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小动物蚯蚓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5
初中蚯蚓知识点总结1. 蚯蚓的分类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分为两个亚门,分别是寡毛纲和多毛纲。
蚯蚓属于寡毛纲,它们的体内没有明显的分节,身体柔软,不具有外骨骼。
在寡毛纲中,蚯蚓又属于蚯蚓科,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蚯蚓,如蚓蚓、赤蚓等。
2. 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身体呈长圆柱形,身体表面有细小的刺毛。
它们没有眼睛,但有触须和化学感受器,能够感知外界的环境。
蚯蚓的消化系统发达,食道磨具发达,可以通过咀嚼食物,进而消化吸收养分。
蚯蚓的体外呼吸,主要靠皮肤呼吸。
3. 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是一种栖息在土壤中的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特别是泥土和腐殖质丰富的土壤。
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植物残渣为食,通过吞噬土壤和有机物,将其消化,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
4. 蚯蚓的繁殖蚯蚓的繁殖方式是两性生殖,雄虫和雌虫交配,在交配的过程中,雄虫会将精子传递给雌虫,然后雌虫会产卵,将卵产在土壤中,每次产卵的数量约在20-30颗左右。
蚯蚓的卵在土壤中孵化成幼虫,通过蛹的状态发育成成虫,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
5. 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蚯蚓在土壤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使得它们成为了土壤中的重要环境指示生物。
在土壤中,蚯蚓可以通过吞食土壤和有机物,促进了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利用,使得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另外,蚯蚓通过在土壤中挖洞、翻晒和排泥等行为,改良了土壤的结构,使得土壤更松软、更通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伸展。
蚯蚓的排泥行为还有助于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的渗透性,改善了土壤的水分条件。
6. 蚯蚓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对于土壤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它们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的水分条件,这些都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蚯蚓的存在还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在生活中,蚯蚓还有其他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方面,比如它们在土壤中钻洞的行为、蚯蚓的捕食和被捕食关系等等,这些也都是非常有趣的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课题: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案例背景教材分析蚯蚓是土壤里生活的小动物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的探究,可以进一步得出生物的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论学情分析 1.学生对蚯蚓比较熟悉,但未必对其外形和特征进行过仔细观察,由于蚯蚓的外形,有些学生存在害怕或厌恶的情感。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蚯蚓的外部形态2.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3.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培养自学、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养成善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学习难点设计实验并总结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教学准备玻璃板、解剖针、解剖盘、放大镜、小电筒、棉球等学习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布置课前准备,挖蚯蚓。
1.利用课余时间挖蚯蚓并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消除学生对蚯蚓的畏惧感,熟悉蚯蚓的生活环境。
了解学生的感兴趣的问题无骨下饮黄泉水, 翻身细把泥土推。
若问何物最护花,除却()还有谁。
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引言:今天让我们以一条蚯蚓的日记,来走近它们的生活,更多的了解他们。
大家好,我就是这本日记的主角,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日记,对我们蚯蚓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回答,进入情境学生欣赏,进入学习蚯蚓这种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准备。
激发学生兴趣以日记的形式来讲这堂课的内容,更加符合初一学生的心里,好奇心理,带着一份好奇心就有兴趣去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提问:(1)什么样的土壤里容易找到蚯蚓?(2)什么时候容易在地面上发现蚯蚓?拿出自己装蚯蚓的瓶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忆采集蚯蚓的地点,推测蚯蚓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
引言:蚯蚓的日记4月1号晴姐姐觉得自己美极完成探究过程,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互相配合,提高合作、观察、分。
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课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三、实验材料准备
活蚯蚓、解剖盘、镊子、玻璃棒、硬纸板、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盛有水的小烧杯、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蚯蚓生活习性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指示生物,它们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蚯蚓的生活习性十分独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蚯蚓是土壤中的重要居民,它们喜欢生活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在土壤中,蚯蚓通过吞食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同时也帮助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和循环。
蚯蚓的排泄物被称为“蚯蚓粪”,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土壤的肥力有着显著的提高作用。
