ,()22,B x y2112122112()AB y y y y k x x x x x x --==≠-- 注意:(1)特别地是,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x 轴垂直,斜率k 不存在;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y 轴垂直,斜率k=0. (2)k 与A 、B 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c .设直线():00l Ax By C B ++=≠ 则A k B=-注:三点A ,B ,C 共线,则AB BC k k =二、直线的方程:①点斜式:直线l 过点000(,)P x y ,且斜率为k ,其方程为00()y y k x x -=-.注意:当直线的倾斜角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 =y 0。
当直线的倾斜角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0,所以它的方程是x =x 0。
线段的中点和分点公式线段是指由两个端点所确定的一段直线。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线段的中点和分点的坐标。
本文将介绍线段的中点和分点的计算公式,并且给出一些实际的应用例子。
1. 线段的中点公式线段的中点即为线段的中间点,离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果我们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线段的中点的坐标:中点的横坐标 = (端点1的横坐标 + 端点2的横坐标) / 2中点的纵坐标 = (端点1的纵坐标 + 端点2的纵坐标) / 2例如,假设线段的端点1为A(x1, y1)、端点2为B(x2, y2),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来计算线段AB的中点的坐标。
这个中点的坐标可以表示为M((x1+x2)/2, (y1+y2)/2)。
2. 线段的分点公式线段的分点指的是线段上的任意一点,它将线段分成两个小线段。
如果我们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以及分点离端点1的距离比例(即所占线段总长度的比例),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分点的坐标:分点的横坐标 = 端点1的横坐标 + (端点2的横坐标 - 端点1的横坐标) * 比例分点的纵坐标 = 端点1的纵坐标 + (端点2的纵坐标 - 端点1的纵坐标) * 比例例如,假设线段的端点1为A(x1, y1)、端点2为B(x2, y2),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来计算线段AB上距离端点1长度比例为k的分点的坐标。
这个分点的坐标可以表示为P(x1 + (x2 - x1) * k, y1 + (y2 - y1) * k)。
3. 应用例子线段的中点和分点公式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几何图形中的对称轴:对称轴是指一个几何图形的中心线,在轴上的任意一点到图形两侧的距离相等。
我们可以使用线段的中点公式来计算对称轴的坐标。
- 物体运动的中点和分点: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位置。
我们可以使用线段的中点公式来计算物体在两个时间点的中点位置,并使用线段的分点公式来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分点位置。
7.8 中点坐标公式与定比分点坐标公式1.教学目标: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的概念和求解。
2.重点:向量用坐标表示即几何问题代数化,线段的定比分点的推导和应用和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以及确定起点、分点、终点。
一、复习:定位向量:起点在原点的向量叫做定位向量。
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一般向量的坐标: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新课:一、中点坐标公式:(x 2,y 2)- (x 1,y 1) =(x 2 - x 1, y 2 - y 1)P 为线段AB 的中点,如何求其坐标?AB的坐标为:yoxAB (x 1,y 1) (x 2,y 2)OpOA Ap =+ 12OA AB =+ 1()2OA OB OA =+- 1122OB OA =+从而 Op 的坐标为: 则AB 中点p 的坐标为: 例2、已知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 , 端点A 的坐标为(4,2),求端点B 的坐标。
解:设点B 的坐标为 ,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因此点B 的坐标为(2,-1)。
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定义:设P 1、P 2是直线l 上的两点,点P 是l 上不同于P 1、P 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21pp p p λ,λ叫做点P 分有向线段−→−21P P 所成的比.方法二:设−→−−→−=21p p p p λ,且点P 1、P 、P 2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y )、(x 2,y 2),()()y y x x y y x x --=--2211,,λ()()⎩⎨⎧-=--=-y y y y x x x x 2121λλ 则 λλ++=121x x x (※)λλ++=121y y y说明:(1)在运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时,要注意(x1,y1)是起点坐标,(x2,y2)是终点坐标,(x ,y )是分点坐标.在每个等式中都涉及四个不同的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的三个量,便可求出第四个量.(2)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取起点、终点、分点,但一定要注意此时λ值是不同的.11221[(,)(,)]2x y x y +1212(,)22x x y y ++=1212(,)22x x y y++⎛⎫⎪⎝⎭13,2++==222413,222y x ()22,x y ==-222,1x y例:(1)若A(x,-1),B(1,3),C(2,5)三点共线,求x (2)求证:A(-1,-1),B(1,3),C(2,5)三点共线3. 已知P 2(4, -3),P 2(-2, 6),点P 在P 1P 2的延长线上,若pp p p 212=, 求点P 的坐标.解: ∵点P 在P 1P 2的延长线上,且pp p p 212=∴221==pp p p λ,又因为在P 1P 2的延长线上,所以为-2,设点P(x, y), 则x=821224-=-+--+)())((,y=1521623=-+⨯-+-)()(∴点P 的坐标为(-8,15).总结:。
两点间坐标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神奇的数学公式:两点间坐标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有两个超级厉害的公式,那就是两点间坐标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先来说说两点间坐标公式,这就好比是在地图上找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一个是A(x1, y1),另一个是B(x2, y2),那它们之间的距离怎么算呢?这时候两点间坐标公式就派上用场啦!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尺子,能一下子算出A 和B 之间的长度。
这难道不神奇吗?就好像你和你的小伙伴分别站在操场上的两个不同位置,你想知道你们之间有多远,两点间坐标公式就能告诉你答案呀!再讲讲中点坐标公式,这就像把一根长长的绳子从中间对折找到正中间的那个点。
如果还是那两个点A(x1, y1)和B(x2, y2),那它们的中点坐标怎么找呢?中点坐标公式就闪亮登场啦!这多有用啊!比如说,你们几个人一起做游戏,要在A 点和B 点的中间位置放个东西,不知道在哪儿?中点坐标公式就能帮大忙!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想想,如果在一个坐标系里,有两个点,一个在左上角,一个在右下角,那它们之间的距离怎么算呢?”大家都皱起了眉头,开始苦思冥想。
我也在心里嘀咕:“这可难倒我啦,到底怎么算呢?”这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了两点间坐标公式,一下子就像给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哇,原来是这样啊!”同学们都忍不住惊叹起来。
还有一次做数学作业,有道题是让找两个点的中点坐标,我一开始还不会呢,急得抓耳挠腮。
后来仔细想想老师讲的中点坐标公式,嘿,我居然做出来啦!那种成就感,简直太棒啦!同学们,你们说这两个公式是不是特别神奇,特别有用?它们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秘密武器,能帮我们解决好多问题呢!反正我觉得它们太厉害啦,我一定要好好掌握,让它们成为我的数学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