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8.3海水“制碱”教案(新版)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4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目标:1.认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铀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3.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重点:1、纯碱的化学性质。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难点:1、盐的溶解性。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实验准备:仪器准备:试管、胶头滴管、药匙药品准备:碳酸钠、稀盐酸、石灰水、酚酞试液、蒸馏水、稀硫酸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说明纯碱的用途及制取纯碱的原料是以食盐、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氨碱法制得的。
二、引导自学(一)1、内容:氨碱法制纯碱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书上的思考题。
3、老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给予纠正和补充。
(二)1、内容:纯碱的性质2、方法:学生看书,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书上空格。
3、老师演示实验:(1)纯碱与酚酞试液作用;(2)纯碱与酸反应;(3)纯碱与石灰水反应。
4、总结纯碱的性质:5、学生记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1、内容:盐的溶解性2、方法:学生看书,总结见过的盐3、盐的溶解性:(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部溶于水;(2硫酸盐硫酸铅不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酸,其他溶于水;(3)氯化物(盐酸盐)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溶于水;(4)碳酸盐,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于水,其他不溶。
三、小结:四、课堂练习:挑战自我五、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有许多是盐,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盐、净化水用的明矾、做豆腐用的石膏等。
8.3海水“制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通过对纯碱的性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能用方程式表示出它的化学性质;3.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1.了解NaHCO3、Na2CO3的用途,进一步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2.通过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认识化学变化,树立微粒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2.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纯碱的化学性质的探究;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难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纯碱的化学性质;元素守恒观的建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情景创建:展示一袋纯碱问题:这袋纯碱在家里可用来干什么?(结合标签)纯碱不光在生活中用途很多,它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更加广泛。
纯碱是如何制得的呢?展示视频:纯碱的工业用途环节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氨碱法制纯碱1.请阅读课本P43第一、二段,思考:利用海水制碱就是把NaCl转化为Na2CO3。
由NaCl →Na2CO3,物质的元素组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NaCl制Na2CO3,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质?在工业上如何大量获得该物质?2.请阅读课本P43第三段,说一说工业上采取了怎样的流程,使NaCl转化为Na2CO3?反应的原理是什么?看看谁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流程图和反应原理的2个方程式。
3.请阅读课本P44《多识一点》说说侯氏制碱法和氨碱法有什么不同?氨碱法优、缺点是什么?侯氏制碱法的优点又是什么?4.课本P44最后一段和P45认识纯碱的用途,了解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生活生产中有怎样的用途?展示视频:制碱流程的录像问题1问题2:第III步的操作步骤是什么?你能写出制碱过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吗?一生回答;一生板演方程式交流共享:(1) NaCl制Na2CO3,还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我们常用二氧化碳。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工业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2、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认识碳酸氢钠的用途[过程与方法目标]4、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5、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6、认识到科学方法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7、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比较、归纳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和步骤2、了解候氏制碱法的优点教学难点:氨在氨碱法制纯碱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归纳法教学分析:本节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海水中的化学知识为背景,通过提问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补充含什么元素的物质和展示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图,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守恒观。
教学过程Ⅰ、组织教学Ⅱ、知识回顾:1、粗盐提纯的步骤2、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3、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Ⅲ、新授:[过渡]为什么加了酵母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酵母成分说明书】【学生交流】猜测可能是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气体【教师鼓励并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很棒,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那就需要我们对碳酸钠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请看今天的新课内容:“海水“制碱”。
