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772.01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湖泊和地下水的基本知识3. 地貌-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形态的形成-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农业布局的因素-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和导航中的应用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2.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地方性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城市污染等)3. 可持续发展策略- 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 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 教育和公众参与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相应的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
您可以添加适当的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以确保文档的清晰性和专业性。
此外,您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图表、图片和案例研究,以增强文档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地理必修 I 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 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 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 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1.3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
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的构成及特征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陆地与海洋1. 陆地的构成和分类2. 陆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 海洋的构成和特征4.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陆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 大陆的分布与形成2. 大陆的物质组成与资源分布3. 大陆的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4. 大陆的地区分化与相互联系第四节水资源与人类活动1.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2.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五节自然灾害与人类防护1.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 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发生机制3. 人类的防灾减灾措施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1.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特点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原因4. 人口分布的影响与调控第二节人口问题与发展1. 人口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2.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3.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评价4. 人口问题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的功能与结构1. 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功能2.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层次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4. 城市规划与实践第四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 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2. 城市化的阶段和主要内容3. 人口迁移类型和原因4. 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第五节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2. 城市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4.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4. 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 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3. 区域差异的调控和均衡发展4. 区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实践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发展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3. 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3.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变化4. 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1. 农业的地理环境适宜性2. 农业的类型和区划3. 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4. 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性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2. 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路径3.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4. 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节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1. 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2. 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危害3. 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和特点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第五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1. 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 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阶段3.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工业体系与区域发展1. 工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2.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空间布局3. 工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优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第三节工业转移与城市更新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工业转移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3.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标4. 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实施策略第四节可持续工业与工业节约1. 可持续工业的概念和特征2. 可持续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节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4. 工业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位置: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地球与地球位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是宇宙中唯一被人类独占的星球。
地球的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地壳是地幔外层的一层薄壳,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3. 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风等。
4.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凹凸的程度。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5.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
高中地理中研究的人口因素有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包括首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
2.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运等方式,通讯包括电话、邮件、互联网等。
3. 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中地理学习的范围包括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指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太阳系、星系、星团等。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其中的中心天体。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上,包括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以及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
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上,包括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太阳辐射比较稳定、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液态存在、外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有液态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包括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太阳风等。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条件评价,包括能源丰富程度、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和政策等。
新能源的优点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是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
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
解题步骤:第一步,求两地时区差:同侧减,异侧加;第二步,求出区时值,东加西减,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用减号。
补充考点: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1)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
(南左北右)(2)促使物体水平运动前进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3)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堆积、侵蚀)都有影响。
(4)河流侵蚀与沉积有时候考察离心力。
河流拐弯处内侧(凸岸)沉积,外侧(凹岸)侵蚀。
★考点7: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纬23°26′之间作有规律回归运动。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黄赤交角与五带: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考点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2)四季形成的原因补充:(1)春秋分6点日出正东,18点日落正西夏季六点前日出东北,十八点后日落西北冬季六点后日出东南,十八点前日落西南(2)日出地方时=12减二分之一昼长(3)以夏至冬至为中心两侧昼长相等(4)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反相关,影子方向和太阳方位相反。
(5)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练习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近日点、远日点第二部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海拨越高,气压越低。
水圈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圈层。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内部圈层地壳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33km),B表示古登堡面(2900km)。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考点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考点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也称地形。
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褶皱构造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的地貌侵蚀后的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常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常成为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3)断层(地壳运动——压力作用、张力作用)与地貌断层构造岩层运动形成地貌我国对应的地貌地垒相对上升山岭或高低华山、庐山、泰山地堑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考点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从作用方式看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方式。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溶蚀形成溶洞、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等沉积作用风力沉积形成静止沙丘、黄土堆积流水沉积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冰川沉积形成冰碛地形海流沉积形成海滩(2)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景观图第三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考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特点★考点2: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3: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有关,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大气保温作用有关。
(3)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4)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5)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6)解释气温日较差晴天比阴天大的原因?★考点4: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大气运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热力环流的几个规律:a.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上升,多阴雨天气(热低压);近地面气温高,反之(冷高压)b.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c.高压低压,均为同一水平面比较d.近地面和高空高低压相反e.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向高处凸出(3)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4)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始终垂直于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向。