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百年历史的解读与重构
- 格式:docx
- 大小:16.63 KB
- 文档页数:4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1天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
天津市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五大道”历史街区是最负盛名的一处。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汉族社会的缩影,也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里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还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是保护和更新的重要内容。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概述:空间肌理是指建筑与城市呈现的形态、结构、组织等,是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建筑高低错落,兼顾公私离合。
五大道历史街区以西洋建筑为主,建筑高低错落,体现了空间层次感。
一些建筑的庭院设计非常出色,既保护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性,同时也有利于光线和空气的自由流通。
二、强调对称、平衡,构建空间秩序。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格局强调对称、平衡,既体现了建筑形式之美,也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
三、强调景观形态,注重城市演进。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多样,既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也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也体现了城市演进的历程和特征。
保护和更新中的空间肌理延续与重构:为了保护和更新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
一、立法保护。
天津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条例》,在立法领域对市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
二、重视管理。
为了加强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管理,天津市将其划分为文化旅游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修建和改造的规划,以确保其空间肌理的延续和重构。
三、传承优秀传统。
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更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接纳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了解天津市河北区历史感悟天津市河北区:历史的积淀与现代的融合天津市河北区,作为天津的发祥地和中心城区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与革新,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记忆。
从历史的角度看,河北区的存在和发展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民的足迹,成为天津市区退海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
民国时期,随着国民政府的特别市设立,河北区境内开始分属不同的区域。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河北区境主要分属二区和三区。
而到了1952年,二区和三区的市区部分合并,称为三区;1956年,这一区域正式更名为河北区。
在河北区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天津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和现代化的过程。
这里不仅见证了天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也承载着无数天津人的情感记忆。
在河北区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天津人民对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独特态度。
他们既珍视传统,又敢于创新。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中。
如今,河北区已经发展成为天津市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现代设施。
区政府驻地望海楼街道狮子林大街284号,管辖的10个街道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区域。
2022年,河北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2021年增长了%。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这表明,河北区的经济结构正在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河北区也是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这无疑是对该地区在医疗、社会服务和国防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
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启示。
河北区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天津市河北区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变革与发展的史诗。
它既展示了天津人民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努力为我们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老天津记忆》读后感《老天津记忆》是一本关于天津历史和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天津地域文化、历史人物、建筑风貌等多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天津的独特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收获了许多感悟。
首先,这本书的主题十分鲜明,即通过讲述老天津的历史和文化,来展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天津的地域文化、历史人物、建筑风貌等多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天津的独特魅力。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为读者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信息和内容,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详尽、全面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老天津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全面的描写,让读者对老天津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书中还运用了许多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天津的独特魅力和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天津的街头巷尾。
此外,作者在书中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也十分重要。
作者通过描写老天津的历史和文化,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使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这本书的思想和理念也十分适用当今社会。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都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风险。
而《老天津记忆》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自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同时,书中所强调的坚持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激发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老天津记忆》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天津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作者对老天津各方面的详尽描写、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以及书中传递的文化自信等思想和理念,我们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的寓意津城,是指天津市,它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天津市的国旗下,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和寓意。
下面将从天津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建筑、教育等方面介绍津城的寓意。
首先,天津市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寓意着天津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天津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节点,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等事件,这些事件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历史,传承文化。