其次,蚯蚓的生活习性与土壤通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蚯蚓通过在土壤中钻洞和活动,帮助土壤增加通风和排水性能,有助于改善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这种行为也有助于减少土壤的压实程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伸展。
此外,蚯蚓还是一种典型的夜行动物,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藏在土壤深处。
这种生活习性与蚯蚓的保护色有关,它们的身体颜色与土壤相似,可以很好地躲避天敌的侦察。
总的来说,蚯蚓的生活习性与土壤的肥力、通风和排水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小小的生物,让它们在土壤中继续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
初二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试题1.大雨过后,蚯蚓往往会钻出土面,原因是()A.到土面上来寻找食物B.土壤里太黑,看不见C.到土面上来寻找水源D.土壤里空气不足,出来呼吸【答案】D【解析】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积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蚯蚓的呼吸。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2.把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它的运动较,把它放在玻璃板上,它的运动较,用手指轻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的感觉,说明有存在,该结构与蚯蚓的有关。
【答案】快慢刚毛运动【解析】蚯蚓是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在一张粗糙的纸上,刚毛能固定身体,因此蚯蚓在粗糙的纸上运动比较快,蚯蚓的刚毛主要分布在蚯蚓的腹面,用手指轻摸蚯蚓的腹面,会摸到刚毛,因此会有粗糙的感觉,蚯蚓是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蚯蚓的运动。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呼吸结构、运动特点。
3.将蚯蚓放在干燥的环境里,不久就会死去,其原因是A.循环系统受到破坏B.蚯蚓是水生的C.无法进行呼吸,窒息而死D.白天怕太阳【答案】C【解析】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里,体壁变干燥,而无法呼吸,不久就会死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蚯蚓的呼吸。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蚯蚓是用湿润的体表呼吸的。
4.关于蚯蚓说法正确的是()A.背面颜色深,刚毛多B.背面颜色浅,刚毛多C.环带在身体后端D.环带在身体前端【答案】D【解析】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在蚯蚓的腹面处的有小突起,用手抚摸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蚯蚓的刚毛,可以协助运动,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因此,蚯蚓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刚毛主要分布在腹面,环带在身体前端。
蚯蚓的秘密小班科学教案蚯蚓是生活在泥土里的小动物,它们看起来简单而普通,但实际上却有着许多令人惊奇的秘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蚯蚓的一些神奇之处,并为小班的科学教案提供一些教学活动和实验。
第一节:蚯蚓的外貌和生活习性蚯蚓的外表呈长而圆柱形,身体由众多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对小小的细毛。
蚯蚓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它们主要通过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来生活。
蚯蚓的身体呈红色或粉红色,这是因为有一种特殊的血液,使得它们看起来有点透明。
蚯蚓喜欢生活在泥土里,它们通过吞食泥土中的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
当蚯蚓吞食泥土时,它们还会吞食土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残渣。
蚯蚓通过消化有机物质来产生强有力的肥料,这被称为蚯蚓肥。
第二节:蚯蚓的呼吸方式蚯蚓没有肺部或鳃,它们通过皮肤表面进行呼吸。
蚯蚓的皮肤非常柔软和湿润,这有助于氧气的传递。
当蚯蚓在泥土中移动时,它们会摆动身体从而推动新的空气进入皮肤。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蚯蚓的呼吸方式,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湿润的海绵并将其放置在教室中。
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海绵上的水滴消失的过程。
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滴会消失,这与蚯蚓的呼吸有何关系。
第三节:蚯蚓的运动方式蚯蚓的身体非常柔软,它们通过身体的蠕动来移动。
当蚯蚓收缩身体的肌肉时,它们会向前移动,而当它们放松肌肉时,则会向后移动。
这种蠕动的方式使得蚯蚓可以在泥土中自由穿行。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蚯蚓的运动方式,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橡皮制的蚯蚓模型或者使用彩色纸折叠成蚯蚓的形状。
然后请学生通过手指的按压和放松来模拟蚯蚓的蠕动运动。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指灵活性,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第四节:蚯蚓的地下生活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它们在泥土的不同深度中聚集。
蚯蚓通过挖掘泥土来创建通道和巢穴,这些巢穴可以帮助泥土更好地透气和排水。
为了让学生了解蚯蚓生活的环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小袋泥土。
请学生观察泥土中的蚯蚓通道,以及不同深度中的蚯蚓存在情况。
“土壤中的小动物——蚯蚓”教学设计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垃圾分类”后,如何处理部分厨余垃圾的探讨,围绕“蚯蚓为什么能处理厨余垃圾?”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蚯蚓这类环节动物的结构特征,以此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土壤中的小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材对于这一节内容安排了两个活动: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后者探究实验,教材中对于这个探究实验给出了4点实验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甚至与预期相悖,在课堂上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将本节课的实验改善和优化,在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又可以方便学生理解蚯蚓的结构特征。
