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复习题(教师版).
- 格式:ppt
- 大小:703.00 KB
- 文档页数:25
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三单元物
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2·福建·中考真题)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
2.(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如图为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的数值是(
A.2B.4C.6D.8 3.(2022·全国·九年级单元测试)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18,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A.原子B.质子C.中子D.电子
)
4.(2022·河北·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
A.个数减少B.质量减小C.间隔减小D.种类减少
第1页(共10页)。
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2秋•香洲区校级月考)《中国诗词大会》引导青少年传承诗词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下列诗句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C.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D.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2023春•莱西市月考)《卖炭翁》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和“烧炭”过程涉及的主要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D.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3.(2022秋•中江县校级月考)下列现象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固体物质受热产生气体B.水的三态变化
C.气体剧烈膨胀D.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4.(2022•政和县模拟)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的三位航天员成功返回。
以下是他们的“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开课内容,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航天员在水球中形成正反两个像实验B.乒乓球在水中的悬浮实验
C.泡腾片放入水球后变成气泡球实验D.航天员太空转身实验
5.(2022秋•大庆月考)上课时小丽觉得呼吸不畅,怀疑与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有关,小丽分别收集了250mL教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向其中分别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
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B.实验C.对比D.归纳6.(2022•石嘴山模拟)下列基本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稀释浓硫酸
第1页(共11页)。
计算题考点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考点扫描】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代数和。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代数和的比值。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元素质量分数=%100⨯⨯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原子的个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4、某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某元素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有关化学式计算的考点归纳1、历年中考的热门考点归纳如下:以CO(NH 2)2为例①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1×2)×2=60②化合物中的各原子的个数比:C :H :O :N=1:4:1:2★★此处C 、H 、O 、N 切忌对应顺序颠倒③各元素的质量比:C :H :O :N=(12×1):(1×4):(16×1):(14×2)=3:1:4:7④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N%=60214⨯×100%≈46.7%.⑤某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某物质在混合物中的百分比2、得分的关键如下:①注意计算的准确性②单位的换算③计算结果的精确度(看清题目是否要求保留几位小数)【例题精讲】1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证明,有一些同学爱吃的小包装零食中,含一定量的有毒、有害、致病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 3H 5ON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丙烯酰胺(C 3H 5ON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丙烯酰胺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1)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3+1×5+16+14=71.故填:71;(2)丙烯酰胺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12×3):16=9:4.故填:9:4;(3)丙烯酰胺(C3H5ON)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7%.故填:7%.2如图为某分子的结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分子的化学式为;该物质是白酒的主要成分,化学名称为。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1 科学探究1.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假设B.实验C.观察D.做出结论【答案】B【解析】为了确定壹元硬币是否由铁制成,“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
知识点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下列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D.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B【解析】“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反应现象,是实验结论,故A错误;“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能通过感官感觉到,故B正确;因为蜡烛燃烧生成水,以在蜡烛火焰上方罩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C错误;因为在没有验证前我们不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应说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D错误。
3.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CO2③蜡烛燃烧能发光、放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
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棉线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答案】D【解析】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
吹灭蜡烛时,在蜡烛的上方会出现少量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第1页(共8页)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二)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1.(2022秋•淅川县期中)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 .2O 2B .Cu 2+C .H D .Mg 2.(2022•盐池县一模)2022年冬奥会在我国北京举办。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分子结构形似奥运五环,宽度只有1.2nm ,被认为是世上最小的五环标志——奥林匹克烯(C 19H 1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奥林匹克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B .奥林匹克烯由碳、氢两个元素组成C .每个奥林匹克烯分子中含有6个氢分子D .奥林匹克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3.(2022•贺州模拟)华为是一个有民族情怀的科技公司,其在5G 领域创新不断,而氮化镓(GaN )是生产5G 芯片的关键材料。