其次,天津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国际经济贸易城市。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寓意着天津市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天津市位于华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市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贸易、航运和制造业中心之一。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象征着天津市为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外,天津市的建筑风格也是其寓意的重要一环。
作为中国的港口城市,天津市汇集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寓意着天津市独特的建筑文化。
天津市的建筑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如古代宫殿和庙宇,也有西式的建筑,如欧式的教堂和别墅,还有日式和犹太式的建筑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天津市独特的城市景观,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和谐共存。
另外,津城还以其发达的教育事业闻名。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寓意着天津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天津市拥有一流的学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等。
这些学府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为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旗下的美丽津城提醒人们要重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综上所述,国旗下的美丽津城寓意着天津市的美丽、历史、文化、经济、建筑和教育等方面的特点。
天津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既有深厚的历史,又具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津城还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闻名。
《中华百年看天津》讲解稿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参观《中华百年看天津》的展览,本展览占地2600平方米,共分9个部分,向您展现了天津自建卫筑城以来600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在整个的参观过程中,您将看到40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400余件真是详细的历史文件文献,和20余处景观。
您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矛。
咱们天津是海洋陆地河流的交汇之地,这个矛就起到了“纽带”的作用,连接了河流海洋和陆地,同时体现了近代天津由内河走向海洋的历史过程。
我们看到在矛的上面铸有九幅历史图片,那分别代表了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九个部分。
而大矛的整体设计为了“抓地”的形态,这就代表着近代天津屈辱的历史与抗争的历史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天津人民的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过!我们看到,大矛是以红黑相间的墙壁为背景的,黑色代表着天津人民遭受的屈辱与苦难,红色代表的是天津人们抗击外来侵略,反抗封建统治的英勇斗争!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展厅内继续参观!现在您看到的是序言部分天津的历史积淀。
(序言部分天津的历史积淀)您现在看到的这幅油画展现的是我们天津这一地名的由来,早在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发起了一场叫“靖难之役”战争,在征战的过程中他曾经沿北运河南下,在天津三岔河口一带,涉水南运河,并向沧州进发,这幅油画就是描述当时的场景。
在赢得皇权后为了纪念这场战争,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将当初渡河的地方赐名为“天津”,意思是这里曾经是天子经过的渡口,这就是“天津”一名的由来。
我们来看这块石碑,这是刻于1550年的《重修三官庙碑记》,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从石碑上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朝成祖文皇帝入境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
这块石碑的出土,可以说为天津这一地名的由来提供了左证。
(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天津南门外大街一带)由于明朝统治者深感天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于是1404年12月23日,在这里设立了军事组织天津卫,十几天后,又添设了天津左卫,同时,开始修筑天津城。
津门故里的故事
"津门"是对天津这座城市的称呼,也是它的古称。
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天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与津门故里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1. 津门建城传说:相传在古代,天津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一天,大禹治水时,经过此地,披发工程,测量地势,发现这里的地势适合建城。
于是他率领众人在这片水域上开凿河道,引水入海,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天津。
2. 古代津门贸易繁荣:历史上的天津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因为位于海河交汇处,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枢纽。
在清朝时期,天津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繁荣起来,各国商贾纷至沓来,这一段时期被称为“津门故里”的黄金时代。
3. 津门文化风光:天津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有许多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在这里繁盛。
例如,清代京剧艺术就在津门发展起来,很多有名的京剧名家都出自天津。
此外,天津还以鸟兽市、南市、古文化街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市场而闻名,这些市场保留了当地的传统风貌和特色。
4. 津门保护地:天津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
例如,意式风情区是天津保留完好的欧洲风格建筑区域,被誉为“北方小洛可可”。
另外,天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天津博物馆、古文化街、天津大悲禅寺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这些故事和传说展现了津门故里的丰厚底蕴和魅力,也彰显了天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天津历史及其发展赵锋(090741132)天津历史及其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中国大城市之一的天津,自然也有其光辉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现在让我们沿着迢迢历史长河,重温天津历史吧。
基本概况天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为燕王朱棣所起,因这里是他到京城夺取王位时的渡口,所以起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自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设卫建城。
天津,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是中国大陆三大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地铁站的风景经历600余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扼守京畿。
天津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北部的渤海湾,拥有中国第四大的工业基地、第三的外贸港口。
有超过1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天津地区。
天津解放前为亚洲第二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天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天津逐渐背上了过去的包袱,没有及时实现发展的转型。
在经济上一度落后于其他城市。
自从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政策后,天津重新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天津虽然地处渤海之滨,但气候仍带有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明显特点,四季分明,春日短且多风,夏日多雨、炎热、秋季短促,冬季寒冷。
清人张焘在其所作的《津门杂记》一书中,对天津的气候及其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有一段极为生动的描述:“天津气候,非冬即夏,所求春秋佳日绝少。
二三月间犹寒气不减,一如隆冬。
每至首夏清和,今日体著重绵,明日手则挥扇,其立见炎凉如此。
且有干风吹扬尘土,其势甚狂,几几乎无日无之,人目尽眯,禾苗枯萎,所以常苦旱荒。
夏秋之交,雨势稍大,又防冲决,湿蒸炎热异常。
