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38.56 KB
- 文档页数:7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一、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
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10个)心理学(psychology)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或: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本性。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有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mental qualities)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意识(consciousness)是我们现时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潜意识(unconscious)指潜伏在意识之下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11个)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的整体性(un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人格的独特性(uniqueness of personality)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第三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环境的内容一.什么是环境环境的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个组成因素如大气、税、动植物、土壤等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
文化环境等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学区分了心理环境: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地理环境:现实的环境考夫卡认为,环境行为环境: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还认为,行为是受行为环境调节的勒温提出了动力场理论评价:考夫卡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
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则有失偏差(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1)微系统(2)中系统(3)外系统(4)大系统(5)长期系统第二节自然环境一.空气质量与心理(一)气温安德森夫妇研究发现,攻击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但气温增到一定的点时,即使超过这个气温,攻击行为也不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空气污染空气污染至少造成三大危害:(1)它直接威胁到动物和植物的健康(2)它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3)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二.噪声与心理噪声是指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无定型的听觉刺激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制性三.社会密度高社会密度的影响:(1)使人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2)使人们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3)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4)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错差,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四.自然灾害的影响灾难综合征的三阶段行为模式:第一阶段,受害者呆若木鸡,眩晕,察觉不到身体受到的创伤与危害,可能漫无目的的徘徊第二阶段,受害者任然很被动,不能去做甚至很简单的事,但能遵照指示去做第三阶段,受害者变得焦虑和忧郁,很难摆脱恐惧,难以集中精力,常常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灾难中的细节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第三节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一.文化传统(一)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当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含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那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从不同维度分析文化的多样性:(1)规范:对法律的认同度(2)文化的复杂程度(3)主动性——被动性:注重如竞争、进取和自我实验——注重如反思、让出主动权和合作(4)荣誉感(5)集体主义——个人主义(6)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集团的权威者决定大部分社会行为——较多社会行为是人人平等(二)文化的共同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性下有“内在统一性”人类文化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条件人类文化使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共通性二.拷贝的世界指由电视、网络、书、报纸、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传播对大众受传播这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式(1)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2)巧妙的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为同为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3)为受传者提供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4)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5)在争议不大的问题上,重复传播固定观点与相关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6)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形成某种特定共有的文化规范第四节社会影响一.从众与服从(一)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动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从众的原因:第一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第二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我们价值观影响着从众行为(二)服从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二.团队影响(一)社会促进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二)社会懈怠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三)去个性化在大规模的、互不相识的人群中——无论他们高兴的或者愤怒的,人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的个性第五节舆论、风俗和时尚一.舆论舆论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舆论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舆论是一种行为指导(2)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3)舆论是一种社会压力二.风俗指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方式风俗是借助自然形成的社会力量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三.时尚时尚或流行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特点:反传统性;一时性。
心理学是研 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 维度第一节个体心理 能否被觉心个体心理现知到理象的粗略分学类的性个体心理质与行为心理学是科学 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 科学性第一章 绪论心理过程认知: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 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图一)情绪: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历程。
(图二)意志: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 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图三)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状 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图四)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状态。
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 理现象。
(周围很安静)自我意识:个体对于自我的意识。
(感觉到自己很生气)潜意识:不能觉知到的心理活动。
是人 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熟形式。
行为:有机体的任何可 测量的反应。
心理外显行为:可观察到的行为。
(上网这个行为) 内隐行为:即心理活动。
可复制性: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 所提供的方法精确加以重复验证的,因而也称可重 验性。
(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个方法得到相同结果)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和提出假设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和验证假设系统性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描述心理现象:对心理现象从 质和量上进行描述。
揭示心理规律:探讨各种心理现象 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探明心理结构:探明各种心理现象是由哪些因素构成 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交互作用的问题。
可证伪性:在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从该理论推导出的各 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确定心理机能第一:要弄清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 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
第二:研究课题中的概念可以由一个单一行为事件或任 务来定义,但要科学的研究它则需要由一组操作来定义。
可公开检验原则:科学发现心 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验,批(定义学习困难学生:智力正常,通过学习无法达平均 水平,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理 评,否定或继续发展的。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与《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综合对比版说明:现在的心理学考研基础课中,这两本书是重点,很多研友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比二者的异同。
本资料先分别详细总结了两本书的知识点和脉络,资料的最后把两本书中不一样的地方总结了出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重点知识归纳第1章绪论第1节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个体心理现象的粗略分类(一)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心理过程情绪过程:体验、意义、需要等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3.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关系: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二)意识和潜意识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潜意识是指不能觉知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借助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他的个别阶段(三)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可观察到的行为如吃饭、穿衣、看电视、走路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分为两类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科学2.心理学是科学大家族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面三个基本的特征上,及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一)可复制性:指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验证的(二)可证伪性:指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时,必须遵从该理论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选题和提出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资料(5)解释结果和验证结果(三)系统性: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1)描述心理事件(2)揭示心理规律(3)探明心理结构(4)确定心理机能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指科学发现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验、批判、否定后继续发展的在进行心理学研究设计是起码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第1,要弄清楚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是否具有良好的课重验性第2,研究课题中的概念可以由一个单位一个行为事件或任务来定义第3,心理学研究中大多数要研究的概念都是用于之有间接联系的操作来定义的第4,科学研究中概念会随着其观测的不断积累、丰富而与时俱进的(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理首先,要周密考虑到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量化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其次,还要周密考虑到被试的内省资料(三)人文关怀原则(1)确保被试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2)被试参与研究是自愿的(3)在实验研究开始前要让被试知道实验中将要做什么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描述研究即描述发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释为什么1.