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2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是经典,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深刻领悟的。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后,能初步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的深刻内涵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
这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用另一种视角看孤独,饱含寂寞、萧索、破败。
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可能真正进入教材所要求的审美境界。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设问设问就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刘增山在他的散文《秋魂》中几次整段使用设问。
例如: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
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
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墨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
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
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先自问“秋是什么颜色”,接着让不同的果实给出不同的答案,最后让秋天自己站出来说话,这里用的就是设问。
又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先提出问题,然后作者自己给出答案,这也是典型的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
有时,可以把设问和反问连用,一般是用反问回答设问,这样比直接回答更有力量。
例如: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两个反问回答这个问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和反问虽然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不同。
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当中。
例如:①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袁鹰《井冈翠竹》)例①先提出问题,接着给出问题的答案,是设问。
例②只提出问题,答案就暗含在问题当中,用的是反问。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技巧。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故都的秋》的内容概述。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2.1.1 简介作者和背景。
2.1.2 概述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2.2.1 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2.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2.2.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词汇与短语学习3.1 重点词汇学习3.1.1 词汇的定义和用法。
3.1.2 词汇的例句和练习。
3.2 短语学习3.2.1 短语的定义和用法。
3.2.2 短语的例句和练习。
第四章:语言表达技巧分析4.1 修辞手法分析4.1.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4.1.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和分析。
4.2 语言风格分析4.2.1 语言风格的定义和特点。
4.2.2 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阅读与写作练习5.1 阅读练习5.1.1 阅读理解题目的设计和解答。
5.1.2 阅读文章的分析和讨论。
5.2 写作练习5.2.1 写作题目的设计和解答。
5.2.2 写作文章的指导和评价。
第六章:课文背景与文化6.1 课文作者背景简介郁达夫的生平、作品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6.2 课文文化元素解析课文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秋天的象征意义、古都的风貌等。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启示。
第七章:课堂互动与讨论7.1 小组讨论设计关于课文主题、情感和文化的讨论题目。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7.2 课堂提问准备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八章:课外阅读与拓展8.1 推荐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如郁达夫的其他散文或代作家的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复习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2)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故都的秋》,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故都的秋》这首诗篇的内容和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爱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秋季的韵味。
2.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播放一段故都秋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独特的气息和美丽的景色。
2.学习和欣赏(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与学生一起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小组欣赏《故都的秋》这首诗,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感受。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中的韵味。
4)教师扩展,讲解一些生词和对诗词的解析。
3.表演和欣赏(20分钟)
1)设立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表演,表现秋天的
美。
2)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全班观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表演。
4.体验和创作(20分钟)
1)学生回到座位,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关于秋天的描述性词语。
2)学生用这些词语进行创作,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
1)学生诵读自己创作的诗。
2)选择几个学生读自己创作并讲解背后的意境。
3)教师总结课程,展示自己写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四、教学后记
故都的秋是一首描写北京故都的秋天的诗,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秋天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完整版)白居易《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研究,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解读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故都的秋》;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故都的秋》的主旨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探讨白居易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中的情感和感受;- 分辨和解读诗中的隐喻和比喻。
三、教学准备1.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故都的秋》的文本材料;2. 诗歌解读和分析的相关参考资料;3.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白居易这位著名的唐代诗人,并提及他的作品风格和代表作;- 提出问题: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和感受?请用词语或诗句来表达。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分发《故都的秋》的文本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意境与主题(15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刻画的故都秋天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词语、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达各自的理解。
4. 修辞手法(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等;- 讨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收获;-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公开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故都的秋》,培养了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时间控制上稍有不足,下次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
同时,后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作和实践,进一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故都的秋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故都的秋》的文学背景,掌握作者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风格。
2.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生僻词汇、成语和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解读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关注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阅读课,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鲁迅的《故都的秋》,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在语文基础上已有一定积累,具备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鲁迅的作品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2.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鲁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讲解生僻词汇、成语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文学鉴赏:- 分析《故都的秋》中的自然景观描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景物表现情感。
-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文本,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写作实践:- 指导学生借鉴《故都的秋》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的应用。
一、课程简介该网络课程称为《故都的秋》,是一门主要讲述北京在秋天的景色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的课程。
该课程可以被应用在初及高中历史和社会学课程上。
它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北京在秋季的景色和其文化传承,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北京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北京的历史和文化2、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和听力技能3、拓展学生对北京的认识和视野三、教学方法该网络课程主要采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呈现北京秋季的风景和文化,这一教学方法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和直观感受,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四、教学流程1、视频播放首先播放关于北京秋季风景的视频,让学生们可以真实感受秋季的北京景色。
2、图片讲解接着播放北京秋季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各种景色的名称、构成和背后的文化。
这样全面的介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3、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些细节问题的讨论和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本小组的讨论摘要。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团队合作,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案优势1、世界范围内的学习网络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丰富的知识,充分展现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2、定制化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定制化网络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提高学习有效性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视觉化的方式,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和领悟知识,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总结网络课程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实现。
对于学生而言,网络课程可以让学习不再未有限制,更为自主,充分体现出学习的灵活性、综合性和社交性,也促进了学生更加完美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