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讲述新闻故事》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41
9 美丽的颜色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美丽的颜色分层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吹嘘(xū) 酸渍(zì)炽热(zhì)B.沉淀(diàn) 窒息(zhì) 结核症(zhèng)C.猝至(zú) 踱步(duó) 咽喉(yān)D.钥匙(yào) 轮廓(kuò) 气氛(fèn)2.下列各项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艾芙·居里的传记《美丽的颜色》,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自己的母亲;文章的字里行间除了蕴含崇拜、敬仰的感情,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爱意和柔情。
B.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就是一篇典型的新闻特写。
C.《三峡》一文描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D.夸张可以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长、强等方面扩大的夸张,使其超出事物本身;也可以缩小的夸张,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短、等方面说。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新闻,也叫消息,资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
B.《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
C.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南朝梁著名文学家。
D.《美丽的颜色》作者艾芙居里,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等名人的光辉形象。
(将“领会”改为“领悟")B.中国梦不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共鸣。
(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学习《美丽的颜色》,使我们懂得了乐观、坚守对成功的重要性。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形式。
二、理解所选四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把握通讯的主题。
三、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新闻意识。
四、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撰写通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形式
【教学难点】
通讯的新闻性以及与消息的区别,通讯的文学性以及与文学的不同,通讯的评论性以及与评论的差异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科书着眼于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量,引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选文突出艺术性、思想性,兼顾趣味性,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尽可能配合必修课教材中已有的古诗文作品和文学史常识。
这本教科书共6个单元,分别是:以意逆志、论世知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把握形象、赏文析义;整散缓急、一脉贯之;贴近生活、体味情趣。
每个单元包括“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内容。
另有两篇知识短文,分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科书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
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这本教科书共12个单元。
分别是:“生命的律动”“挚情的呼唤”“爱的心语”“大地的歌吟”“苦难的琴音”“风景的眺望”“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心灵的独白”“一粒沙里见世界”“如真似幻的梦境”“自然的年轮”“在语词的森林中”。
每个单元包括选文、思考与探究以及诗歌散文欣赏要点等内容。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科书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本教科书共8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像闻玫瑰花一样直接闻到思想”“寻找文字的炼金术”“让故事本身说话”“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与自然为友”“让生命沉思”。
每个单元包括导言、选文、思考与探究等内容。
(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科书旨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今小说的兴趣,了解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中国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借助细致的阅读,汲取艺术及思想养分,同时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获得某种写作技巧。
第三章通讯:讲述新闻故事第5课彭德怀印象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他领导军民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作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他不但收复了延安而且解放了大西北;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在九死一生的危难之中他临危受命,臵之死地而后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扬威于四海;作为国防部长,他为我军从单一兵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军协同并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次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对不切合实际的错误倾向和做法提出意见,坚持真理而不惧权势。
他就是开国元勋彭德怀。
毛主席曾作诗称赞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篇通讯通过叙写彭德怀的言行和生活故事,体现了彭德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与人为善、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以及非凡的军事才能。
[适用角度]“积极乐观”“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光明磊落”1.彭德怀也曾“整”过人,甚至也曾“整”错过人。
他知道这是很伤感情的,曾不无感叹地说:“我是阎王老子开店,鬼都不上门。
我以后要注意这点。
”他坦诚地检讨自己,希望得到别人谅解,愿意接受批评。
他说:“我头上长着角,常常碰着人,使别人不高兴。
我脾气不好,有缺点,有错误,希望和我一道工作的同志不顾情面地给我指出来。
咱们赤诚相见,我愿意接受和改正。
”其言灼灼,光明磊落。
2.作为部队领导,他十分关爱自己的下属。
在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断粮时他牺牲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充当军队的粮食,也不让红军战士们挨饿。
观看抗战演出时,将自己的棉衣披在小号手身上。
他的这种与人为善、关心他人的精神,感动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学会像彭元帅这样无私地帮助别人,你帮我,我帮你,我们携手前进,我们同舟共济,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春光灿烂。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有错的一项是()A.白砂糖水来土掩鸭绿.(lù)江南无..(nā mō) B.床笫之私老羞成怒择.(zhái)菜叶.(xié)韵C.华陀经济治裁踏莎.(shā)行刀削.(xuē)面D.诨名穷得当当响抻.(chēn)脖子曲.(qū)尽其妙解析:A项,“无”应读mó;C项,陀-佗,治-制,“莎”应读suō,“削”应读xiāo 。
新闻阅读与实践
教学参考
0301 1542
新闻阅读与实践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1.动态消息两篇
2.综合消息两篇
3.外国消息两篇
4.广播电视消息两篇
实践
第三章通讯:讲述新闻故事5.彭德怀印象
6.世界选择北京
7.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8.风雨入世路──中国与WTO
实践
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9.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10.梦碎雅典
11.漫步在无人区
实践
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12.社论两篇
13.短评两篇
14.外国评论两篇
实践
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15.儒学飞人
16.澳星风险发射
实践
附录。
第三章通讯:讲述新闻故事5.彭德怀印象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栖.身(qī)三缄.其口(jiān)颔.联(hàn)纨绔.子弟(kù)B.给.养(gěi)危如累.卵(lěi)军衔.(xián)妩.媚多姿(wǔ)C.陡.峭(dǒu)沆.瀣一气(hàng)奶酪.(luò)不容置喙.(huì)D.奇葩.(pā)转弯抹.角(mò)城垣.(huán)风流倜傥(tǎng)项,“给”应读“jǐ”;C项,“酪”应读“lào”;D项,“垣”应读“y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辑拿气喘吁吁孤负缴获B.阿訇直接了当弛骋憔悴C.疲惫吃苦耐劳湛蓝杂糅D.修缮环环相扣鞭达版画项,“辑拿”应为“缉拿”,“孤负”应为“辜负”;B项,“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弛骋”应为“驰骋”;D项,“鞭达”应为“鞭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种类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地使用几种语言。
..所欲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项,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向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与语境不符。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对于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她: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B.趁着在家无聊,我这个捣蛋鬼又有新点子了!别以为我又要恶作剧,这次啊,我准备亲自下厨露一手——做一道家常小菜——炒土豆丝。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第三章通讯:讲述新闻故事考点探究本章相对应的高考知识点是阅读题中的分析、概括及探究。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并列式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没有主次的。