中秋节后,人犹袒背以行,无几日,又行冬令,朔风骤起,木叶尽脱,便觉寒威彻骨,溪水结冰矣。
居人非卧暖炕,拥煤炉,不足以过冬。
感悟津城文化,喜迎时代盛会演讲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悟津城文化喜迎时代盛会》。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美丽天津,海河之情”——喜迎党的十九大专场演讲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我将用青春热情与豪迈激情展现天津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崇敬,用青春热血谱写新时代的华彩乐章!津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尤其是在近代史上,天津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中心,有“东方小巴黎”、“远东第一商埠”之美誉。
辛亥革命,天津是领导者之一,也是在全国较早放飞自由的城市;从古至今,天津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天津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
这里是邓小平、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无数的仁人志士曾在这里点燃星星之火,唤起民众,最终汇聚成燎原之势。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天津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创建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了天津革命斗争史的光辉篇章。
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党的重大决策,还是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都始终离不开天津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在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无数优秀的代表,他们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瞻望未来,在每个历史时刻,我们都应该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
学习他们身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身上永不服输、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学习他们身上执着坚毅、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作为中华儿女,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应该牢记历史,牢记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当前,天津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去书写天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聚焦十九大,喜迎十九大”,让我们传承和弘扬“天津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津博物馆中华百年看天津观后感天津博物馆中华百年看天津观后感一、引子在中国的博物馆之中,天津博物馆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座富有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城市,天津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中华百年看天津”更是一场展览,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
在参观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与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交融,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后感。
二、全面评估1. 历史渊源在参观“中华百年看天津”展览过程中,让我深刻领略到天津这座城市的丰厚历史渊源。
从秦汉时期的渤海古国、到近代的天津条约开埠,再到抗战时期的重要节点,这些重要历史事件在展览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通过历史文物、图片和文献记载,我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文物珍品除了历史事件,展览还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这些文物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包括传世的艺术作品、珍贵的历史文献等。
其中,清代的宫廷织锦、金石铭文和古代的钱币等文物都让我大开眼界。
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百年的传承与发展。
3. 社会变迁通过展览,我还对中华百年来的社会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农耕文明到商业繁荣、从封建制度到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些变迁中,天津作为北方重镇,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展览中展示的天津城市规划、建筑风貌以及城市变迁的图片、资料都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发展。
三、文章撰写基于以上对“中华百年看天津”展览的深度评估,我将从几个方面着手撰写观后感文章。
我会从天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入手,介绍其作为中国北方重要城市的地位;我会围绕文物珍品展开,详细描述其展示的宫廷织锦、金石铭文等文物,以及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我将结合社会变迁,谈谈天津作为城市的变迁、发展和未来展望,以及这对于中华百年发展的意义。
四、个人观点作为撰写观后感文章的我,对这次参观展览的收获深感满足。
在这个展览中,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华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
关于天津历史的书籍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简要介绍天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一个可能的写作示例: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还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
天津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当时这片土地上居住着燕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逐渐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
在19世纪末,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便利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天津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
这里成为了列强势力的聚集地和争夺之地,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源地之一。
天津的历史同样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步伐。
在20世纪初,天津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的中心。
同时,这座城市也遭受了战争的破坏和殖民压迫的沉重打击,但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天津迎来了解放和发展的曙光。
如今,天津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之一,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拥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然而,天津的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仍然深远。
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历史,传承文化,以及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历史经验和智慧来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有逻辑性的阅读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中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讨论天津的历史,文章的结构如下:1. 引言:引入天津历史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背景,概述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1.1 概述:介绍天津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的目录和结构,帮助读者预先了解将会讨论的内容。
1.3 目的:说明本文的目的,为什么对天津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探讨。
2. 正文:讨论天津的历史起源和重要事件。
2.1 天津的历史起源:介绍天津作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古代的名称、城市规划和最早的居民。
宫津市的旅游景点
1. 伊根湾,那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你能想象在那片宁静的海湾上,小船悠悠飘荡的场景吗?就像我们小时候梦中的画面一样!和伙伴们一起乘船在伊根湾游弋,感受那微风拂面,哇,太惬意啦!