这里的“碱”是指碳酸钠,俗称纯碱,面碱[板书]一、氨碱法制纯碱[播放] 氨碱法制碱的影像资料[分析]由NaCl Na2CO3 需要补充哪些元素?[C 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加入含C、O元素的物质CaCO3(石灰石)廉价易得[归纳]制碱原料为食盐、石灰石,以氨为媒介[板书]1、原理:盐水----精制精盐水----吸氨---- 氨盐水---- 碳酸化---- NaHCO3 过滤热解---- Na2CO32、步骤①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CO2的条件下(30℃—35℃),使NaHCO3结晶析出NaCl+ NH3 + CO2+H2O = NaHCO3+NH4Cl(溶解度小,先析出)②过滤③将滤出的NaHCO3晶体加热分解得Na2CO32NaHCO3= Na2CO3 + H2O + CO2↑[提出问题](1)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氧源和碳源,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后再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从而实现氨的循环利用。
8.3海水“制碱”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更是重要的化工原
料。
纯碱或苏打(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就是以食盐、
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氨碱法制得的。
多识一点:侯氏制碱法
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发明了氨碱法制纯碱,并在制碱过程中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
NH4Cl溶液中加熟石灰以回收氨,使之循环使用: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氨碱法制纯碱的优点是:原料经济易得,CO2和NH3可回收使用,能连续生产。
缺点是回收氨时
产生的大量CaCl2用处不大,且污染环境。
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① NaCl+NH3+H2O+CO2=NaHCO3↓+NH4Cl
② 2NaHCO3Na2CO3+H2O+CO2↑
③向析出NaHCO3的母液中加入研细的NaCl,还
得到另一产品NH4Cl固体
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NH4Cl溶液中加入食
盐,使其中的NH4Cl单独结晶析出,用作氮肥,NaCl
溶液则可循环使用。
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促进
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生思考生活常识,带着
问题进入新课。
第三节海水“制碱〞教案知识与技能;1.认识纯碱〔碳酸钠〕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化学反响原理;了解2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响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能力以及观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纯碱的性质。
难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教学流程: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
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对于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做好标记。
任务二:引导学生探究氨碱法制纯碱的内容。
1.通过思考与讨论,探究制取纯碱的原料,渗透元素的守恒观,稳固物质制取的一般思路。
2.引导学生对氨碱法制纯碱的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与讨论,深入理解原料、原理、流程以及考前须知。
3.小结:总结氨碱法制纯碱的关键词“多识一点〞---侯氏制碱法的介绍,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任务三:引导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结合教材预览,组内相互交流。
强调碳酸氢钠用于食品业、灭火等;结合碳酸氢钠的物质类别对酸碱盐的物质的定义进展复习。
任务四:引导学生探究纯碱的性质。
1.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2.强调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渗透碳酸盐的检验;探究纯碱石灰制取火碱的方法。
3.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展总结,并推广的对盐这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概括。
“多识一点〞----复分解反响的实质,并作适当点拨。
归纳整理和课堂小结:教学反思:1.对于制碱采用“联系——预测〞策略进展教学设计,如根据元素的守恒推测原料,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谁析出,通过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对制碱有深层次的理解。
2.纯碱的性质设计分组实验,指导完成对其性质的探究,充分表达了化学的实验和探究的本质。
海水“制碱”-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制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海水制碱的实验操作方法;3.掌握氯化钠溶液的电解法制碱过程;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海水制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和海水制碱的基本原理,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海水中提取碳酸钠来制造碱液。
2. 海水制碱的实验操作方法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次海水制碱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海水制碱的实验操作步骤。
3. 氯化钠溶液的电解法制碱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了解氯化钠溶液电解制碱的过程,掌握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海水制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海水制碱的实验操作方法;•氯化钠溶液的电解法制碱过程。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海水中的主要成分了解不足;•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不熟练;•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需要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图片展示: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制碱的基本步骤和原理;•课堂讨论:讨论和展示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海水制碱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2.引导学生了解碱性物质的定义和一般性质。
2. 学习基础知识1.讲解海水中的主要成分、海水的物理性质以及制碱的基本原理;2.图片展示: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制碱的基本步骤和原理;3.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分享对制碱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3. 实验操作1.学生亲身操作制碱实验,并记录实验的步骤、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2.课堂展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现象,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实验中的不足和问题。