2、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观察蚯蚓,初步认识蚯蚓的结构特征(1)、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了解蚯蚓各个结构在其中做起到的功能(2)、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科学探究,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3、教学过程3.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垃圾分类引入到厨余垃圾最后的处理方法,学生畅所欲言,介绍“厨余垃圾处理器”,简单解释装置处理垃圾的原理,引出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是这样处理家里的厨余垃圾的。
采访视频介绍:用蚯蚓处理一部分厨余垃圾,可以减少每天厨余垃圾的投放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生活所见所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资源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贴近生活,抛出疑问:蚯蚓为什么可以处理厨余垃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尝试探究,引出过程仿照视频中的家庭垃圾处理器尝试着制作一个装置,向同学们讲述饲养蚯蚓的过程。
提问:蚯蚓需要去哪里找?装置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适合蚯蚓活下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就可以得出“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第4单元的第13章中第1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
蚯蚓是土壤中最典型的代表。
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
但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本课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比较、思考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说出蚯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强化“生物与其环境想适应”的观点。
2、通过把蚯蚓放归到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力四、教学重点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六、设计理念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八、教学准备:活的蚯蚓、硬纸板、玻璃板、解剖盘、小电筒、烧杯、棉球、解剖针。
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
土壤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家园,也是许多微小生物和
动物的栖息地。
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土壤之中,隐藏着许多生命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们吧。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土壤中的蚯蚓。
蚯蚓是土壤中的重要居民之一,它们
通过不断地钻动和翻动土壤,帮助土壤保持透气性和肥力。
蚯蚓的生活习性十分有趣,它们会在土壤中寻找食物,将有机物质吞食后再排泄成为有益的腐殖质,为土壤的肥力提供了重要的营养物质。
除了蚯蚓,土壤中还有许多微小的生物,比如蠕虫、细菌、真菌等。
它们在土
壤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之间通过食物链和共生关系相互影响。
这些微小的生物虽然不起眼,却在土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保持着土壤的健康和生命力。
除了微小的生物,土壤中还有一些昆虫和小型动物。
比如蚂蚁、蜈蚣、蜘蛛等,它们在土壤中寻找食物,建造巢穴,繁衍后代。
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也对土壤的结构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们虽然不如大型动物那样引人注目,却在土壤生态系统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自己的生活活动,为土壤的肥力和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让我们更加关注和珍惜这些微小的生命,共同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土壤吧。
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蚯蚓)一、导入师:同学们,能猜出这条谜语吧?(学生猜)对,是蚯蚓。
(板书:蚯蚓)蚯蚓的身体细细长长像条龙,又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因此又称为“地龙”。
(板书:地龙)关于地龙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同学们知道吗?(学生说,如果说的不清楚,可以投影)(4分)二、新课师:蚯蚓的名声还真不小啊!昨天,同学们已经采集了不少的蚯蚓,你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的?(学生说)师:这些环境的土壤有什么共同点?在干燥、板结的土壤中能采集到蚯蚓吗?为什么不能呢?这与蚯蚓的生活习性有关。
(播放视频:蚯蚓的生活习性)(板书:一、蚯蚓的生活习性)师:蚯蚓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有什么习性?可以概括为“昼伏夜出”(讲到“昼伏夜出”的时候,老师说“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见到蚯蚓的了吗?”)蚯蚓吃的食物是什么?(4分)师:我们知道,鱼生活在水中,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鸟生活在空中,有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特征;蚯蚓生活在土壤里,又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爱心提示:每隔几分钟,就要用潮湿的棉球湿润蚯蚓的体表。
(示范)(点击)活动一:观察蚯蚓的体色、体形,辨认前后端(4分)播放视频:蚯蚓的外形师:现在我们开始自己做实验。
师:(指名学生)蚯蚓的体色是什么颜色?(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提示“是不是和泥土的颜色相似啊?)这种颜色对蚯蚓来说有什么作用?(与土壤颜色相似,保护色)身体是什么形状?你认为圆筒形的身体对于土壤里生活有什么作用?怎样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关键是要先找到环带(点击,认识环带)同学们,对照活的蚯蚓,找到环带了吗?认识前后端。
(再让一个学生手拿蚯蚓,指着辨认)怎么区分蚯蚓的背面和腹面?(点击)活动二:体验蚯蚓有刚毛,观察刚毛(4分)师:蚯蚓的体表是否很光滑?我们先看视频。
(播放视频:蚯蚓的体表)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蚯蚓腹面的体表,(提示:腹面)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学生会说:黏滑。
蚯蚓生活习性
蚯蚓是地球上常见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土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