2. 天橋立,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啊!站在那里,看着那独特的地形,你不觉得就像是天空中架起的一座桥梁吗?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呢,你还不来瞧瞧?
3. 宫津城遗址,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呀!当你走在那片土地上,仿佛能听到过去的声音在呼唤,这感觉难道不让你着迷?快来感受一下历史的魅力吧!
4. 成相寺,哇哦,那庄重肃穆的氛围,真的会让人内心平静下来。
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神圣的世界,一切烦恼都消失啦,你要不要也去体验体验?
5. 清泷川,那河水潺潺流淌,就像一首欢快的歌曲!和朋友们沿着河边散步,听着那流水声,享受着阳光,多美好的时光啊!
6. 智恩寺,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啊。
走进寺庙,感受那种宁静与庄重,不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次洗礼吗?还等什么呢!
7. 栗田半岛公园,哇,那可是放松休闲的好地方呀!大片大片的绿地,美丽的花朵,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吗?和家人一起去享受美好的时光吧!
8. 沓挂海岸,那景色简直绝了!海浪拍打着岸边,那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
你站在那里,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难道不会被震撼到吗?一定要去看看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宫津市的这些旅游景点真的太棒啦,各有各的特色,非常值得大家去游玩、去感受!。
天津人文的由来讲解词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天津的人文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
天津的人文由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津的人文形成与黄河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天津位于黄河下游,受到了黄河文明的影响。
在历史上,天津成为了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于此。
天津的人文由来还与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有关。
明代初期,天津开始出现城池的雏形,成为了明朝北方防线的重要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得到了扩建和改造,城墙、城门、城楼等建筑陆续建成。
明清时期的天津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吸引了众多商人和文化人才的涌入,为天津的人文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天津的人文由来还与近代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19世纪末,天津成为了中国的开埠城市之一。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天津成为了外国势力的重要据点。
在这个过程中,天津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式建筑和街道成为了天津的新风貌。
同时,外国文化也开始渗透到天津,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丰富了天津的人文内涵。
天津的人文由来还与地方文化的传承有关。
天津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城市,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天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例如,天津的饮食文化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天津菜;天津的民间艺术包括相声、快板等,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天津的人文由来是多元而丰富的,包括黄河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近代历史的变迁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等。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天津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其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城市。
天津的人文由来不仅丰富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食粮。
津城百年历史的解读与重构
知识分子宣传维新思想,天津成为维新变法的策源地。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又被迫实施“新政”,袁世凯成为推行新政的重要人物,天津得以成为清末新政的试验场。
武昌起义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在津频繁活动,天津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纵横捭阖之地。
主要展品包括:
李鸿章给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公函(图二)。
公函内容为商议英国官员进京及考察北洋水师事宜。
海关税务司是近代中国丧失海关行政权以后,外国主持中国海关行政的首脑的名称,名为中国海关监督雇佣之人,实际上是中国海关的主宰。
天津海关建关后,德璀琳曾任津海关税务司22年,常代表李鸿章执行外交任务,被外国人视为中国“实际上的外交部长”。
严复在“直报”上发表的文章(图三)。
《直报》创办于1895年,是当时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报纸,全面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经济波动、文化走向、社会变化、观念演变、风俗变革等,是了解当时社会面貌的百科全书。
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津期间,先后在《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轰动一时的政论文章,开始宣传维新变法。
袁世凯正式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证书(图四),此证书纵46.6、横567厘米。
上书“兹依大总统选举法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大字,由“总统选举会”于中华民国二年十月六日签发,左侧钤有“总统选举会之章”朱印。
自此,袁世凯终于如愿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并在太和殿宣誓就职。
