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外国语学院硕士招生简介外国语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于1972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学生;1980年起招收科技俄语专业学生;1993年学校成立外语系,同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1年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生;2005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外语系更名为外国语学院;2010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翻译硕士(MTI)学位授予权;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获批“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
外国语学院现下设3个教学单位: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二外语教学部;1个部级平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2个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1个研究所: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等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教师8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3人,外籍教师4人,国(境)内兼职教授2人;国外(英国雷丁大学)讲座教授1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54人,研究生180人。
学院经过40余年的探索实践与改革创新,围绕“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办学实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院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践行“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坚守学术立院、特色建院、人才强院、开放活院、文化兴院的科学办学理念,推进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一、地学院07060地质学基地班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图书阅览等待遇。
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
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毕业生将有9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
通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理科基地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
0706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学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环境及地球化学、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面向地矿、能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
地质学(地质调查,工科培养,面向行业就业)本专业学生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数理基础、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地勘部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
二、资源学院0801地矿类(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批准创办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是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探索培养适应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是我国地质工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是211还是985?中国地质大学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985大学211大学的区别1.985大学一定是211大学,但是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从数量上看,985大学是比较少及精的,是重中之重。
2.211高校并非都是一本,985全是重点高校。
3.211高校的教育科研基金,远低于985高校,在国家重点培养的高校都会有教育科研基金的补贴,985和211高校拿走全国近七成的经费,其中根据不完全统计,985高校是211高校经费的2~3倍。
中国地质大学一流专业1.地质学:国家重点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
2.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双一流大学是什么意思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去向中国地质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地质学院,在培养地质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方面具有优势。
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从事以下几个方向的职业发展:1. 政府部门: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地方政府或相关的政府部门,从事地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
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地质知识,参与地质调查、监测和评价地质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 能源资源行业: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大国,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行业,从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生产。
他们可以参与地质勘探工作,寻找新的油气田或矿藏,利用地质技术提高资源开采效率。
3. 社会环境领域: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城市规划等工作。
他们可以评估自然环境的状况,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他们还可以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工程建设行业: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和工程安全等工作。
他们可以根据地质条件评估工程地质风险,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
他们还可以参与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利用地质技术解决地下水、地面沉降等问题。
5. 高等教育和科研:一些毕业生选择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他们可以在大学任教,培养更多的地质学人才;他们也可以从事地质学的研究,扩展地质学的知识领域,提高我国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地质大学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政府部门、能源资源行业、社会环境领域、工程建设行业以及高等教育和科研等方向的职业发展。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他们都可以运用所学的地质知识,为国家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
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
1970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
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64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
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地大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起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教授217人,副教授302人。
在十万余名毕业生中,有33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34个本科专业正在招生,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职教职工1345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
现任党委书记王鸿冰,校长邓军。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相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一、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四、省级重点学科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与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开发研究实验室工程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地质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库信息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矿物岩石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地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地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非传统矿产资源开放研究实验室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沉积盆地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机械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教学中心表面工程研究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辐射与环境实验室北京地大宝石检验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证样本学位证样本历任校(院)长学校代码中国地质大学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外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简称:地大(CUG) ;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的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院系设置学校院系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能源学院、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数理学院、体育部、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长城学院、人文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珠宝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海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的特色专业学校设置有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海洋科学、煤及煤层气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生物科学、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校前沿介绍学校前沿是 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11月由北京地质学院改名为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校代码及毕业证编号学校国际代码;11415毕业证编号生成原理如下:前5位为学校国际代码,6位为教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为1;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成人高等教育为5;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为6;网络教育为7。
7-10位:为颁证年份. 11-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13-17或18位:为学校对毕业证书的流水编号。
电子注册号示例如下:2003年的本科14308 1 2003 05 00XXXX 2006年专科:14308 1 2006 06 00XXXX中国地质大学历任校(院)长学校有历任院长;翟裕生:1988年;199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程业勋:1990年;1994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赵鹏大:(1994年;200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2000年;201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2010年;现今,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具有50年的发展历史。
2003年:国家有7个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其中5个单位参加评估,我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以各个单项成绩均领先的可喜成绩名列全国第一!2006年:国家有12个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其中10个单位参加评估,我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以总分100分,各个单项成绩均领先的可喜成绩继续名列全国第一!2007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是国家教委于1988年首批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点(1986年数学地质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石油地质与勘探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经湖北省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97年被重新归属为新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
该学科被认定为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2006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
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三个研究领域:1)固体矿产领域;2)能源矿产领域(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煤、煤层气和铀方向);3)地学信息工程领域。
“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前身是探矿工程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原探矿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1988年)、第一批博士点(1981年)和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是省、部级重点学科(1984年)、第一批博士点(1981年)。
1997年我国对学科进行调整,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中的“工程地质”与“探矿工程”合并为“地质工程”,我校地质工程是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2006年通过评审。
近年来辐射新增了4个博士学科点:岩土工程(教育部批)、安全技术及工程(教育部批)、钻井工程(自设)、地下建筑工程(自设);形成了五个主要研究领域:1)探矿工程技术;2)地质工程装备及新材料;3)岩土与基础工程;4)地质灾害防治;5)地下工程及安全技术。
湖北省小自考之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小自考简介为同学们介绍下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小自考,包括了中国地质大学的简短介绍,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的就业方向,选择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小自考的理由,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小自考的考试科目及考试相关,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小自考的毕业与学位相关等等,以期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了解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小自考,方便大家备考。
一、中国地质大学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简称地大,位于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湖北省共建,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七校联合办学”创始成员。
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简介工程管理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1、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金融、证券及保险企业、制造类企业、物流企业、中介及服务业企业、IT类高科技企业、房地产企业、建筑业企业及投资业主单位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2、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考研方向:可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方向研究生。
三、选择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小自考的理由1、没有数学和计算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
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
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
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综合性大学。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该校的背景和学科设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于1952年,原名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分院,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本科和研究生院校。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湖畔,校园占地面积达2800多亩。
作为中国地质学科的摇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质学为特色,同时发展了一系列相关学科,形成了包括地学、环境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齐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设有近8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学校在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优势。
地质学科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多个学科居于国内一流水平。
此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还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学校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创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总体而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内外影响力,为培养地学、环境学、管理学等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以及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继续致力于地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的地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409字)感谢您的关注。
接下来,我将为您继续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一支学术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共有近800名教授和副教授,其中包括院士和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徽以下是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徽,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该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111计划”建设高校。
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
学校是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地质学院,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享有盛誉。
历史沿革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3]·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地办学。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卷),期】2022()20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8年12月,是湖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于2014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生态文明经济新常态“四个全面”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娟教授访谈录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简介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简介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简介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