4. 总结和拓展1.总结教学内容;2.提升学生思考深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制碱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了解制碱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练习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小练习,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准备一些小测试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以用老师的评分来作为学生上课的表现情况。
海水“制碱”-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的组成和性质;
2.掌握海水制碱的方法;
3.学会比较不同方法制碱的优缺点;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海水的组成和性质;
2.海水制碱的方法;
3.比较不同方法制碱的优缺点。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海水制碱的方法;
2.比较不同方法制碱的优缺点。
四、教学难点
1.如何比较不同方法制碱的优缺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讲解海水的组成和性质;
2)引入海水制碱的方法。
2. 集体讨论
教师将海水制碱的几种方法逐一介绍,让学生探究其优缺点,并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让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
3. 小组实验
1)根据教师分配的材料,进行小组实验;
2)记录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
4. 总结
1)汇总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
2)总结不同方法制碱的优缺点。
六、学生自主实践
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最适合的制碱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践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总结实验结果。
七、板书设计
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性质海水制碱的方法
NaCl、MgCl2、CaCl2等呈咸味,密度大于纯
水
蒸发结晶法、海水电解法、硅酸铝
钠法
八、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讨论,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发扬实验创新精神。
海水制碱第三节海水制碱(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氨碱法制纯碱地思路和反应原理。
2、纯碱和碳酸氢钠地用途学习重点:理解氨碱法制纯碱地思路和反应原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探究氨碱法制纯碱。
概括简述用食盐制纯碱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19地原理,并写出相关地化学方程式原料:_______、________媒介:________步骤、原理: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工艺流程:学习任务二:纯碱和碳酸氢钠地用途概括简述纯碱和碳酸氢学生活动二:阅读课本P20钠地用途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P,《多识一点》20交流和总结:1、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上选择生产碳酸钠地原料时,应考虑哪些因素?(2)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3)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地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2、系统总结:总结本节知识点二、诊断评价:1、碳酸钠俗名_________,又称_________,是一种_____色______体,______溶于水,其水溶液呈_____性,我国著名科学家__________,在改进纯碱地生产方面做出了突出地贡献。
2、向浓氨水中加入足量食盐晶体制取,当时说明溶液已饱和,向氨盐水中通入足量地二氧化碳气体,看到地现象是,对沉淀进行加热,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地气体,反应地化学方程式,产生浑浊现象地化学方程式是而把得到地沉淀放入水中很快就溶解了,这说明了碳酸氢钠易溶于难溶于。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教学目标:
1.认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铀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3.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重点:
1、纯碱的化学性质。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难点:
1、盐的溶解性。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实验准备:
仪器准备: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药品准备:碳酸钠、稀盐酸、石灰水、酚酞试液、蒸馏水、稀硫酸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说明纯碱的用途及制取纯碱的原料是以食盐、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氨碱法制得的。
二、引导自学
(一)
1、内容:氨碱法制纯碱
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书上的思考题。
3、老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给予纠正和补充。
(二)
1、内容:纯碱的性质
2、方法:学生看书,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书上空格。
3、老师演示实验:
(1)纯碱与酚酞试液作用;
(2)纯碱与酸反应;
(3)纯碱与石灰水反应。
4、总结纯碱的性质:
5、学生记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1、内容:盐的溶解性
2、方法:学生看书,总结见过的盐
3、盐的溶解性:
(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部溶于水;
(2硫酸盐硫酸铅不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酸,其他溶于水;
(3)氯化物(盐酸盐)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溶于水;(4)碳酸盐,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于水,其他不溶。
四、课堂练习:挑战自我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有许多是盐,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盐、净化水用的明矾、做豆腐用的石膏等。
食盐是一种物质,盐是一类化合物,其含义不同。
形形色色的“盐”
二、新课
1、盐的概念:
凡是由金属离子(或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都叫盐。
2、盐的物理性质:
许多盐能溶于水,水溶液大多是无色的。
注意: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铬酸钾溶液是黄色的。
“盐”不一定都有咸味,许多盐有其它味道。
如,醋酸铅是甜的(有毒!不能食用),氯化镁是苦的,碳酸钠是涩的,硫酸亚铁是酸的,而谷氨酸钠(味精),味道鲜美!