“经济中心”部分,从工业、商业、金融、外贸和城市建设诸多方面,阐述天津作为北方最大工商业城市的历史地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在天津设立机器局,这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北方工业的发祥地。
因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带动天津近代工业的兴
起。
开埠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常驻天津管理通关事务,并建立天津海关,成为中国北方对外贸易的管理中心。
一批银号也相继诞生,有利地促进天津金融业的蓬勃开展。
在交通、通讯领域,天津修筑了第一条运营铁路——津唐铁路;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天津铁路公司”;成立了最早的轮船公司;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电话线;发行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主要展品包括: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制造的水泵,高172、长156、宽102厘米,铁质。
水泵的侧面铸有“北洋水师船坞制造”八字,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通用机械之一,标志着19世纪80年代天津铸造机械工业的工艺水平,成为研究天津近代修造船业和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沽船坞驳船公司揽桩盖(图五),盖呈圆形,口径44、厚6厘米,圆形铸铁制造。
中心有“大沽驳船公司1890”字样,外圈是英文。
此盖原装在一艘驳船的缆桩上。
天津开埠后,大量外轮货物进出天津港。
1864年英国商人柯林士(callins)、李文斯登(Livingston)和巴斯达(Baxiter)成立“大沽驳船公司”,专营大沽口到天津的驳运业务。
大龙邮票(图六),是我国的第一套邮票。
1878年发行,全套3枚,面值分别为绿色1分银、红色3分银、黄色5分银。
有齿孔,邮票的图案是蟠龙。
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
“中西交汇”部分,展示中西文化在天津交汇、发展的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文化上也开始了殖民化的进程,地处京畿的天津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也成为中国最早接触、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城市之一。
多元的文化环境促进天津教育、传媒、科学、戏剧、曲艺、美术、电影、音乐、体育等领域的蓬勃发展。
主要展品包括:大公报(图七),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为英敛之。
宣传维新思想,以反对袁世凯著称,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也是中国目前发行历史最长的民营报纸。
中国地学会《地学杂志》。
1909年9月28日,白毓昆、张伯苓等人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成立“中国地学会”,张相文被推举为会长。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地学研究与学术发展,1910年,中国地学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刊物——《地学杂志》,设有图迹、论丛、邮筒、本会纪事、图书等栏目。
该杂志至1937年停办,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佘篇。
“奔向光明”部分,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的革命实践。
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就涌现出了周恩来、马俊、于方舟等具有共产主义的先进青年,开始领导天津的革命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指导下,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领导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顺直省委、北方局先后在津成立,刘少奇、陈潭秋、彭真等许多共产党人都曾在天津战斗。
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天津方式”又成为解放全国的重要探索。
主要展品包括: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于1919年7月21日,主编为周恩来。
共设有主张、时评、新思想、新闻、国民意识、函电、文艺、翻译八个栏目,以主张、时评为重点,出版一百多期,除在天津发行外,北京、上海、南京也有销售。
作为“五四运动”时期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革命报刊,对组织、联络京津等地广大学生参加爱国运动,推动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彪、罗荣桓给陈长捷的劝降信(图八),纵26.3、横18.8厘米,16开纸,上款为陈长捷将军、林伟俦将军、刘云瀚将军,下款为林彪、罗荣桓签名,并钤有林彪之印。
信中提出“为着天津的工商业不遭受破坏和居民不遭受战争的灾难,我盼望你们仿效长舂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命令守敌们自动放下武器”,但陈长捷错估自己的力量,回复一封模棱两可的信说:“武器乃军人之第二生命,放下武器乃军人最大之耻辱,岂可随便放下。
”谈判破裂,最终解放军于1949年1月15日武力解放天津城。
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图九),纵765、横54厘米。
上款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布告第壹号。
上.书“奉华北人民政府令任命黄敬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友渔为副市长,黄敬等遵于一月十五日就职视事”。
下款为市长黄敬、副市长张友渔,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
月十五日。
《布告》宣布了天津市人民政府的诞生,是天津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标志,天津人民从此告别旧社会,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的新天津。
“中华百年看天津”展览以文物、图片和场景等形式再现了自1792年马葛尔尼使华,至1949年天津解放,共150多年的历史。
采用史志结合方式,主要以志的方式构建框架;以近代天津城市的崛起为内容;以在天津发生的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作为主要素材;全景式的再现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天津近代史的充分解读和重构,在做足天津本土文化主题的同时,达到引领观众了解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