态作用。
蚯蚓的生活习性十分有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蚯蚓是土壤中的好帮手。
它们通过不断地蠕动和挖掘,改善了土壤的通
气性和排水性,使土壤更加肥沃。
蚯蚓还会吃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然后排泄出来的粪便成为了土壤中的有机肥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
其次,蚯蚓是一种夜行动物。
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藏在土壤深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在白天看到蚯蚓的原因。
它们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在雨后或者湿润的夜晚,蚯蚓会更加活跃。
此外,蚯蚓是一种“无声”的动物。
它们没有嘴巴,也没有声音,所以在土壤
中生活并不会给人类带来麻烦。
蚯蚓通过土壤中的细小颗粒和有机物质来获取养分,用它们的细小的触须来感知周围的环境。
最后,蚯蚓是一种寿命较长的动物。
一般来说,蚯蚓的寿命在3-5年左右,甚
至有些品种的蚯蚓可以活到10年以上。
它们的寿命虽然不长,但在土壤中的作用
却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蚯蚓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生物,它们的生活习性与人类的生活完全
不同,但却在土壤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更加关注和保护这些小小的生物,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一、分析题1.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请你参与“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的探究实验:如图5,制作一个箱子,以箱子内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相同高度干燥的土壤,然后放进20条状况相同的蚯蚓,盖上纸板。
三天后检查箱子内中线两边的蚯蚓,注意作好观察记录。
(1)请你做出假设。
(2)你确定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3)你的实验结果:蚯蚓在(请填“潮湿”或“干燥”)土壤的一边。
2.一位科学家选了两块土质一样的地进行实验。
对其中一块地未加任何处理,而在附近的另一块地上则喷洒了某种杀虫剂。
他在两块地上各划了5块面积相同的样地,并从每块样地中各取1立方米的泥土,统计其中所含的蚯蚓数目。
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未经任何处理的土地喷洒过某种杀虫剂的土地样地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样地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A 618 F 261B 893 G 726C 715 H 449D 824 I 337E 581 J 412请根据上表回答:(1)未经任何处理的土地和喷洒过某种杀虫剂的土地中平均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各是多少?(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杀虫剂对土地中蚯蚓的数量有怎样的影响?图5(3)如果杀虫剂杀死了农田中的蚯蚓,对农田中的其他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3.在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回到实验室后,小明将捕捉到的小动物倒人一只白瓷盘中用放大镜观察,但这些小动物在不停地爬动,小明不时地捉回快要爬走的小动物。
看到这种情况,小华想:“动物在不停地爬动,怎么观察得仔细呢?”于是,他先将酒精倒入装有小动物的小瓶中,将小动物杀死,然后再倒入白瓷盘中用放大镜观察、记录。
请你判断:(1)小明和小华在做实验时,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2)做完实验后,以下对小动物处理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冲人下水道B.装回小瓶中,一起丢人垃圾袋C.放归大自然D.用各种方法将其一只只处死,并以此为乐(3)小明和小华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小动物,他们一时想不起它的名称。
蚯蚓一农田里不可或缺的“工程师”目录1.前言 (1)2.那么为什么我们耕地里看不到蚯蚓了? (2)3.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4.蚯蚓对土壤的作用有多重要? (3)5.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5)5.1.蚯蚓对农田的作用 (5)5.2.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 (6)5.3.小结 (6)6.关于蚯蚓的好我们大概总结6点 (7)1.前言尽管蚯蚓在人们眼中微不足道,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却是体量最大的生物。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赵琦说,蚯蚓在生态群落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很少有生物像蚯蚓这样既属于捕食食物链,又属于腐食食物链。
蚯蚓吃土壤中腐殖质、细菌乃至动物排泄物,一条蚯蚓一天分解的物质重量相当于自身体重。
蚯蚓自身的排泄物是天然的有机肥,含18种氨基酸,每克蚯蚓粪中的有益菌多达20万至2亿个。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下蚯蚓这一神奇的生物没有蚯蚓的土壤都有毛病!请认真看完这篇文章!蚯蚓是土壤肥力转化师,是象征土壤质量好坏的生物体,农田里没有蚯蚓代表着土壤已经出问题了!那么你是否留意过,土壤里已经好久没看到蚯蚓了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大雨过后,水淹,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蚯蚓在土壤中钻洞活动,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气,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和生长;蚯蚓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无机盐,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土壤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因为蚯蚓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并改土壤善结构。
2.那么为什么我们耕地里看不到蚯蚓了?五十年代以来,农作物施肥主要靠化肥。
由于我们长期的偏重于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杀虫剂,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劣变,土壤肥力下降,加速表土冲蚀,土壤结皮,化学特性劣化(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板结,土壤肥力的流失等)以至于造成土壤蚯蚓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蚯蚓的减少或灭绝,蚯蚓减少可代表土壤生物变浅,土壤质量降低!要召回蚯蚓,因为土壤离不开它!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消费者、分解者和调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