三、常见的盐:
NaCl,可以吃的盐,故俗称食盐。
1、物理性质:
食盐的主要成分,离子型化合物。
无色透明的晶体。
有咸味,含杂质时易潮解;溶于水,水溶液中性。
2、食盐的作用:
食盐是维持生命代谢。
保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
食盐在食品工业上用作调味品,因为人类在生理上对食盐有强烈的需要,而且氯化钠也是维持人体内渗透压平衡的主要成分。
食盐可做防腐剂。
化工上的利用途径基本化工原料“三酸”(硫酸、硝酸、盐酸)“两碱”(纯碱、烧碱)中有两碱一酸都是通过食盐而制得。
食盐的利用,是将食盐电解,可制得三种物质:烧碱、氯气和氢气。
化学方程式:2NaCl+2H2OCl2↑+H2↑+2NaOH
碳酸钙: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冰州石、白垩以及珍珠、珊瑚等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1、物理性质:碳酸钙是一种白色晶体或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25℃溶解度为6.9×10-4g/100g水)。
2、用途:
实验室常常利用碳酸钙跟酸反应制取二氢化碳:CaCO3+2HCl=CaCl2+CO2↑十H2O
碳酸钙加热到825℃左右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将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氧化钙):CaCO3CaO+CO2↑
碳酸钠、碳酸氢钠:
我国内蒙古盐湖盛产天然碱,尤其在冬季更是捞碱的大忙季节,这是因为寒冷把它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了。
纯碱是基本化工原料之一。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2、化学性质:2NaHCO3不够稳定。
2NaHCO3 Na2CO3+H2O + CO2↑
NaOH的实验室制法:Na2CO3+Ca(OH)2=CaCO3↓+2NaOH
教师小结:
四、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盐组成中是否含有酸式酸根或氢氧根,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正盐:组成中不含酸式酸根或氢氧根的盐,如NaCl、Na2CO3、KNO3等。
酸式盐:组成中含酸式酸根的盐,如NaHCO3、KHSO4、Ca(H2PO4)2等。
碱式盐:组成中含氢氧根的盐,如Mg(OH)Cl、Cu2(OH)2CO3等。
(2)按盐组成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名称分类:
钠盐:NaCl、Na2CO3、Na2SO4、Na2S等。
钾盐:K2CO3、KNO3、KCl等。
硫酸盐:CuSO4、K2SO4、(NH4)2SO4等。
碳酸盐:Na2CO3、K2CO3、(NH4)2CO3等。
三:盐的命名
1.正盐其中无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名称中间加一“化”字,叫做“某化某”,如NaCl 叫做氯化钠,K2S叫做硫化钾等等。
含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酸的名称后面加上金属的名称,叫做“某酸某”,如Na2CO3叫做碳酸钠,CuSO4叫做硫酸铜,Fe2(SO4)3叫做硫酸铁,FeSO4叫做硫酸亚铁;CuCl2叫做氯化铜。
2.酸式盐:酸式盐的命名是在酸名称的后面加个“氢”字,然后再读金属的名称。
例如,NaHCO3叫做碳酸氢钠(也叫酸式碳酸钠),Ca(H2PO4)2叫做磷酸二氢钙。
3 .碱式盐碱式盐的命名是在正盐的名称前边加“碱式”二字。
例如,Cu2(OH)2CO3叫做碱式碳酸铜。
在化学上,对于含有相同酸根离子或相同金属离子的盐,常给它们一个统称,例如,含有SO42-的盐(象FeSO4、ZnSO4等)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
板书: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盐的化学性质
1、盐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2、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注意:作为反应物的盐与碱必须都可溶)
3、盐和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注意:其中盐与碱,盐与盐的反应条件为:反应物二者皆可溶,产物之一沉淀。
练习:
Cu(OH)2+NaCl(原因是Cu(OH)2不溶于水) AgCl+NaNO3 (原因是AgCl不溶于水)CaCO3+KCl(原因是CaCO3不溶于水) KNO3+NaCl(原因是产物均可溶,而无一沉淀)
*4、盐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与新的金属(置换反应)
例:Fe+CuSO4=FeSO4+Cu Cu+2AgNO3=Cu(NO3)2+2Ag
反应条件:
①此反应在溶液中才能进行,因此盐必须是可溶性盐。
(参考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复习口诀: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钡
都溶于水的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
盐酸盐中不溶于水的只有:氯化银
硫酸盐中不溶街水的只有:硫酸钡
②反应物的金属单质应比盐中的金属活泼,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反之则不能发生。
例:ZnSO4+Fe (因此Fe在Zn后)
③所用的金属单质不能太活泼。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最前面的几种金属:K、Ca、Na,由于性质太活泼,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生成碱再与盐进行反应,因此无法生成新的金属单质。
例:Na放入CuSO4溶液中。
反应原理: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2H2O
④铁与盐溶液反应只能得到+2价亚铁盐,不能到+3价。
(与酸反应相同)
盐和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见酸通性)(复分解反应)
4
成白色沉淀,如:溶液中如果有CO32-,加入 BaCl2也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Na2CO3+BaCl2=2NaCl+BaCO3,但BaCO3与稀硝酸反应:BaCO3+2HNO3=Ba(NO3)2+H2O+CO2↑,可以溶于稀硝酸。
若无稀硝酸,该沉淀与BaSO4无法区分,干扰离子鉴别。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