已知镓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则氮化镓(GaN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A .+3B .﹣3C .+2D .+54.(2021秋•周村区期末)元素M 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则下列化学式有错误的是()A .M (OH )2B .MCl 3C .M 2(SO 4)3D .M (NO 3)35.(2022•禄劝县二模)某种额温枪的红外温度传感器所用材料含有化合物钽酸锂(LiTaO 3)。
钽酸锂中锂元素(Li )的化合价为+1价,钽元素(Ta )的化合价为()A .+3B .+5C .﹣3D .﹣56.(2022春•余杭区期中)“2Mg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的计算式正确的是()A .2×24×16B .2×24+16C .2+24+16D .2×(24+16)7.(2021秋•利川市期末)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 .Mn元素的化合价:。
【培优竞赛】九年级化学培优竞赛必刷题(第一单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化学可以根据需要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D.道尔顿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答案】D【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解析】A、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但可以通过物质变化得到,所以化学能根据需要研究和创新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B、自从原子-分子论的确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此后化学才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故B不符合题意;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D、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成元素周期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我们的祖国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化学化工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主要有()①火药;②造纸术;③炼铜、冶铁、炼钢;④提出原子论;⑤提出分子论;⑥发现元素周期律。
A.②④⑥B.①②③C.①③④D.④⑤⑦⑧【答案】B【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解析】①火药、②造纸术、③炼铜、冶铁、炼钢是化学化工技术方面的成就,而④提出原子论、⑤提出分子论、⑥发现元素周期律是有关物质组成构成方面成就;故答案为:B3.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固态物质加热后全部变为气体②用粮食酿酒③爆炸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⑤工厂里工人把原材料制成产品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①固态物质加热后全部变为气体的过程中不确定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法判断;②用粮食酿酒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③爆炸的过程中不确定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法判断;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⑤工厂里工人把原材料制成产品的过程中不确定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法判断。
单元即时练基础过关1.(2022浙江温州试验区,1) 纳米碳化硅(SiC)与金刚石都是正八面体结构,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强耐磨性,且透明有光泽等性能,可用于制作人造金刚石。
纳米碳化硅属于( ) A.混合物 B.氧化物C.单质D.化合物答案:D2.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解析: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在炉火上放一盆水,不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属于化合物。
答案:D3.(2022江苏泰州,19)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得到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
在用丙炔(C3H4)合成2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A.CO2和CH3OHB.CO2和H2C.H2和COD.CH3OH答案:C4.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植物的呼吸作用B.含碳燃料的燃烧C.发展利用氢燃料D.人和动物的呼吸答案:C5.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是( )A.澄清石灰水B.紫色石蕊试液C.灼热的氧化铜D.稀盐酸解析:根据两种气体的性质及反应的现象进行区分。
答案:D6.在温室大棚内生产蔬菜或花卉的过程中,常向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主要目的是( )A.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止植物的病虫害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等的产量和质量C.产生温室效应,提高棚内温度D.避免棚内发生火灾解析:二氧化碳可以作为温室的气体肥料。
答案:B7.(2022湖北黄冈) 有关H2、CO、C三种物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目前最理想的清洁燃料B.与金属氧化物发生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C.在氧气中燃烧,都产生淡蓝色火焰D.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后,一定有化合物生成解析:H2、CO、C三者都具有还原性,能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生成化合物。
第1页(共11页)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二)一、 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1.(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2CO+O 2 点燃2CO 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 .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7:8C .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保持不变D .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12.(2022·上海嘉定·九年级期中)北京冬奥会火种灯使用X 作燃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5O 2点燃3CO 2+4H 2O ,推断X 的化学式是( )A .CH 4B .C 2H 6OC .C 3H 8D .C 3H 6O 2 3.(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铁在氧气中燃烧: 4Fe+3O 2Fe O 点燃B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222222H O 2O H n O M ↑+↑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22Mg+O 2MgO 点燃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254P+5O 2P O 点燃4.(2022·湖南长沙·九年级单元测试)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中2P+5O 2点燃P 2O 5指出其中错误是( )A .反应条件应改为燃烧B .氧气应改为“↑”C .没有配平化学方程式D .五氧化二磷应改为“↓” 5.(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 的叙述,错误的是( )A .Z 一定是化合物B .在反应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C .若X 和Y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 和N ,则Z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 .若ag X 完全反应生成bgZ ,则同时消耗(b-a )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