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17
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期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试卷 命题:高 伟 审题:高松梅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雅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1. (9分) (2019高二下·沁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3年-2014年用户使用手机和应用程度的年增长水平(摘自《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手机上瘾者报告》)材料二:智能手机确实在偷走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睡眠。
总体而言,青少年比以往睡得更少了。
对20个国家690747名青少年的数据(1905~2008年)分析发现,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比100年前少了1个小时。
英国华威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萨卡里·莱莫拉( Sakari Lemola)最近发现,有智能手机的青少年在晚上睡得更晚。
莱莫拉说,“我们还发现,睡觉前使用电子设备与睡觉时长减少、失眠症状增加有关。
而较短的睡眠和较差的睡眠质量又与抑郁症状有关。
”莱莫拉解释了几种可能的关联。
今天的电子屏幕发出了大量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
褪黑素是一种在晚上或黑暗环境中由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
社交媒体上,来自朋友的消息或评论让孩子很难睡着。
另外,在无尽的娱乐信息的吸引下,让青少年把手机关闭格外困难。
莱莫拉指出,近期另一项研究显示,在刚成年的年轻人当中,较差的睡眠质量是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如精神错乱症状)的起因之一。
“一方面,我相信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交媒体提供的新机会”,莱莫拉说,“另一方面,跟之前几代的青少年相比,有一小部分脆弱的青少年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的增加,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时长的缩短,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其他因素,从城镇化到在校压力,也多少会对青少年有所影响。
”(《智能手机损害青少年大脑?》)材料三:“在以前,如果有人问我什么对青少年好,是小提琴还是电子游戏“刺客信条”,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可笑的问题”,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疾病中心负责人杰伊·吉德说,“但是现在,我意识到玩“刺客信条”需要策略、记忆力、对模式的识别以及反应能力。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路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
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
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
其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
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
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
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
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
生态支持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回报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回报就是生态服务。
绝密★启用前【全国百强校首发】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3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语言表达(题型注释)1、下面是我国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注:标志为绿色。
)二、(题型注释)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我常想,人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__①__能让人的心灵始终处在一种宁静安逸的境界之中。
都市也好,乡村也罢,__②__是哪种生活方式,在我们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都应该去追求一种和谐安康、轻松舒适、自助自如的境界。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普及,乡村大都改变了烧菜草做饭的生活方式,烧水做饭只需拧一下煤气灶阀就可以了,省心、省事、干净,炊烟__③__逐渐淡出了古朴的村庄。
袅袅炊烟__④__富有诗情画意,__⑤__让人内心产生无限遐想,__⑥__那种貌似安逸与悠闲的生活背后却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A.AB.BC.CD.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微信有超过6亿的用户,逐渐商业化已经是其发展趋势,在拥有这么多用户的平台上做电商想必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
B .近期,本地市场猪肉价格一路下滑,一跌再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供过于求。
养殖户盲目大幅增加养殖数量,最终导致市场上猪肉严重过剩。
C .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D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四川省雅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①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②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
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
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③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
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
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⑤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整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
四川省雅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1. (6分) (2017高一下·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
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
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
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
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
”(《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
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
四川省雅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写作教学让学生读的范文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比较高的,一种是比较低的。
高的一种是指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是真正典范的文章。
这种文章对学生写作上的借鉴意义,主要在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学到的。
(乙)这种范文虽然不能作为学生写作直接模仿的对象,但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古人强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易经》)”,是很有道理的。
高的标准是真正的典范.虽然一时学不到,从长远看是必不可少的。
(丙)肚子里装几十篇上百篇一流的范文,读得烂熟,渐渐地时其中的妙处了然于心,下笔时就自然得到一些要领了。
俗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先慎《关于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一蹴而就B . 虽然C . 烂熟D . 了然于心(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下·临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阿法狗大胜,人类该怎么办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一向是智者的运动。
其变化多端以及对大局观和战略观的高度要求常常被人称道,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棋类运动。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最近的人机大战中,电脑阿法狗(AlphaGo)以4:1的总比分将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挑落下马。
这不仅是世界围棋史上的大事,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
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
在唐朝年间,两国棋手有过不少切磋。
进入16世纪,日本围棋开始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
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国力贫弱,围棋水平不升反降。
雅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建平开学考) 按要求选择(1)下列用来称赞鲁迅文章精当的成语中最合适的一项是()A . 文不加点B . 不刊之论C . 标新立异D . 言简意赅(2)下列新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甲:这样/我是唯一的人/拥有这声车鸣/它在深山/唤醒一两位敏感的山民/并得到隐约的回声(海子《小站——毕业歌》)乙:鸟声在汉城各座宫殿庭院内/如密密雨点落在鬼面上/一处处都是回响.(蓉子《古典留我》)丙:大丽花/开在后院里/月亮篱笆时,顺手带走一丝春天残余的香气(洛夫《花落无声》)A . 传开、滴落、翻过B . 传开、流淌、驻足C . 散开、流淌、驻足D . 散开、滴落、翻过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2. (6分) (2018高三上·安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颇具人文情怀的儒家文化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
《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
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
下期期末高中检测试卷高一政治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5页,第Ⅱ卷(非选择题)6页,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第Ⅱ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48分)1.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我国政府的施政导向,这表明A.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幸福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础C.我国的民主政治已经十分完善D.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近年,全国公安机关统一部署,深入打击恐怖组织的犯罪活动,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我国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原因是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②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被写入我国宪法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 2011年,我国县乡两级人大进行了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
在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属于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4.有网友发出一条“向网友征集人大议案建议”的微博,引发许多网友的“围观”和热议。
这个材料说明我国公民具有较强的A.行政决策能力B.管理国家能力 C.履行义务意识 D.政治参与意识5.最近,毒胶囊(用工业皮革余料熬制的明胶做成的胶囊)等事件的发生,使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的最大不安。
四川省雅安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注意事项: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必须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主观题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四川省雅安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注意事项: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必须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主观题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
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
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
《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
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
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
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
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
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
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
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
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
”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
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
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
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
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填加其他东西。
B.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B.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
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D.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
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
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答案】1.B2.C3.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
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
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
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
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
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
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
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
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
《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
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
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
《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
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
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
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
“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
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
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
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
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
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
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
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相关链接】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
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