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
层进式的各层次、段落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段落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总分式就是总说分说的关系,有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三种类型。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
“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
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这是一种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
对于前者,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提取就行了;对于后者,需要在辨别和筛选后得出正确判断,然后作出准确的概括。
4.探究能力。
近两年来,高考阅读题中探究题比重加大,要求学生要灵活根据文本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实,探究题也就是一篇小作文,有的讲求有理有据,有的讲求感情有所依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关键是要敢于表述。
第5课彭德怀印象彭德怀的小故事一次,警卫员给彭总泡了一杯茶。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教学参考教学参考0311 2317《通讯:讲述新闻故事》教学参考本章说明教学目标一、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形式。
二、理解所选四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把握通讯的主题。
三、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新闻意识。
四、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撰写通讯。
教学设想一、通讯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上是相同的,但是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新闻性是它的基础,虽然它会运用一些文学笔法,但它毕竟不同于散文、小说。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让学生了解通讯的新闻性的特点,这可以通过通讯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获得清晰的认识。
二、通讯和消息也有较大的区别。
其差异不仅在于篇幅,更在于内容:其一,通讯一般有鲜明的主题,消息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但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事实。
虽然有许多通讯是对相关消息的深化、拓展,但是它的重点已经不在报道事实本身,而重在突出这一事实所蕴涵的深层次的东西;其二,消息重事件,所以新闻要素中“何事”是最重要的。
而通讯一般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人,即使有些通讯重在写事,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何事”为最终目的,而是力图展现事件的全貌;其三,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主要事实,而通讯则结构灵活,主要内容一般慢慢道来,引人入胜;其四,表现手法不同,像描写、抒情和议论,在消息中是很少见的,但是在通讯中,却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例子,比如同是写中国加入WTO这一事件,第一单元的消息和本单元的通讯在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对通讯和消息的不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新闻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闻通讯,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可以以感人的人物、动人的事件陶冶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思考社会人生。
无论是读,还是写,我们都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培养。
四、本单元的四课,前三课主要按通讯的不同种类编排(人物、事件和工作通讯三类),重点学习通讯的特点和形式;第四课选取广播通讯(也称连续报道),让学生在了解通讯的基本知识基础上,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媒介中通讯体裁的不同形式和风格。
通迅新闻范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以“通迅新闻范文”为题的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讯新闻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快递员”,快速又准确地把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儿送到我们眼前。
那到底啥样的通讯新闻才算得上是一篇好范文呢?今儿个我就跟您唠唠我所理解的通讯新闻。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小城发生了一件特别暖心的事儿。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懒洋洋地洒在街道上,人们有的在公园里散步,有的在商场里闲逛,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就在这时,市中心的一家超市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喧闹声。
原来是一位老人在购物的时候突然晕倒了!这一下可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大家一下子慌了神。
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冲了出来。
他看起来也就二十多岁,穿着一身简单的运动装,戴着个棒球帽。
只见他迅速地跑到老人身边,一边大声呼喊着让周围的人散开保持空气流通,一边迅速地掏出手机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
“大家别慌,散开点,让老人能喘口气!”小伙子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周围的人听到他的呼喊,都赶紧往后退。
小伙子接着蹲下来,仔细地观察着老人的情况。
他轻轻地拍打着老人的肩膀,试图唤醒老人,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大爷,您醒醒,坚持住,救护车马上就到!”不一会儿,救护车的声音由远及近地传来。
小伙子赶忙起身,指挥着周围的人给救护车让出一条通道。
医护人员迅速地从车上下来,小伙子又忙着和医护人员一起把老人抬上担架。
“医生,麻烦你们一定要救救这位老人!”小伙子的额头上满是汗珠,眼神里充满了关切和焦急。
在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小伙子也跟着上了车,一起前往医院。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根本不认识这位老人,他只是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当老人的家属赶到医院,听到事情的经过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小伙子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没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这件事儿在我们这个小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新闻故事讲述稿件1.麻烦帮我推荐一篇新闻故事讲述擦鞋者说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
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
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
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
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
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
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
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
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
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
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2.麻烦帮我推荐一篇新闻故事讲述擦鞋者说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任务群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芣苢》单元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本中的词语、成语;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反复诵读, 体会古代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写推荐书;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 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抓住典型事件, 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 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 形成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单元学习任务一、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 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话题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话题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二、.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
前者报道典型人物, 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 引导社会舆论。
细读相关课文, 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 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 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 注重行文的逻辑性。
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 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
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 评论的角度不同, 文章面貌往往迥异。
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 基于其呈现的事实, 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 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