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测者的行为作为系统的描述记录困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察觉到演讲者在观察他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心理或行为未必会发生2.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去被调查者或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优点:向许多同时收集同类型的资料缺点:发出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访问调查也称晤谈法优点:灵活性强;回答率高,遗漏率少;照非语言行为缺点:花费时间长,费用高;研究者要训练有素;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不能直接量化3.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并非典型的。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心理学的定义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2.1 实验方法1.2.2 观察方法1.2.3 调查方法----------------------------------------------------------第二章:感知与知觉2.1 感知的基本过程2.1.1 接收刺激2.1.2 转换刺激2.1.3 解释刺激2.2 知觉的基本概念2.2.1 形成心理图像2.2.2 感知与现实的关系2.3 感知与知觉的变异与差异2.3.1 文化因素对感知的影响2.3.2 个体差异对感知的影响----------------------------------------------------------第三章:学习与记忆3.1 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3.1.1 帕弗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3.2 习得与强化3.2.1 正向强化3.2.2 负向强化3.3 记忆的类型与过程3.3.1 意识记忆3.3.2 非意识记忆3.3.3 记忆的编码、储存与提取----------------------------------------------------------第四章:思维与解决问题4.1 思维的基本概念4.2 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4.2.1 试错法4.2.2 归纳法4.2.3 演绎法4.3 人类思维的局限性4.3.1 影响思维的心理偏差4.3.2 惰性思维的影响----------------------------------------------------------第五章:情绪与情感5.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5.2 情绪的产生与调节5.3 情感的分类与表达方式5.3.1 基本情绪的分类5.3.2 非基本情绪的表达方式----------------------------------------------------------第六章:人格与自我6.1 人格的定义与理论6.2 个体差异与人格特征6.3 自我认知与自尊心的发展6.4 人格的变迁与塑造----------------------------------------------------------第七章: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7.1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分类7.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7.2.1 社会认知与社会比较7.2.2 社会规范与社会影响7.3 群体行为的形成与发展7.3.1 群体心理与社会互动7.3.2 非理性群体行为----------------------------------------------------------第八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8.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8.2 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与症状8.2.1 焦虑与抑郁8.2.2 强迫症与恐惧症8.3 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8.3.1 心理评估与诊断8.3.2 心理治疗与干预----------------------------------------------------------附件:附件一、心理学实验记录表附件二、相关案例分析报告附件三、心理测量问卷及结果分析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A:相关注释A。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人生焉的时候就具有控制行为的脑中枢(例如新生儿生来就有调节吸吮活动的中枢)。
这些神经联系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
但是,通过社会实践人脑还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
因此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固然有遗传上的原因,但更方根的是取决于众找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Top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电子书(题库)•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查看答案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查看答案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查看答案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一、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
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统考2010研)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2.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
(统考2009研)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3.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统考2008研)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4.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统考2008研)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答案】A5.小虹被她的哥哥打哭了。
她妈妈询问她哥哥打她前她做了什么?她妈妈试图搞清楚她女儿的行为和她儿子的反应之间的联系。
小虹妈妈正采用下述哪类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中山大学2008研)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机能主义心理学家C.构造主义心理学家D.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答案】A6.持构造主义观点(stracturalism)的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体意识的最佳途径是全面了解构成意识经验的成份。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种理论最为一致?()(中山大学2008研)A.关于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模型B.关于知觉的折衷模型C.关于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模型D.关于知觉的颉颃加工模型【答案】C7.Wilhelm Wundt相信心理学应该重点()。
(中山大学2007研)A.探求存在的本质特点B.研究刺激和反应的关系C.确定人类行为的无意识动机D.检查人们对瞬间经验的觉察情况【答案】D8.Freud的观点与1900年代早期的主流观点不一样,他认为()。
(中山大学2007研)A.变态行为具有生物学基础B.人们不完全能意识到其行为的原因C.人具有自由意识(free will)D.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答案】B9.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的是()。
黄希庭的心理学前几章总结心理现象的复杂性1.个体心理的多维度多层次性(1)从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过程,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志活动。
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三者关系:1.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2.心理过程的进行会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这类心理状态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又影响着心理状态。
(2)从觉知性的维度来看,可以把个体的心里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我们现时觉知的心理现象。
潜意识,是潜在意识之下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2.个体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个体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
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的心理离不开环境刺激。
2.个体心理的能动性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的作用。
心里对环境具有选择和建构作用。
心理对脑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1,整体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2,稳定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从早年到中年,人格特征具有高度一致性。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
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1)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人格特征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内在秉性的一致性(2)对个体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
3,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各不相同。
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章绪论
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
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
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
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
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
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
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
和动作行为反应
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
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
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
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
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
《一个婴儿的简史》
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
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
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
响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1.心理的起源(P40)
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
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
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
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
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
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
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
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
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
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
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
动的进行
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5、内分泌系统(P89)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叫激素,激素由腺细胞直接释放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然后再运输到全身各处的器官组织,从而对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机能起调节作用。
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性腺(睾丸和卵巢)
6、遗传的物质载体(P93)
7、行为遗传学的研究(P95)★
①选择性繁殖:汤普森(走迷津快的老鼠和走迷津慢的老鼠的各自交配实验)
②双生子研究: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研究
③家谱分析法
④亲属相关法
⑤群体调查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